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大一轮复习地理鲁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一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高考大一轮复习地理鲁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节第一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ID:715623

大小:5.22 MB

页数:89页

时间:2021-06-0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一 部 分  自 然 地 理 第一讲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地 理 内 容 索 引 素养导读 体系构建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素养导读 体系构建 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 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3.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 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4.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 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结合具体图,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 海陆气压中心)的特点;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及自然景观 差异。(区域认知)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原理,分析解释相关 地理现象;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海陆分布对 大气环流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综合分析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天气 变化特点;结合影响气候的因素,综合分析某地区气候特征及成因,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 核心素养 3.实地观察海陆风、山谷风、热岛效应、温室生产等自然现象和人 类活动;根据当地情况观察分析当地大气环流的特点及对气候的影 响,如季风气候、伏旱等;绘制锋面、气旋、反气旋示意图。观察某 时段内天气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天气系统知识进行合理解释。(地理 实践力) 知识构建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地表温度 紫外线 二、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 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    、密度和       的差异。  2.垂直分层 温度 运动状况 垂直分层 气温变化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的关系 A     随高度增加而降 低     运动 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B     随高度增加而增 加     运动 为主  有利于高空飞行,臭 氧层削弱紫外线 C高层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降 低后增加 — 80—500千米高空有 若干      ,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 作用  对流层 对流 平流层 水平 电离层 特别提示 对流层的厚度 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和季节而变化,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一般来说, 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10—12千米;高 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8—9千米),夏季大于冬季,原因是夏季和低纬地区气 温高,空气对流旺盛。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热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过程 具体过程 过程1 太阳辐射经大气削弱到达地球表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过程2 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低 层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          ,使 大气增温  过程3 大气增温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        ,弥补地面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  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3.大气的热力作用 类 型 原  理 削弱作用 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太阳辐射 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四、热力环流的形成 1.大气运动 (1)产生过程: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 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    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类型 ①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 ②水平运动:风。 气温 气压 2.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 ①A地接受热量多,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 气密度    ,形成  气压;D处空气聚积, 密度   ,形成  气压。  ②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 空气密度    ,形成  气压;E、F处空气密度    ,形成  气 压。  ③水平运动:在近地面,空气由气压高的   两地流向气压低的  地; 高空空气由气压高的  流向   。  冷热不均 减小 低 增大 高 增大 高 减小 低 B、C A D E、F 五、大气水平运动——风 1.风的形成过程 地表受热不均 ⇒ 气压梯度 ⇒ 水平气压梯度力 ⇒ 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 作水平运动 2.风的形成原因 (1)直接原因:          。  (2)根本原因:地表受热不均。 水平气压梯度力 3.受力分析(北半球近地面)  符号 F1 F2 F3 名称                          方向 垂直于    ,指向 低压  与风向      总是垂直于风向,北半球 向  ,南半球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等压线 相反 右 左 4.类型 (1)高空:风向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风向可偏至 平行于等压线。  (2)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     的共同作用 下,风向总是与等压线    。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斜交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的垂直分层 垂直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 关系 对 流 层 低纬度地 区:17— 18千米 高纬度地 区:8—9 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升 高而递减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 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人类生活 在对流层 的底部,与 人类活动 关系最密 切 大气的对流运动 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 变,云、雨、雾、 雪等发生在该层 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 过对流运动向上输送, 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 降低,容易成云致雨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垂直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 关系 平 流 层 自对流层顶 部至50—55 千米高空 气温随高度升 高而升高 该层臭氧吸收大量太阳 紫外线,使大气增温 人类生存 环境的天 然屏障;适 合航空飞 行 主要以平流运 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 冷,不易形成对流 无云雨现象, 能见度好 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垂直 分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 关系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顶 部以上的 大气 气温随高度升 高先下降再上 升 自平流层顶部开始,无臭氧, 气温下降;随后吸收更短波 长的紫外线,气温上升 能反射无 线电波, 对无线电 通信有重 要作用 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处于高度电离 状态 空气密度很小 距地面远,受到的引力小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2.逆温现象 (1)定义: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递 减率小于6 ℃/千米。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2)影响:  成 雾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关系,逆温使能见度降 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 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对航空造 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 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 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颠簸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3)2016年我国发射的“碳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700千米。“碳卫星”运行轨 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40 ℃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大气与人类活动 的关系,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第(1)题,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气温的变化特点判断,从地面 到高空,在对流层气温递减,平流层气温递增,高层大气先   后   。 ②曲线符合。第(2)题,电离层位于距地面80—500千米处,故属于高层大气, 即Ⅲ层。第(3)题,“碳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700千米,位于Ⅲ层(高层大气)。 对照图示可知,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最低气温约为-80  ℃。 递减 递增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1)B (2)D (3)C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题组•训练突破 (2020陕西西安高三二模)在对流层大气中,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 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 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的现象,或者随高度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 0.6 ℃/1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下图示意某地大气逆温现象。据此完成 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1.图示大气逆温层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地面辐射增强 B.暖气团在冷气团上爬升 C.下沉气流势力大 D.近地面大气运动活跃 2.图示甲、乙、丙、丁大气层中,易出现雾霾现象的是(  ) A.甲B.乙 C.丙 D.丁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近地面风向为东北风,气温在0 ℃以下,随海拔升高, 风向转为西南风,气温逐渐上升至0 ℃以上,形成大气逆温层。结合图示为 雨雪天气判断,图示地区为冷锋过境,故大气逆温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西南 风(暖气团)爬升到东北风(冷气团)之上所致。故选B。第2题,甲大气层气 温随海拔上升而上升,形成逆温层,抑制气流的上升运动,不利于近地面的 大气污染物扩散,从而形成雾霾天气。故选A。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2.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 —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 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 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 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3)分析雾霾天气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4)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西瓜时,在原有土地上增铺砂砾层,西瓜的产量、 质量显著提高。砂砾层对西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减少水分的蒸发; 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土壤日温差,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有效减少 (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 (2020全国Ⅱ卷,6~8)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 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 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统计图为载体,考查了对图中信息的解读与判断能 力,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考查。 【思路导引】 第(1)题 15 大 快 平行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第(2)题  第(3)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1)C (2)A (3)C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题组•训练突破 角度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北京卷,5~6)下图为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 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1.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 D.④ 2.该地最可能位于(  ) A.珠江三角洲B.河西走廊 C.松嫩平原 D.钓鱼岛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立秋至处暑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昼长夜短。在日出前 和日落后,太阳辐射量应为0,而不是大于0或小于0,随着太阳高度变大,太阳 辐射逐渐增大,到正午时刻达到最大,之后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太阳辐射也 随之减小。读图可知,①②③④曲线中,只有曲线③满足该条件,故选C。第 2题,太阳辐射应在当地12时前后达到最大值,根据上题分析可知,③表示太 阳辐射的变化曲线,该曲线达到最大值时,北京时间为13—14时,所以当地 的经度为90°E—105°E,A、C、D错,故选B。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角度2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2020福建厦门高三期中)我国某边防站(海拔4 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 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 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据此 完成第3~4题。 3.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热量B.水分 C.土壤D.光照 4.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  ) A.蒸发量大B.多虫害 C.地温低D.太阳辐射强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简易阳光房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穿过简易阳 光房使房内增温,但是,简易阳光房对增温后产生的长波辐射有阻隔作用, 从而达到增温的作用。所以,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热量,A正 确。故选A。第4题,海拔4 900米的地方地温比较低,用简易阳光房可以使 房内气温提高,但是地温还是不能适应作物的生长,而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 盆栽,使其不直接与地面接触,从而解决了地温低的问题,C正确。故选C。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三 热力环流和等压面 1.热力环流 基本规律:(1)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温高,则气压低;气温低,则气压高。 (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气压状况相反。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2.等压面图的判读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1)等压面图的判读 ①作图法:先作一辅助线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如 上图中C处气压比D处气压高;同理,A处气压比B处气压低。即 PC>PD,PB>PA。然后根据同一地区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判定四 地气压PA>PC,PB>PD。 综上可知,PB>PA>PC>PD。 ②口诀法:下低上高〔等压面向下弯曲处为低压(如图示A、D处);向上弯 曲处为高压(如图示B、C处)〕。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2)气流流向的判断 ①水平方向: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如图示B→A、C→D)。 ②垂直方向:近地面高压处气流下沉,低压处气流上升(如图示D→B、 A→C)。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 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的地区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等压面上凸的地区多晴朗天 气,气温日较差大。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2)山谷风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3)城市风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3】 (2019江苏卷,19~20)(双选)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 日出奇观,图1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 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2中(  ) A.①增大B.②增大 C.③减小D.④减小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素养解读】本组题选取三峡库区云海日出奇观为素材,判断云海形成的 原理及其影响,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第(1)题,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是因为库区表层水受热膨胀上 升,水汽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形成小水滴,此时库区周围地区盛行下沉气流。 A表示山谷气流上升,D表示海面气流上升,均有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 第(2)题,云层增多时,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 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大气逆辐射增强。图2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中,① 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逆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云 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中,①减 小,②增大,③减小,④增大。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1)AD (2)BC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题组•训练突破 角度1 热力环流的形成 (2020山东模考)一个地区的风受局地风与背景风的共同影响,某气象研究 团队选取河北崇礼山区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2017年12月至2018年2 月两个冬季的气象观测资料,探究了山谷风的日变化特征。在观测到山谷 风的时日,山风一般自2时起,至次日7时结束;谷风一般自10时起,至16时结 束。据此完成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1.有利于观测到较强山谷风的天气条件是(  ) A.背景风较弱的晴天 B.背景风较弱的阴天 C.背景风较强的晴天 D.背景风较强的阴天 2.在观测到山谷风的时日,影响崇礼山区山风与谷风时长差异的主要因素 是(  ) A.背景风速B.植被覆盖 C.昼夜长短D.山坡坡度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由“一个地区的风受局地风与背景风的共同影响”可知,山谷 风应在背景风较弱的时候较强。山谷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山坡与谷地受 热不均,只有在背景风较弱的晴天,山坡与谷地受热不均才会更明显,山谷 风才会较强,A对。第2题,河北省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昼夜长短影响山 坡与谷地“受热时间”,进而影响山风与谷风时长。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角度2 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2020河北唐山高三期中)科学研究者可通过获取地表热辐射状况来了解 区域地表温度状况。下图为某传统钢铁企业搬迁前后,所在地区地表温度 等级分布图(等级数字越大,反映地表温度越高)。据此完成第3~4题。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3.读图可知,该地区在工厂搬迁(  ) A.之前,地表温度较高,地面辐射强 B.之前,空气质量较差,大气辐射弱 C.之后,CO2增加,太阳辐射被削弱 D.之后,污染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 4.2016年的图像表明,该区域1级温度等级区域恢复其原本的连贯性条带状。 1级温度等级区可能是(  ) A.居住区 B.交通线 C.河流 D.农田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通过搬迁前后地表温度的对比可知,在工厂搬迁以前,地表温 度高,地面辐射强,大气辐射强,搬迁后CO2减少,大气逆辐射减弱,故选A。 第4题,数字越小,地表温度越低。图中1级温度等级呈连贯性条带状分布, 其所在区域应为河流。居住区与农田应呈面状,而交通线的地表温度较高。 故选C。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四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向和风力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 向北吹的风。 (2)风向表示方法:可用四种方法表示风向,如下图所示。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3)在气压场中画风向的方法。 ①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 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②画出实际风向:近地面偏转30°—45°,高空偏转90°。北半球向右偏,南半 球向左偏。偏转后的方向即为风向。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③下图所示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画法。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4)风力大小判定: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大,风 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在不同等压线图中,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 地图相比,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 越小,表示单位距离间的气压梯度越小,风力越小。 (5)风向的应用: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以定南北半球、定气压高低、 定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定近地面或高空。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2.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因 素 对风力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温差越大,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 大 摩擦力 地面平坦开阔,摩擦力小,风力大;海面上摩擦力小,风 力大;冬季植被少,摩擦力小,风力大;由地面到高空,摩 擦力减小,风力增大 地形起伏 高原起伏和缓,风力大;山谷口处狭管效应显著,风力 大;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风力大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4】 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 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M地B.N地 C.P地 D.Q地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作为主要信息载 体,判断不同地点的风向、天气特征,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思路导引】第(1)题,N地气压高于P地→N地在高压脊附近→画出水平气 压梯度力,且向右偏转→N地风向为    。第(2)题,M、N两地位于高 压脊附近→气流下沉→不易成云致雨;P地位于低压槽附近→气流     →水汽易遇冷凝结→阴雨天气;Q地位于低压槽外围地区,阴雨天 气概率小。 东北风 上升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答案 (1)A (2)C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四 题组•训练突破 (2020浙江绍兴高三模拟)右图示意某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 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 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第1~2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