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市部分区
2021 届初三中考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1 年天津市东丽区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
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
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
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
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且.九十(而且) B. 出入之迂.也(曲折,绕远)
C 寒暑易.节(更替) D. 惧其不已.也(停止 )
10. 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毕力平险 B. 始一反焉
C. 汝之不惠 D. 无陇断焉
11.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A. 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 这篇寓言首先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
节做铺垫。
C. 选文写愚公提出移山的主张,全家人又讨论决定了运土方案,而后立即行动,上山“叩石垦壤”,这
是情节的开端。
D. 选文最后写天帝的恐惧心理和“操蛇之神”被智叟的诚心所感动,山终被移走,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
局。
【答案】9. A 10. A 11. D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年且九十”的意思是:年纪将近九十岁。且:将近。不是“而且”。故选 A。
【10 题详解】
考查对通假字的掌握。
B.“反”通“返”,返回;
C.“惠”通“慧”,聪明;
D.“陇”通“垄”,高冈山地;
故选 A。
【11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依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可知,恐惧的
3
是“操蛇之神”,感动的是“天帝”。故 D 项“写天帝的恐惧心理和‘操蛇之神’被智叟的诚心所感动”
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 D。
【点睛】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
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
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
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
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
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
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
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
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
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
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手里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
汉水南岸,没有高山阻隔了。
2021 年天津市部分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回答 9~11 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
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表,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间:参与
B.牺牲..玉帛 牺牲:指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C.忠之属.也 属:类
D.再.而衰 再:再一次
10.下面句子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弗敢专也
C.神弗福也
D.遂逐齐师
1l.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的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B.曹刿和鲁庄公的战前对话,使鲁庄公最终意识到了民心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C.文章详写战争过程,略写曹刿的言论,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D.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
【答案】
9 10 11
5
D A C
2021 年天津市河北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完成 9~11 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指儿童
C.处处志.之 志:做记号
D.诣.太守 诣:拜访
10.下面句子中表现桃花源中人生活安乐的一项是
A.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C.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6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认为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值得宣传。
D.“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
为现实。
【答案】
9 10 11
B D C
2021 年天津市红桥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回答 9~11 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卷石底以出,为坻 坻:水中高地
B.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C.佁然不动 佁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D.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斗.折蛇.行
C.其岸势犬牙..差互 D.凄.神寒.骨
7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B.第②段没有直接描摹水,却从鱼儿的活动、潭底的鱼影中使人感到水的澄澈透明。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答案】CDC
2021 年天津市南开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回答 9~11 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嵁:不平的岩石
B.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C.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澈:穿透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邃:凄凉,凄清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水尤.清冽
8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下见小潭”是探幽的结果,而“水尤清冽”则写出了对小潭的第一印象,是初看:“尤”进一步地突
出了水之清冽,作者心头之乐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B. “参差”是形容繁衍伸展开来的枝蔓长短不齐,“披拂”是形容枝条在微风中轻柔地飘曳,这里生动地
刻画了细枝长蔓婀娜多姿、翠色欲滴的动态。
C. “空游无所依”,从字面看并未提及水,但我们已能充分感受到潭水的清澄纯净。
D.作者采用定点观察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使读者眼前逐一出现不同景物。到小石潭以后,又采用
移步换景的方法,由远及近,写出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特点。
【答案】 9.D 10.B 11. D
2021 年天津市西青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小石潭记》选段,回答 9~11 题。(9 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膈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已,曰奉壹。
9.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9
B.向小石源的西南方看去,北斗星排列曲曲折折,蛇在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D.小石潭的西南方,溪水像北斗星那样蜿蜒排列,像蛇那样在曲折前行,时隐时现,
10.下列对选文写景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描述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移步换景,逐一显现。
B.描写小石潭以及周围的景物——由远及近,定点观察
C.描写露出小石潭水面的石头——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D.描述小石潭环境的清冷幽寂——景中传情,情景交融
11.下列对本文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明写了游鱼活泼,暗写潭水清澈,这些都给作者带来了暂时的快乐。
B.“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既状写了青树翠蔓的奇特之美,也突出其生机盎然。
C.“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内心的落寞也随之而去。
D.选文句式灵活多样,有参差错落的变化美,读起来和谐流畅,富有韵味。
【答案】
9.A(3 分)10.B(3 分)11.C(3 分)
2021 年天津市滨海新区九年级学业质量调查(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 9~11 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
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
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
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
10
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
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且.九十 且:况且
B.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地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10.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有意在人物的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
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
口无言,无力回击。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妻子的强烈
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
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答案】 9.A 10.B 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