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部 分
人 文 地 理
第三节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地 理
内 容 索 引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指全球普遍存在的或者带来全球性影响的
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2.产生的原因
(1)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掠夺式开发加快了 资源耗
竭 速度。
(2)随着自然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和 固体废弃
物 污染等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创造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森林和草原破坏、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3.主要特点
(1)已经从区域性、小规模向 全球性 、大规模发展。
(2)从宏观危害向 微观 危害发展。
(3)从环境污染事件向全面 生态破坏 发展。
(4)环境问题已对人类 生存与发展 构成严重威胁。
特别提醒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
量下降,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
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
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
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基本内涵
内 涵 内 容
条件 经济可持
续发展
强调经济发展不仅重视数量增长,更追求 质量改善 ,
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
目的 社会可持
续发展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 健康水
平 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基础 生态可持
续发展
强调发展要与 资源 、环境相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
保护好生态环境
3.基本原则
原 则 内 容
公平性
强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同代人之间、全球不同地
区之间,以及人类与其他 生物种群 之间的平等
持续性
强调人类必须在不超越资源 环境承载力 的基础上,
保持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的持续性
共同但有区
别的责任
强调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
各国的 共同责任 ,需要各国共同参与
思考感悟“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这句话,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提示 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断子孙路”违背了资源分配在时
间上的公平性。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愿景与行动
1.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技术途径、制度途径、经济途
径、教育途径等。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国际合作 和公众参与。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
发展。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
(2)消费方式:绿色消费。
(3)鼓励公众参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
考向一 考向二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一 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
1.表现
(1)自然资源枯竭
环境问题 举 例 原 因 典型事例
自然资
源短缺
水资源、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等短缺
人类对环境的
过度索取
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
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考向一 考向二
(2)环境污染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
康的农药的任意排放
洛杉矶市的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多瑙河的污染
土壤污染 常熟市农田重金属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 郊区垃圾场
噪声污染 工矿企业、交通工具 机场附近的噪声
放射性污染 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
故的发生 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
海洋污染 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
运泄漏 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考向一 考向二
(3)生态破坏
具体内容 产生原因 典型事例
森林环境调节功
能下降 毁林开荒 热带雨林的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
沙化
砍伐森林、开垦
草原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北方春季
的沙尘暴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
温室气体、氟氯
烃化合物的排放
极地冰川加速融化、南极臭氧层空
洞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存环境的恶化,
人类的过度捕猎 珍稀动物减少,如大熊猫、华南虎等
考向一 考向二
2.分布
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不同。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 形成原因
城市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噪声污染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
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
染物的集中
乡村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
化、土地盐碱化、森
林减少、物种灭绝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
度过大
考向一 考向二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国家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
中
国家
较重,以生态
破坏为主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
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
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人们的环
保意识不强;发达国家将污染较重的企业转移到发
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资源密集型产业,且资源利
用率低,浪费严重,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导致生态
破坏严重
发达
国家
较轻,以环境
污染为主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
环境污染的防治,使环境问题大为好转
考向一 考向二
3.全球气候变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考向一 考向二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考向一 考向二
②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考向一 考向二
③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考向一 考向二
④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考向一 考向二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1】 (2019江苏卷,13~14)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
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考向一 考向二
【素养解读】试题以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
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为主要信息载体,推断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
以后下降的主要原因,体现了对综合思维的考查。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
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的影响因素,既考查综合思维能力,又考查区域认
知能力。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导引】
题号 分 析
第
(1)
题
A
夜间城市人口大多进入睡眠状态,户外活动最少,但PM2.5浓
度仍然较高,说明户外活动 对污染物沉降没有明
显影响,并且10时以后户外活动没有
B
根据图文材料无法直接看出或推测10时以后降水频率会
减少
减少
增加
考向一 考向二
题号 分 析
第
(1)
题
C
10时以后由于城市受太阳辐射影响增大,加上人为原因排
放废热增加,气温上升迅速, 增强,有利于污染物
D
白天城市车流量远 夜间,但夜间PM2.5浓度并不比
白天 ,说明PM2.5浓度与车流量无直接关系
热岛效应
扩散
大于
低
考向一 考向二
题号 分 析
第
(2)
题
A
东北地区 比重大,加上冬季取暖,燃烧消耗的煤
炭资源量大,SO2 ;华东地区 占比
高,燃烧消耗的煤炭资源量较东北少,SO2排放量较小
B 东北地区 比华东地区小,但SO2
重工业
排放量大 轻工业
人口密度 浓度高
考向一 考向二
题号 分 析
第
(2)
题
C
华东地区资源贫乏,所需要的 、 多从外
地调入,但大气SO2浓度 ,故大气SO2浓度与当地的
资源条件
D
出行方式不同,对二氧化硫 有影响,主要区别在于
汽车尾气排放量,华东地区经济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
较高,二氧化硫浓度也应高,说明 不是主要影
响因素,最主要的是能源 的不同
能源 原料
较高
无关
浓度
出行方式
消费结构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C (2)A
考向一 考向二
题组•训练突破
(2020福建三明质检)近地面臭氧主要是石化工业、加油站、汽车等排放
的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在高温环境与强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
应生成的。当近地面的臭氧浓度过高时,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城市与时间组合,易发生臭氧污染的是( )
A.广州5月 B.武汉6月 C.南京7月 D.北京8月
2.近地面臭氧浓度过高时,正确的应对措施是( )
A.减少室内通风换气次数
B.用环保材料进行家庭装修
C.少用私家汽车,绿色出行
D.关停部分电器,节约用电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在高温环境与强紫外线照射下易发生臭氧污
染,南京在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高温闷热,紫外线强,易发生臭氧污
染,C正确;广州5月、武汉6月及北京8月阴雨天气多,紫外线弱,不易发生臭
氧污染,A、B、D错误。选C。第2题,当近地面臭氧浓度过高时,最好的应
对办法就是关闭窗户,减少室内通风换气的次数,减少与高污染空气的接
触,A正确、C错误;用环保材料进行家庭装修可以减少甲醛等有害物质的
排放,B错误;关闭部分电器,节约用电主要是节约能源,与臭氧污染无关,D
错误。
考向一 考向二
规律•深化整合
考向二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考向一 考向二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 义 具体做法 例 证
公平性
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
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
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
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多样性,各
国都有发展权,应和
子孙后代共享资源
和环境
建 立 丹 顶 鹤 自
然保护区
考向一 考向二
原则 含 义 具体做法 例 证
持续性
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
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
境承载力之内,寻求可
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
模,合理开发和利用
自然资源,处理好发
展经济和保护环境
的关系
我 国 沿 海 渔 场
实 行 伏 季 休 渔
制度;牧场实行
轮牧制度;倡导
节约用水
考向一 考向二
原则 含 义 具体做法 例 证
共同性
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
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
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
界、民族、宗教、
文化的制约,以积极、
务实的态度参加环
境领域的国际合作
联 合 国 举 行 气
候峰会,应对气
候变暖;建立世
界 自 然 保 护 联
盟
考向一 考向二
3.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经济发
展模式,其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
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
考向一 考向二
(1)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把对环境
的危害降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
式。
考向一 考向二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
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
农业资源
得到再生
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理论调整农业结构,保护农业资源,使
资源再生,永续利用
综合效益
突出
生态农业科学地增加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
质能量的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良性
循环
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五业合
理发展,并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2】 (2018江苏卷,11~1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
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2002—2015年期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考向一 考向二
【素养解读】试题以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
GDP变化图为背景,考查地图信息获取能力的同时,凸显我国可持续发展的
显著成效,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的考查。
考向一 考向二
【思路导引】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C (2)C
考向一 考向二
题组•训练突破
角度1 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
(2020天津模拟)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清洁生产成为工业发展的自然选
择。读传统经济流程和循环经济流程图,完成第1~2题。
考向一 考向二
1.两种经济流程的最大区别是( )
A.向自然中排放的废弃物不同
B.从自然中获取的资源数量不同
C.产品的经济效益不同
D.投入的多少不同
2.在循环经济流程中,评估产品对自然的影响应( )
A.从资源开发环节评估
B.从产品生产过程评估
C.从废弃物排放情况评估
D.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评估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传统经济流程直接向自然排放废弃物,循环经济流程虽然也
有废弃物排放,但大部分废弃物实现了资源化,进行回收再利用。两种经济
流程的最大区别是向自然中排放的废弃物不同。第2题,在循环经济流程
中,评估产品对自然的影响应关注整个过程,即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评估。
考向一 考向二
角度2 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020浙江十校联考)浙江某地的“跑道养鱼”是“五水共治”理念下的绿色、
高效养殖模式(如下图)。该模式能不间断供氧、持续清污、保证水质,同
时可以使鱼“跑步健身”(逆水游动)。据此完成第3~4题。
考向一 考向二
3.“跑道养鱼”的高效,体现在( )
①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②发展乡村旅游 ③提高鱼的品质 ④增大养殖
密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4.这一养殖模式要得到推广,从环境角度看,必须( )
A.完善污水处理
B.改进养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C.创设品牌养殖
D.增加饵料投放,缩短养殖周期
考向一 考向二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鱼粪和残存的饲料,顺着水流进入吸污水
道,此过程不是水体自净,是人工进行了干预;“跑道养鱼”相对于传统养鱼
模式非常高效,养鱼的目的是增加鱼的产量,增加经济收入,不是发展乡村
旅游;不间断供氧、持续清污、鱼“跑步健身”提高了鱼的品质;5条“跑道”
集中了大量鱼群,增大了养殖密度,比传统鱼塘养殖量大。第4题,从环境角
度看,该模式要保证水质,必须完善污水处理;B、C、D均不是从环境角度
分析。
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
规律•深化整合
图形突破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相关地理事物,
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
形。常见的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现以下图为例,
展示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方法。
1.把握主题,梳理过程
该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关联图,图中展示了该生产模式
的资源投入、生产过程及废弃物处理的全部过程。
2.分析演变,寻找突破
图中①与水源、技术同属于作物种植的区位条件,②是种植业为畜禽养殖
提供的饲料,③④分别是农业对沼气和沼渣的利用,⑤是沼气池的原料来源。
因此,此图的突破点是按照箭头顺序理清循环经济的“投入—产出”过程。
3.增添信息,验证关系
把要添加的信息依次填入该循环经济关联图中,重新理顺一遍,按照“资
源—产品—再生产”的流程验证物质和能量在循环经济中的合理性。
4.联系理论,表述意义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因其以资源减量化、再生化为原
则,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的,所以对于此类循环经济关联图的意义分析,
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进行。
(1)生态上,节约资源,减轻生态环境问题。
(2)经济上,减少成本,增加产出,提高收入。
(3)社会上,安排就业,提高生活质量。
思路•典题透析
【典例】 (2018天津卷,7)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
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完
成下题。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
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
模式。
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素养解读】试题以循环经济的图文材料为载体,主要考查对循环经济的
判断,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考查,体现了人地协调观。
【思路导引】
高效利用 循环利用
高效
无害化
无害化
答案 B
迁移•对应训练
滴灌是指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毫米的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
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在世界各
地得到大力推广。下图是我国某地滴灌技术及施肥系统示意图。读图,完
成第1~2题。
1.图中针式滴头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 B.有效控制滴水量
C.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D.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
2.滴灌技术的优点包括( )
①调节田间气候 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③增加地下水水量 ④减少无
效蒸发 ⑤适宜全年灌溉 ⑥保持土壤结构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④⑤⑥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利用针式滴头进行滴灌不能改变植物根系的吸收率,A错;针
式滴头滴入土壤中的水较少,能有效控制滴水量,B对;针式滴头的使用对土
壤中水分蒸发没有影响,C错;滴灌不能阻止污染物渗入土壤,D错。第2题,
土壤中水分较少,不能调节田间气候,①错;土壤中水分较少,可以减少病虫
害的发生,②对;滴灌水量小,对地下水水量影响不大,③错;滴灌能减少水分
的无效蒸发,④对;滴灌主要用在农作物生长期,不会全年灌溉,⑤错;滴灌水
量较小,可以起到保持土壤结构的作用,⑥对。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