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四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必 修 1  自 然 地 理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地 理 内 容 索 引 考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三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考点四 非地带性差异 常考综合题◉ 建模(六) 考点呈现 体系构建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考向解读 1.以区域案例的形式考查地理环境 整体性的表现、成因,突出因果逻 辑的推理,综合题居多 2.以模式图的形式考查自然带的分 布及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现 象,以选择题为主 考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梳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______________、水文、 ______________、生物、土壤等。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要 素间以物质和能量交换为基础,相互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图  ______________、相互______________,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表现: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 他要素甚至整个______________的变化。  气候 地貌 影响 作用 地理环境 基础反馈 (2020河北二模)土壤有机 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 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 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 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 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 机碳含量变化图,完成第1~3题。 1.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 B.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升高 C.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      D.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2.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 A.土壤肥力较低 B.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C.大气温度较低 D.地表风化作用强烈 3.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 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 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 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答案 1.A 2.D  3.C 解析 第1题,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 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A项正确。第2 题,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有机碳含量高,土壤肥力较 高,A项错误。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多,B项错误。海拔较低,大气温度 较高,C项错误。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 落叶阔叶林区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D项正确。第3题,调查发现,近年来高 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植物生 长快,消耗有机碳多,C项正确。光照、降水没有明显变化,A、B两项错误。 高山地区为夏季放牧的牧场,D项错误。 [能力突破] 1.自然环境各要素 间的相互联系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 义 自然地理环境 具有统一的演 化过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其危害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演化过程,保 证了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 义 地理要素的 变化会“牵一 发而动全身” 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遵循自然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 规律,并以此指 导人们的生产、 生活实践  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 意 义 一个区域的 变化不可避 免地影响到 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 护人类共同的家 园 ——地球 真题通关 (2016全国Ⅲ卷,10~11)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 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第1~2题。 1.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D.海拔更低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考查岩石圈(山地)、大气圈(气温)、水圈(冰川)之间的相互关 系。解读图文信息可知,经历的冰期次数越多,山峰的抬升时间越早,故选B 项。第2题,山地是否存在现代冰川,与山顶的气温有直接关系,山顶气温较 高,降雪融化难以形成冰川,故选B项。 (2019全国Ⅲ卷,6~8)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 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 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第3~5题。 3.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4.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5.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B.湿地C.草地   D.寒漠 答案 3.A 4.D 5.C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土地覆被发生变化且越 年积雪面积减少,由此推知西伯利亚地区气温升高,导致该地土地覆被变化,A项 正确。第4题,随着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土壤水分增多,水分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 流向洼地汇集,导致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项正确。该地降水较少且近年来没 有大的变化,洪水暴涨可能性小,A项错误。该地纬度高,气候寒冷,人类活动较少, 退耕还湿面积小,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地面沉降,C项错误。第5题,随着气 温升高,蒸发量增大,西伯利亚平地上的土壤水分减少,不再适合耕种。与林地 (需水量大)相比,草地更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故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C项 正确,A项错误。平地上的耕地水分条件变差,无法转变为湿地,B项错误。气温 升高,冻土融化,不利于寒漠的形成,D项错误。 考点二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梳理] 1.自然带的形成和特点 (1)成因。 (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______________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热量 气候类型 海陆位置  长条状 3.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 纬度地带 性 ______________ 太阳辐射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地区  经度地带 性 ______________ 变化 海陆分布 ______________地区  热量  低纬度 高纬度 水分 中纬度 基础反馈 (2020甘肃月考)下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据此完成第 1~2题。 1.图中②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2.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 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②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由东向西距海洋渐远, 降水逐渐减少,分别形成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其分界线大致为贺兰山,故 ②为草原。A项正确。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受季风影响范围较广,东南地 区受东亚季风影响,西南地区受来自印度洋的南亚季风影响,因此,森林的 东西宽度较宽。北方地区则主要受东亚季风影响,其范围较小。D项正确。 (2020山东济宁微山一中月考)又是一年樱花季。下图是2018年韩国樱花 开放时间分布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韩国樱花开放时间(  ) A.由北向南逐渐推迟 B.一般都在处暑前后 C.同纬度东部早于西部 D.内陆普遍晚于沿海 4.据图判断,该国的主要山脉(  ) A.呈西北—东南走向   B.呈东北—西南走向 C.沿海岸分布     D.呈东西走向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韩国樱花开放时间由东南向西北推迟,同纬度东部 早于西部;处暑一般为8月下旬;韩国中部樱花开放时间早于西海岸樱花开 放时间。C项正确。第4题,樱花开放时间早晚受气温的影响,开放日期等 值线相当于等温线,日期等值线在东西海岸由西北向东南凸出,凸出位置的 樱花开放时间晚于两侧,即气温较两侧要低,日期等值线凸出方向即为山脉 走向,故该国的主要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A项正确。 [能力突破]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延伸更替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平行于海岸线延伸,垂直于海岸线更替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典型景观变化 例证 真题通关 (2017全国Ⅰ卷,1~3)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 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 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 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 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第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 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答案 1.B 2.D  3.A 解析 第1题,材料提示3月份“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植被经过 落叶,刚开始发芽,当地应为北方地区,所属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B 项符合。第2题,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项;隔离带用于城 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 除B项;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项。因此造成绿化隔 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第3题, 常绿灌木要求热量条件较为丰富,故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气温。 4.〔2017北京文综,41(1)〕伴随着古代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 往不断增加。 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 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说出该国 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 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答案 热带草原带。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 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或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 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解析 由文字材料和经纬度坐标可知,马拉维位于东非高原,气候类型为热 带草原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同时可以结合降水柱状图判断,降水季 节变化大,有明显的干湿季,也可以确定该地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结 合当地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每年1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由于气压带和风 带的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该地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形成湿季,因此 呈现一片草木葱绿的景象。7月,信风带控制这里,降水少,形成干季,草木 枯黄。 考点三 山地的垂直地域 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知识梳理] 1.形成:高大山脉随海拔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________状况差异很 大,形成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自然景观相应地呈现垂直分布规律。  2.分异规律: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______________纬度方向的水平地 带带谱相似。  3.影响因素:山地所在纬度越______________,海拔越______________,自然 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水热 高 低  高 基础反馈 (2020山东淄博二模)位于四川西部的杂谷脑河流域海拔为1 326~5 922米, 境内峰峦重叠,山高坡陡,沟谷狭窄,气候、植被和外力作用垂直差异显著。 下表示意该流域植被类型及景观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第1~2题。 分布范围 植被类型及景观 1 900米以下的峡谷 旱生灌丛、草被 1 900~2 400米 灌木、夏绿针阔混交林 2 400~3 000米 夏绿针阔混交林 3 000~3 900米 针叶林 3 900~4 500米 高山草甸 4 500~5 000米 寒漠低等植被 5 000米以上 冰雪带 1.与1 900米以下的峡谷相比较,1 900~2 400米范围(  ) A.降水量小 B.气温高 C.植被覆盖率低 D.土壤湿度大 2.推测杂谷脑河流域地表风蚀作用最显著的范围是(  ) A.1 900米以下的峡谷 B.1 900~2 400米 C.2 400~3 000米 D.3 000~3 900米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可看出海拔1 900~2 400米处植被是灌木、夏绿针阔 混交林,植被覆盖率高,海拔1 900米以下的峡谷是旱生灌丛、草被,植被覆 盖率低。植被覆盖率高说明降水量大,土壤湿度大,D项正确,A、C两项错 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B项错误。第2题,地面摩擦力越小,风蚀作用越强。 从材料中可看出,海拔1 900~3 900米处植被均是森林,植被覆盖率高,地面 摩擦力大,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强,风蚀作用弱,可排除B、C、D三项。海拔1  900米以下的峡谷是旱生灌丛、草被,植被覆盖率低,植被较为矮小,对风力 的阻挡作用弱,风蚀作用强,A项正确。 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 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 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 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 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 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第3~4题。 3.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4.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 000米左右,四川西部某山地 海拔4 000米位置的植被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常绿阔叶林带为该山地的 基带,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 山冰雪带等。A项正确。第4题,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 处磷累积量较低。根据材料“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 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可知,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磷的累积,大气 温度低有利于磷的累积,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的累积。山坡2 000~3 000 米处磷累积量较低,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山坡2 000~3 000米处生物生产 量应高于海拔4 000米附近的磷高累积区。C项正确。 [能力突破]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2.自然带垂直分布特点 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水热状况差异是自然带垂直地带性的 基础,如下图所示。 乞力马扎罗山  (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3)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 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4)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5)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一般多于阴坡。 拓展延伸 垂直地带性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约下 降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 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 “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 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阿尔泰山等。 (3)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真题通关 (2019全国Ⅲ卷,9~11)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 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 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第1~3题。 1.该公路位于(  ) A.吉林   B.内蒙古 C.西藏   D.新疆 2.该公路山区段定期封路禁行主要是因为(  ) A.洪水频发 B.路面积雪严重  C.泥石流多发 D.路面冻融沉降 3.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思维流程 第1题,材料信息:“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该山脉海拔 ______________,山顶______________。“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 路位于______________。  第2题,材料信息:“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___________半年封 路禁行。洪水、泥石流、路面冻融主要发生于____________半年。  第3题,新疆水平自然带为荒漠带。材料信息:“南端海拔约1 070米,为山前 洪积平原上的绿洲”→北端海拔约750米,海拔比南端要低,因此应为绿洲边 缘的______________。  高 终年积雪 新疆 冬 夏 荒漠灌丛 答案 1.D 2.B    3.D  (2020全国Ⅲ卷,9~11)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 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 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 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 显著变化。据此完成第4~6题。 4.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A.林线与雪线更高 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5.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6.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答案 4.A 5.A    6.B 解析 第4题,由材料可知,堪察加火山群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降水差异小。 因此影响林线和雪线的主要因素是气温。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 气温较高,光照、热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林线更高。与阴坡相 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故雪线更高。A项正确。第5题,近几十年 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林线升高,说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雪线降 低,说明降水增多。因此,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A项正确。 第6题,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导致林线下降,雪线升高甚至消失。若 干年内,原有景观逐渐恢复,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常考图形之13] 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的判读 喜马拉雅山脉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判读方法]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山地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而得名。如最下 面的一个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判断山地纬度的高低 (1)通常情况下:山地海拔、相对高度相同,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 低,反之越高。 (2)同类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山地所在的纬度低,分布海拔低的山地所在的纬度高。 3.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的纬度、山体的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 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阴坡,进而确定南北半球(满足一般规律)。 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 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者基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如上图;南半球则反之。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因而雪线 低;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因而雪线高) 6.可根据不同山坡的自然带分布的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 喜马拉雅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 的为迎风坡(如吕梁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降水量 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 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考点四 非地带性差异 [知识梳理] 1.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2.意义:在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出现一些______________分 布的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海陆分布 非地带性 基础反馈 (2020辽宁沈阳模拟)波密位于西藏东南,平均海拔约2 700米,1月均温约-0.2  ℃,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冰舌前端伸入森林,蔚为壮观。下图为波密所在地 区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冰舌前端伸入森林”中的森林 最可能是(  ) A.针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 2.冰雪带与森林带之间无草原带和苔原带过渡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多 B.海拔高   C.气温低 D.光照强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材料中提到“境内冰川发育极好”,因此冰舌深入的森林应该 最靠近冰原带,最可能是针叶林,A项正确。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植被,其分 布的海拔低于针叶林,B项错误。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属于亚热带植 被,分布海拔低于落叶阔叶林,C、D两项错误。第2题,波密处于西南季风 暖湿气流北上的通道,受高大山脉的阻挡,降水极为丰沛,发育了数量和规 模巨大的冰川,巨大的推进力使冰舌沿沟谷自上而下穿越了苔原带和草原 带,直达森林带,A项正确。 (2020湖北高三月考)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 带或亚热带地区。我国干热河谷主要分布于金沙江、元江、怒江、南盘江等流 经的四川攀枝花、云南和贵州等地区。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属于湿润的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带,而且河谷本应是最不缺水的地方,但那里很多的峡谷河畔却荒凉一 片。据此完成第3~4题。 3.横断山区存在干热河谷的主要原因有(  ) ①焚风效应,增温减湿 ②人类破坏,植被减少 ③盛行下沉气流 ④常年受副 热带高压控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有些干热河谷自然生长着热带干旱的典型植被——仙人掌,该现象反映的分异 规律为(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非地带性现象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横断山区大致呈南北走向,山区河谷地带位于西南季风的背 风坡,焚风效应强,起到增温减湿作用,①正确。人类活动对干热河谷的形 成影响较小,②错误。山谷地带,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③正确。横 断山区不是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④错误。B项正确。第4题,读材料可 知,干热河谷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带,河谷生长热带沙漠植被——仙人 掌,这是局部河谷水源缺乏形成的,因此该现象反映的是非地带性现象,B项 正确。 [能力突破] 世界陆地主要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洲大陆西岸 3°S~30°S分布着狭 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 原带(中)、热带荒漠带 (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洲大陆南段东 岸形成温带荒漠带 (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 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 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 原呈现热带草原带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 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的热带雨林带 东部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 热带草原带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 东南信风来自海洋,带来暖湿气流 巴西高原东南部的 热带雨林带 成因类似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的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寒带苔 原带和亚寒带针叶 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 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 林带 天山、昆仑山山麓 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 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真题通关 1.〔2013北京卷,40(2)〕海洋是人类活动 的重要舞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 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 的垂直变化现象。 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 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思维流程 降水 垂直 东南信风 暖 热带雨林 答案 ①地:地处低纬度,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沿岸有暖流,降水 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或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垂 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2020江苏卷,13~14)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2~3题。 2.两山地属于(  ) A.昆仑山脉 B.秦岭 C.祁连山脉 D.横断山脉 3.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思维流程 第2题,判断山地位置,需根据山麓自然植被类型,结合我国植被类型分布进 行判断。第3题,结合上题,山麓基带为“干热河谷灌丛”,抓住“干热”,结合大 气环流与地形进行分析。 答案 2.D  3.C 解析 第2题,由题干可知,甲、乙两山地纬度相同,经度都位于100°E附近,而且甲 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横断山脉。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都处于温带地区,秦岭位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秦岭 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D项正确。第3题,由于乙山地地 处横断山区,而且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西边重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 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乙山地的基带受焚 风作用更强,所以,乙山地的基带为干热河谷灌丛,属于非地带性现象,C项正确。 乙山地基带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充足,A项错误。乙山地的基带为干热河谷灌 丛,与山谷风影响无关,B项错误。乙山地的基带为干热河谷灌丛,是因为基带受 焚风作用强,气候干热,并不是基带原生植被被破坏,D项错误。 常考综合题◉ 建模(六) [模型建构] 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角度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 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 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某一地 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 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 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过程的因果关系。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 分析区域自然地 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切入,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 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 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某种 地理现象的形成 原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 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 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 厘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条,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 现因果关系 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 分析区域环境的 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 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的环 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 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思路清晰的因果链 条,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如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海洋 水汽的深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 [模型应用] 1.(2014海南卷,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下图所示岛屿泥炭 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套用模型]该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形成原因,要抓住地理位置、地 形等主导因素对图文信息进行整合。 高 寒流 弱 西风 多 均匀 小 答案 (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 较为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受寒流影响,年均温较低,蒸发弱。 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 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 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下图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 后的变化。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套用模型]第(1)题,从整体性角度考查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其解答思路如下。 ①读图锁定:沼泽地带地下水水位较高→______________是沼泽的稳定水源补 给;②按图索骥:分析地下水从哪里来关键是抓住“植被对径流的调节”,层层推理: 植被截留降水→增加______________→地下水在______________处蓄积。  第(2)题,考查环境要素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如下。 ①两图对照:找出桉树种植前后天然次生林、______________及 ______________的变化;②阐释原因:速生桉能大量吸收______________→地下 水的变化→天然次生林、灌丛和沼泽的变化。  地下水 下渗 低洼 灌丛  沼泽 地下水 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 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 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 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模型迁移] 〔2016全国Ⅰ卷,37(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 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 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 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 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 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 的鲑鱼溯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上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迁移应用](1)据图判断该地以______________为主,地势高差大;中部为东北— 西南走向的山脉;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堪察加半岛为 ______________气候,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以此来分析地形对气候区 域差异的影响: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阻挡季风→形成______________区与 ______________区;地势起伏大→气候垂直分异______________。  (2)纬度高→气温______________→植物生长______________→食物 ______________;纬度、冬季风→冬季______________→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南 北差异、东西差异______________→适宜大型生物生存空间 ______________。  山地 温带季风 多雨 雨影 显著 低 慢 少  寒冷漫长 大 小 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 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 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