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第 1 课时)
教学分析:第一课题介绍了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其中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
溶液的概念,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
第二课题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
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
解。学会应用溶解度曲线。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溶质、溶剂、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
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溶液的形成,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及其产生的原
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的:1、对本单元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概括等能力
教学理念: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知识点并分类分类,
将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
综合、分类、概括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液及饱和溶液的概念;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例题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凡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溶液的质量一定都等于溶质和溶
剂的质量之和
C.泥浆水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D.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所以任何溶
液里水都是溶剂
通过例题提出问题 1:什么是溶
液?
溶液的特征有哪些?
问题 2 溶液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思考作答
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
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
定的混合物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性质、
浓度完全一样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
质、溶剂不分离
混合物:所有的溶液都是混
合物
学生做出回答由溶质和溶剂
组成
通过问题引
起学生的思
考,回忆知
识
引导学生自
己构建知识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得出溶
液、溶质以及溶剂之间的关系
如果将两种物质放在同一烧杯中会
形成溶液,那么哪种物质是溶质,
哪种是溶剂?
投影表格
练习认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问题 3 将 CaO 放入到于盛有水的烧
杯中,形成溶液,溶质是什么?
问题:氧化钙放入烧杯中后,发现
烧杯外壁发热,为什么?
有热量放出时一定发生了化学变
化?NaOH 放入有水的烧杯中,烧杯
外壁也会发热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去污原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不饱
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简便且可
靠的方法是
A 升高温度 B 降低温度
C 加入溶质 D 减少溶剂
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需要通
过什么方法转化呢?
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溶剂会出现什么
现象?
1、m 溶液 = m 质+m 剂
2、V 溶液 ≠ V 质+ V 剂
学生讨论,作出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后回答 Ca(OH)2
发生了化学反应放热
解释:溶质的分子向水中扩
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溶质
的分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
水合分子,这一过程放出热
量。吸收或放出热量不同,
就产生温度的变化.
洗涤剂是乳化剂,能使油分
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
成大的油珠。这些小液滴能
随水流走。达到洗净衣物的
目的。
C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
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
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
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
质的不饱和溶液.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
结晶
引出溶解时
放热与吸热
的现象
培养学生分
析概括能力
分析问题能
力
结晶有几种并举例?
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
和稀有没有必然关系?
为什么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请同学回答什么是溶解度?
四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 ②“在 100
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 ④“所溶解
的克数”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呢?
投影题目
根据题目以及学生的回答,引导学
生总结出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蒸发溶剂法——如蒸发海水
获得食盐晶体。
冷却热饱和溶液法——如冷
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获得
硝酸钾晶体.
对于同种溶质,在相同条件
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浓。
对于不同种溶质,饱和溶液
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
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
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
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
的质量
受温度的影响
气体物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
在压强为 101kPa,一定温
度时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
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
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
点:曲线上的点表示该温度
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两曲线
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
质的溶解度相等
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面:曲线以上的点表示溶液
饱和且有未溶固体。曲线以
下的点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
液
引出溶解度
培养学生
的对比能
力、加强学
生的知识迁
移
培养学生的
分析、概
括、归纳等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