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课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必 修 1  自 然 地 理 第1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地 理 内 容 索 引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二 热力环流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常考综合题◉ 建模(二) 考点呈现 体系构建 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向解读 以等温(压)线图、气象要素 统计图为载体,结合具体实 例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热 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和风的 方向及大小判断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1.大气热源 (1)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______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______________。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2.受热过程 项目 具体过程 过程1 太阳辐射经大气削弱后辐射到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过程2 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向外辐射形成地面辐射,低层 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______________,使大气增温  过程3 大气增温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 ______________,弥补地面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  地面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 特别提醒 (1)物体温度越低,辐射波长越长,因此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 气辐射温度越来越低,波长越来越长。 (2)地面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同样是“高处不胜寒”,不同地形的原因不同。平原高空气温低是离地面 较远,接受到的地面辐射较少造成的;高山地区气温低是地面热源太小而 “供热不足”以及高空风力和云雾较多、削弱作用强造成的;高原上气温低 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强而大气保温作用弱造成的。 基础反馈 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降低北极的气温。每 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产生的鸟粪被微 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 浪花中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 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 物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图1示意大气的受 热过程,图2示意北极地区的海鸟。据此完成 第1~2题。 1.鸟粪影响的北极地区气温主要环节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2.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1.A 2.B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出氨,氨与海水浪花 中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 颗粒物会增强大气的削弱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降低北 极的气温,A项正确。第2题,夏季气温较高,微生物数量较多,鸟粪被微生物 分解的量较多,形成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较多,对降温影响最明显,B项 正确。 (2020黑龙江实验中学高三月考)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 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 养分、增加光效和减少病虫害等方面。据此完成第3~4题。 3.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 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射向膜外的地面辐射 B.增强了地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4.山东省胶东地区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 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A项正确。第 4题,山东胶东地区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增大水果着色面积,C项正确。 [能力突破] 1.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 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 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 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 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 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3)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 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4)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拓展延伸 与青藏高原有关的大气热力作用 (1)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①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度大;②地势高, 空气稀薄,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2)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 的太阳辐射多,增温快,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 (3)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差,因此夏季气温 低;②纬度低,冬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较长,因此冬季气温较高。 (4)青藏高原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低: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青藏高原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有限,不利于热量的积累,且大 气逆辐射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所以年均温较低。 2.气温的分布和变化 (1)气温的垂直变化: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约下降6 ℃;在平 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2)气温的水平分布。 区域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 都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纬度位 置) 北半球 较曲折: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 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 北(高纬)凸出;7月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 比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 比海洋气温高 海陆分布造成的 海陆热力差异 区域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南半球 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 地表性质均一) 同纬度 地带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 低纬凸出;气温高,则 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 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经 过处气温低,暖流经过处 气温高 地形(地势高低)、洋流 我国 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 0 ℃等温线大致沿秦 岭—淮河一线延伸 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 气温越低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即北 方太阳高度角小、白昼时 间短)、冬季风(大气环流, 北方受冬季风影响大) 夏季等温线稀疏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 不大 太阳辐射(南方太阳高度角 大,北方白昼时间长) (3)气温的时间变化。  日变化 一般陆地日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般高纬度地区气温日较差大于低纬度地区,陆地气温日较差大于 海洋 年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陆地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 月比陆地大约推迟1个月;一般气温年较差高纬度大于低纬度,陆地 大于海洋 真题通关 (2020全国Ⅱ卷,6~8)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 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 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第1~3题。 1.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2.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答案 1.C 2.A  3.C 解析 第1题,图中0—6时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接近平行,说明降温速 率接近。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表温度的影响,地表温度差别越大,地面辐射差 别越大,图中显示绿洲与沙漠地表温度差值最大的时间接近15时。傍晚沙漠地 表温度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上午绿洲地表温度 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第2题,由于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而 绿洲升温慢,因此沙漠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大于绿洲,但仍 可能出现沙漠气温高于绿洲的现象(绿洲夜间温度也会下降,但由于白天气温低, 因此夜晚气温下降后,温度会更低),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夜间损 失的热量多,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 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第3题,图中沙漠地表最高温度约38 ℃,最可能 发生在北半球夏季的7—8月。 (2013全国Ⅱ卷,6~7)下图示意某地区年均温的分布。读图,完成第4~5题。  4.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台风 B.海陆分布 C.地形 D.大气环流 5.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年降水量最低的是(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D.④地 答案 4.C 5.A 解析 第4题,从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地为我国台湾岛,图中区域东部地 区等温线分布较密且呈环状由四周向中心递减,说明气温变化较明显,低温 中心处应位于台湾山脉;受地形的影响,西部等温线较稀疏,气温变化幅度 小,说明地势较为平坦。所以影响该地区年均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 形。第5题,③地位于山脉顶部,受夏季风抬升作用的影响,夏季降水较 多;①②两地都位于夏季风背风坡,但①地地势更低,气温更高,水汽更不易 凝结,夏季降水更少;冬季①地由于地势低平,抬升冷却不够,降水少于②④ 两地。①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④地为热带季风气候,①地降水少于④地。 故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少的应是①地。 [常考图形之5] 等温线图 我国某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  判读内容等温线特征 判读示例 数值大小 及变化 可判断区域所在半球:向北递减— —北半球,向南递减——南半球; 可判断不同区域温差大小 由南向北气温递减,说明位于北半球; 从气温高低可以判读图中所示为北 半球夏季等温线 延伸方向 与纬线平行(受太阳辐射影响);与 海岸线平行(受海陆位置影响);与 等高线平行(受地形地势影响) 图示区域等温线的走向与地形起伏、 地势高低大体一致,100°E附近受山地 地形影响,等温线大致呈南北走向 疏密程度 判断温差大小:密大疏小;冬季密, 夏季疏;温带密,热带疏;陆地密,海 洋疏;山地和高原边缘密,平原、 高原面疏 图示区域东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地 势起伏较小,等温线稀疏;西部地区以 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等温线密集 判读内容 等温线特征 判读示例 弯曲状况 向高纬凸:陆地夏季、海洋冬季、 暖流流经、地势低;向低纬凸: 陆地冬季、海洋夏季、寒流流 经、地势高。凸高则低,凸低则 高——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气 温低;反之,气温高 图中①⑤处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气温比 两侧低,大致呈南北走向,为山脉所在地;③ 处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凸,气温比两侧高,为 河谷位置 局部闭合 等温线 表示局部区域内气温出现特殊 值,如山峰(低温)、盆地(高温)、 城市(热岛效应),判读原则为 “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图中②地位于20 ℃闭合等温线内,闭合等 温线两侧等温线分别为20 ℃、24 ℃,由此 可判断气温值16 ℃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气压高低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真题通关 (2015四川卷,7~8)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城市冬季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该城市可能位于(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 B. 40°N附近大陆西岸 C.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 D. 40°N附近大陆东岸 2.市中心与郊区的气温差异导致市中心(  ) A.降水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B.降雪的可能性较郊区大 C.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至郊区 D.不易受郊区燃烧秸秆烟雾的影响 思维流程 地中海 温带季风 高 上升 大 低 高空 近地面答案 1.D 2.A  3.(2014山东卷,8)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 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思维流程 高空 高 低 答案 B  从高空等压面倾斜情况看,38°N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而37.5°N高空等压面 向低处凹,可以判断38°N高空的气压较37.5°N高空气压高。 故38°N近地面气压低于37.5°N近地面气压,再加上北半球向右偏转的地转 偏向力,甲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及风向如图所示。 考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北半球) 受力 F1(______________力)和 F2(______________力)共同 影响  F1(______________力)、 F2(______________力)和 F3(______________力)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______________ 与等压线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 地转偏向 水平气压梯度  地转偏向 摩擦 平行 成一夹角 基础反馈 下图示意某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 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 运动的可能方向。完成第1~2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