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天津市河北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word版,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天津市河北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word版,含解析)

ID:713471

大小:498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1-06-0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天津市河北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7 分。1~3、6~8 小题,每题 2 分;4、5、9~11 小题,每题 3 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 潮汛.(xùn) 强聒.不舍(guā) B.亵.渎(xiè) 两栖.(qī) 销声匿.迹(nì) C.旁骛.(wù) 狼藉.(jí) 根深蒂.固(tì) D.诘.问(jí) 取缔.(dì) 惟妙惟肖.(xiào)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是增长知识和阅历、缓解焦虑迷茫最便捷的 ,然而,如今普遍的现 状是人们的深度阅读、经典阅读比较 。经典作品是人类文化集大成的展现和表达, 深度阅读会让年轻人的生命更有宽度和厚度。对人格的 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充分 的人文滋养会加深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能够让人发现世间很多柔韧、美好的东西,促 进人与人之间的宽容理解。 A.路径 匮乏 造就 B.途径 匮乏 塑造 C.途径 困乏 造就 D.路径 困乏 塑造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科技的未来在青年,年轻人敢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研究模式,才能取得更显著的研 究成果。②我们所熟知的电灯这一重大发明,就是爱迪生在 32 岁时试验成功的。③可 以说,年轻时期是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学术成果迸发的最佳时间。④因此,年轻科学家 对国家早期科学研究的鼓励尤为重要。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呼吁保护青少年视力刻不容缓□在学校,眼保健操等活动往 往成了形式□在家里,不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即便是学生自身,也有不少人 尚未深刻认识到视力的重要性,频繁使用电子产品、作息不规律等导致用眼过度□凡此 种种,导致了学生近视高发□低龄化的趋势。 A.!;, B.!。……, C.。;……、 D.。。,、 5.下面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题目中的“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的是白居易。 B.颔联中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 C.颈联中的“沉舟”和“病树”比喻朝廷中的陈腐势力,“千帆”和“万木”则表现出 自己重返仕途的昂扬斗志。 D.尾联中既有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 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6.(6 分)阅读《植物也要睡觉》一文,回答问题。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 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 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晩风飞舞,它将花瓣儿 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 69 种植物的夜间 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 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 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晩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 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 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 度低 1℃。正是 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 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 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晩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 11 时至下午 2 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 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夜晩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 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 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 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1)关于文章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达尔文认为,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B.研究表明,温度高有助于植物睡眠,最佳睡眠时间是下午。 C.睡眠时,植物的光合作用更强,因而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D.植物和人一样,也可能受到失眠的困扰。 (2)对第④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B.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C.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D.列数字 下定义 打比方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植物为什么要睡眠(植物睡眠的意义)。 B.从第②自然段开始,作者用设问引出对植物睡眠原因的介绍。 C.本文总体上按照“现象﹣﹣原理”的逻辑顺序展开,在介绍不同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时, 也兼顾了时间顺序,这就使文章条理清晰。 D.本文说明准确,科学性强,这一点突出体现在文中加点的“睡觉”“入睡”“神采奕奕” “精神抖擞”等词语的使用上。 7.(9 分)阅读《醉翁亭记》,完成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 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 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 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 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图,目的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 C.泉香而酒洌. 洌:清 D.弈.者胜 弈:下棋 (2)下列写景的句子中反映出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A.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B.云归而岩穴暝 C.野芳发而幽香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写山写水,写泉写路,形神兼备。 B.“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政治上不得意、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 D.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 二、(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 分) 8.(8 分)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①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水调歌头》)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④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⑤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孟子•告子下》) ⑥溪云初起日沉阁, 。(许浑《咸阳城东楼》) ⑦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家国情 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千古名句是: , 。 三、(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7 分) 9.(7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 使酒难近。至,留邸①一月,见罢②。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 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 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 曰:“河东吾股肱郡③,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注释】①邸:客舍。②见罢:(只召见)而未加新的任命。③股肱郡:像大腿和胳膊 一样重要的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今臣至. ②臣恐天下有识闻.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3)季布的话,使“上默然惭”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四、(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5 分) 10.(1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树柿子红 黄海龙 ①那天,他路过街头,看到一位老人在卖柿子,通红圆润的柿子看起来很是养眼。他买 了几斤柿子回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品尝,却尝不出过去那种香甜、爽口的滋味。他 拿着那个咬了一口的柿子在手中翻转着看,看不出与过去的柿子有什么不同。“怎么就尝 不出那种味道了呢?” ②他记得,他家那老柿子树在灶房的窗户前,是爷爷种下的。柿子树高,枝繁叶茂,像 一片绿云把院落遮掩在其间,露出青色的屋脊。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下游戏,抢山 羊、捉迷藏、种莲子,有时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 爷爷的手一样温暖。 ③自从吃过柿子后,他就喜欢上了柿子的味道。当满树油绿的枝丛中开出无数柿子花的 时候,他就开始守着柿子树,也开始了与爷爷的捉迷藏。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 候,他就急切地想尝一尝。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几 个人举着往树上一阵乱钩,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也惊动了屋里的爷爷。爷爷捡起地 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孩子,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都这 么大了呢,你是小气爷爷。”一群孩子嚷嚷。“不信啊,你们都过来尝尝。”爷爷向着不远 处的孩子们招手。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呲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 的。 ④柿子成熟的季节,乡邻们都爱来他家串门,围着这棵老柿树啧啧称赞。这时,爷爷笑 起满脸褶子,就像他喝了一点米酒的样子。柿子终于可以摘下了,爷爷一户一户上门, 把摘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的人家。于是,整条村巷都弥漫了柿子 的清香。那时,他不明白,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家的柿子分给别人呢?爷爷刮了一下他的 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他似懂非懂地点了 点头。“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 ⑤后来,他去外地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 柿子,就会让他想起家乡的味道。他的室友在品尝了之后,都说他家的柿子很甜、很脆, 很想和他一起去看看他家的柿子树。 ⑥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他径直回家,带着那个学生式的背 包。回到家的时候,他看见爷爷坐在那柿树下,背景是疏落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 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蓦然看到他身影的那一刻,爷爷和母亲的眼里,似乎一下子涌满 了欣喜,看向他的目光和门前落下的阳光一样温暖,他感觉心蓬松得像天上的一朵云。 ⑦经历工作的辗转奔波后,他已然两鬓斑白。那时,爷爷老了,走了;父母老了也走了。 他忽然感觉,似乎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似乎把那个山旮旯的屋子遗忘了。在看到街头那 位卖柿子的老人,尝了一口柿子之后,他突然那么强烈地想回家去看看,看看那棵老树。 这种渴念,就像醉酒的夜晩,爬起来痛饮家乡满缸清冽山泉时的感觉一样。 ⑧他回去了。在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时光烙印在高墙,青色 的屋脊粗糙了、也凌乱了,紧闭的大门不再像往日一样打开,哗哗地流泻出一地阳光。 他看见,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窠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 的落红。他站在门前,掏了掏荷包,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 (1)围绕“一树柿子红”,“他”回忆了哪些事?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补全下面的情 节线索。 ①和邻家孩子在树下做游戏。 ② ③柿子成熟,爷爷把摘下来的柿子分人。 ④ ⑤那年秋天,因想念柿子,想念家人,回到家乡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呲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①段提到街头老人卖的柿子尝不出过去的那种味道,是因为这些柿子不够通红圆 润、香甜可口 B.第②段写柿子树“枝繁叶茂”与第⑧段的“乱了一地的落红”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 的失落与遗憾。 C.第④段描写爷爷给左邻右舍分享柿子的场景,不仅表现了爷爷的淳朴大方,也展现了 人们的睦邻友好。 D.第⑥段中“他感觉心蓬松得像天上的一朵云”运用比喻修辞,突出表现了回到家乡后 内心的骄傲与喜悦。 E.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意蕴深刻,情感真挚,表达了对亲 人和家乡的思念。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中“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这一句话的理解。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3 分) 11.(5 分)综合性学习。 某班为组织召开“冲出舒适区,人生更精彩”主题班会,收集整理了一些材料。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心理学上的三圈理论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 恐慌区。处在不同区域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舒适区,是让人觉得舒服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里的人,会觉得放松,稳定,很 有安全感。 学习区,是最能让人进步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里的人,愿意学习新的知识,掌 握新的技能,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 恐慌区,是学习潜力最低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的人常常感到忧虑,恐惧,心理 压力巨大以致于不堪重负。主动进入学习区,不断开拓思维,开阔视野,激发潜力,是 摆脱恐慌的最佳方式。 【材料二】沉溺于舒适区的危害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对现状感到惬意舒服,觉察不到任何真正的压力,没有危机 感。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更不会主动付出太多的努力。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甚至会有自己比他人好的错觉,并因此而自呜得意。 总之,长久的舒适就像“温水煮青蛙”。青蛙满足于水温的舒适而悠然自得,一 旦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就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此,只有突破舒适区,寻求改变, 谋求发展,才能迈向成功。 【材料三】为使本次班会开得更有效,班级组织了一次“心理状态自我评价”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 (1)请简要概括你从【材料三】图中得出的结论。 (2)班会上有同学表示,自己一想到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总是处于焦虑状态。请 阅读上述材料,给他提一条摆脱恐慌的建议。 12.(4 分)根据表格中所给的名著内容填空。 节选(或简述) ① 是在鲁迅少年时代照料他生活的女工,她的名字在《朝花夕拾》一书的多 篇文章里反复出现。 ② 是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精通中国旧学,是有成就的学者、杰出的军事和 政治战略家。他参与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革命政权,领导 了长征。他是党和红军的杰出领袖。 ③ 性格暴烈,鲁莽耿直,重义气,惯使一对板斧。曾砍死李鬼,怒 X 四虎, 最后被宋江哄骗喝下毒酒身亡。 ④法布尔所撰写的《 》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 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13.(4 分)在名著《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向孙悟空传授的是技法和本领,唐僧对孙悟空 进行的是人生的指引。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唐僧对孙悟空的教育、影响。 六、(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0 分) 14.(50 分)作文。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起身之时,既怀有对下一站风景的期冀,又难免对上 一番游历的怀恋。我们都会经历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的分离,也可能想与校园、 景致、甚至时光岁月……做一个告别。曾经的遭遇种种,都会留下成长的印记,无论带 给你的是自信、希望、感激……还是遗憾、自责、懊悔……在分别之际,或许都有了值 得回顾、品味的价值。 以《带着_____与你告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2021 年天津市河北区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7 分。1~3、6~8 小题,每题 2 分;4、5、9~11 小题,每题 3 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瞥.见(piē) 潮汛.(xùn) 强聒.不舍(guā) B.亵.渎(xiè) 两栖.(qī) 销声匿.迹(nì) C.旁骛.(wù) 狼藉.(jí) 根深蒂.固(tì) D.诘.问(jí) 取缔.(dì) 惟妙惟肖.(xiào)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课文中的字词,踏踏实实 地读、写,把握不准的要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解答】A.有误,“强聒不舍”的“聒”应读作“guō”; B.正确; C.有误,“根深蒂固”的“蒂”应读作“dì”; D.有误,“诘问”的“诘”应读作“jié”。 故选:B。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是增长知识和阅历、缓解焦虑迷茫最便捷的 ,然而,如今普遍的现 状是人们的深度阅读、经典阅读比较 。经典作品是人类文化集大成的展现和表达, 深度阅读会让年轻人的生命更有宽度和厚度。对人格的 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充分 的人文滋养会加深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能够让人发现世间很多柔韧、美好的东西,促 进人与人之间的宽容理解。 A.路径 匮乏 造就 B.途径 匮乏 塑造 C.途径 困乏 造就 D.路径 困乏 塑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 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 的变化,辨析作答。 【解答】路径:指通向某个目标的道路。 途径:方法,路子。根据“最便捷”的提示,第一空选“途径”恰当。 匮乏:缺乏、不足。 困乏:疲乏,劳累。根据“普遍的现状是人们的深度阅读、经典阅读”的提示,第二空 选“匮乏”恰当; 造就:培育练就。 塑造:用语言文字等艺术手段描写人物形象。根据“人格”的提示,选“塑造”恰当。 故选:B。 3.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科技的未来在青年,年轻人敢于创新,敢于打破传统研究模式,才能取得更显著的研 究成果。②我们所熟知的电灯这一重大发明,就是爱迪生在 32 岁时试验成功的。③可 以说,年轻时期是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学术成果迸发的最佳时间。④因此,年轻科学家 对国家早期科学研究的鼓励尤为重要。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 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结合病句常见类型及通过读来辨析作答。常见的病句 的类型包括: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句式杂糅、前后 矛盾、否定不当、成分赘余等。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语序不当,应把“年轻科学家”与“国家”调换位置。 故选:D。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呼吁保护青少年视力刻不容缓□在学校,眼保健操等活动往 往成了形式□在家里,不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即便是学生自身,也有不少人 尚未深刻认识到视力的重要性,频繁使用电子产品、作息不规律等导致用眼过度□凡此 种种,导致了学生近视高发□低龄化的趋势。 A.!;, B.!。……, C.。;……、 D.。。,、 【分析】此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解答此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 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 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解答】“呼吁保护青少年视力刻不容缓”是陈述句末尾,后面用句号。“在学校,眼保 健操等活动往往成了形式”“在家里,不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并列分句,分 句间用分号。“使用电子产品、作息不规律等导致用眼过度”是不完全列举,“过度”后 面省略号。“高发”“低龄化”是句子内部的并列成分,二者之间用顿号。 故选:C。 5.下面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题目中的“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乐天”指的是白居易。 B.颔联中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对被贬被害朋友的怀念。 C.颈联中的“沉舟”和“病树”比喻朝廷中的陈腐势力,“千帆”和“万木”则表现出 自己重返仕途的昂扬斗志。 D.尾联中既有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 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首先紧 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 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 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诗人于是 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 激昂气概。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 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以“千帆”“万木”比喻自己遭贬后仕途得意的 新贵们。 故选:C。 6.(6 分)阅读《植物也要睡觉》一文,回答问题。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 叶片低下来,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 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晩风飞舞,它将花瓣儿 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 69 种植物的夜间 活动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 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 蒸发。像合欢树,不仅夜晩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 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 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 度低 1℃。正是 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结论出来 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 力。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晩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 11 时至下午 2 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 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夜晩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 减少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 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 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1)关于文章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A.达尔文认为,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B.研究表明,温度高有助于植物睡眠,最佳睡眠时间是下午。 C.睡眠时,植物的光合作用更强,因而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D.植物和人一样,也可能受到失眠的困扰。 (2)对第④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B.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C.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D.列数字 下定义 打比方 (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了植物为什么要睡眠(植物睡眠的意义)。 B.从第②自然段开始,作者用设问引出对植物睡眠原因的介绍。 C.本文总体上按照“现象﹣﹣原理”的逻辑顺序展开,在介绍不同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时, 也兼顾了时间顺序,这就使文章条理清晰。 D.本文说明准确,科学性强,这一点突出体现在文中加点的“睡觉”“入睡”“神采奕奕” “精神抖擞”等词语的使用上。 【分析】这篇文章首先提出说明内容“植物也要睡觉”,并介绍了植物有的用叶子睡眠, 有的用花朵睡眠,然后介绍了植物睡觉的原因,让读者对植物的睡眠有了一个深入的了 解。 【解答】(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正确; B.有误,由第 3 段“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 寒冷”可知,植物睡眠是为了抵御夜间寒冷,所以选项中“温度高有助于植物睡眠”的 说法有误; C.有误,由第 4 段“它们中午 11 时至下午 2 时,关闭叶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可 知,植物睡眠光合作用明显降低,所以选项中“睡眠时,植物的光合作用更强”说法有 误; D.有误,由第 5 段“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 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可知, 植物睡眠时不会受到失眠干扰,所以选项中“植物和人一样,也可能受到失眠的困扰” 说法有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由“美国科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可 知,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由“1℃”可知,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由“不睡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 1℃”可知,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 法。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C.正确; D.有误,文中加点的“睡觉”“入睡”“神采奕奕”“精神抖擞”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生动形象,所以选项中“说明准确,科学性强”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 答案: (1)A (2)A (3)D 7.(9 分)阅读《醉翁亭记》,完成问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 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 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 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 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 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图,目的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 C.泉香而酒洌. 洌:清 D.弈.者胜 弈:下棋 (2)下列写景的句子中反映出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C A.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B.云归而岩穴暝 C.野芳发而幽香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第一段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写山写水,写泉写路,形神兼备。 B.“醉翁之意不在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 C.“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政治上不得意、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 D.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 【分析】【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 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 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 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 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 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 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 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 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 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 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 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 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 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 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 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 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 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 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有误: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情趣;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ABD.不能反映季节特点; C.有误,该句写出了春季野花开发的特点。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ABD.正确; C.有误,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 容醉态。所以作者思想并非“极度消沉”。 故选:C。 答案: (1)A (2)C (3)C 二、(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8 分) 8.(8 分)请将下面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①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④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⑤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孟子•告子下》) ⑥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⑦仁人志士往往心怀天下,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家国情 怀,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千古名句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答案: ①月有阴晴圆缺(重点字:圆) ②烟波江上使人愁 ③直挂云帆济沧海(重点字:济) ④恨别鸟惊心 ⑤贫贱不能移 ⑥山雨欲来风满楼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7 分) 9.(7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 使酒难近。至,留邸①一月,见罢②。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 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 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 曰:“河东吾股肱郡③,故特召君耳。”布辞之官。 【注释】①邸:客舍。②见罢:(只召见)而未加新的任命。③股肱郡:像大腿和胳膊 一样重要的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今臣至. 到 ②臣恐天下有识闻.之 听说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3)季布的话,使“上默然惭”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参考译文】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 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 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 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 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 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 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窺窥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皇上默然不 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 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季布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东郡守的原任。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 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现在我来到了京城。至:到。 ②句意: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闻:听说。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 “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 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故,缘故,原因。以,认为。句意: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 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今臣至,无所 受事罢去,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人之 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可知,季布一针见血 地指出,汉文帝在对待他去留这件事上,显得很轻率(一人说好就要委以重任,一人说 不好就疏远),这暴露了文帝在用人上的软弱,进而会被质疑他作为君王的执政能力。 答案: (1)①到;②听说。 (2)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 (3)季布一针见血地指出,汉文帝在对待他去留这件事上,显得很轻率(一人说好就要 委以重任,一人说不好就疏远),这暴露了文帝在用人上的软弱,进而会被质疑他作为君 王的执政能力。 四、(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5 分) 10.(15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树柿子红 黄海龙 ①那天,他路过街头,看到一位老人在卖柿子,通红圆润的柿子看起来很是养眼。他买 了几斤柿子回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品尝,却尝不出过去那种香甜、爽口的滋味。他 拿着那个咬了一口的柿子在手中翻转着看,看不出与过去的柿子有什么不同。“怎么就尝 不出那种味道了呢?” ②他记得,他家那老柿子树在灶房的窗户前,是爷爷种下的。柿子树高,枝繁叶茂,像 一片绿云把院落遮掩在其间,露出青色的屋脊。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下游戏,抢山 羊、捉迷藏、种莲子,有时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 爷爷的手一样温暖。 ③自从吃过柿子后,他就喜欢上了柿子的味道。当满树油绿的枝丛中开出无数柿子花的 时候,他就开始守着柿子树,也开始了与爷爷的捉迷藏。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 候,他就急切地想尝一尝。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几 个人举着往树上一阵乱钩,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也惊动了屋里的爷爷。爷爷捡起地 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孩子,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都这 么大了呢,你是小气爷爷。”一群孩子嚷嚷。“不信啊,你们都过来尝尝。”爷爷向着不远 处的孩子们招手。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呲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 的。 ④柿子成熟的季节,乡邻们都爱来他家串门,围着这棵老柿树啧啧称赞。这时,爷爷笑 起满脸褶子,就像他喝了一点米酒的样子。柿子终于可以摘下了,爷爷一户一户上门, 把摘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的人家。于是,整条村巷都弥漫了柿子 的清香。那时,他不明白,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家的柿子分给别人呢?爷爷刮了一下他的 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他似懂非懂地点了 点头。“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 ⑤后来,他去外地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 柿子,就会让他想起家乡的味道。他的室友在品尝了之后,都说他家的柿子很甜、很脆, 很想和他一起去看看他家的柿子树。 ⑥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他径直回家,带着那个学生式的背 包。回到家的时候,他看见爷爷坐在那柿树下,背景是疏落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 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蓦然看到他身影的那一刻,爷爷和母亲的眼里,似乎一下子涌满 了欣喜,看向他的目光和门前落下的阳光一样温暖,他感觉心蓬松得像天上的一朵云。 ⑦经历工作的辗转奔波后,他已然两鬓斑白。那时,爷爷老了,走了;父母老了也走了。 他忽然感觉,似乎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似乎把那个山旮旯的屋子遗忘了。在看到街头那 位卖柿子的老人,尝了一口柿子之后,他突然那么强烈地想回家去看看,看看那棵老树。 这种渴念,就像醉酒的夜晩,爬起来痛饮家乡满缸清冽山泉时的感觉一样。 ⑧他回去了。在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时光烙印在高墙,青色 的屋脊粗糙了、也凌乱了,紧闭的大门不再像往日一样打开,哗哗地流泻出一地阳光。 他看见,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窠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 的落红。他站在门前,掏了掏荷包,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 (1)围绕“一树柿子红”,“他”回忆了哪些事?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补全下面的情 节线索。 ①和邻家孩子在树下做游戏。 ② 和小伙伴儿钩青果,被生柿子酸涩得吡牙咧嘴。 ③柿子成熟,爷爷把摘下来的柿子分人。 ④ 母亲托人捎来柿子,室友品尝后称赞柿子。 ⑤那年秋天,因想念柿子,想念家人,回到家乡 (2)结合语境,品析第③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呲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D A.第①段提到街头老人卖的柿子尝不出过去的那种味道,是因为这些柿子不够通红圆 润、香甜可口 B.第②段写柿子树“枝繁叶茂”与第⑧段的“乱了一地的落红”形成对比,表现出作者 的失落与遗憾。 C.第④段描写爷爷给左邻右舍分享柿子的场景,不仅表现了爷爷的淳朴大方,也展现了 人们的睦邻友好。 D.第⑥段中“他感觉心蓬松得像天上的一朵云”运用比喻修辞,突出表现了回到家乡后 内心的骄傲与喜悦。 E.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意蕴深刻,情感真挚,表达了对亲 人和家乡的思念。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最后一段中“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这一句话的理解。 【分析】文章由一篮红柿子引出他的回忆,围绕记忆中的“柿子树”,写了和邻家孩子在 柿子树下游戏,星子明亮时在树下吃晚饭,和小伙伴一起“偷”打柿子,邻里帮忙采摘 柿子,爷爷分柿子给邻居,离家母亲托人捎带柿子;那个秋天回乡看爷爷母亲等事情, 表现了爷孙情、邻里情、童年情等诸多的情感,同时也有对故乡、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与 感伤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认真阅读文章, 然后抓住关键句段概括作答。文章第④段写了和邻家孩子在柿子树下游戏,星子明亮时 在树下吃晚饭;文章第⑤段写了和小伙伴一起“偷”打柿子;文章第段写了邻里帮忙采 摘柿子,爷爷分柿子给邻居;文章第⑥段写了离家母亲托人捎带柿子;文章第⑦段写了 那个秋天想念柿子红,回乡看老柿子树。 (2)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赏析。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 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中“看着这群被生 柿子酸涩得呲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中加点词“呲牙咧嘴”运用 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孩子们被生柿子酸涩到之后的表情,生动地表现出了孩子们的天 真活泼的特点;“胡子一抖一抖的”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爷爷开心的神情,表 现了爷爷对孩子们的宠爱之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依据“那天,他路过街头,看到一位老人在卖柿子,通红圆润的柿子看起来很 是养眼”,但柿子却少了“亲情”,所以“尝不出过去的那种味道”。 B.正确。 C.正确。 D.有误,第⑥段中“他感觉心蓬松得像天上的一朵云”运用比喻的修辞,并没有表现其 “内心的骄傲”。 故选:AD。 (4)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含意类问题,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 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从表层含义 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文章的结尾写到“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表层意思是 指自己长时间没能回老家,对家乡的遗忘;深层含义是对自己之前遗忘了家乡,遗失了 爷孙情、邻里情、童年情等美好情感的遗憾和深刻的反省。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答案: (1)②和小伙伴儿钩青果,被生柿子酸涩得吡牙咧嘴。④母亲托人捎来柿子,室友品 尝后称赞柿子。 (2)两个词语都是神态描写。“呲牙咧嘴”写出孩子们被生柿子酸涩到之后的表情;“胡 子一抖一抖”写出了爷爷被孩子们的表情逗笑之后开心的样子。这两个词语生动地表现 出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和爷爷对孩子们的宠爱。 (3)AD (4)这句话,一方面指的是自己弄丢了老家的钥匙,另一方面表现出了他对自己之前遗 忘了家乡以及往日美好回忆的遗憾与反思。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3 分) 11.(5 分)综合性学习。 某班为组织召开“冲出舒适区,人生更精彩”主题班会,收集整理了一些材料。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心理学上的三圈理论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学习区和 恐慌区。处在不同区域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 舒适区,是让人觉得舒服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里的人,会觉得放松,稳定,很 有安全感。 学习区,是最能让人进步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里的人,愿意学习新的知识,掌 握新的技能,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探索未知领域。 恐慌区,是学习潜力最低的区域。处在这个区域的人常常感到忧虑,恐惧,心理 压力巨大以致于不堪重负。主动进入学习区,不断开拓思维,开阔视野,激发潜力,是 摆脱恐慌的最佳方式。 【材料二】沉溺于舒适区的危害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对现状感到惬意舒服,觉察不到任何真正的压力,没有危机 感。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没有强烈的改变欲望,更不会主动付出太多的努力。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会不思进取,固步自封。 沉溺于舒适区的人,甚至会有自己比他人好的错觉,并因此而自呜得意。 总之,长久的舒适就像“温水煮青蛙”。青蛙满足于水温的舒适而悠然自得,一 旦发现无法忍受高温时,就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此,只有突破舒适区,寻求改变, 谋求发展,才能迈向成功。 【材料三】为使本次班会开得更有效,班级组织了一次“心理状态自我评价”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 (1)请简要概括你从【材料三】图中得出的结论。 (2)班会上有同学表示,自己一想到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总是处于焦虑状态。请 阅读上述材料,给他提一条摆脱恐慌的建议。 【分析】(1)此题考查读图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题目要求审清图意,要结合有关数字, 关健词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表达图意要力争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根据材料 三图中三个区域学生所占百分数,可简要概括为“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状态 处于舒适区”。 (2)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及信息筛选能力。阅读题干可知,有“一想到考试就紧 张,担心考不好,总是处于焦虑状态”这种情况的学生属于材料一中介绍的恐慌区,可 选择材料一中的建议摆脱恐慌区:主动进入学习区,不断开拓思维,开阔视野,激发潜 力,是摆脱恐慌的最佳方式。 【解答】答案: (1)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状态处于舒适区。 (2)主动进入学习区,不断开拓思维,开阔视野,激发潜力,就可以摆脱恐慌。 12.(4 分)根据表格中所给的名著内容填空。 节选(或简述) ① 长妈妈(阿长) 是在鲁迅少年时代照料他生活的女工,她的名字在《朝花夕拾》一 书的多篇文章里反复出现。 ② XX 是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精通中国旧学,是有成就的学者、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战 略家。他参与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革命政权,领导了长征。 他是党和红军的杰出领袖。 ③ 李逵 性格暴烈,鲁莽耿直,重义气,惯使一对板斧。曾砍死李鬼,怒 X 四虎,最后 被宋江哄骗喝下毒酒身亡。 ④法布尔所撰写的《 昆虫记 》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 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①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的识记能力。长妈妈(阿长)在《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猫•狗•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阿长与<山海经>》等文章里出现过,阿 长给了童年鲁迅最真挚的关爱,也给了成年鲁迅精神上的安慰。在鲁迅所处的社会,阿 长身上的朴素善良显得难能可贵,包含了鲁迅对这一类小人物的赞美。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的识记能力。XX 是美国记者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里面 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精通中国旧学,是有成就的学者、杰出的 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他参与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革命 政权,领导了长征。他是党和红军的杰出领袖。 ③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的识记能力。根据“惯使一对板斧”“曾砍死李鬼,怒 X 四 虎,最后被宋江哄骗喝下毒酒身亡”等可知,这个人物是施耐庵的《水浒传》中的李逵。 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识记能力。《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 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 共十卷。 答案: ①长妈妈(阿长); ②XX; ③李逵; ④昆虫记 13.(4 分)在名著《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向孙悟空传授的是技法和本领,唐僧对孙悟空 进行的是人生的指引。请结合原著内容谈谈唐僧对孙悟空的教育、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分析、理解能力。《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 浪漫主义神魔古典章回体小说,为吴承恩所著。小说讲述了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沙 僧的保护下去西天取经,一路历经八十一难,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解答】根据《西游记》内容可知,孙悟空生性顽劣,尤其是在取经初期,孙悟空喜欢 伤生、不愿受约束,喜欢炫耀,唐僧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给予他人生的指导。解答时, 选择自己熟悉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作答即可。如:教育悟空遵规守矩。唐僧将孙悟空 从五行山下解救出来,并约束他遵守规则,收敛野性,带其到西天取经,使其最终修得 正果。 答案: 示例:教育孙悟空心怀善念。师徒二人在取经路上遇到六个强盗拦路,孙悟空将他们全 数打 X,唐僧认为他们罪不致死,训斥孙悟空,并劝他不要一味伤生。 六、(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0 分) 14.(50 分)作文。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行。起身之时,既怀有对下一站风景的期冀,又难免对上 一番游历的怀恋。我们都会经历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的分离,也可能想与校园、 景致、甚至时光岁月……做一个告别。曾经的遭遇种种,都会留下成长的印记,无论带 给你的是自信、希望、感激……还是遗憾、自责、懊悔……在分别之际,或许都有了值 得回顾、品味的价值。 以《带着_____与你告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分析】本题是半命题作文。“告别”,是一种行为。人的一生,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告别, 告别童年,告别朋友,告别亲人,告别这个世界……在告别中,我们不断长大,渐渐成 熟。告别的可以是一种美好的事物,也可以是一种不好的事物:陋习、坏习惯等。“你” 可以是老师、同学、家人、朋友等。可以补写:自信、希望、感激、遗憾、自责、懊悔…… 可以写为什么“带着 XX 与你告别”,怎样告别。 【解答】 带着祝福与你告别 教室的窗户,还有一扇还开着。黄昏的夕光轻轻地铺展在课桌上,像往常一样。 空气里,尘埃落定。课桌依然,一切如初。但是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响起:整个初中生涯 就这样落下帷幕。 教室后面的黑板,还留着我们写过的字,画过的画,以及一个个调皮的脚印。一 块长长的黑板,就像电影一样一帧帧切换而过,镜头里盛满语言,那是我们拥有过的或 喜或悲的记忆。而再长的记忆,此刻,却化为短暂的瞬间。我多么想伸手抓住,但是时 光无法倒流,正如“谁错过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次。” 最后一节语文课上,老师跟我们郑重道别。同学们希望老师再多拖一点课,因为 以后再也没有人给我们拖课了。可是老师一开始就开玩笑说:“这最后一课,我绝对不拖 课,我知道你们巴不得提早结束。” 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摆着一个语文老师提前准备好的信封。信封里是我们最后一 课的讲义、大白兔奶糖、还有一张写着老师亲笔祝福的明信片。记不清课堂里所有的内 容了,但清晰地记得老师在最后一张明信片里写的是:“中考顺利,记得快乐!山高水长, 江湖再见!”这才明白老师的用意,才明白这原来就是最好的告别。也许老师比我们都清 楚,人生有太多的瞬间一晃而过,人生没有那么多第二次,第一次已是最好的恩赐。 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总是每逢过节就给我们写明信片送祝福,连儿童节也不 放过。同学进步了,表现优异了,他也这么做。我和同学常常吐槽他:“你看别的老师都 发汉堡、蛋糕庆祝,你每次都只是一张薄薄的卡片,你能不能有点创意啊!”他总是笑笑, 然后为自己狡辩:“卡片里每次的祝福语都不一样啊,而且汉堡吃了就没,而卡片永远留 着我手心的温暖。”这真是一个矫情的男子啊……我们忍不住发出一声鄙夷而悠长的 “咦……” 老师,毕业后,我没有太多机会再“损”你了,但我现在知道,那些你送的小小 卡片都是一个个刻着时光的纪念,都在传递着你的关心与祝福。罗曼▪罗兰说:“谁错过 了这一瞬间,它决不会再恩赐第二次。”可是老师,你的那一张张明信片,承载着一款又 一款的关心,像是一次又一次的珍贵的恩赐。 最后一课,你没有拖课。最后一课,像一个时间限定的瞬间,在铃声响起时,准 时停止,戛然落幕…… 用拧干的抹布在讲台上最后一遍擦过后,我去把教室里开着的窗户关上。我站 在门口回望一眼教室,再锁上那扇熟悉的门,转身离开。我知道我有点悲伤。但是这三 年,我把所有悲伤都经历过了。远方,还有呼唤我的东西。 也许将来我无法成为《名人传》里的名人,也无法像一颗星星闪耀在人类的星空 里,但是我会把这三年的所有的瞬间化为我的独家记忆,一笔一划地写在我人生的明信 片上。 三年的年华之火就此熄灭,可是我会带着老师、亲人、朋友,以及我自己的祝福, 继续燃烧自己,迈向远方。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