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部 分
自 然 地 理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地 理
内 容 索 引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素养导读 体系构建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素养导读 体系构建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2.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综合思维)
2.结合区域资料,掌握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并针对自然灾害确
定具体的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措施。(区域认知)
3.掌握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的时空分布规律,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救助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综
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知识构建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自然灾害:因 自然异常 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
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类型
我国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气象 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
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
3.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影响因素:自然异变的 强度 、速度,自然异变发
生地的 人口密度 、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4.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依次是 地震 、洪涝、干旱、风暴
潮、火山爆发、 滑坡 、风雹和泥石流。
二、地震
1.概念:一定区域内地面 震动 的现象叫地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叫地
震灾害。
2.构造地震
(1)发生机制
(2)地震构造:下图中C为 震源 ,B为 震中 ,BC为 震源深度 ,AB为震
中距。D位于 等震 线上。
3.主要地震带
世界: 环太平洋 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大洋中脊 地
震带。
我国:位于世界 两大 地震带之间。根据我国历史上地震的发生情况,可
以划分出 四大 地震带,即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
京津唐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
三、洪涝
概
念
洪
河湖水位 超过 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 溢流 现象或
堤坝溃决导致的 水流下泻 称为洪水。若洪水冲毁道路、
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洪灾
涝 若洪水或者雨水集聚, 淹没 城市或者乡村,就会形成涝灾
危
害
直接
危害
对城市和工农业等各部门造成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
间接
损失
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
发
生
机
制
自然
因素
暴雨 、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 风暴潮 等
都可能导致洪水。涝灾的形成还与 地势高低 有关
人为
因素
毁林开荒、 围湖造田 、过度抽取地下水、全球气候变暖
等也会诱发或者加剧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 重力
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
滑动的现象
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
和水的混合物,在 重力 作用
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影响
因素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岩土软弱面、
触发因素
大量 松散 的堆积物、较大
的 沟谷 坡度、突发性巨大
水流
多发
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
区
暴雨 频发的山区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一 地震灾害
1.地震的概述
成因
多为构造地震,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岩浆活动频繁;也有陷落
地震和人为诱发的地震
危害
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
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防御
措施
加强地震监测和预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加强宣传,提高民
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建立健全减灾工
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等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震级和地震烈度的不同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却有多个烈度,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下表所
示。
项目 震级 地震烈度
概念 地震能量的大小 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单位 级 度
影响
因素
与地震释放的能
量多少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
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还受到地质构造和地
面建筑质量的影响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分类
依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
大小,一次地震只
有一个震级
根据地面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
以有多个烈度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3.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及原因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4.我国东西部地区地震灾情比较
项目
西部地区 东部地区
情况 原 因 情况 原 因
地震 多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
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
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
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
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少
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
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相
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地震
灾情
较轻
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
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
严重
东部地区人口和城市密集,
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地震
灾情严重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 下图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 )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2)2011年3月11日,日本以东海域发生了里氏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遭受破坏,
其泄漏的污染物随洋流扩散的主要方向是( )
A.西南 B.东北 C.西北D.东南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素养解读】试题以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作为主要信
息载体,推断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以及福岛核电站遭受
破坏而泄漏的污染物随洋流的扩散的主要方向,体现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的
考查。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导引】第(1)题
由东向西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东北
东北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D (2)B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题组•训练突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造成的伤
亡惨重,无数房屋倒塌。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震源
B.同一次地震,不同地点测到的震级不同
C.地震无论大小都有破坏性
D.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
2.地震往往会引发一些次生灾害,下列灾害的发生与地震无关的是( )
A.山体滑坡 B.出现堰塞湖 C.暴雨 D.泥石流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地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烈度最大的地点,震源是地
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较小的地震
是没有破坏性的。第2题,地震往往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会
形成堰塞湖。暴雨是由大气运动引起的,与地震的发生无关。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二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
1.成因(1)自然原因
角 度 具体内容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大小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大小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
易形成洪水
土壤含水率高低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高低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
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人为原因
原 因 具体内容
破坏流域内植被
导致流域内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
流失和河道淤塞,使河流水位升高,
河床坡度减小
一定程度
上抬高洪
水水位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减弱
建筑物占据河道 减缓了河道排水的速度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
可从拦洪、蓄洪、行洪、分洪、泄洪等方面来思考,具体要求是:上游——
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工程;下
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在黄
河的治理过程中,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在长江的治
理过程中,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
湖结合起来。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非工程措施
a.科研投入监测和预报;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b.加强洪涝灾害的管理;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宣
传教育;实行防洪保险;等等。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
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
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
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素养解读】试题以里下河地区的图文材料作为主要信息载体,考查里下
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体现了对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
工程
非工程 宣传教育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
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
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等。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题组•训练突破
河南省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区。下图示意河南省各水文气象区1450—
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
概括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并解释原因。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解析 河南省该时段水旱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可结合图示从河南省南、北
部的差异方面回答,其原因主要从河南省南、北部气候的差异方面分析。
答案 分布特征:北部(三区)水旱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多,南部(两区)水旱
灾害发生年份相对较少。
原因:北部(三区)和南部(两区)基本上以秦岭—淮河线为界,分属北方地区
和南方地区。北部(三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
际变化较大,易发水旱灾害;南部(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降水的
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小,水旱灾害发生频率也较低。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三 滑坡、泥石流
1.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及防御措施
形成原因 具体内容 防御措施
自然原因
降水(暴雨诱发为主,其中泥石流必须有降水参
与,但滑坡在无降水发生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
降水只是更能诱发滑坡发生);地形坡度(山高谷
深、地势起伏大);植被(植被覆盖差);岩石破碎,
地表多松散碎屑物(可能是板块、断层导致地
壳运动活跃或风化作用导致岩石破碎)
加固陡坡;禁止
乱砍滥伐;大力
植树造林;禁止
陡坡开荒;修建
梯田;退耕还林;
制定法律法规;
增强意识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乱砍滥伐;陡坡开荒;开山挖石;开矿)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2.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比较项目 滑坡 泥石流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区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
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
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主要发生在山区;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
活动可诱发其发生;破坏力极强;由外力作用导致;突
发性强,易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3.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及特点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我国滑坡、泥石
流的成因、分布及特点如下。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3】 下图示意某年中国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
读图,完成下题。
该年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A.横断山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
C.大巴山和巫山
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素养解读】试题以某年中国发生的地质灾害次数统计图为载体,考查该
年发生地质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体现对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
陕西
四川
湖南
河北
重庆
青海
西藏
横断山 秦岭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A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题组•训练突破
图甲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乙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文
材料,完成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1.发生图甲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
A.突发地震 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 D.地表堆积物较多
2.图乙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甲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
小的是( )
A.a B.b
C.c D.d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图甲所示两种地质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滑坡是山地斜坡上
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由此可知,发生图甲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坡度较大的山地。
第2题,读图乙可知,a、c房屋都在谷地,光照条件不好且易发生洪涝、泥石
流灾害;b处海拔较低,地形相对平坦开阔,且在山坡南面,光照条件好,地势
高,不易发生地质灾害;d处房屋在山坡地带,坡度较陡,易发生滑坡灾害。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热点透析寒潮
情境素材
2020年2月13日,今年首个寒潮天气启程,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受其影响,西北
地区和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雨、雪、大风及强降温天气,湖北及江南、
华南的部分地区还出现冰雹、雷电等强对流天气。此次寒潮过程具有雨
雪范围广、天气现象复杂、降温幅度剧烈等特点。
命题视角
【角度1】说明寒潮发生的时间。
答案 寒潮天气一般发生在深秋到初春时节,最早开始于9月下旬,最晚结束
于次年5月,以每年春季的3月和秋季10月、11月活动最为频繁。
【角度2】分析寒潮的影响。
答案 不利影响:寒潮过境往往会对农牧业生产,电力和通信设施,公路、铁
路、民航交通,乃至人们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中低纬度地区倾泻,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
的南北交换,使低纬度地区不会越来越热,高纬度地区不会越来越冷;寒潮
伴随的大范围雨雪天气可以缓解冬季的旱情;低温能够大量杀死潜伏在土
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保护农作物;大风还是一种无污染动力资源,能提
高风能发电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