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课题 3:制取氧气
共几课时 2 课
型 新授课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据生成
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难点: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
预习布置 完成《自主学习》的预学先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复习回顾:
1.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
2.空气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
物?
3 用什么方法证明一瓶无色气体
是氧气?
注意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
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
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
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
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
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
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
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
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
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
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
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
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
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
中逸出;
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
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炼钢气焊等都需要较
为纯净的氧气,那么如何制取氧气呢?
一、 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
高锰酸钾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KMnO4 K2MnO4 MnO2 O2
b.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c. 实验步骤:
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
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
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 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
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维
教师巡导
教 师 要 演 示 实
验,操作要领上
要讲解透彻。
施教日期:_______月_______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
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
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
说明气密性良好。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
液体
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
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
加液体。
因为它们都含有氧元素。
请 指 出 该 反 应 中 的 反 应 物
是: ,反应条件是: ,
生成物是 MnO2 在该反应
中作 。它的特点是,
虽 然 参 加 了 化 学 反 应 , 但 其
______和 不变,其作用是
改变化学反应的 。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复燃
则已收集满。
六.课堂检测
1.某气体难溶于水且密度比空
气小,收集此气体可以使用的方
法是 ( )
A 、 只 可 用 排 水 法
B、只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C、既可用排水法用可以用向下
排空气法 D、既可用排水法用
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
2.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
确的是 ( )
A.加入催化剂化学反应速率一
定加快
B.不使用催化剂物质就不能发
生反应
C.使用催化剂可以增加生成物
的质量
D.使用催化剂能改变物质的化
学反应速率
e). 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
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离:移离导气管。
g). 熄:熄灭酒精灯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
过氧化氢(H2O2)——→ 水(H2O)+ 氧气(O2)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
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
氧气装置
设问:为什么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都能制取氧
气?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
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
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设问:如何检验它们是否收集满?
小结:谈收获
a
b
C
d
让学生分组讨论
改进后装置的优
点。
教师要参与其中。
课堂对所学内容
及时反馈,加深学
生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
二氧化锰
作业布置 1、完成《自主学习》P12-14 中的能力拓展、前车之鉴、新题看台家庭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