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基主题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至顺间,举进士,行省辟之,谢.去。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
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归。
太祖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始出。既至,陈时务
十八策。太祖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基独不拜,
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基曰∶"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宜
先图之。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
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
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
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友谅兵复陷安
庆,太祖欲自将讨之,以问基。基力赞,遂出师攻安庆。其龙兴守将胡美遣子通款,请勿散
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蹋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友谅出不意,
帅妻子奔武昌,江州降。
吴元年以基为太史令,荧惑守心,请下罪己诏...。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平反,雨随注。
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军卫法,初定处州税粮,视宋制亩加五合。帝幸汴梁..,基与左丞相善
长居守。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抵罪,善长素暖之,
请缓其狱。基不听,驰奏。方祈雨..,即斩之。由是与善长忤。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
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
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基曰∶"
2
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
见其可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行省辟之,谢.去谢∶拒绝
B.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处∶安置
C.坐.贪纵抵罪坐∶犯罪
D.而己无与.者也与∶结交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胡床,亦称"交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因携带方便、使用舒适,在中原
地区得到广泛流传。
B.罪己诏,是古代位高权重的大臣在国家遭受天灾或朝廷处于危难时,向皇帝请求责罚自己
过失、过错的一种文书。
C.汴梁,是元朝至明朝初期对于开封的称呼。元时改南京路为汴梁路,为河南江北行中书
省治,"汴梁"始而得名。
D.祈雨,又叫求雨,是在很多地区常年干旱无雨时,人们烧香 XX,祈求上天使威生云、生
雨救民的活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基严明法纪,守正不阿。刘基坚持整肃纲纪,下令依法惩治犯错之人;左丞相李善长请
求从宽发落李彬,刘基不听,依律斩首。
B.刘基以德报怨,公私分明。刘基虽与李善长不睦,仍然为他说情;尽心为太祖分析宰相人
选,太祖委以重任,坚决推辞不就。
3
C.刘基忠于职守,淡泊名利。刘基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期间,因上奏御史失职被弹劾两次,
后弃官还乡;对于太祖的赏赐,一再谢绝。
D.刘基竭忠尽智,善于识人。刘基为太祖出谋划策,助其北伐中原,终成帝业;认为杨宪等
人不能任职宰相,后他们均因事获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2)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14.刘基是如何辅助朱元璋彻底击败陈友谅的?(3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C 11.B 12.C
13.(1)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决邀请刘基,他才出任。到了应天后,刘基陈述当时的重大事
情,并提出十八条建议。
(2)刘基叩首说道:“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捆束细木作梁柱,
房屋将会立即倒坍。”
14.刘基积极献策,赞同朱元璋亲自征讨,及时提醒收降胡美。
裕轩记
刘基
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而元实复请记焉。
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
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
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
4
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
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
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
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
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
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
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
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
哉?
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23.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矣 B. 尔 C. 耶 D. 焉
24. 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B. 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C. 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D. 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25. 下列各项中所含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 )。
A.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
D. 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26.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 第①段末尾 B. 第②段末尾 C. 第③段末尾 D. 第④段末尾
27. 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
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23. A 24. D 25. B 26. D
27. 答案示例 1:“人之裕在物”是紧承上文所述裕轩并不宽广而提出的,“物”的概念是
物质。而第③段“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表明“物”的概念还包含了名利,“物”
的概念前后并不一致。
答案示例 2:“人之裕在物”是与“王子之裕在我”相对举的,这里的“物”与“我”(即
“内心”)相对,指的是外在条件,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而第③段所论的“物”既包含
实指的物质,又包含虚指的名利(如“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所以“物”的
前后概念是一致的。
【解析】
【23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此题考查对文
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
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
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第一节空格处的语境是说,我已经把小室的名字
6
刻下来了,句子末尾应用表陈述的语气词“矣”。“尔”,是罢了的意思,不合语境。“耶”
表感叹,不合语境。“焉”可作陈述句末尾的语气词,但后面句子末尾已经用了。故选 A
项。
【24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答题前,先仔细阅读第二节内容,读懂立意,然后结合选项
内容,比对文意,加以分析判断。A 项,“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曲解文意。语境是说庭
院中的小路很窄,连一匹马的也通不过。B 项,“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
裕不裕’”分析有误。语境说“夫裕者,宽广之谓也”,解释了裕的意思。语段后面是作者
对裕的理解,并不是王元实的理解和看法。C 项,“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
心感受无关。”说法太绝对,文中说“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只是推测。故选 D
项。
【25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把握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读懂文章内容,把握
王元实对“物”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分析各选项中所表达出的对“物”的观点和看法。文中
写王元实对“物”的态度的内容是“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
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王元
实对“物”要求很低,很容易满足,也能保持心安的状态。A
项,只表达对物质没需求。B 项,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
安。与文中王元实对“物”的态度一致。C 项,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想立志于追求真知,
不要把物欲追求放在第一位。强调人要追求真理。D 项,表达的意思是,江海不分大小来容
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强调的是要有宽容的胸怀。故选 B 项。
【26 题详解】
7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文意,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
握文意。理解题干中所给的句子意思。依据四个选项提供的位置加以分析。第①段只是交代
轩子由来及我之作记的原因;第②段是写一般人和王元实对“裕”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一般
人追求外物的丰裕,王元实追求内心世界、精神的丰裕。第③段是具体讲如今一般人对物质
生活的追求,精神生活贫乏,不能称之“裕”。与题干中所给的句子“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
焉,以王子为之主也”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故排除 ABC 三项。而第④段是具体讲王元实在
日常生活中对外物的要求很低,有饭吃,有酒喝,有衣穿,有书读就行,不谈论别人是非,
远离官场,不追求物质生活的丰裕,追求精神的愉悦。而题干的这句话“故轩之不裕而得裕
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是说这个小轩子不宽广,却有宽广之名,是因为王元实是这个轩
子的主人。这个结论句正是对前面王元实日常生活中“裕”的表现的总结。因此应放在第④
段结尾,故选 D 项。
【27 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文意,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仔细审题。本题要求考
生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③段“人以物我裕也”的“物”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
“物”概念是否一致。考生要仔细阅读这两段内容,分析理解这两段中“物”的概念是否相
同。理解时,要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分析。这种题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可回答
一致,也可回答不一致。无论答哪种,一定要能自圆其说。比如,如果答一致,则要分析“人
之裕在物”是与“王子之裕在我”相对举的,这里的“物”与“我”(即“内心”)相对,
指的是外在条件,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而第③段所论的“物”既包含实指的物质,又包
含虚指的名利(如“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所以“物”的前后概念是一致的。
反之,如果认不为一致,则要分析“人之裕在物”是紧承上文所述裕轩并不宽广而提出的,
“物”的概念是物质。而第③段“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表明“物”的概念还包
8
含了名利,“物”的概念前后并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