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 化学学科基本理念: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获取化学知识。
2、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动手,合作探究,深刻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
综合能力。
二. 设计的背景分析:
1、本节课是第九单元的第一个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了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
液,平时的生活经验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溶液奠定了经验基础。
2、本节课旨在教会学生在实验室如何区分溶液;能够说出溶液的组成;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设计的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
A、 知识目标:
1 知道溶液的定义,理解溶液的三个特征,能识别溶液
2. 能够说出溶液的组成,知道常见的溶剂是什么。
B、能力目标
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和展示,提高自己合作探究与表达交流能力
C、情感目标:
情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2、教学过程设计总体思路
教师以探究式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整节课围绕溶液的形成展开探究性
学习。其中还包涵三个知识点的探究性学习。一个是如何理解溶液及其组成;二个是探究溶
液的性质;三是溶液用途的探究。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里,围绕溶液的形成,充分调动已
有知识,从体验溶液到观察溶液的形成再到判断溶液过渡到探究溶液的性质,讲解溶液的用
途继而到配制常见消毒液,大胆猜想,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一个一个去尝试、去验
证,最终实现多重的课程目标。
四. 本节课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知识:
1. 知道溶液的定义,理解溶液的三个特征,能识别溶液
2. 能够说出溶液的组成,知道最常见的溶剂是什么。
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和展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与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二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的三个特征
三 教学难点:说出溶液的组成
四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对比归纳法﹑实验探究法。
五 教学仪器:
仪器: 烧杯 试管 药匙 滴管
药品: 碘、 高锰酸钾 、 乙醇 、酒精、 植物油、硫酸铜、水。
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先尝水 盐水 糖盐水 学生尝﹑说
溶液的形成
教师配制葡萄糖溶液 观察﹑回答:固体去哪了
教师将其均分 7 份 观察其颜色 均一 稳定
引导学生观察 对比观察桌上的葡萄糖注射液
询问:他们是溶液吗? 据教材 26-27 面进行判断
初成概念
播放动画 粗略总结:什么是溶液
问:一种溶剂只能溶解一
种溶质吗?
举例说说
询问某溶液的组成 结合教材 27 面,
分析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各为什么
探
究
溶液
的
性质
示范
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
(强调目的,步骤,要求)
巡视
观看
开始亲自操作:
1 号 硫酸铜与水
2 号 硫酸铜与酒精
3 号 乙醇与水
4 号 植物油与水
引导学生展示 展示实验现象
引导并点评 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
1.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
能力不同
3.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
能力不同
溶液的用途
展示图片 观看,举例说说
展示常见消毒液 学生配好并展示配方和样品
问:得到什么结论? 酒精也是常见溶剂
小结 引导 谈收获
定义﹑特征﹑组成 ﹑常见溶剂
课外拓展
合金,洁净空气也是
溶液?
讨论,结合溶液特征分析
巩固 点评 做 A 层次练习
七、课后作业: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试一试:你能写出下列各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各是什么吗?(填化学式)
溶液 硫酸铜溶液 稀盐酸 生理盐水 澄清的石灰水 白酒 碘酒
溶质
溶剂
1.将 5.6g 铁粉放入适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
质量为_________ g(Fe:56 Cl:35.5)
2.将过量的铁粉放入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__
3.为了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向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
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