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
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课题教材内容
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
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刚刚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所以教学的部分内容做了调整,删去了化学方程
式的书写,但教学的重、难点并没有改变。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
有关 CO2 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
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
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
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一瓶雪碧展开探究,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
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把课堂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
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
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b.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
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
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b.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猜谜语]:多媒体展示唐诗《石
灰吟》猜猜这首诗中涉及到的
物质是什么呢?
二、 展示课题:二氧化碳
的性质
[提问]:教师走到学生中间,
展示一瓶雪碧。在生活中,大
家都喝过雪碧,这里面有气体
吗?是什么气体?那么老师已
经把它取出来了。我这里装了
二氧化碳了吗?你如何知道
的?它的密度如何呢?溶解性
又怎样呢?
[引导]根据刚才的一系列问
题和你的预习,你能说出二氧
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是二氧
化碳气体。
一
学生讲述的答案有多种,并在黑板
上板书出来。
1、由猜谜语来引入新
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
调动起来。
2、通过设疑,进一步
开发学生的大脑。让学
生思考如何“取”气体,
充分把学生的味口调
起来,有助于激发其探
究实验的热情。
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来引入新课,符
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过
程,让其顺乎自然地进
入到新课的状态中。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密
度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这些性质是否正确呢?二氧化
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呢?
[提问]:如何设计实验说明二
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观察]请同学们观察把二氧
化碳倒入装有小纸筒中,观察
现象。
学生都能回答出密度比空气
大。
学生展示设计理由如装有二
氧化碳的集气瓶是正放在桌子上
的;
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完
成学习材料。
学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在快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知识,许多学生都能够分析出原因。
1、让学生感知科学探
究的一般过程,先猜
想,而后假设,近而实
验,推出结论。培养学
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多媒体拓展学
生视野。
4、联系实际,感受生
活中的化学。培养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
于水?
[提问]:刚才有同学说二氧化
碳能溶于水,你是怎么知道
1、学生观察实验,快速向装有
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半体积
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并观
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
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
神,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得知识
的?能否自己设计实验,通过
实验探究?
[观察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
验,并思考原因。
[结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1
体积水约溶解 1 体积二氧化碳。
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
学习能力。关注知识获
得的过程。
[设疑]“死狗洞”引入化学性
质的探究。
【提问】二氧化碳能燃烧吗?
[实验观察]向装有一高一低
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
二氧化碳。
[结论]二氧化的密度比空气
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思考讨论一]进入久未开启
的菜窖前应该如何验证二氧化
碳是否超标?
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
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后,
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实验]1、分别将紫色的石蕊
试液滴入水或稀醋酸或溶有二
氧化碳的水中观察
[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
变红色
[引导]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
石蕊变红,为何溶有二氧化碳
的水能使石蕊就会变红呢?
把变色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
热,再观察现象。
[提问]为什么变红的溶液又
变回紫色?
[思考讨论二]请同学们把雪
碧倒入石蕊试液中,出现什么
现象呢?观察现象并分析原
因。
观察现象:高的蜡烛先熄灭
低的蜡烛后熄灭
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
观察现象:紫色变红色
得出结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
红
[以下内容均由学生回答。]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
蕊变红色。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分析原因,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
式。
学生动手实验。
1、培养学生用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
2、对比实验是化学实
验的重要方法,通过使
石蕊变色的探究,初步
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
的理念和方法。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
能力。
4、用生活中的物质来
做实验,大大增强学生
求知的欲望,并且通过
学生的亲身体会,对知
识的掌握将更为深刻。
4、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
检验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
水变浑浊,你如何设计实验证
明?
[思考讨论三]如何长时间保
[学生设计]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学生实验]向玻璃管内吹气,并
观察实验现象。
辨析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1、加强实验设计
的体验,再次体会实验
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
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存鸡蛋?
三、归纳与整理: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练习巩固]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2、培养学生自我归纳
总结的能力。留有疑问
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在课堂的一开始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雪碧饮料引
入课题,使学生感觉新鲜又好奇,整堂课围绕着碳酸饮料来开展活动,创设热烈
的学习氛围,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
究”的理念。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
3、善于设疑。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疑问,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
科学的探究。
八、教学反思
1、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从一瓶雪碧饮料入手,在课堂的
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培
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
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
神和动手能力。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
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
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
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
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求用实验验
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
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
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
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
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
教学效果。
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
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
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这一
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
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
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