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部 分
自 然 地 理
第三讲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地 理
内 容 索 引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 、 土壤肥沃 ,便于农耕与 交通联系 ,成为
人类理想的居住地。
(2)世界上的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 中低 纬度的沿海平原。
(3)地表崎岖的 山地 、寒冷干燥的 高原 人烟稀少。
(4)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 河谷 或 山间盆地 。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地形种类
①海拔较低的 平原 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
②山地由于地面坡度大,不太适合大面积耕作,其中海拔低、 水热 条件
好的地方适合发展 林业 。
③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发展 高寒农牧业 。
(2)坡度和坡向
①地表坡度越大,土壤越易受到 侵蚀 ,通常坡度超过7°,就要修筑 梯田
才能耕作;如果超过25°,就不适宜发展 种植业 ,而应发展 林业 或进
行自然保护。
②坡向会造成太阳辐射和 水分 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1)平原
①最有利于 陆路 交通线的建设,线路密度较大。
②在河网密布的平原,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 桥梁 ,避开沼泽地;但是,
这些地区 内河航运 比较发达。
(2)山区
①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公路、铁路的 成本 及技术难度要大得多,交通
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
②为达到线路修筑的坡度要求,山区的交通线往往迂回前行,所以在坡度较
陡的山地常见到“ 之 ”字形的公路。
特别提醒山地交通线路的走向尽量要沿等高线修建,减少道路的坡度,增加
安全性。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要求较高,山地
地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比公路大、造价和技术要求比公路高。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 地貌发展
过程 ,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条件,间接加速或
延缓 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一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山区交通线路的选择原则及原因
项目 一般原则 原 因 实 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
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
干线的成本、难度
大;②修筑公路的成本、
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
青藏、滇藏等公
路,后有青藏铁路
考向一 考向二
项目 一般原则 原 因 实 例
线路
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②线路一般呈“之”字形或“8”
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
经过各级居民点;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
水利设施
①尽量节约建筑成
本;
②降低技术难度;
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
提高运营安全性
(如果选取最直、
最短的线路,就必须
开拓较多的山坡,填
平沟谷,修筑较多的
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
沿汾河谷地
伸展;
②陇海铁路
的西段沿渭
河谷地伸展;
③襄渝铁路
沿汉水谷地
伸展;
④成昆铁路
沿地形走势
曲折伸展
考向一 考向二
项目 一般原则 原 因 实 例
线网
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
山间盆地、河谷等人
口稠密、经济发达的
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
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
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
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
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
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
路和兰新铁路
均沿山麓分布,
连接绿洲
考向一 考向二
知识拓展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
平原地区受地形影响小,交通线一般比较平直,而且受经济因素影响大,为
了增加客流量,交通运输线路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
同时尽量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等。而在山区,人们通常会把
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且交通线往往迂回
前进。
考向一 考向二
(2)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结构的影响
主要考虑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工期等。如山区修交通线路常常要
建桥隧,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比较高,工期比较长,修建铁路比较困
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以公路为
主,其次才是铁路。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3】 (2019全国Ⅰ卷,6)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
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下题。
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
考向一 考向二
【素养解读】本题以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
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
河谷图中铁路线分布基本与河流分布一致→铁路线主要沿 分布
答案 B
考向一 考向二
题组•训练突破
在陡崖的石壁上凿石打孔,植入木桩(石桩),在木桩(石桩)上设横木,以通行
人或者车马,谓之“栈道”(图1)。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四大古栈道(图2)闻名全国。读图,完成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秦岭的四大古栈道都是沿溪开道,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拔低,地形坡度小
B.距河近,施工、取水方便
C.有充足的劳动力可用
D.利用河运,施工方便
2.碥道是在有坡度的崖壁上削坡铲石筑成的土石路。用铲凿下来的石块
在路下、坡上砌成石墙,内填土石以加宽道路。碥道逐渐取代栈道,主要是
因为栈道( )
①耐久性差 ②修建费时费力 ③比碥道弯曲,里程长
④通过的行人数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D.③④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古时候修路靠人力,设备落后,因此修路时要选择较为平坦的
地形,以降低成本且修建较容易。秦岭的四大古栈道都是沿溪开道,其主要
原因是海拔低,地形坡度小。第2题,据材料可知,碥道修建时填土石,较为坚
实。修建栈道费时费力且耐久性差,因此碥道逐渐取代栈道。碥道比栈道
弯曲,栈道通过的行人数量不一定少。
考向一 考向二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地区多位于高原、山
地,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
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因此,上游多为高
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
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考向一 考向二
2.不同地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分布、形态、密度、成因的影响不
同。表解如下。
项目 高 原 山 区 平 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
滩平原
山前冲积平原
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
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条带状 条带状 团块状、条带状
密度 小 较小 大
考向一 考向二
项目 高 原 山 区 平 原
成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
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
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
或地表水丰富,淤
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水资源丰富,河网密
布,有便捷的内河运
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
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
口的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各
城市与人口的分布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 〔2019天津卷,13(1)〕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
分布。
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考向一 考向二
珲春市位于长白山区,河谷地带水源丰富;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土层较厚→
聚落主要分布在
↓
其他地区水源相对不足,海拔 ,气温 ;土层较薄;坡度大,森林茂密→
聚落分布较
【素养解读】本题以我国珲春市聚落的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读图能
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
河谷
高 低
少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
(答出三点即可)
考向一 考向二
题组•训练突破
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侧的地形称为阶地。
一般情况下,阶地位置越高,年代越老。下图是北半球某河流平直河段的河
谷及两岸阶地的东西向剖面图。读图,完成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下列对河谷地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河流该河段的流向为自北向南
B.流水的搬运作用形成了河流阶地
C.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D.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
2.该地区的耕地和居住地适宜分布的地区及原因是( )
A.分布在河漫滩,离水源较近
B.分布在阶地①,植被丰富
C.分布在阶地②,土壤肥沃
D.分布在阶地③,地势较高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图中的河流西岸坡度平缓,且地层为砂岩层,以堆积作用为主。
依据北半球平直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可知该河流
该河段的流向为自南向北;阶地的形成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中
出现多级阶地,说明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阶地位置越高,形成年代越
老,故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第2题,阶地②有火山灰层,
土壤肥沃;离水源地近,水源充足;且海拔较高,不易遭受洪水威胁。河漫滩
虽离水源较近,但易遭受洪水威胁;阶地①只分布有砂岩层,土壤不够肥沃,
不适合进行农耕;阶地③地势太高,不方便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