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6.2.1《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_2021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6.2.1《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ID:714082

大小:37.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6-0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初中化 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课题教材内容 主要讲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呈现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即,难度不大、实 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刚刚学完氧气的性质和制备的学生,所以教学的部分内容做了调整,删去了化学方程 式的书写,但教学的重、难点并没有改变。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 有关 CO2 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产生等;从学生心理特征上来看,往往渴望 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然而,从学 生获得知识技能的能力方面看,对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 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三、 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用生活中的材料创设问题情景,整堂课围绕一瓶雪碧展开探究,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调动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再将结论运用到 生产、生活当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同时,把课堂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 实验,让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完成探究的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挖 掘本质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a.掌握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b.初步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获得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 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 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b.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猜谜语]:多媒体展示唐诗《石 灰吟》猜猜这首诗中涉及到的 物质是什么呢? 二、 展示课题:二氧化碳 的性质 [提问]:教师走到学生中间, 展示一瓶雪碧。在生活中,大 家都喝过雪碧,这里面有气体 吗?是什么气体?那么老师已 经把它取出来了。我这里装了 二氧化碳了吗?你如何知道 的?它的密度如何呢?溶解性 又怎样呢? [引导]根据刚才的一系列问 题和你的预习,你能说出二氧 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是二氧 化碳气体。 一 学生讲述的答案有多种,并在黑板 上板书出来。 1、由猜谜语来引入新 课有助于吸引学生的 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 调动起来。 2、通过设疑,进一步 开发学生的大脑。让学 生思考如何“取”气体, 充分把学生的味口调 起来,有助于激发其探 究实验的热情。 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 活经验来引入新课,符 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过 程,让其顺乎自然地进 入到新课的状态中。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密 度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这些性质是否正确呢?二氧化 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呢? [提问]:如何设计实验说明二 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观察]请同学们观察把二氧 化碳倒入装有小纸筒中,观察 现象。 学生都能回答出密度比空气 大。 学生展示设计理由如装有二 氧化碳的集气瓶是正放在桌子上 的; 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完 成学习材料。 学生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在快乐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知识,许多学生都能够分析出原因。 1、让学生感知科学探 究的一般过程,先猜 想,而后假设,近而实 验,推出结论。培养学 生对科学探究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多媒体拓展学 生视野。 4、联系实际,感受生 活中的化学。培养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2、实验探究:二氧化碳能否溶 于水? [提问]:刚才有同学说二氧化 碳能溶于水,你是怎么知道 1、学生观察实验,快速向装有 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半体积 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并观 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 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 神,合作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得知识 的?能否自己设计实验,通过 实验探究? [观察实验]:学生仔细观察实 验,并思考原因。 [结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1 体积水约溶解 1 体积二氧化碳。 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 学习能力。关注知识获 得的过程。 [设疑]“死狗洞”引入化学性 质的探究。 【提问】二氧化碳能燃烧吗? [实验观察]向装有一高一低 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 二氧化碳。 [结论]二氧化的密度比空气 大;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思考讨论一]进入久未开启 的菜窖前应该如何验证二氧化 碳是否超标? 3、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 后,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后, 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实验]1、分别将紫色的石蕊 试液滴入水或稀醋酸或溶有二 氧化碳的水中观察 [信息提示]酸能使紫色石蕊 变红色 [引导]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而二氧化碳、水都不能使紫色 石蕊变红,为何溶有二氧化碳 的水能使石蕊就会变红呢? 把变色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 热,再观察现象。 [提问]为什么变红的溶液又 变回紫色? [思考讨论二]请同学们把雪 碧倒入石蕊试液中,出现什么 现象呢?观察现象并分析原 因。 观察现象:高的蜡烛先熄灭 低的蜡烛后熄灭 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 观察现象:紫色变红色 得出结论:酸能使紫色石蕊变 红 [以下内容均由学生回答。]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生成了一种酸,是这种酸使紫色石 蕊变红色。 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分析原因,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 式。 学生动手实验。 1、培养学生用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 2、对比实验是化学实 验的重要方法,通过使 石蕊变色的探究,初步 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 的理念和方法。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的 能力。 4、用生活中的物质来 做实验,大大增强学生 求知的欲望,并且通过 学生的亲身体会,对知 识的掌握将更为深刻。 4、实验探究:二氧化碳气体的 检验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 水变浑浊,你如何设计实验证 明? [思考讨论三]如何长时间保 [学生设计]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学生实验]向玻璃管内吹气,并 观察实验现象。 辨析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1、加强实验设计 的体验,再次体会实验 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 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存鸡蛋? 三、归纳与整理: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练习巩固]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2、培养学生自我归纳 总结的能力。留有疑问 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题设计主脉清晰,重点突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在课堂的一开始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雪碧饮料引 入课题,使学生感觉新鲜又好奇,整堂课围绕着碳酸饮料来开展活动,创设热烈 的学习氛围,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 究”的理念。科学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色彩浓厚。 3、善于设疑。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疑问,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 科学的探究。 八、教学反思 1、教学前反思: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从一瓶雪碧饮料入手,在课堂的 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培 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 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 神和动手能力。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 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 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教学中反思: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 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 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求用实验验 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 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 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 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 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 教学效果。 3.教学后反思: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 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 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 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这一 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 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 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