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专题五 DNA和蛋白质技术
1.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会渗透吸水过度而导致细胞膜和细
胞核膜的破裂。利用此特性可得到含有DNA的溶液。
2.DNA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
的变化而改变的。DNA在物质的量浓度为0.14 mol/L
的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以使
溶解在氯化钠溶液中的DNA析出。
3.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则可以
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
较少的DNA。
4.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变成蓝色,因此,二苯
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
1.制鸡血细胞液
(活鸡鲜血经分离或沉淀获得)
0.1g/mL柠檬酸钠100mL
活鸡鲜血180mL
500mL烧杯中,玻棒搅拌,
离心、分离或静置沉淀。
2.提取DNA
①取血细胞5-10mL+20mL蒸馏水,用玻棒沿一个方向
快速搅拌。
②纱布过滤:滤液中含DNA和其他核物质,如蛋白质。
③原理:血细胞的细胞膜、核摸吸水胀破,玻璃棒快速
搅拌,机械加速血细胞破裂。
(1)提取血细胞核物质:
(2)溶解核内的DNA:
滤液+2mol/L的NaCl溶液40mL,玻棒沿一个方向轻缓
搅拌。
(3)析出含DNA的粘稠物:
(4)滤取含DNA的粘稠物:
在上述溶液中缓缓加入蒸馏水,并沿一个方向轻轻搅
拌,出现丝状物;当丝状物不在增加时,停止加水
(此时NaCl溶液的浓度相当于0.14mol/L)。
用多层纱布过滤,含DNA的粘稠物留在纱布上。
(5)DNA粘稠物的再溶解:
20mL2mol/L的NaCl溶液
步骤⑷含DNA的粘稠物
在20mL烧杯中轻缓搅拌
3min,使尽可能多的
DNA溶解在NaCl溶液
(6)过滤含有DNA的NaCl溶液:
用放有两层纱布的漏斗过滤步骤(5)所得的溶液,
滤液中含有DNA。
(7)提取含有杂质较少的DNA:
步骤(6)所得的滤液+体积分数为95%的冷却酒精
50mL,用玻棒沿一个方向轻缓搅拌,溶液中(析出)
出现乳白色丝状物,用玻棒将丝状物卷起,并用滤纸
吸取上面的水分。
3.DNA的鉴定:
加入二苯胺试剂4mL,用玻棒搅拌使DNA溶解,沸水
浴5min,观察溶液是否出现浅蓝色。
1.共有“三次过滤,两次析出,七次搅拌”
2.加入“两次蒸馏水,三次NaCl溶液,一次酒精”
1.DNA的释放
DNA主要在鸡血细胞的细胞核内,正常情况下不会释
放出来,蒸馏水对于鸡血细胞是一种低渗液,水分可
以大量进入血细胞,使之胀破,同时加上玻璃棒快速
搅拌的机械作用,加速血细胞的细胞膜和核膜的破裂。
但释放出来的大量DNA与RNA、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即释放的不是纯净的DNA,常称为DNA核蛋白。
2.DNA与蛋白质分离
在高浓度(2mol/L)的氯化钠溶液中,核蛋白易溶解,
析出DNA并溶解在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
3.DNA的析出与获取
因为DNA在低浓度( 0.14mol/L )的氯化钠溶液中溶
解度小,而蛋白质的在其中的溶解度大。所以在向含
DNA的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大量蒸馏水稀释
氯化钠溶液,从而使DNA溶解度下降,蛋白质溶解
度增高。
4.DNA的沉淀和浓缩
对于除去了蛋白质的DNA的氯化钠溶液,必须再进一
步沉淀和浓缩,常用酒精沉淀法。即往含有Na+的
DNA溶液,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冷却酒精,混匀后
可以使DNA沉淀、浓缩,形成含杂质较少的DNA丝状
物,悬浮于溶液中。若丝状物较少,可将混合液再放
入冰箱中冷却几分钟即可。浓缩后的DNA丝状物可以
用玻棒(玻棒有吸附DNA的作用)缓缓旋转的方法卷
起。
5.DNA的再溶解
用高浓度(2mol/L)的氯化钠溶液再溶解DNA粘稠物。
6.DNA的鉴定
100℃
DNA+二苯胺 蓝色物
鉴定时蓝色的深浅与溶液中DNA的含量多少有关。
方法步骤 加入物质 目的
1. 制备鸡血细胞液 柠檬酸钠溶液 ①
2. 提取鸡血细胞细胞核物质 20 m1蒸馏水 ②
3. 溶解细胞核内的DNA 2 m1/L的 NaCI溶液40mL ③
4. 析出含DNA 的黏稠物 蒸馏水 ④
5. 滤取含DNA的黏稠物 ⑤
6. 将 DNA的黏稠物再溶解 2 mol/L的 NaCl溶液20 mL ⑥
7. 过滤含DNA的 NaCl 溶液 ⑦
8. 提取含有杂质较少的DNA 冷却的95%的酒精50 mL ⑧
A: (1) 向试管中加入0. 015 mol/L的 NaCl溶液5mL
(2) 加入DNA
(3)4 mL 二苯胺试剂 9. DNA 的鉴定
B: (1) 向试管中加入0. 015mol/L 的 NaCl溶液5mL
(2)4 m L二苯胺试剂
⑨
①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目的是防止血凝固
②加速血细胞破裂
③溶解DNA
④使2mol/L的NaCl溶液稀释至0.14mol/L使得DNA最
大限度地释出
⑤使含DNA的黏稠物被留在纱布上
⑥使含DNA的黏稠物尽可能多的溶解于溶液中
⑦除去含DNA的滤液中的杂质
⑧提取DNA
⑨ A出现蓝色 B无变化
1.在DNA的粗提取实验过程中,两次向烧杯中加入蒸
馏水的作用是( )
A.稀释血液、冲洗样品
B.使血细胞破裂、降低NaCl浓度使DNA析出
C.使血细胞破裂、增大DNA溶解量
D.使血细胞破裂、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B
2.实验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
和0.14 mol/L对DNA有何影响?
答:前者是溶解DNA,后者是使DNA析出
3.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 )
A.砖红色 B.橘黄色
C.紫色 D.蓝色
D
4.提取鸡血中的DNA时,为什么要除去血液
中的上清液?
答:DNA的提取,关键是对杂质的去除,由于上清液
是血液中的血浆部分,不含DNA,所以要除去上清液
(含有蛋白质)。
20
5.下列图示中能反映DNA溶解度与NaCl溶液浓度
(mol/L)之间的关系的是( )C
0.14
DNA溶
解
度
0.14
0.14 0.14
DNA溶
解
度
DNA溶
解
度
DNA溶
解
度
A B
C D NaCl浓度
NaCl浓度
NaCl浓度
NaCl浓度
21
6.在DNA的粗提取实验过程中,两次向烧杯中加入蒸
馏水的作用是( )
A.稀释血液、冲洗样品
B.使血细胞破裂、降低NaCl浓度使DNA析出
C.使血细胞破裂、增大DNA溶解量
D.使血细胞破裂、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B
7.DNA在 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有两重性,随着 NaCl
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1)请在下列浓度的 NaCl溶液中,选出能使DNA析出最
彻底的一种和溶解度最高的一种__________。
A.0.14 mol/L B.2 mol/L
C.0.15 mol/L D.0.3 mol/L
(2) DNA不溶于酒精,但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却可以溶于
酒精溶液,利用这一原理可以__________,可以推测溶
于酒精中的可能有_______________ 。
22
A、B
去除杂质
某些盐类、蛋白质、糖类
或其他大分子物质
专题五 DNA和蛋白质技术
课题二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
DNA片段
【课题背景】
在刑事侦破案件中常需要对样品DNA进行分析,
PCR技术能快速扩增DNA片段,在几个小时内复制
出上百万份的DNA拷贝,有效地解决了因为样品中
DNA含量太低而难以对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的问题。
现在PC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遗传病的诊断、刑侦破
案、古生物学、基因克隆和基因测序。
1.理解PCR的原理和反应过程
2.尝试PCR技术的基本操作
3.讨论PCR技术的应用
PCR仪
以“DNA复制”为背景材料,设计问题,导入新课,首先
回顾DNA的结构和复制的有关知识,然后了解PCR技术的
原理和应用,接着讲解PCR技术的反应过程及具体实验操
作步骤,后以视频观看来再次学习实验的知识点。最后通
过课堂检测完善所学内容。
通过对PCR反应过程的教学,应以读图识图为主。教材中
反应过程图解详细的描绘了参与PCR的各种组成成分;每
一轮反应的三个基本步骤—变性、复性、延伸;每一步骤
的作用。在教学中分析图形的同时,结合教科书中的文字
说明来加深理解。
【设计思路】
参与的组分 在DNA复制中的作用
解旋酶
DNA母链
4种脱氧核苷酸
DNA聚合酶
引物
1.胞内DNA复制的基本体系
打开DNA双链
提供DNA复制的模板
合成子链的原料
催化合成DNA子链
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
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一)PCR原理
2.DNA双链方向与复制关系
DNA合成总是从子链
的5 ´端向3 ´端伸
3 ´端
5 ´端
(2)DNA聚合酶只能从3 ´端延伸DNA链,故DNA
复制需要引物。
(1)DNA的羟基“-OH”末端称为3’端,而磷酸基
团的末端称为5’端。
3.PCR原理
(1)DNA的热变性原理
通过控制温度来控制双链的解聚与结合
①变性:80-100°C的温度范围内, DNA双螺旋结构
解体,双链分开
加热变性
②复性:温度缓慢降低后,两条彼此分离的DNA链重新
结合成双链
缓慢冷却复性
(2)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
(3)缓冲液为PCR反应提供的物质
DNA模板,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相结合的两种引物,四
种脱氧核苷酸,耐热的DNA聚合酶,同时通过控制温
度使DNA复制在体外反复进行
【方法点拨】细胞内复制和PCR不同点
① PCR过程需要的引物不是RNA,而是人工合成的
DNA单链,其长度通常为20-30个脱氧核苷酸
② PCR过程中DNA的解旋不依靠解旋酶,而是通过对
反应温度的控制来实现的
(二)PCR的反应过程
PCR一般要经历三十多次循环,每次循环分为变性、
复性和延伸三步。
(1)变性
温度上升到90 ℃以上时,双链DNA解旋为单链。
(2)复性
温度下降到50 ℃左右,两种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
两条单链DNA结合。
温度上升到72 ℃左右,溶液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A、
T、C、G)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合成新的DNA链。
(3)延伸
【方法点拨】
(1)72 ℃左右时,TaqDNA聚合酶有最大活性,可使
DNA新链由5′端向3′端延伸。
(2)DNA聚合酶只能特异性地复制处于两个引物之间
的DNA序列,使该段固定长度的序列呈“指数式”
扩增。
1.PCR仪
(一)设备及用具
一台能够自动调控温度的仪器
2.微量离心管
一种薄壁塑料管,总容积为0.5ml
3.微量移液器
用于定量转移PCR配方中的液体
,其上的一次性吸液枪头用一次
更换一次
1.准备
2.移液
(二)实验操作步骤
按照PCR反应体系的配方将所需用的试剂摆放在实
验桌上。
用微量移液器按照PCR反应体系配方往微量离心管里
面加入各种试剂。
3.混合
①过程:
盖严微量离心管口的盖子,用手指轻轻弹击管壁。
②注意:
A.离心管口的盖子一定盖严,防止实验中脱落或液
体外溢。
B.手指轻轻弹击微量离心管的管壁,目的是使反应
液混合均匀。
4.离心
①过程:
将微量离心管放在离心机上,离心约10s。
②目的:
使反应液体集中在离心管底部,提高反应效果。
循环数 变性 复性 延伸
第一次 94°C,
10min
- -
30次 94℃,30s 55℃,30s 72℃,1min
最后一次 94℃,1min 55℃,30s 72℃,1min
5.反应
将离心管放入PCR仪上,设置好PCR仪的循环程序。
【注意事项】
避免外源DNA等因素的污染
①隔离操作区,所用微量离心管、枪头、缓冲液以及
蒸馏水等在使用必须进行高压灭菌;
②分装试剂,简化操作程序,使用一次性枪头。
(一)理论上DNA扩增数目的计算
1.一条DNA,复制n次, DNA为2n
2.a条DNA,复制n次, DNA为a ×2n
(二)实验中DNA含量的测定
1.原理
可以通过计算DNA含量来评价扩增的效果,DNA在
260nm的紫外线波段有一强烈的吸收峰,峰值的大小
与DNA的含量有关。
2.过程
①稀释
2uLPCR反应液,加入98uL蒸馏水,即将样品进
行50倍稀释
②对照调零
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在波长260nm处,将紫外分
光光度计的读数调节至零
③计算
取DNA稀释液100uL至比色杯中,测定260nm处的光
吸收值
④计算
DNA含量(g)=50 x(260nm的读数)x 稀释倍数
50:1 g /mL的DNA在厚度为1cm比色杯中的吸光值
为0.02
紫外分光度计 比色杯
PCR技术是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体外核酸扩增技
术。 它具有特异、敏感、产率高、 快速、 简便、重
复性好、易自动化等突出特点
例如:PCR产物每轮循环增加一倍,30轮循环扩
增量达230个拷贝(109拷贝)
【课堂小结】
一、PCR原理
1.变性:温度上升到90 ℃(90~96 ℃)以上时,双链
DNA解旋为单链
2.复性:温度下降到50 ℃(40~60 ℃)左右时,两种引
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3.延伸:溶液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A、T、C、G)在
Taq 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
对原则合成新的DNA链
二、PCR操作
1.准备 2.移液 3.混合 4.离心 5.反应
1.标准的PCR过程一般分为变性、复性、延伸三大
步,这三大步需要的温度依次是( )
A.92 ℃、50 ℃、72 ℃
B.72 ℃、50 ℃、92 ℃
C.50 ℃、92 ℃、72 ℃
D.80 ℃、50 ℃、72 ℃
栏
目
链
接
A
栏
目
链
接
【方法点拨】
1.变性:
温度上升到90 ℃(90~96 ℃)以上时,双链DNA解旋
为单链
2.复性:
温度下降到50 ℃(40~60 ℃)左右时,两种引物通过
碱基互补配对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3.延伸:
溶液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A、T、C、G)在Taq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新的
DNA链
2.PCR过程与细胞内的DNA复制过程相比,主要有两点
不同,它们是( )
①PCR过程需要的引物是人工合成的单链DNA或RNA
②PCR过程不需要DNA聚合酶
③PCR过程中DNA的解旋不依靠解旋酶,而是通过对
反应温度的控制来实现的
④PCR过程中,DNA不需要解旋,直接以双链DNA为
模板进行复制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C
【方法点拨】
1.PCR过程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2.PCR过程中,DNA不依靠解旋酶解旋,而是利
用高温解旋,然后以单链DNA为模板进行复制
3.在PCR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各种试剂时,只需一个枪头
B.离心管的盖子一定要盖严,防止液体外溢
C.用手轻弹离心管壁的目的是使反应液充分混合
D.离心的目的是使反应液集中在离心管部,提高反
应效果
A
3.离心10s的目的是使反应液集中在离心管部,提
高反应效果。
【方法点拨】
1.在微量离心管中添加各种试剂时,每吸取一种
试剂后,移液器上的枪头必须更换,以确保实验
的准确性;
2.离心管的盖子一定要盖严,防止实验中脱落或
液体外溢;
课题三 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专题五 DNA和蛋白质技术
主要概念:①凝胶色谱法 ②电泳法 ③缓冲溶液
主要原理:①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②电泳法分离样品的原理
③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理
课题重点:凝胶色谱法的原理和方法
课题难点: ①样品的处理
②色谱柱填料的处理和色谱柱的装填。
体验从复杂体系中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并了解色谱法、电泳法等分离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
课题背景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随着人类基因组计
划的进展以及多种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的相继完成,人
类跨入了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时代
对蛋白质的研究与应用,首先需要获得纯度较高的蛋白
质。因此从复杂的细胞混合物中提取、分离高纯度的蛋
白质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经常要做的工作
血红蛋白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负责血液中O2和CO2的运输。在本课题中,我们将以血
红蛋白为实验材料,学习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的一些基本
技术。
血红蛋白
Ø含量
Ø组成元素
Ø分子质量
Ø基本单位
Ø氨基酸连接方式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
C、H、O、N等
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很大
R
H
C COOH
NH2
氨基酸
结构通式:
种类:20种
脱水缩合
一个氨基酸的氨基(—NH2)和另一个氨基酸的羧基
(—COOH)相结合,同时脱去一分子H2O
CO NH
氨基酸 肽链 蛋白质
脱水缩合 盘曲折叠
(一条或者多条)
Ø钛键
Ø分子结构
NH CO
Ø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①氨基酸的种类不同;②数目成百上千;
③排列顺序变化多端;④多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Ø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
运输、调节、免疫、催化等,生命活动的承担着
Ø基本思路
选用一定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物理或化
学性质的生物大分子。
Ø基本原理
根据蛋白质各种特性的差异,如分子的形状和大小、
所带电荷的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和对其他
分子的亲和力等,可以用来分离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凝胶实际上是一些微小的多孔球体。如:浮石、琼脂、
琼脂糖、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葡聚糖凝胶等。
Ø凝胶色谱法
l 概念:
凝胶色谱法也称为分配色谱法,它是根据分子量的
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方法之一,又称分子筛层析。
l 凝胶:
—血红蛋白的分离方法
当不同的蛋白质通过凝胶时
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凝胶内部的通道
容易进入 无法进入凝胶内
部的通道
只能在凝胶外部移动
路程较长
移动速度较慢
路程较短
移动速度较快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因此得以分离
l 原理:
l 凝胶色谱分离蛋白质的具体过程
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
—血红蛋白的分离(鉴定)方法Ø电泳
l 概念:
l原理:
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核酸等都具有可解
离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会带上正电或负
电。在电场的作用下,这些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
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
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
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
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依据:电泳支持介质是聚丙烯酰胺和琼脂糖。
琼脂糖凝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l类型:
琼脂糖有一个相对较大的孔径,用来分离大分子
例如核酸、大蛋白和蛋白复合物等,聚丙烯酰胺
形成孔径较小的胶,适合于分离大多数蛋白和小
片段核酸。
聚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和交联
剂N,N’-亚甲基双
丙烯酰胺在引发
剂和催化剂的作
用下发生交联共
聚反应形成
Ø蛋白质在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
泳中的迁移率取决于它所带净电荷的
多少以及分子的大小等因素。
ØSDS(十二烷基硫酸钠)能与各种蛋白质形成蛋白质
-SDS复合物,SDS所带负电荷的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
分子原有电荷量,因而掩盖了不同种蛋白质间的电荷
差别,使电泳迁移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子量测定)
ØSDS能使蛋白质发生完全变性。由几条肽链组成的
蛋白质复合体在SDS的作用下会解聚成单条肽链,因
此测定的结果只是单条肽链的分子量
讨论:如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时,
可选用一组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同时进行电泳,根据
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的电泳区带位置,用电泳迁移率
和分子量的对数作标准曲线,可以测定未知蛋白质的分
子量。市场上有高分子量、次高分子量及低分子量的标
准蛋白试剂出售。
Ø缓冲溶液
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稍加
稀释不引起溶液PH发生明显变化的作用叫做缓冲作用,
具有缓冲作用的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l作用:
能够抵制外界的酸或碱对溶液的PH值的影响,维持
PH基本不变。
l配制:
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调节缓
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
缓冲液。
l常用:
NaH2PO4 / Na2HPO4
H2CO3/NaHCO3
你认为在血红蛋白整个实验中用的缓冲液是什么?它
的目的是什么?
磷酸缓冲液;目的:是利用缓冲液模拟细胞内的PH环
境,保证血红蛋白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便于观察(红色)
和科学研究(活性)。
思考:
生物体内进行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一定的pH
下进行的,为了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准确模拟生物
体内的过程就必须保持体外的pH与体内的基本一致。
因此,缓冲溶液的正确配制和pH的准确测定,在生
物化学的研究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为什么要配制缓冲溶液和准
确测定缓冲溶液的pH?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
Ø样品处理
Ø粗分离
Ø纯化
Ø纯度鉴定(电泳)
红细胞的洗涤
血红蛋白的释放
分离血红蛋白溶液
透析—去除样品中分子量较小的杂质
用凝胶色谱法除去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样品采集
Ø样品处理
1. 用鸡的红细胞提取DNA,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提取
血红蛋白的原因是什么?
鸡的红细胞具有细胞核,含有DNA,便于进行DNA的
提取;人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结构简单,血红蛋白含
量丰富,便于提取血红蛋白。
血
液
血浆 水 分
其他物质:血浆蛋白、无机盐、磷脂、葡
萄糖等
血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最多)
血红蛋白
(90%)
两个α-肽链
两个β一肽链
四个亚铁红素基团
2. 血液有哪些成分?
血红蛋白
两个α-肽链
两个β一肽链
四个亚铁红素基团
每个肽链环绕一个亚铁血
红素基团,此基团可携带
一分子氧或一分子二
氧化碳,血红蛋白因含有
血红素而呈红色。
血红蛋白的特点:
l采集血液样品
注意:加入抗凝血剂柠檬酸钠
l红细胞的洗涤
•洗涤目的
去除杂蛋白(血浆蛋白)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
•洗涤方法
采用低速短时间离心,如500r/min,离心2min然后用
胶头吸管吸出上层透明的黄色血浆,将下层暗红色的
红细胞液体倒入烧杯,再加入五倍体积的生理盐水(质
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缓慢搅拌10min,低速短
时间离心,如此重复洗涤三次直至上清液中没有黄色,
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干净。
为什么要采用低速短时间离心?
初次离心后的结果 3次洗涤后的结果
能否用蒸馏水代替生理盐水?
不能;生理盐水能保持红细胞的渗透压而不至于破
裂,若红细胞提前破裂,使血红蛋白与杂质血浆蛋
白混在一起加大分离难度。
l血红蛋白的释放
将洗涤好的红细胞倒入烧杯中,加蒸馏水到原血液
的体积,再加40%体积的甲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
充分搅拌10min。在蒸馏水和甲苯的作用下,红细
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思考:蒸馏水和甲苯有什么作用?
蒸馏水的作用:使红细胞大量吸水胀裂
甲苯的作用:溶解红细胞的细胞膜
磁力搅拌器 搅拌器转子
搅拌器正在工作
l分离血红蛋白的溶液
将搅拌好的混合液转移到离心管中,以2000 r/min的
速度离心10min后,可以明显看到试管中的溶液分为4
层:
第1层(最上层):甲苯
层(无色透明)
第2层(中上层):脂溶
性物质沉淀层(白色薄层
固体)
第3层(中下层):血红蛋白
的水溶液层(红色透明液体)
第4层(最下层):杂质
沉淀层(暗红色)
用滤纸过滤除去
脂溶性沉淀层,
于分液漏斗中静
置片刻后,分出
下层的红色透明
液体。
Ø粗分离 --透析(去除分子量较小的杂质)
取1mL的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中,将透析袋放入盛
有300m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
(pH为7.0)透析12h
1、透析袋的本质是什么?
2、透析的原理?
半透膜:玻璃纸、肠衣、膀胱膜。
透析袋能使小分子自由进出,而将大分子保留在袋内。
---凝胶色谱(去除相对分子量较大的杂质蛋白)
Ø纯化
l凝胶色谱柱的制作
①取长40厘米,内径1.6厘米的玻璃管,两端需用砂
纸磨平。②底塞的制作:打孔→挖出凹穴→安装移液
管头部→覆盖尼龙网,再用100目尼龙纱包好,插到
玻璃管的一端。
注意事项:底塞中插入的玻璃管的上部不得超出橡
皮塞的凹穴底面否则难以铺实尼龙网还会导致液体
残留,蛋白质分离不彻底。
③顶塞的制作:打孔→安装玻璃管。
④组装:将上述三者按相应位置组装成一个整体。
⑤安装其他附属结构。
凝胶色谱柱的制作
①凝胶的选择:
A、材料:交联葡聚糖凝胶(G-75)
②凝胶的前处理:
配置凝胶悬浮液:
计算并称取一定量的凝胶浸泡于蒸馏水或洗脱液中充
分溶胀后,配成凝胶悬浮液。
l凝胶色谱柱的装填
③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方法:
A、固定:将色谱柱装置固定在支架上。
B、装填:将凝胶悬浮液一次性缓慢倒入色谱柱 内,
装填时轻轻敲动色谱柱,使凝胶填装均匀。
C、洗涤:用300ml缓冲液充分洗涤12h
注意:1、凝胶装填时尽量紧密,以降低凝胶颗粒之
间的空隙。 2、装填凝胶柱时不得有气泡存在。因为
空隙或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
分离效果。
装配好的凝胶柱
①加样前
打开下端出口,使柱内凝
胶面上的缓冲液缓慢下降
到与凝胶面平齐,关闭出
口。
l样品的加入与洗脱
注意:正确的加样操作是:1、不要触及并破坏凝胶面
2、贴壁加样 3、使吸管管口沿管壁环绕移动
②加透析样品
③ 样品渗入凝胶床
加样后,打开下端出口,
使样品渗入凝胶床内。
等样品完全进入凝胶层
后,关闭下端出口。
④ 洗脱和收集
小心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
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pH
为7.0)到适当高度,连接缓
冲液洗脱瓶,打开下端出口
进行洗脱。
待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时,用试管收集流
出液,每5ml一试管,连续收集。(在分离过程中,
如果红色区带均匀一致的移动,说明色谱柱制作成
功)。
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程序可分为四大步,包括:样
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首先通过洗涤红
细胞、血红蛋白的释放、离心等操作收集到血红蛋白
溶液,即样品的处理;再经过透析去除分子量较小的
杂质,即样品的粗分离;然后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
分子质量较大杂质蛋白除去,即样品的纯化;最后经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
你能描述血红蛋白分离的完整过程吗?
操作提示
Ø红细胞的洗涤
Ø色谱柱填料的处理
Ø凝胶色谱柱的装填
Ø蛋白质的分离
观察你处理的血液样品离心后是否分层,如果分层不
明显,可能是洗涤次数少、未能除去血浆蛋白的原因。
此外,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使白细胞和淋巴
细胞一同沉淀,也得不到纯净的红细胞,影响后续血
红蛋白的提取纯度。
1、你是否完成了对血液样品的处理?你能描述处理后
的样品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2、你装填的凝胶色谱柱是否有气泡产生?你的色谱
柱装填得成功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由于凝胶是一种半透明的介质,因此可以在凝胶柱旁
放一支与凝胶柱垂直的日光灯,检查凝胶是否装填得
均匀。此外,还可以加入大分子的有色物质,例如蓝
色葡聚糖—2000或红色葡聚糖,观察色带移动的情况。
如果色带均匀、狭窄、平整,说明凝胶色谱柱的性能
良好。如果色谱柱出现纹路或是气泡,轻轻敲打柱体
以消除气泡,消除不了时要重新装柱。
如果凝胶色谱柱装填得很成功、分离操作也正确的话,
能清楚地看到血红蛋白的红色区带均匀、狭窄、平整,
随着洗脱液缓慢流出;如果红色区带歪曲、散乱、变
宽,说明分离的效果不好,这与凝胶色谱柱的装填有
关。
3、你能观察到蛋白质的分离过程中红色区带的移动吗?
请描述红色区带的移动情况,并据此判断分离效果?
1.以下关于猪血红蛋白提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洗涤红细胞时,使用生理盐水可防止红细胞破裂
B.猪成熟红细胞中缺少细胞器和细胞核,提纯时杂
蛋白较少
C.血红蛋白的颜色可用于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的监测
D.在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比分子量较小
的杂蛋白移动慢
【解析】 洗涤红细胞时,洗涤的目的是去除杂蛋
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加入的是生理盐水,
可防止红细胞破裂,A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没有细胞核与众多的细胞器,提纯时杂蛋白较少,B
正确;血红蛋白是有色蛋白,因此在凝胶色谱分离
时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收集洗脱
液,C正确;在凝胶色谱法分离过程中,血红蛋白的
分子量比杂蛋白大,质量越大的,通过凝胶色谱柱
的速度越快,D错误。
【答案】 D
2.将处理破裂后的红细胞混合液以2000 r/min的速
度离心10 min后,离心管中的溶液分为四层,从上
到下的顺序依次是( )
A.血红蛋白、甲苯层、脂质物质层、细胞破碎物
沉淀层
B.甲苯层、细胞破碎物沉淀层、血红蛋白、脂质
物质层
C.脂质物质层、血红蛋白、甲苯层、细胞破碎物
沉淀层
D.甲苯层、脂质物质层、血红蛋白、细胞破碎物
沉淀层
【解析】 将处理破裂后的红细胞混合液以
2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后,离心管中的
溶液分为四层,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甲苯层、
脂质物质层、血红蛋白、细胞破碎物沉淀层,
D正确。
【答案】 D
3.在血红蛋白分离过程中如果红色带区歪曲、散
乱、变宽,与其有关的是 ( )
A.凝胶色谱柱的制作
B.色谱柱的装填
C.洗脱过程
D.样品的处理
【解析】 色谱柱装填时不能有气泡的存在,气
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若色谱柱
装填得很成功、分离操作也正确,则能清楚的看
到红色区带均匀、狭窄、平整,随着洗脱液缓缓
流出,如果出现红色带区域歪曲、散乱、变宽的
现象,说明分离的效果不好,这与凝胶色谱柱的
装填有关,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