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6讲内力作用与地貌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必 修 1  自 然 地 理 第6讲 内力作用与地貌 地 理 内 容 索 引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壳运动 考点二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考点呈现 体系构建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考向解读 以生活场景或现实热点为 素材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表 形态的考查由“成因”转向 “影响”,“过程→变化→影响” 成为主要的命题线索 考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壳运动 [知识梳理] 1.地质作用 (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______________、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 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 物质组成 太阳辐射能 2.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形成各种___________,伴随着地震和其他形式的地壳运动。  (2)地壳运动——主要表现形式包括______________运动和垂直运动。  ①褶皱。 ②断层。 ③地震。 概 念 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 起的地壳震动 成因 分类 构造地震 由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_____________运动引起  火山地震 由______________活动引起  (3)变质作用:原有岩石受内动力的影响,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变 化,统称变质作用,由______________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岩浆岩 水平 断裂构造 火山 变质作用 基础反馈 (2020江苏高三期中)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都是(  ) A.火山岛 B.冲积岛 C.板块挤压形成的 D.内力作用形成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包含了六大板块 B.板块的交界处都是消亡边界 C.最深处位于大洋中脊附近 D.大洋板块刚好和大洋边界吻合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分别是夏威夷群岛和日本群岛,夏 威夷群岛是因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日本群岛是因板块挤压形成的大陆 岛,二者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图包含 了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 块、南极洲板块,A项正确。六大板块既有生长边界,也有消亡边界,B项错 误。大洋中脊为最浅处,海沟为最深处,C项错误。太平洋板块比太平洋边 界小,D项错误。 [能力突破] 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壳 运动 水平 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 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 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 皱山脉 垂直 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 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 的起伏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2.地壳运动的类型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 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 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 平原等地貌 举 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 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二者常有主次之 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真题通关 〔2020全国Ⅱ卷,37(1)〕阅读图 文材料,完成下题。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 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 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 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 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 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答案 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 (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 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根 据板块构造理论可知,断裂发育是由于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 能力,使岩层发生断裂。该地处于从地势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向第二级 阶梯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向亚 欧板块挤压的影响,造成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 断裂发育。 考点二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知识梳理] 1.褶皱 褶皱是岩石发生的连续性______________,其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弯曲变形 褶皱的 基本形态岩层形态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未侵蚀地形 侵蚀的地形(地形倒置) 背斜 一般是岩层 向上______ 中心部分岩层较___, 两翼岩层较_____ 山岭 背斜顶部往往受张力,常 被侵蚀成___________ 向斜 一般是岩层 向下_____ 中心部分岩层较____, 两翼岩层较______ 谷地 向斜槽部往往受挤压,物 质坚实不易被侵蚀,成为 _______ 拱起 老 新 谷地 弯曲 新 老 山岭 地质构造类型 形态特征 地 貌 断层 地垒 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 块相对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庐山、泰山、华山)  地堑 两条断层线之间的岩 块相对___________ 狭长的__________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2.断层 断层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产 生的______________。 断裂位移  上升 块状山地 下降 凹陷地带 基础反馈 (2020湖南高三月考)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图中,①河 西侧地表均为同一沉积岩层P,①河和②河之间的地表均为同一沉积岩层 Q,②河东侧地表均为同一沉积岩层S,P、Q、S岩层形成的年代连续。读图, 完成第1~2题。 1.下列符合图示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 2.若该地的岩层年龄为P>Q>S, 则该地可能(  ) A.地表Q区域为地垒 B.处于背斜顶部位置 C.干流处于向斜槽部 D.处于向斜左翼位置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从①②③④四图可以看出,四图都符合①河西侧地表均为同 一沉积岩层P,①河和②河之间的地表均为同一沉积岩层Q,②河东侧地表 均为同一沉积岩层S。由于题干中提示P、Q、S岩层形成的年代连续,形 成于不同年代,①④两图岩层P、Q、S形成年代不连续。故②③对,①④错。 B项正确。第2题,根据第1题图②③中P、Q、S岩层的新老关系,如果 P>Q>S,则应对应图中③,判断其为褶皱构造中向斜左翼位置,D项正确。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甲谷地的成因是(  ) A.岩层受张力易被侵蚀 B.岩层挤压凹陷 C.岩性松软易被侵蚀D.岩层断裂下陷 4.图中能体会到“危壁斧削”意境的地点是(  ) A.①B.② C.③D.④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但从图中可 以看出,甲处受侵蚀程度比背斜顶部更严重,最可能的原因是岩性松软易被 侵蚀。第4题,能体会到“危壁斧削”意境地点的应是断层发育地区。根据 图中箭头方向,四地中位于断层处的是④。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背斜 向斜 判 断 方 法 岩层形态 向上拱起 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 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层新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 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能力突破] 1.褶皱和断层的区别 褶皱和断层是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判断方法和形成的构造地貌方 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背斜 向斜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常 成为块状山或高地;相对 下沉的一侧,常形成谷地 或低地;沿断层线常发育 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 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 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 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 实践意义 背斜 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在背斜内自下而上依次为水、石油、天然 气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地下水顺着岩层向两侧渗流,无地下水威胁,适合建 隧道 顶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宜建采石场 向斜 地下水顺岩层向槽部汇集,是储存地下水的良好构造,不适宜建隧道 断层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地表,形成泉;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 地表水汇集,发育河谷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水库、工程隧道选址等应避开断层 作用形式 板块张裂区 板块碰撞区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形成地貌 裂谷、海洋、海岭 高大山脉 海岸山脉、海沟、岛弧 举 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中脊等 喜马拉雅山脉、阿尔 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 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图 示 3.板块运动与大地构造地貌 拓展延伸 地质作用与矿产分布 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制约,不同矿物有不同的分布格局与特 点,像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床多分布于岩浆岩地区,煤炭、石油、天然 气多分布于沉积岩地区。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看,背斜呈天然拱形,密闭性好, 因此背斜是储存石油、天然气的良好构造。 真题通关 (2019江苏卷,3~4)右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 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 是岩层层面。读图,完成第1~2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2.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思维流程 稳定 水平挤压 侵蚀 沉积 早 侵蚀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界面M上部为水平岩层,说明其以堆积作 用为主,而N岩层为向斜,说明该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发生了弯 曲变形。因此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构造运动变化,D项正确。 第2题,读图可知,乙岩层与甲岩层交界面M处,乙岩层最上部的部分岩层缺 失,说明乙岩层形成后经历了长期侵蚀,C项正确。甲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 侵蚀,后接受沉积,A项错误。乙岩层位于甲岩层下方,说明乙形成时代早于 甲岩层。丙位于沉积岩的地表,是受地表外力侵蚀形成的沟谷,D项错误。 [常考图形之10]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 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 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 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 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 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 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 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 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 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 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 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 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 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这是判 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 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Ⅴ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 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 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 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 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 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 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 侵蚀掉。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