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 史料研读
择选杜甫《忆昔》和《垂老别》的选段,在唐朝繁盛与衰亡的强烈对比之下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是什
么导致了悲剧的出现?在安史之乱爆发背景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比唐玄宗前后期采取的不同统治
措施及带来的不同结果。
(二) 历史图表
历史图表往往糅合统计学、史学、数学等学科因素,在直观反映历史发展趋势、规律、原因等方面有着
不容忽略的作用。在本课中,我运用了《唐、五代十国、宋政权更迭示意图》,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
本脉络;后我又展示简易表格,通过指导学生关注五代十国部分政权的建立者及其身份,引导学生了解五代
十国局面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在课堂小结中,出示了唐朝建立到衰亡的示意图,使学生对从唐朝的
建立到繁荣到衰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明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唐朝的繁荣盛世大约持续了一百多年,唐玄宗统治后期的一场安史之乱揭开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
力之间争斗的序幕。从此,唐朝由盛而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统治越来越腐朽,最终在农民战争打
击下土崩瓦解。唐朝灭亡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现多个割据政权,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
(二)学生情况分析
1. 利用学生熟悉的唐诗,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历史,导入教学。
2. 尊重学情,利用视频、史料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课程资源, 深化理解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2.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
亡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理解、史料实证)。
3.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统治,了解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4.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培养从历史地图中提取
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素养目标:时空观、历史理解)。
5.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素养目标:历史
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影响。
(二)教学难点
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唐诗、视频、 史料、历史地图等。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历史故事新讲、诗文史料研读、课堂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目录图片和年代尺,设置问题引入新课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让 学 生 初
步 了 解 本
课 在 第 一
单 元 中 的
地位。
一、安史之
乱
用两首诗歌,对比唐朝的盛与衰,探寻背后的而根源。 1. 分析和解读诗文
史料。
2. 从史料中,探究安
史之乱的背景、影
响等。
利 用 学 生
熟 悉 的 唐
诗,引导学
生 充 分 体
验历史。
二、黄巢起
义 与 唐 朝
灭亡
(一)黄巢起义
(二)唐朝灭亡
1.故事链接:分析起义
背景。
2.诗歌分享,领会起
义的壮举与无奈。
利用史料,
深化理解。
历 史 教 学
中 运 用 图
片 史 料 有
助 于 提 高
学 生 历 史
学 习 的 兴
趣 和 历 史
学 习 的 实
效。
三、五代十
国 的 更 迭
与分立
通过地图文分析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
展的基本脉络后,引
导学生了解五代十国
局面是唐末藩镇割据
局面的延续。
通 过 指 导
学 生 关 注
五 代 十 国
部 分 政 权
的 建 立 者
及其身份,
引 导 学 生
了 解 五 代
十 国 局 面
是 唐 末 藩
镇 割 据 局
面的延续。
同 时 也 为
学习第 6 课
北 宋 的 政
治 埋 下 伏
笔。
课堂小结
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结
构进行梳理并画出图
表,师生共同总结记
忆的方法。
师 生 共 同
完 成 唐 朝
建 立 到 衰
亡 的 示 意
图,使学生
对 从 唐 朝
的 建 立 到
繁 荣 到 衰
亡 有 一 个
整 体 的 认
识。交给学
生 学 习 历
史的方法。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疫情阶段线上教学的案例,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唐诗(杜甫、白居易、黄巢等的作品)、
视频、史料、图表,让学生学习起来,有趣、有味、有深度、有方法,层层递进,体现了本人一直倡导的“历
史味教学”,力争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但是,面向几十个学情不同的孩子,在史料和
诗文资料选取时会出现读不懂听不懂的尴尬局面,教师在运用这些资料时要深入浅出的讲解史料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