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讲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必 修 3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讲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地 理 内 容 索 引 考点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考点二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常考综合题◉ 建模(十二) 考点呈现 体系构建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 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 保护措施 考向解读 选取现实案例辅以区域图为载 体考查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 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其 治理措施 考点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知识梳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 原因 地貌 形态______________、沟谷纵横  土壤 土质疏松,易被______________ 气候 降水集中且多______________ 植被 稀少 人为 原因 农业生产 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被毁掉,地表抗__________大大减弱  不合理 利用土地 ______________、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 地修建窑洞  不稳定 侵蚀 暴雨 侵蚀性 过度开垦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壤肥力,造成______________。  (2)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3)造成______________恶化。  (4)淤积江河湖库,加剧______________灾情。  (5)影响______________合理和有效利用。  农业减产 生态环境 洪涝 水资源 3.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措 施 具体做法 生物措施 ______________ 工程措施 沟谷兴修小型水库、______________等;坡面修建水平梯田等  农业技 术措施 采取保水、保土和改善耕地栽培措施等 植树种草 打坝淤地 措 施 具体做法 小流域综合治理 基础反馈 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矿区,水土流失严重,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世界水土 流失之最”。据此完成第1~2题。 1.东胜矿区水土流失类型内部分化显著,其成因分异主要表现为(  ) A.泊尔江海子镇以水力侵蚀为主 B.哈巴格希街道办事处大部兼具水力、风力侵蚀双重特征 C.铜川镇以风力侵蚀为主 D.东胜区以水力侵蚀为主 2.下列东胜矿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 A.在铜川镇沟道两侧缓坡修筑水平沟、鱼鳞坑等防护工程 B.在哈巴格希街道东部沟道两侧陡坡种植油松、沙棘、拧条为主的混交林 C.在泊尔江海子镇荒漠化地区发展灌溉农业增加植被覆盖率 D.严格控制小煤窑开采,采矿固体废弃物堆弃沟道以降低地表崎岖度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泊尔江海子镇位于沙地的边缘,气候干旱,以风力侵蚀为主;铜 川镇和哈巴格希街道大部位于东胜矿区东部,降水较多,兼有水力侵蚀和风 力侵蚀,B项正确;东胜区硬化地面多,水力侵蚀微弱。第2题,水土流失治理 中,缓坡可修梯田;沟道两侧陡坡种植油松、沙棘、拧条为主的混交林,B项 正确;荒漠化地区应先恢复自然植被。 [能力突破]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 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及特殊的土壤组成,是水 土流失问题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人为原因。 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具体表现如下 表所示。 原 因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 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过度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滥挖窑洞 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侵蚀能力成倍下 降,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 战乱和营造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危害:对当地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分析。如 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导致当地表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贫瘠,粮食减产;对中 下游地区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旱涝 威胁加重。 (2)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一般从气候、地形、地貌、植被 等因素分析,人为原因多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原因分析要结合区域特 征具体分析,避免泛泛而谈、照搬模板。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在不同 地区其主要人为因素是有差异的,过度垦殖、农牧争地是农牧交错地带荒 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度放牧、开矿是内蒙古草原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 因素;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是西部绿洲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 (3)治理措施:针对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对症下药找出应对措施,从所在区 域的环境特征出发,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 管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等。 真题通关 (2018全国Ⅱ卷,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 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 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 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第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毫米)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米3/秒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米3/秒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1.B 2.B  3.D 解析 第1题,考查植被的作用。由材料可知,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所以无法 减小降水变率,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大幅度增加,植物根系增多,保持水土能力增 加,地表径流含沙量减少,B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获取由于植被增加导致该地降 水量增加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增加,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量增大, 地表径流量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少,D项错误。第2题,考查河流洪峰产生的原因。 依据表中数据可知,第5次降水只有2天,历时时间较短,故①错误;2天时间内降水 量达到90.7毫米,相对比降水强度大,故②正确;由于该月降雨天数较多,且连续性 较强,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使下渗量减少,且该次降水强度大,历时短,地表径流 增加,形成河流洪峰,故③正确;由于植被覆盖率没有变化,植被截流量不变,故④ 错误。故选B项。 第3题,考查降水、植被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该地地处黄土高原,黄土 土质疏松,由于该月降水频率高,降水量大,在植被覆盖坡面,因土壤水分含 量增加,使土壤摩擦力减小,坡度较大,导致该次降水后含沙量极高,D项正 确;河流对河床侵蚀一直都存在,不可能导致河流含沙量突然增加,A项错误; 由于该次降水量为54.4毫米,相对较少,对沟谷侵蚀相对较弱,也不可能导致 泥沙大量增加,B项错误;因历次降水都对裸露坡面具有一定侵蚀作用,该次 降水量较少,故不可能导致泥沙含量产生极高现象,C项错误。 考点二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知识梳理] 1.荒漠化 干旱、半干旱 草地  沙漠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自然条件的东西差异。 荒漠 温带草原 载畜量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_________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流水 风沙 气候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激增 不合理活动 樵采 放牧 开垦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______________相结合,治山、治水、 治碱(盐碱)、治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原则。  经济效益 沙 (3)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______________。  ②利用______________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___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______________问题。  ⑤控制______________。  水资源 生物  农、林、牧  能源 人口增长 基础反馈 (2020山东等级考二模)新疆和田市吉亚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为了比较不 同防护林种的防风效果,该乡气象站研究人员在本乡流沙区和不同防护林带内 布设了4个气象观测站,获取了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风速数据(下图)。另有研究表 明,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据此完成第1~2题。 吉亚乡防护林实验区气象站点布设及观测数据图  1.防风效果最好的植物是(  ) A.骆驼刺 B.杨树 C.沙拐枣 D.红柳 2.为增强防护林的防风效果,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加林带间距 B.栽种高大杨树 C.乔灌草相结合 D.种植草本植物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风速数据比较,沙拐枣防护林带 内的风速数值最低,风速最小,说明其防风效果最好。第2题,根据“防护林 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可知,乔灌草相结合,可以增加距地 面不同高度的植物的覆盖度,降低植被的透光程度,从而增强防护林的防风 效果。 [能力突破]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2)人为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  2.我国不同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 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 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如下。 真题通关 (2019全国Ⅱ卷,10~11)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 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 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第 1~2题。 1.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2.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思维流程 西北 风力 土地沙化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地区主要为半干旱区,风力作用 强烈,断流期间山前平原失去了水的来源,土壤干燥,受风蚀作用形成洼 地,C项正确。第2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风蚀洼地增加,风蚀产物搬运 到周边地区沉积下来,出现土地沙化现象,C项正确。 常考综合题◉ 建模(十二) [模型建构] (十二)生态环境问题类题目答题规范 在高考命题中,生态环境类问题的设问形式主要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 有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湿地破坏等。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问题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 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 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 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 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 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问题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森林 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 柴等 生物多样 性减少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工程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引水灌溉、 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 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 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 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 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经济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 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 产业等 政策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加大资金、劳动力投入,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 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禁止 破坏生态环境等 [模型应用] 上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 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 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 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 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 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 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2014全国Ⅱ卷,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套用模型] 1.信息获取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有:“冬春季盛行西风”“且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就地 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等。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2.思维路径 第(1)题,分析沙源主要从______________带来泥沙、河湖______________ 两方面分析,注意从图中分析河流数量、河流______________和沉积量、 河流流量及季节变化对湖泊______________的影响。第(2)题,冬春季起沙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所以解答的实质是分析该湖泊东北 部冬春季节多大风的原因,可以从______________、下垫面的摩擦力大小、 ______________等方面分析。第(3)题,风沙的危害主要从风力 ______________作用和风沙对地表的______________作用两方面分析对 铁路及车辆安全的影响。第(4)题,防治风沙的危害主要从______________、 设立保护装置阻止风沙______________两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河流 底部裸露 输沙量 水位 风力 地形 植被 沉积 侵蚀 固沙 入侵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 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 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 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 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 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 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模型迁移] (2020全国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 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 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 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 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图1  图2  (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 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 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 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 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 (地)趋于固定。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 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 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沙地景观最终消失。 〔或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 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 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 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解析 第(1)题,从图示可以直接看出这三个阶段湖沼面积的变化特征;风沙 沉积越多,说明风沙活动越强;结合图示可得出这三个阶段的风沙活动变化 特征,可归纳出湖沼面积大时,风沙活动较弱。第(2)题,从图示信息可以看 出气温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蒸发量变化不大,气温对该区域植被生长所需水 热条件的影响无明显变化;从图中可看出年降水量总体增多,说明植被生长 的水分条件变好,植被增多,有利于流动沙地固定。 第(3)题,结合上题可知,1995—2013年毛乌素沙地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 势,气候逐渐湿润,但同期湖沼面积减小,说明湖沼面积减小是人类活动造 成的。因此可以推理得出,1995—2013年毛乌素沙地人类活动增强,生活生 产用水量增加,导致地表水分因蒸发和农作物蒸腾作用增强,因此湖沼在年 降水量增加的情况下出现面积减小。第(4)题,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从当 地实际情况分析。如果赞同,就从降水增多、植被增多、科技水平提高、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等角度分析。如果不赞同,就从人类影响有限、 沙漠地区过度绿化会导致水分减少等角度分析。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