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部 分
自 然 地 理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形成与演化
及圈层结构
地 理
内 容 索 引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素养导读 体系构建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课程标准
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4.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
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动的特征、地球的圈层
结构等。(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分析行星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3.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描
述地球的演化过程。(综合思维)
知识构建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
(1)宇宙:宇宙是时间和 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
(2)天体
①天体:宇宙中多种多样物质的统称。
②天体类型:常见的类型有星云、恒星、 、卫星、 、流
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 和星云。
空间
物质世界
行星 彗星
恒星
特别提醒“三看法”判断天体
一看位置:看它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于宇宙中。例如,宇宙
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是天体,返回到地面就不是天体。二看实质:看它是不
是宇宙中的物质,太阳系中流星体是天体,但划入地球高层大气层产生的流
星现象就不属于天体。三看运行轨道:看它是不是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
行。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
(3)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天体之间 、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
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银河
太阳
2.太阳
(1)太阳系的组成
图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 、b金星、c 、d
、e 、f 、g天王星、h海王星。
水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特别提醒八大行星的自转方向大部分是自西向东的,只有金星逆向自转(自
东向西自转),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的。
(2)太阳辐射
①能量来源:核心物质的 反应。
②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a.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
b.维持地表 ,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
。
c.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能源,如 、石油、太阳能等。
核聚变
温度
能量
煤炭
(3)太阳活动
①概念: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较为剧烈。
②类型及分布。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风
分 布 层 层 层
重要标志 和 往往同时出现,活动周期
约为 年
太阳黑子 耀斑
光球 色球 日冕
太阳黑子 耀斑
11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无线电短波
磁暴
天气、气候
3.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①与其他七大行星一起围绕 公转。
②与水星、金星和火星都是 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太阳
类地
(2)地球的特殊性
①特殊性的表现:是目前人类发现的太阳系中唯一 的天体。
②存在生命的条件。
a.所处的宇宙环境安全
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均 ,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绕
日公转的方向是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
比较安全。
存在生命
近似圆形
自西向东
b.地球本身条件
光热
液态
大气层
氧
小天体
周期
季节
二、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1.地球历史的记录
(1)地层和化石
①地层: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 。
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
②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是确定所在地层的
和 的重要依据。
堆积物
年代 古地理环境
(2)地质年代表
①地质年代: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
②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别对应于地层单位宇、
界、系等。
③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
件编成时间顺序表。
2.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1)地球的起源:地球起源于大约 年以前的原始 。
(2)地球的形成:地球温度逐步 ,内部物质出现 ,由里向外
依次形成 、地幔和 。
(3)大气圈与水圈的形成:火山喷发释放的 、 等气体
构成原始大气圈。地表温度 , 发生凝结,通过 落
到地面形成水圈。
(4)地球生命的演化:大约从 年前开始。大约在 年前,地
球生命大爆发。大约 年前,人类诞生了。
46亿 太阳星云
降低 分异
地核 地壳
水蒸气 二氧化碳
下降 气态水 降雨
38.5亿 5.4亿
180万
3.地球演化过程
(1)生物演化
①总体趋势:从 到 ,从 到 ,由海洋向
陆地。
②生物进化的历程:
a.由 生物到 生物。
b.先出现裸子植物,再出现 植物。
c.由无脊椎动物到 动物,新生代最晚期出现 。
低级 高级 简单 复杂
单细胞 多细胞
被子
脊椎 人类
(2)海陆变迁
①最近一个泛大陆(又称 ),形成于大约3亿至2亿年前,大陆
周围是统一的大洋。
②距今约 年前,泛大陆分裂为 个大陆。
③距今约 年前, 、 的轮廓初步显现。
④又经过6 500万年,形成了现在的世界海陆分布格局。
(3)构造运动:导致了海陆变迁、地形变化,对气候变化、生物演化及一些
矿产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4)矿产形成:前寒武纪是重要的 成矿期, 后期和 是
重要的煤炭成矿期。
盘古大陆
2亿 两
6 500万 七大洲 四大洋
铁矿 古生代 中生代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
(2)具体划分:
①圈层划分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②圈层特征
项目 地 壳 地 幔 地 核
位置 莫霍面以上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
之间 古登堡面以下
厚度 约 千米 约 千米 约3 400千米
特征
由岩石组成,为连续圈
层,大陆部分较 ,大
洋部分较
上部存在 层,
一般认为是 的
主要发源地
外核为液态,内核
为 态。温度
很高,压力和
很大
17 2 800
厚
薄
软流
岩浆 固
密度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①组成: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是 和 。
②作用: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圈: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 的圈层。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氮 氧
连续但不规则
水圈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一 航天基地的区位选择
1.航天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气象条件 多晴朗天气、大气稳定(风速小)、
少雷暴天气 发射窗口多
纬度条件 纬度越低越好 纬度低,线速度大,可以节
省燃料,降低发射成本
地形条件 平坦开阔,周围无高大山脉阻挡 便于跟踪观测
海陆条件 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
人烟稀少;海上人类活动少 安全性好
交通条件 要求比较便利 便于航天设备运输
安全条件 建于山区、沙漠腹地 出于国防安全需要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2.航天发射时间、方向的选择
(1)时间:一般的航天活动选择夜晚,主要便于光学仪器进行跟踪观测。重
要的航天活动,如载人航天活动一般选择在白天,为了便于出现事故时搜救
航天员。
(2)方向:整体上向东(东南、东北)可充分利用地球自转方向和线速度。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3.航天器回收基地的选址条件
(1)地形平坦开阔;
(2)人烟稀少,利于疏散人员,保证安全;
(3)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4.我国四大航天基地比较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题。
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素养解读】本题以法国库鲁航天发射中心位置图为载体,主要考查航天
发射基地的区位条件,培养了综合思维素养,提升了区域认知水平。
【思路导引】
赤道
海运
平坦
热带雨林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该航天发射基地靠近赤道,纬度低,利于节省发射成本;
该地靠近赤道,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人口稀少,且其东部为海洋,因此安全性
高。但热带雨林气候区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多雷暴天气,发射窗口少。该地
位于亚马孙平原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
答案 有利条件:纬度低,利于节省发射成本;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
口稀少等。不利因素:天气多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题组•训练突破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智利阿塔卡马高原一年中超过85%的时间有清晰的天空,是天文学界公认
的地面天文观测最佳地点。美国、日本、欧洲多国长期在此开展天文科
研,使这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光学天文实测基地。2016年11月,中国国
家天文台和智利签订协议,在阿塔卡马沙漠边缘,海拔2 900米的安第斯山
支脉上合作建设天文观测基地。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1)分析阿塔卡马高原成为世界级光学天文实测基地的有利条件。
(2)简述与智利合建天文观测基地,对我国天文研究的有利影响。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解析 第(1)题,从大气透明度、天气、观测范围、政策等角度分析。第(2)
题,从我国与智利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合作交流的角度分析。
答案 (1)气候干旱,晴天多;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附近地区人口
稀少,光污染小;大气污染小;纬度较低,观测天空范围广;国家政策支持。
(2)填补我国南半球天空观测的空白区域;东西半球存在时差,可与中国本
土观测形成时间上的互补;利于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天文观测领域
进行合作与交流。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二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与分布规律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2)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①全球太阳辐射的分布。
a.空间分布: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大致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南、北半球
纬度值相同的地区太阳辐射量随月份变化的规律相反,且不同季节表现出
的结果不相同。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b.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②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
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
所示。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易错易混 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
一般而言,太阳辐射与热量呈正相关,但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
富。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
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1)影响图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与地形
C.纬度与洋流D.地形与洋流
(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最可能形成盐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地形和年太阳辐射总量等值线为主要信息载体,考
查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的因素及其影响,体现了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
维的考查。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思路导引】
多 短
少
长
低
大
蒸发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1)B (2)C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题组•训练突破
角度1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020山东济南高三期中)下表为北半球年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的分布表
(可能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
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表完成第1~2题。
纬 度 64°N 50°N 40°N 30°N 20°N 0°
可能总辐射
/(W·m-2) 139.3 169.6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
/(W·m-2) 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1.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
2.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
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多 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根据表格数据,可能总辐射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主
导因素是纬度,A对。地形、大气环流、洋流与可能总辐射量变化规律之
间没有相关性,B、C、D错。第2题,表格中最大有效总辐射出现在20°N地
区,因为该地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①对。该地位于
副热带地区,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对。D
对。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角度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020西北工大附中高三开学考试)太阳活动增强时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
阳发脾气”,人们也一直在研究“太阳发脾气”时地球上发生的变化,但仍有
很多领域的问题难以解决。据此完成第3~4题。
3.“太阳发脾气”时可能导致( )
①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 ②信鸽迷途 ③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
象 ④地球高层大气高速散逸到星际空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
4.到下列哪个国家旅行有可能欣赏到因“太阳发脾气”而形成的极光?( )
A.加拿大 B.英国 C.意大利 D.巴西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3.A 4.A
解析 第3题,“太阳发脾气”指的是太阳活动,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导致
手机用户通话时信号时强时弱;干扰地球磁场,使信鸽迷途。故A正确。第
4题,极光主要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因此可能欣赏到该景观的国家是加拿大。
故A正确。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三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1.地貌的演化
中生代早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形成整体,即盘古古陆
中生代中后期—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在位置漂移
新生代—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至现在位置,形成现代格局
↓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2.生物演化
阶段 特 征
古生代
①早期:海洋无脊椎生物空前繁盛,出现三叶虫、笔石、鹦鹉螺
等,陆地低等植物出现;
②后期:脊椎动物发展,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爬行动物出现;裸
子植物出现,蕨类繁盛;
③末期发生物种灭绝事件,95%的生物灭绝
中生代
①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中后期
出现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
②裸子植物兴盛,是重要的煤炭成矿期;
③末期发生物种灭绝事件,大多数生物灭绝,如恐龙
新生代 ①被子植物繁盛;②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后期大量大型哺乳动物
灭绝,出现人类,并逐渐繁荣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3】 在埃及开罗以西540千米处,有一片神奇的白沙漠,高耸在白沙
漠中的白色岩石为白垩纪时期形成的石灰岩,岩石成分主要为红藻类化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1)该处的白色沙粒主要来自( )
A.白色石灰岩被风化而形成的碎屑物
B.当地盐湖因蒸发干涸留下的盐渍物
C.黄色沙粒反射阳光形成的白色影像
D.盛行西风所挟带的地中海沿岸沙粒
(2)推测白垩纪时期,该处为( )
A.泥沼湿地环境
B.浅海湿润环境
C.热带雨林环境
D.温带草原环境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素养解读】试题以区域图、景观图作为主要信息载体,推断白色沙粒来
源,判断白垩纪时期的地理环境特征,体现了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考查。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思路导引】
风化
热带沙漠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1)A (2)B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题组•训练突破
角度1 地层与化石
下图示意北美洲四个相距较远地点的岩层剖面,岩层没有发生翻转,数码
①②③④代表岩层中的化石。据此完成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1.指示化石是指通常只和某一特定时代的岩石共生的化石。数码
①②③④最能代表指示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地岩层中最古老的是( )
A.黄褐色砂岩
B.灰色石灰岩
C.黑色页岩
D.绿色页岩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指示化石是指通常只和某一特定时代的岩石共生
的化石”可知,图中甲、乙、丙、丁四个采样点中黑色页岩层中均含有①
这种类型的化石,推断①最能代表指示化石。故A正确。第2题,根据材料
可知,该区域岩层没有发生翻转,说明沉积岩层中,越往下,地层越老;根据沉
积岩层的新老关系,推测甲、乙、丙、丁四地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如下:由老
到新依次为绿色页岩、灰色粉砂岩、黄褐色砂岩、灰色石灰岩、黑色页
岩、红色砂岩、褐色粉砂岩、黄褐色石灰岩、灰色砾岩,最老的为绿色页
岩,故D正确。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角度2 地球的历史
读下图,完成第3~4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3.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4.乙的末期(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甲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为中生代。乙对应的是
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为古生代。故选B。第4题,乙的末期进入裸子植
物时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A对。恐龙灭绝是在甲末期,B错。古生代没有
出现被子植物,C错。爬行动物盛行是在甲时期,D错。故选A。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四 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
(1)两种地震波的特点比较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而变化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2)圈层划分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2.地球外部圈层
圈层 组 成 特 征
大气圈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
氮和氧
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是
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水圈
由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
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又可分
为海洋水、陆地水(地表水、
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
密切,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
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
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
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典例4】 (2019海南卷,14~15)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
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
成下列各题。
(1)该钻井( )
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界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
(2)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思路•典题透析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为
情境,考查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岩石的分类等相关知识,体现了对综合思
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
沉积岩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1)A (2)D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题组•训练突破
危地马拉当地时间2018年11月19日凌晨,富埃戈火山再次喷发。图甲为富
埃戈火山图,图乙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圈层( )
A.Ⅱ B.Ⅲ C.Ⅳ D.Ⅴ
2.关于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圈层Ⅰ越向下密度越小
B.圈层Ⅱ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圈层Ⅲ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D.圈层Ⅳ和圈层Ⅴ物质均为固态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上部,地幔
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据此分析选C。第2题,根据图示,圈层Ⅰ
为大气圈,其越向下密度越大;圈层Ⅱ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圈层
Ⅲ为地壳,地壳由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圈层Ⅴ为地核,地核的外核部分,
横波不能通过,据此推测其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据此分析选B。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图形突破太阳辐射等值线图的判读
规律•深化整合
等太阳辐射量线分布图、等云量线分布图、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等是近
年等值线图考查的一种新形式,在对其分析解读时,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进
行突破:
1.学会描述分布规律
时间上,一般分析其冬、夏季的差异;空间上一般描述其“从……向……递
减(或递增)”“哪多哪少”。如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时间上,大部分地区夏半
年多于冬半年;空间上,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
2.理解掌握影响因素
特别提示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如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
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
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
区。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下图示意某地区1月份日照时数分布。日照时数等值线单位为小时,相邻
等值线的差值为20小时。
按图示方法在图中标注出另外三条日照时数等值线的数值,并说明理由。
【素养解读】本题以区域等值线图为载体,考查日照时数的分布,重在考查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思路导引】 海南
热带季风
背风
答案 如下图。
理由:该地区(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1月份盛行东北风。图示地区山峰以南、
以西为背风坡。迎风坡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少;背风坡少雨,多晴朗天气,
日照时数多。
迁移•对应训练
角度1 太阳辐射等值线图的判读
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阳辐射,称为光合有效辐射(PAR)。下图示意
1961—2007年我国年平均PAR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第1~2题。
1.如仅考虑光合有效辐射,我国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是( )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 B.植被少
C.地势高 D.云雨少
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PAR值越大,太阳辐射越强,农业生产潜力越大。读图可知,我
国青藏高原地区PAR值最大,农业生产潜力应最大。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
为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加上盆地地形的影响,降水丰富,云雨
天较多,PAR值较小;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云
雨天少,日照时间长,PAR值较大。
角度2 等日照时数线图的判读
年日照百分率是指一地的一年内实照总时数与同时期可照总时数的百分
比的累年平均值。下图为中国年日照百分率图。读图,完成第3~5题。
3.年日照百分率( )
A.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
B.西藏西部地区在70%以上
C.昆仑山区小于秦岭山区
D.太行山区大于阴山山区
4.古人因我国某地日照时数少而有“□犬吠日”之说,“□”指( )
A.蜀 B.桂
C.滇 D.秦
5.影响台湾岛年日照百分率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B.季节变化
C.太阳高度 D.地形
答案 3.B 4.A 5.D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年日照百分率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大致先增加
后减小;西藏西部地区年日照百分率在70%以上;昆仑山区大于秦岭山区;
太行山区小于阴山山区。故选B。第4题,根据成语“蜀犬吠日”可知,“□”指
蜀。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故选A。第5题,台湾岛年日照百分
率东部少,西部多,主要是因为台湾岛中部是台湾山脉。东部位于冬、夏季
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年日照百分率小;西部位于冬、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
少,年日照百分率大。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