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 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形成辩证看待问题的观念;
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引入,同时引入二氧化碳的用途
观察:一瓶提前制好的二氧化碳
实验一:向提前收集满二氧化碳地塑料瓶中装水,观察现象
得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色、态、密度、溶解性)
介绍干冰
过渡思考: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实验二:(先介绍石蕊溶液)
(学生)观察并说出现象
小组讨论:实验 6-5 中各实验操作的设计目的及现象、结论。(2min)
综合分析得到: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碳酸显酸性,不稳定易分解。
实验三:两根高低不同的蜡烛燃烧,倒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并说出现象
通过这些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1、蜡烛熄灭,故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
2、低的蜡烛先熄灭,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这一性质在生活中可以如何利用?
灭火、灯火实验等
二氧化碳是否还会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引导提问:二氧化碳如何检验?
学生回答: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顾得出。
联系课前:得出二氧化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 用途
分析用途分别是利用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突出:性质决定用途
2、消极影响
简要介绍温室效应;
强调二氧化碳无毒,但对人体健康有害。
所以,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过高,应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3min)
1、如何在生活中做到“低碳”?
2、实验室用的澄清石灰水瓶子内壁会有一层“白膜”,“白膜”主要成分是什么?
如何洗干净?
【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及新课预习】
课后作业:
课本 P123 第 3.4.6.7.8 题
课时练 P63 第 1.2.4.6.8 题
新课预习:
参照氧气、二氧化碳的学习,自主学习一氧化碳,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
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