第二节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地 理第 四 部 分
资源、环境与
国 家 安 全
内 容 索 引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1.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污染物
①概念:污染物是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者间接危
害人类健康和 生存 的物质。
②来源
a.人类 生产 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
b. 自然界 释放的物质。
(2)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①概念:污染物从一国的管辖地区 转移 至另一国或者不属于任何国家
管辖的地区。
②形式
a.在 空气 和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
边地区。
b.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 贸易 ,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
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污染物跨境转移
污染向异地蔓延和 扩散 ,并形成新的污染危害,危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乃
至全球的环境安全。
①自然因素:随空气和水自然流动,使污染物的 污染范围 扩大。
②人为原因
a.发达国家通过 商品贸易 的形式将污染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b.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进口发达国家的污染物。
(2)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①引发区域性 环境危机 。
②对全球环境 造成危害 。
3.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
(1)广泛开展国际合作
《巴塞尔公约》标志着针对污染物跨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国际合作迈入了
实质性阶段。
(2)我国的防控
①充分利用 国际公约 。
②逐步健全 法规体系 。
③强化资源 集约利用 。
④积极引导 公众参与 。
二、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1.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
(1)基本国策:1983年,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
一项基本国策。
(2)三大基本政策
①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a. 预防为主 是指在环境未遭受破坏之前,采取各种预防性手段和措施,
防止环境问题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
衡、保护人体健康、保证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长的范围之内。
b.防治结合是指立足于预防的同时,对已发生的环境问题积极治理。
② 谁污染 ,谁治理
a.明确责任:由污染产生的损害以及治理污染所需要的费用,必须由污染者
承担和补偿。
b.目的:提高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使排污者积极采取措施治
理环境污染。
③强化 环境管理
a.强化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责任。
b.扭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倾向。
(3)八项制度
环境影响 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目标
责任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
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4)环境法律
国家通过制定各种环境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 环境保护 制度,以国家强
制力保证实施和贯彻执行,从而在法治轨道上规范了企业和公民行为,为实
现环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保驾护航。
2.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
(1)成立生态环境部: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监管工作的
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2018年国家新组建了生态环境部。
(2)全力推进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①措施:国家陆续发布实施了《 大气污染 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
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
②治理重点: 大气 、水、土壤污染。
③成效: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 二氧化硫 、
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持续大幅下降,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和主要江河水域环
境质量逐步好转。
(3)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①措施:国家逐步健全 主体功能区 制度,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大
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
②成效:森林覆盖率上升,草场植被逐步得到恢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面
积逐渐减少,典型生态系统和 生物多样性 得到有效保护。
3.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决策部署
①国家适时作出了“推进 生态文明 建设”的决策部署。
②提出坚持 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
出的战略位置。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①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经济、社会、
生态 协调发展的观念。
②政策上:应从 国家安全 和发展的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把环境保护
放在突出重要位置。
③措施上:应实行最为严格的 环境保护 制度。
④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 共同参与 环境保护。
(3)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通过推进 绿色发展 、着力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
举措,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
环境,为全球 生态安全 做出贡献。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一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1.污染物的分类
标 准 分 类
污染物的来源 自然来源的污染物、人为来源的污染物
污染物的污染环境
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室内污
染物
污染物的形态 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固体废弃物
污染物的性质 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
考向一 考向二
2.污染物跨境转移
考向一 考向二
3.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转移因素 转移影响
自然
因素 空气和水的自然流动
没有明确的目的地,邻国或周边地
区都有可能受害,从而使污染物的
污染范围扩大
考向一 考向二
转移因素
人
为
因
素
发
达
国
家
公众对污染物问题关注度高,环境标准日趋严格,对污染物的处
理程序复杂
污染物处理费用和环保成本较高,污染型企业失去发展空间
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物处理费用
发
展
中
国
家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技术落后,资金缺乏
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就业
环保法规不健全,不法经营者违法走私
考向一 考向二
转移影响
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1)污染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置,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
污染加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2)损害具有长期性,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区域性环境危机。
(3)损害具有全球性,污染物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和处置而扩散到环境中,
长期积累的结果必然会对全球环境造成损害
考向一 考向二
4.我国的防控措施
措 施 内 容
利用国
际公约
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
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
逐步健全
法规体系
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认真对待我国外资准入中的
污染转移,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
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强化资源
集约利用
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水平,逐步补
齐国内资源缺口
积极引导
公众参与 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考向一 考向二
【典例2】 酸雨是一种跨越国境的污染物,它可以随同大气转移到1 000
千米以外甚至更远的地区。挪威矿物能源使用量不大,但其南部却是欧洲
酸雨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读欧洲造成酸雨的主要工业废气排放扩散图,完
成下列各题。
思路•典题透析
考向一 考向二
(1)分析挪威南部成为欧洲酸雨最严重地区之一的主要原因。
(2)列举欧洲有效控制酸雨的措施。
【素养解读】根据材料提供的文字和图示信息,在区域认知的基础上,运用
综合思维分析挪威南部酸雨严重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导引】
盛行西风
东北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多,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工
业废气由排放源地向东北扩散,挪威南部是酸雨的扩散区。
(2)使用清洁能源,使用废气净化设备,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防治。
考向一 考向二
题组•训练突破
角度1 污染物转移的实质
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因为贫穷而被迫定期接受美国的固体废弃物。据此完
成第1~2题。
1.污染物转移的实质是( )
A.资源短缺
B.任意排放废弃物
C.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D.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关系中的体现
考向一 考向二
2.有关污染物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倾倒的污染物会给他国带来环境污染
B.获得巨额的经济赔偿促进该国的经济发展
C.马绍尔群岛地广人稀,少量的污染不会引起环境问题
D.不会带来危害,因马绍尔群岛属热带气候,环境自净能力强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把一些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
输出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欠发达国家或地区,马绍尔群岛因为贫穷而被
迫定期接受美国的固体废弃物,实质是经济发达程度差异问题在国际环境
关系中的体现。第2题,污染物的转移利于输出国改善环境,但会对输入国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考向一 考向二
角度2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洋垃圾”指进口高污染固体废弃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
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弃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
弃物。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洋垃圾进口国,我国洋垃圾的进口热潮开始于
20世纪80年代。2017年7月,中国正式通知世界贸易组织,从2017年年底开
始将不再接收外来垃圾,包括废塑胶、废纸、废弃炉渣与废纺织品等。面
对中国的禁令,英美两国正在积极制定政策彻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但是在
相关技术研制成功以及政策出台前,英美两国在塑料等垃圾处理上仍以寻
找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为主。据此完成第3~4题。
考向一 考向二
3.中国曾大量进口洋垃圾的主要原因是( )
A.废弃物处理能力强 B.弥补工业原料短缺
C.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D.环境承载力大
4.最有可能成为替代中国的垃圾出口“接盘侠”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乌克兰
C.新加坡 D.印度尼西亚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3.B 4.D
解析 第3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原材料需求增大,进口洋
垃圾可以弥补部分工业原料不足,节约制造成本。第4题,四个选项中印度
尼西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对固体废弃物进口监
管较松,最可能引进洋垃圾,成为“接盘侠”。
考向一 考向二
角度3 我国对跨境污染的防控措施
中国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时,需要严格限
制高碳产业。据此完成第5~6题。
5.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核心地带,其根本原因是( )
A.企业为利用我国丰富的原材料
B.企业为开发我国庞大的市场
C.发达国家为转嫁污染
D.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
考向一 考向二
6.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府部门该如何“过滤”国外产业转
移的迁入,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取消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②提高项目的投资金额 ③减少高能
耗、高污染产业转入 ④要提高“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5.D 6.B
解析 第5题,我国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一些发达国家的产
业转移到我国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最大利润,因此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
移的核心地带。故选D。第6题,取消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要根据转入
产业的类型、对环境的影响情况确定,①错;目前我国还处在发展阶段,不
适宜提高项目的投资金额,②错;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转入,有利于保
护环境,③正确;要提高“进门”产业的选择标准,有利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
和环境保护,④正确。故选B。
考向一 考向二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二 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1.中国三大环境管理政策的含义和作用
环境管
理政策 制度措施 含 义 作 用
预防为
主,防
治
结合
环境影响评
价制度
对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开发或
其他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人
类活动事先作出预测与评估
有效防止环境污
染的事件发生
“三同时”制度
一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
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防止新的污染源
产生
考向一 考向二
环境管
理政策 制度措施 含 义 作 用
谁污染,
谁治理
排污收费制
度
利用经济手段实施环境
管理政策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有
利于节约环境资源
污染限期治
理制度
对特定区域内的重点环
境问题采取限定治理时
间、治理内容和治理效
果的强制性措施
治理项目针对社会公众
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
同时考虑资金和技术的
可能性
考向一 考向二
环境管
理政策 制度措施 含 义 作 用
强化环
境管理
环境保护目
标责任制
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具体
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对本
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行
政管理制度
将环境保护作为各级地
方政府和决策者的政绩
考核内容,纳入各级政府
的任期目标中
城市环境综
合整治定量
考核制度
对城市环境系统进行综
合规划、综合治理、综
合控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考向一 考向二
2.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成效
措 施 具体内容 成 效
全力推进
污染治理
陆续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
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
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
行动计划》等
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
量(COD)、氨氮、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持续大幅下
降
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
为重点,加快环境治理工作
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和主要江
河水域环境质量逐步好转
考向一 考向二
措 施 具体内容 成 效
持续加大
生态保护
力度
逐步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
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森林覆盖率由21世纪初的近
16.6%上升为2017年的21.63%
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
修复工程
草场植被逐步得到恢复,水土
流失、土地沙化面积逐渐减
少,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
性得到有效保护
考向一 考向二
3.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1)生态文明
概念 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
制度成果的总和
重点 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核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基本
内涵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是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考向一 考向二
重要性
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重要基础和
前提,没有良好和安全的生态环境,其他文明就会失去载体
考向一 考向二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贺兰山是我国八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
界线。贺兰山煤炭资源丰富,长期的开采导致山体满目疮痍。2017年国家
出台《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银川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实
施方案》,要求关闭保护区内的所有工矿企业,回填矿坑,实施生态修复工
程等。到目前为止,保护区恢复治理总体进度达80%。下图示意贺兰山位
置。
考向一 考向二
说出贺兰山生态建设对图示区域环境的改善作用。
【素养解读】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分析贺兰山生态建设对图示区域环境
的改善作用,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
生物多样性
涵养水源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关停工矿企业,回填矿坑,恢复山体地表环境;因地制宜,恢复地表植
被,遏制沙漠东移;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减
少水土流失;等等。
考向一 考向二
题组•训练突破
角度1 水污染的防治
1.(2020全国Ⅱ卷,44)竹排江是南宁市主要的内河之一,由北向南贯穿市区,
其上游河段叫那考河。20世纪90年代开始,沿河养殖业兴起,大量污水和垃
圾进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变成“纳污河”。从2015年起,当地政府按照海绵
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工程以及污水厂建
设等,由“点源治理”转变为“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综合
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为水清岸绿的滨江公园。
简述采用“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污染的意义。
考向一 考向二
解析 本题考查污染物处理的原则。在解题的时候要注意废水和垃圾处
理两个角度。废水和垃圾适度集中、就地处理,有利于降低全部收集、集
中处理导致的处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就地处理可以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就
地回用可以实现水的循环利用以及垃圾的资源化;处理之后实现了废弃物
的减量化,同时可以减少污染物进入河流,降低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
改善流域内的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
答案 节约治污成本;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
化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物入河;降低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对下游的影
响);改善全流域的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
考向一 考向二
角度2 生态保护的措施
2.(2020全国Ⅲ卷,44)据估计,建筑物的玻璃幕墙每年导致全球数以亿计的
鸟儿死亡。某度假村建于燕山南麓沟谷之中,周边树木葱茏,鸟儿啼鸣,环
境优美。建筑物整体顺谷地南北向延伸,外立面大面积使用玻璃幕墙(剖面
如下图所示)。该建筑建成初期,清晨和傍晚鸟儿频频撞击玻璃幕墙而死亡,
且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
合理解释鸟儿撞击玻璃幕墙“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措施。
考向一 考向二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鸟儿撞击玻璃幕墙主
要是山体和树木的影像映入玻璃幕墙造成的。由材料可知,沟谷南北方向
延伸,清晨太阳照射沟谷西侧的山体,而沟谷东侧的山体多为阴影区,西侧
明亮的山体和树木的影像映入朝西(西侧)的玻璃幕墙中,鸟儿误认为镜像
是真实山林。傍晚太阳照射沟谷东侧的山体,而沟谷西侧的山体多为阴影
区,东侧明亮的山体和树木的影像映入朝东(东侧)的玻璃幕墙中。所以鸟
儿撞击玻璃幕墙“清晨多发于西侧而傍晚多发于东侧”。解决措施可以从
玻璃幕墙本身和鸟儿撞击路线上入手,采取改变幕墙的镜面效应、在撞击
路线中设置障碍物等措施,减少飞鸟撞击。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原因:清晨太阳从东面照射沟谷西侧的山体,明亮的山体和树木的影
像映入朝西(西侧)的玻璃幕墙,鸟儿误认为镜像里是真实的山林,由西向东
飞向西侧玻璃幕墙,撞击而亡。傍晚反之。
解决措施:改变玻璃幕墙镜面效应,如在东西两侧立面上贴磨砂膜;在鸟儿
撞击路线上设置障碍物;放置驱鸟装置等。
考向一 考向二
角度3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将全国初步划分为216个生态功能区,分为生态调
节功能区、产品提供功能区和人居保障功能区三大类。读下表,完成第
3~4题。
考向一 考向二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体系
一级区(3类) 二级区(9类) 三级区举例(216个)
生态调节
功能区
水源涵养功能区
大兴安岭北部落叶松林水源涵养
功能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①
防风固沙功能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防风固沙功能区
土壤保持功能区 ②
洪水调蓄功能区 ③
考向一 考向二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体系
一级区(3类) 二级区(9类) 三级区举例(216个)
产品提供
功能区
农产品提供功能区 三江平原农业生产功能区
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④
人居保障
功能区
大都市群功能区 长三角都市群
城镇群功能区 山东半岛城镇区群
考向一 考向二
3.与表中①②③④四处对应的地区依次是( )
A.三江平原湿地、黄土高原西部、洞庭湖湿地、大兴安岭林区
B.洞庭湖湿地、三江平原湿地、黄土高原西部、大兴安岭林区
C.大兴安岭林区、三江平原湿地、黄土高原西部、洞庭湖湿地
D.黄土高原西部、三江平原湿地、洞庭湖湿地、大兴安岭林区
4.下列关于四个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是辽河水源涵养区
B.②地区的植被主要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C.③地区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沉积
D.④地区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破坏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湿地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调蓄洪水、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功能,三江平原湿地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洞庭湖湿地有调蓄长江洪水的
功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其西部应成为土壤保持功能区;大兴安岭林
区有提供林产品的功能。故选A。第4题,辽河不属于三江平原区;黄土高
原的植被主要起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洞庭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围湖
造田。故选D。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规范答题循环经济答题思路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 (2020河北衡水高三模拟)浙江省是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试点省,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衢州以种植业为
起点,创建了“猪粪收集+沼气
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
用”一体化大循环模式的生态
循环农业之门。下图为衢州
市区域闭合大循环农业模式
流程。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衢州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 )
A.充分利用土地资源B.提高城镇化水平
C.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D.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体现了( )
A.人定胜天思想 B.可持续发展思想
C.地理环境决定论 D.天人相关论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为背景,考查生态循环农业的意
义,并以此进一步考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解题过程中需
结合循环经济的有关原理综合分析问题,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第(1)题,发展循环农业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
指导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减少农药、
化肥的使用量,根据材料信息,衢州的循环农业模式采用有机肥,实现废物
的循环利用。第(2)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注重发展生态文明,体现了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答案 (1)C (2)B
思维建模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比较
比较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
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
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规范•对应训练
下图示意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网络模式。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生活垃圾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
A.贝壳 B.橘皮 C.温度计D.橡胶篮球
2.符合该回收网络模式特点说法的是( )
①居民是回收利用的主要责任者 ②上游企业负责包装废弃物的回收
③下游企业负责包装产品的生产 ④成立以废品回收为主体的合作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可回收垃圾是指可以回收利用的物质,橡胶篮球的橡胶是可以
回收利用的,因此D属于可回收垃圾。温度计中的水银属于有害垃圾;橘皮
是厨余湿垃圾,易腐烂变质;贝壳不可回收。故选D。第2题,结合图可知,政
府是回收利用的主要责任者,下游企业负责包装产品的生产,合作社负责包
装。废弃物的回收,成立了以废品回收为主的合作社,故①②错误,③④正
确。故选D。
位于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钾盐、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有“聚宝盆”的美
誉。近年来,青海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下图为青海
省循环经济中的两大主导产业体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下列有关该工业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发电厂唯一的热源
B.纯碱是炼油过程的副产品
C.炼油厂的废渣可做建筑材料,减少了废弃物的直接排放
D.烯烃产品的原料只来源于钾盐深加工
4.下列有关该循环经济中清洁生产过程的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②物质单向流动 ③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④
延长产业链,深度开发资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发电厂的热源还包括生产活动产生的废热;纯碱是制
造钾肥的下游产品;烯烃产品的原料还来源于油气开采。第4题,循环经济
中的物质是循环流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