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天津市部分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天津市部分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ID:713474

大小:43.37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6-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天津市部分区 2021 届初三中考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2021 年天津市东丽区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寒门贵子,贵在奋斗》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①古人云:“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在当今社会,这样的观点也许有些片面,但它对 于当今处于寒门的青年来说确实是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 ②那么,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③“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贵”代表的是人生 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 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 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努力创造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的称谓自然当之无愧。 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 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 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④寒门贵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刻苦奋斗和拥有的社会信任以及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在价值多元 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丰富的面向,同时,网络也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 了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一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 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炼和 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 出生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 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 ⑤当今社会,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但寒门贵子的诞生,在 2 于自己的打拼。一篇名为《寒门贵子》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 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 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 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关于一个“奋斗”的故事。 ⑥由此看来,努力奋斗,成就寒门贵子。 (选自 2017 年 5 月 4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 文章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 A. 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B. 自古寒门出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 C. 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D. 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 人的成长路径。 7. 下面关于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富二代、官二代中“停留在人生浅表” “贵”与寒门青年的“贵”加以比 较,有力论证了论点。 B. 第③段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寒门学子何江的话,论证了“贵”代表的是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 生价值的机会这一观点。 C. 第④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湖北青年石神伟成为正能量“网红”的事例,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D. 第⑤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文章《寒门贵子》当中的话,论证了“寒门贵子的诞生,在于自己的打 拼”这一观点。 8.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贵”指的是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B. 第③段加点字“传统意义”指的是“有一技之长,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 C. 第④段中“奢侈品”是个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一种可贵的、难得的品质。 D. 第⑤段中画线句的意思是即使命运让“你”出身于寒门,但“你”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积极进取, 3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答案】6. A 7. B 8. B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炼。文章开篇引用古人之话,引出论题;接着分析什么是“贵人”,以及寒门贵 子成功的条件;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努力奋斗,成就寒门贵子。再结合文章的标题可知,标题“寒 门贵子,贵在奋斗”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故选 A。 【7 题详解】 考查对论证方法作用的理解。文章第 3 段引用寒门学子何江的话,论证的是“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 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努力创造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不是论证“‘贵’代表的是人生进 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这一观点”。故选 B。 【8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第 3 段“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可知, “传统意 义”指的是“富二代、官二代”的“贵”。故选 B。 2021 年天津市部分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人工肺》一文,回答 6~8 题。 人工肺 ①人工肺(ECM0)医生习惯称它为体外膜肺,其核心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 用。 ②在湘雅二医院重症监护室内,一台人工肺设备正在运转,可以看到这名病人体内抽出来的血是深红 色,经过人工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后变成鲜红色,又输回患者体内 ③湘雅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吴晨方告诉记者,这位使用人工肺的病人是一名重症肺炎患者,入院时 4 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医生先后予以持续高流量呼吸机、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杋等支持手段仍无法维持患 者氧供需要,在综合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后,医生决定为他进行“人工肺”治疗。目前,患者氧合明显改善, 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了时间。 ④重症肺炎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下,选择使用人工肺以争取抢救时间。氧气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关 键物质,当人体供氧轻度不足时,会给患者吸氧;当人体供养严重不足时,医生就会给患者上呼吸机;而 人工肺在临床上一般只用于可逆的呼吸衰竭和心功能衰竭病人。有一些等待心肺移植的病人也选择使用人 工肺争取更多的时间。人工肺是替代心肺部分功能的医疗手段,让患者的肺得到充分休息。 ⑤今年大年初四,重症监护室救治了一名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的孕妇,她上呼吸机 3 天后呼吸仍然困难, 经过评估后,医生给她上了人工肺,为治疗原发病争取了时间,5 天后她的肺部感染得到控制,我们撤下 了人工肺。她已经转入康复病房。 ⑥人工肺花费不菲。一般上人工肺当天最贵了,主要是穿刺管路和膜肺的费用,大概在 6 万元左右。 当天患者的穿刺揉作费用和化验费用,还要 1 万元。加上每天维持机器运转、一些化验和药物还要几千元。 所以使用一次人工肺大概要准备 10 万元。据悉,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以及重症医学科, 先后为 60 多名患者实施人工肺技术。因为人工肺的使用费用高、操作难度高、对监护人员要求高,即使 像湘雅二医院这样的大医院,每年的使用量也最多在二十多台。 ⑦人工肺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救命神器,如果患者的原发病得不到控制,那么即使用人工肺也无济 于事。疾病治疗的关键还是原发病的治疗,人工肺只是心、肺功能的支持技术,为药物起效、原发病的治 疗争取时间。 6.下面对全文说明的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人工肺核心部分是膜肺和血泵。 B.人工肺用于治疗重症肺炎患者。 C.人工肺是替代心肺部分功能的医疗手段。 D.人工肺花费不菲。 7.下面对文中第⑥段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应用人工肺的技术难度高。 B.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应用人工肺的技术难度高。 C.运用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肺的花费不菲。 5 D.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人工肺的花费不菲。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肺分别起人工肺和人工心的作用,使用人工肺是为了让患者的心得到充分休息。 B.重症肺炎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下,选择使用人工肺可以争取抢救患者的时间。 C.第⑥段中“使用一次人工肺大概要准备 10 万元”,“大概”一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D.患者的原发病如果得不到控制,即使用人工肺也无济于事,人工肺并不是万能的。 【答案】 6 7 8 C D A 2021 年天津市河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 6~8 题。 睡出来的超能力 王治钧 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教授马修・沃克专注于睡眠对人影响的研究。他 发现睡眠不足的人会缺乏生产力与创意。例如 NBA 篮球运动员一晚睡眠超过 8 个小时,在球 场得分率会提升近 30%;人连续 19 个小时无睡眠之后开车,精神状态和酒驾差不多…… ②睡眠为什么会对我们有诸多影响?首先,我们要知道大脑在睡觉的时候都做了什么。 通过现代医学,我们知道大脑仅占人体重量的 2%,却要消耗人体能量的 25%。在人们进入 梦乡的时候,身体里 20%的血液都会流入大脑。因此,人们睡觉的时间正是大脑内部重新调 整组合的时间。 ③那么,这个独特的器官是如何汲取营养,如何清除垃圾的呢?原来,垃圾从大脑中出 来后,会到达填充在大脑周围空间的脑脊液中,脑脊液和垃圾一起进入血液,就像一个淋巴 系统的功能,这是大脑独有的解决办法。 ④大脑中这些液体的工作状态只出现在睡眠时,醒着的大脑中几乎..没有脑液流动。当大 脑休息时,脑脊液才在大脑里快速流动。此外,在大脑神经活动减弱即将睡着的时候,大脑 的神经突触会收缩起来,使细胞间产生间隙,从而让脑液得以快速流动,也让垃圾被清除。 ⑤我们变困是因为身体发出暗示,告诉我们大脑“累了”,由此嗜睡化学成分上升,使我 6 们进入浅睡眠,并越睡越深。渐渐地,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变缓,肌肉放松,我们的身体也补 充好能量以准备迎接新的一天。 ⑥缺少睡眠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马修・沃克将被测试者分成“睡眠充足组”和“睡眠 不足组”。“睡眠充足组”的被测试者可以睡够八个小时,而“睡眠不足组”的被测试者则在 实验室中,在全程监控下不断地被叫醒。第二天,让两组人试着学习一整套的新知识,同时 记录下他们的大脑活动情况,结果两组记忆能力呈现 40%的显著差距。 ⑦睡眠是我们的能力补给站,睡好、睡足,才是最强大的长寿药。 (选自《中学生阅读》2021 年,第 1 期,有删改) 6.下面关于“睡眠”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睡眠时,身体中 20%的血液流入大脑,大脑的内部会重新进行调整组合。 B.睡眠时,大脑处于休息状态,脑脊液会快速流动。 C.睡眠很深时,大脑神经突触会收缩起来,细胞间产生间隙,从而清除垃圾。 D.睡眠时,呼吸和心跳会变缓,肌肉放松,身体的能量也得到补充。 7.从说明方法入手对第⑥段内容进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用举例子、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人体需要的充足睡眠时间为 8 小时。 B.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力说明了缺少睡眠对身体健康造成伤 害的情况。 C.用列数字、下定义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充分说明了在全程监控条件下,睡眠质 量很低。 D.用列数字、摹状貌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具体表现了睡眠充足,记忆力水平较高。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马修·沃克教授的实验来看,篮球运动员、驾驶员和学习者是最需要充足睡眠的。 B.文章题目新颖简洁,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④段中加点的词“几乎”表示程度上的限制,去掉则影响语意的表达,它的使 用体现了本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展开说明。 【答案】 6 7 8 C B A 2021 年天津市红桥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7 阅读《身佩荷囊,衣袂飘香》一文,回答 6~8 题。 身佩荷囊,衣袂飘香 王树金 ①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随 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 内,外出时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佩囊又 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容臭、熏囊、香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香囊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 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 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古人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③到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 香囊系肘后。 "可见,将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是当时一种佩戴香囊的方式。 ④渐渐地,香囊应用越来越广。比如,可悬挂于帏帐内,用于增加整个居室的香气。还有古人为 了防止蠹(dù)虫蛀书,在书箱中放上香囊,让其挥发气味驱除蠹虫。还有人在厕所里置香囊以消除 异味。可见,香囊在古代富贵人的生活中用途较广泛,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⑤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助于防治疾病。加之部分香 草、香料本身即具有驱虫驱蚊功能,因此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含义,如祛恶气、避邪秽等。 ⑥香囊的制作工艺也更加丰富。形制、质地方面,除了布帛之外,还有玉镂雕而成的,有金累丝、 银累丝、点翠镶嵌的。形状方面,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 方胜形等。 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 4 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4 件香囊形制相同,分为领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带用于封口系戴。腰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 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除 1 件黄褐色菱纹绮香囊用香色罗绮外,都以精美的信期绣缝制。香囊内均 盛有香料。 ⑧除了布帛香囊外,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这是一种以花卉和动物纹镂空图案为主的空心 金属球。1987 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 最精美的一枚,重 547 克。香囊内外分三层,中间的焚香盂用于放置香料。它通身用花叶装饰,等距 离的六簇团花内都錾刻两只飞蜂,花叶间镂空,可使香气外溢。 ⑨到明清时期,精雕细琢的玉制香囊越来越多,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和白 玉镂雕双鱼式香囊等。 8 (选自《人民日报》,原文有删改) 6.下列与"香囊"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 B.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的环境更洁净、清香。 C.香囊的应用很广,可佩戴于身上或系于肘后,也可悬挂于帏帐中,甚至放到书箱中或厕所里,成为 古人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D.香囊的制作工艺从材质上看,有布帛制香囊、玉制香囊,还有金属制香囊等。 7.下列对第⑧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运用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香囊的制作工艺也很丰富。 B.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香囊的制作工艺也很丰富。 C.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香囊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很广泛。 D.运用分类别、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香囊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很广泛。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香囊。文章主要介绍了香囊的发展历程、应用及制作工艺。 B.本文从商周到明清时期的顺序说明香囊的发展过程,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C.第①段加点的句子"从文献记载来看"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为读者普及了科学知识。 【答案】CBD 2021 年天津市南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担当的力量》一文,回答 6~8 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 20 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 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 斤、40 斤、50 斤,肩上的担子重了,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他说,自己多挑 一点,长辈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 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9 ②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于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 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 像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 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了人民,无私奉献”的拳 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 极奉献。他们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 三尺讲台默默耕耘;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 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 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 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丹心图 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 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困难的精神与品格。 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以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 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6.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帮父母挑担子,并慢慢适应了。 B.自己多挑一点,长辈少干一点。 C.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 D.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10 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母亲聊到她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当母亲和她的同学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 当,长大后又有了坚守三尺讲台的担当,母亲和她的同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B.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 C.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 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D.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A)(B)(C)三个画线句子分别举子花木兰、鲁迅和焦裕禄的例子,与后文“他们对家庭、 民族、国家的热爱”照应,而且这三个例子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所以(A)(B)(C)三句不能调换 位置。 B.文章②~⑤段的论证思路是:首先提出“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这一问题,然后从“担当的力量源 自于爱”“担当的力量源自于责任”“担当的力量源自于传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C.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肩上的担子重了,肩 上的茧越来越厚”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迎难而上、百折不屈”这一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 性。 D.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以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 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答案】6.D 7.A 8.C 2021 年天津市西青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理直何必气壮》回答 6~8 题。 理直何必气壮 张穷 ①理直气壮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好,我有理呀,怎么就不能气势足一点呢?别忘了,我们老祖宗还有 11 一句话呢——有理不在声高,得理还须饶人。如果是对待敌人,对待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我们当然要“理 直气壮”。现实中,这样深仇大恨的对立毕竟很少。洪应明在《莱根谭》中指出:“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 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因此,发现了别人的不 足,理直气壮地直接指出,不如理直气和地巧妙指出。后者既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够体现出批评者的涵养 和气度。 ⑦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既然如此,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术的人会做 得很好,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当年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他亲眼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 受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 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 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 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陶行知先 生不愧人民教育家,在批评这件事上,没有理直气壮、盛气凌人,技术含量相当的高。 ③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人和事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面对他 人的错误,我们不宜死揪不放,不依不饶,而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说出来的话才具有客观性、 公正性,从而更好地评价人。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可夺之力。”可见,和气是一种 力量,是一种直抵心量,而那种盛气凌人靠粗暴打压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④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修养。义正 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 好的人际氛围。 (选自《今晚报》) 6.下列选项中,对选文主旨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2 分) A.对待敌人、小人,我们应当要“理直气壮”。 B.人人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 C.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12 D.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文中第①段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顽,要巧妙指出。 B.本文第②段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育 家。 C.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要辩证、全面地分析,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D.本文告诉我们,要想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人际环境,就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真正 做到理直不必气壮。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总结归纳论点。 B.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文章开头用一个反问句,引出论题——有理时究竟如何待人,语气较强,能引起读者注意。 D.文章结尾处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 【答案】 6.D(2 分) 7.B(2 分)8.A(3 分) 2021 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九年级学业质量调查(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 6~8 题。 知识的责任 罗家伦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 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 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他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 13 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标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 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再如 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 便是对思想负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 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做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 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 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他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 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 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 而熠熠生辉。 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 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 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 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 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艺术随笔》,有删改)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知识分子应担负起知识的责任。 B.知识分子应担负起学术的责任。 C.知识分子应担负起社会的责任。 D.知识分子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本文使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C.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D.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14 8.作者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下列材 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B.面对独裁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快”,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C.面对国家的衰微,南唐后主李煜消极守业,沉迷诗文声色,导致国家沦丧。 D.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黑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答案】 6.A 7.B 8.C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