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 修 1
自 然 地 理
第7讲 外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地 理
内 容 索 引
考点一 外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常考综合题◉ 建模(五)
考点呈现 体系构建
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地壳物质
循环
考向解读
多以示意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外
力作用对地貌形成过程的影响
考点一 外力作用与地貌
[知识梳理]
1.外力作用实质
外力作用使地表物质从__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迁移。
______________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
2.主要类型
(1)风化作用:岩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______________、水、大气及生
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______________的破坏
作用。
(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____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
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______________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高处 低处
重力
温度变化
风化物
风化和侵蚀
搬运
温馨提示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不同。虽然都有“风”字,但它们分属于不同
的外力作用。风化是指岩石多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学、生物等
作用而受到侵蚀。风力作用则是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基础反馈
丹霞地貌是指由产状水平或平缓的层状铁钙质混合不均匀胶结而成的红色碎屑
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受垂直或高角度节理切割,并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
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
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下图为浙江省永康方岩方山沿
28°55'36″N剖面图和方岩方山“赤壁丹崖”景观图(右图)。据此完成第1~2题。
1.丹霞地貌形成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①红色砂砾岩固结成岩 ②地壳水平运动 ③流水侵蚀搬运 ④重力崩
塌 ⑤差异风化 ⑥地壳抬升运动 ⑦变质作用 ⑧冰川作用
A.①⑥⑤④③ B.②①③④⑤⑥
C.②①⑦⑤④③ D.①⑧⑤④③
2.丹霞地貌典型的顶平、坡陡、麓缓组合可能是因为( )
A.顶平:受垂直岩层控制
B.坡陡:受水平节理控制
C.麓缓:受风化堆积物控制
D.麓缓:受平缓流水侵蚀所致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砾岩和砂岩属于沉积岩,形成应当是地壳下沉→沉积→固结
成岩→地壳抬升→差异风化→重力崩塌→流水侵蚀搬运→留下坚硬部分
(丹霞地貌)。与变质作用、冰川作用没有关系。第2题,顶平:受水平节理
控制,A项错;坡陡:受垂直岩层控制,B项错;麓缓:受风化堆积物控制,C项对、
D项错。
[能力突破]
1.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侵蚀类型 形成地貌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侵蚀可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
柱等地貌形态;经搬运会形成戈壁、裸岩荒漠
干旱、半干旱地区,如
雅丹地貌
流水
侵蚀
侵蚀 冲刷坡面,形成沟谷;流水使谷底加深,形成瀑
布、峡谷、“V”型谷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分布地区
冰川侵蚀 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
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
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 滨海地带
2.沉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沉积类型 形成地貌 分布地区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
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山前形成冲积扇;河流中下游
形成冲积平原;河口处形成三
角洲、沙洲、冲积岛
颗粒大、比重大
的先沉积,颗粒小、
比重小的后沉积
(具有明显的分选
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
下游
风力沉积
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黄
土高原的黄土层也是沙尘堆积
形成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
区
3.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多冰川作用,形成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
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
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
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方法技巧 1.沙丘形态与盛行风的关系判断
2.河流流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
(2)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断河流流向。
(3)根据河床的深浅判断河流流向。
(4)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断河流流向。
(5)根据河流地貌类型判断河流流向。
(6)根据河流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河流流向:一般,河流上游沉积物颗粒较
大,且棱角分明;河流下游沉积物颗粒较小,且呈浑圆状;入海口处沉积物颗
粒最小。
真题通关
(2017全国Ⅱ卷,9~11)洪积扇是河流、沟谷
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
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
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
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
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
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
积扇边缘。据此完成第1~3题。
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 1.C 2.B 3.B
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河流堆积地貌。第1题,由于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
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
的扇形堆积体。河流、沟谷越多,则形成的洪积扇越多,结合图中贺兰山东麓洪
积扇处的河流、沟谷可知选C项。第2题,洪积扇堆积物中颗粒的大小主要受河
流搬运能力的影响,图中显示,甲地洪积扇所在河流的上游为低山,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落差小,流速较缓,加上河流较长,故洪积扇堆积物中的砾石较少,故选B项。
第3题,图中显示,贺兰山东南部地区山地落差大,河流短促,搬运能力强,故洪积扇
中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而堆积物中数量较少、颗粒较小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远
离山口的冲积扇边缘,形成的土层浅薄。故选B项。
(2018全国Ⅰ卷,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
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
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
完成第4~6题。
4.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5.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6.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答案 4.A 5.A 6.D
解析 第4题,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
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T0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
其他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A项正确。第5题,据材料可知,砾
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物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形成时期该
断面河流流速最大。A项正确。第6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
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
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物颗粒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
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D项正确。
考点二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知识梳理]
1.岩石类型:A是__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__(或变质岩),C是
______________(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______________;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
力作用);④______________。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冷却凝固
重熔再生
基础反馈
(2020山西祁县中学高三月考)研究地质构造,可以科学地推断地层形成过
程与地貌的关系。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对岩石①②③形成的先后顺序的推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2.对岩石②形成后,地质作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喷发—地壳下降—深海沉积—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水平挤压
C.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外力侵蚀—沉积作用
D.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岩浆喷发—水平挤压—沉积作用—外力侵蚀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③所在岩层在①②所在岩层的下面,所以岩石③最
早形成。①处曾经是个火山口,被后来形成的②覆盖,所以岩石②形成时间
比①晚。D项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②上面有很厚的堆积物,说明其形成
后,曾经历过地壳下降,堆积物沉积,后来地壳上升加上受到水平挤压,形成
背斜,背斜顶部受到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后来由于沉积作用,形成了松散堆
积物,C项正确。
(2020陕西模拟)山东青岛的马山石林是由直径约1米,高30余米的
柱状玄武岩组成,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如图1)。图2为岩石圈
物质循环示意图,数码表示地质作用,甲、乙、丙、丁表示三大类岩石。读
图,完成第3~4题。
3.马山石林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4.马山石林在地表易受到的地质作用是图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⑥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马山石林是柱状玄武岩组成的,而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形
成的喷出岩,对应图2中的乙。甲是侵入岩,丙是沉积岩,丁是变质岩。B项
正确。第4题,图中①②是岩浆活动(冷却凝固作用),③是外力作用,④是固
结成岩,⑤是变质作用,⑥是重熔再生作用。马山石林在地表容易受到外力
作用的影响,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
[能力突破]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特点
岩石类型岩石形成的地质过程 岩石特征 常见岩石
岩
浆
岩
侵入
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
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结晶充分,结构坚
硬 花岗岩
喷出
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
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结晶不好,常有气
孔和流纹构造 玄武岩
沉积岩 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具有层理构造,可
能含有化石
石灰岩(灰岩)、砂
岩、页岩、砾岩等
变质岩
在地壳内部,在高温、高压的影响
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
形成新岩石(变质作用)
岩性发生变质 大理岩、板岩、石
英岩、片麻岩等
真题通关
(2017天津卷,3)读下图,完成第1题。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
1.图示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
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答案 B
解析岩石按照其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沉积岩的主
要特征是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和可能含有化石;地质构造主要分为褶皱和
断层,褶皱山的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作用,发生拱起和凹陷。
图中地貌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图示岩层发生了明显的弯曲变
形,应为褶皱。故选B项。
(2016江苏卷,21~22)(双选)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3题。
2.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
正确的是(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3.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答案 2.AD 3.AC
解析 第2题,图中①为沉积物或土壤离子在水的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属于
化学沉积作用,A项正确;②为沉积物演变成沉积岩,是固结成岩作用,B项
错;③为由变质岩转化为土壤或沉积物的过程,是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等外力作用,C项错;④为岩浆的一些物质进入大气,是火山喷发作用形成
的,D项对。第3题,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再通过岩石圈物质循环进
入内部圈层,所以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A项正确;全球
变暖主要是人类排放大量温室气体造成的,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对全球变暖
影响很小,B项错;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物质进入大气,岩浆中的碳释放到
大气圈,C项对;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表面增温或供地表生物使用,D项
错。
[常考图形之11]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判读方法]
1.读图名锁定表达主题:如上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2.析过程判断事物名称。
(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终止于岩浆,如图中A;
而且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如图
中B。
(2)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如图中C和D。
(3)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所以有三个箭头指向的
为岩浆,如图中A。
3.读箭头明确彼此关系。
(1)岩浆经侵入或喷出,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如花岗岩)
和喷出岩(如玄武岩),这一过程为冷却凝固作用,如图中①。
(2)岩浆岩、变质岩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下,形成沉积
岩,这一过程可称为外力作用,如图中②或③。
(3)岩浆岩、沉积岩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作用下,形成变质岩,这一过程为
变质作用,如图中②或③。
(4)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重熔再生形成新的岩浆,这一过程为重
熔再生作用,如图中④。
4.万变不离其宗——变式再多,本质不变。
岩石圈物质循环变式图比较多,但无论图形如何变化,在判读时要牢牢把握
以下几点:
(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该类
图示的基础。
(2)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一般为沉积岩和变质
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或沉积物)。
常考综合题◉ 建模(五)
[模型建构]
(五)地形特征描述及成因分析
1.地形特征描述
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地势(海拔、地势倾斜方向、地势起伏
大小)+特殊地貌(如海岸线曲折、黄土广布、沙漠广布、冰川地貌广布等)。
2.地形成因分析
(1)分析模型:主要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分析。
①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的角度分析。
②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如河口三角洲
的形成条件: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物质条件);泥沙堆积(河流动力减弱,流速变缓,
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作用等);潮流作用弱,搬运能力差等。
(2)地形成因答题术语规范。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内力
作用
背斜山、
向斜谷
××板块与××板块碰撞,岩层受挤压隆起形成背斜山,弯曲凹陷
形成向斜谷
断块山、
谷地
岩层受过强挤压或拉伸过度,岩层断裂,岩块上升形成断块山,下降
形成谷地
火山 岩浆沿火山通道向上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山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外
力
作
用
流水
作用
沟谷、峡谷 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成
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河道变宽、流速减缓,大量泥沙碎石在山前
堆积,形成冲积扇
三角洲 河口地区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加之海水的顶托作用,大量
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风力
作用
风蚀蘑菇等风
力侵蚀地貌
由于近地面风力大,风携带大量沙石对近地面岩石产生摩
擦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沙丘 风力携带大量沙子,在风速降低时,携带的沙子在地面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等
[模型应用]
1.〔2019全国Ⅱ卷,36(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
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
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
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
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下图示意宾川县的地形。
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 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答案 地形特点:山高谷深。
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
积比重小)。
解析 根据图示,宾川县总体地势较高,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 000米以上,
河谷地带地势较低平且面积狭小。结合材料“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
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可推测宾川县的地形特征为(地势
起伏大)山高谷深。耕地应分布在地势低平地区,因此宾川县的耕地主要分
布在河谷、山间盆地等地势低平处,由于高山面积广、河谷面积狭小,宾川
县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小且数量少。
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套用模型](1)图示信息:等高线数值及其变化(周高中低),水系形状、河流
流向(由四周向中心汇集,________状水系)→______________地形。
(2)锁定外力作用,根据图示信息及区域特征,逆向推理。
向心 盆地
大 快
沉积
答案 (1)盆地或刚果(河)盆地。理由: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
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或从经纬(网)判断该地形区为刚果(河)盆地。
(2)流域内地形高差大,河流流速快,入海口泥沙沉积少;从纬度位置和地形
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入
海口附近大陆架窄小,泥沙较难沉积成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剖面图。
(1)说明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图示地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简析图示地区生物多
样性丰富的原因。
[模型迁移]
[迁移应用](1)图示海拔、地势起伏→地形特征。经纬度等→板块位置及
气候→推断地形形成的内力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
(2)推理思路:地形特征、气候类型→气候、植被垂直分异→生物多样性。
答案 (1)山河相间,山高谷深,地势北高南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强烈
挤压,地壳不断隆升。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强
烈。
(2)地处低纬,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气候、植被垂直变
化显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