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认识千克和克》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
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概念,关
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
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
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
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
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
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
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 1 克、1 千克的观念,感知 1 克与 1 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实践感悟、讨论。
2 / 4
教学准备: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
水果糖各 1 千克,两袋食盐,1 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
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
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
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
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
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
和千克,有信心吗?”(5 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
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 39 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
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 小于 200,但西瓜却比苹
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
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
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
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 1 千克。
3 / 4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 1
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 1 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
得出 1 千克等于 1000 克。教师提问:“1000 克和 1 千克有什么关系
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 1 千克等于
1000 克。
教师指出,1 枚 1 角的硬币大约重 1 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
感受下 1 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 1 克的物品(一粒纽
扣、1 粒花生豆……)。(10 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
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 1 个鸡蛋和
15 个鸡蛋,学生讨论,1 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 个鸡
蛋呢?
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
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 1 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
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 1 千克鸡蛋,和大家
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 1 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
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 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
计意识。)
4 / 4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 1 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 2 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 3 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
(10 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 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
克用“g”表示 千克用“kg”表示
1 千克=1000 克 1kg=1000g
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