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并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能够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推
测。
教学重点:知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在小当家都参加了哪个学院啊?(课件出示下图)
小丁丁他们参加了气象小组,调查了去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情况,并制成
了一张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
2、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1)学生思考并回答:(可能有以下情况)
生:我看到了标题,表示这幅图统计的是 2015 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
我看到了单位名称,气温的单位是℃,月份的单位是月。
我看到了统计的项目在横着的线上表示,统计的数据(刻度)在竖着的线
上表示。(媒体介绍:横轴和纵轴)。
并出示:(1)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
(2)纵轴上的一小格表示 ℃。
我还看到了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
问:你能说说 5 月的平均气温是多少吗?你是怎么看的?(媒体出示虚线)
【设计说明】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从条形统计图到折线统计图
1、 师:从小胖画的条形统计图中能直观的反映气温的高低,那么你能直接看出
每两个月之间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
(1)随机将某两个直条的最高处以点来表示,同时该直条隐去;
(2)将以上直条相关的两个点连接,说清气温是上升还是下降或不变。
(3)依次将直条改成两点、连接,逐步把整幅折线统计图出示完整。
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相邻两个直条的最高处以点表示并依次连成线段,所得到的
统计图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
3 、 师:这样的统计图你看得
懂吗?能根据这幅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完成练习纸上第一题,汇报交流。
(1)2015 年 3 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是 ℃ 。
(2)2015 年 10 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是 ℃ 。
(3)2015 年 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最高,是 ℃。
(4)2015 年 月上海市的平均气温最低,是 ℃。
要求:学生汇报时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媒体配合显示两条带箭头的找到纵轴数据的虚线。)
4、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相同之处吗?
小结: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折线统计图也能反映数量的多少。
【设计说明】
探究(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1、 师:每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有哪些是上升的?
(媒体逐一截取显示各种表示上升的线段)
2、 师:同样是表示气温上升,这五条线段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根据回答揭示:缓慢上升、大幅上升
师:除了气温上升还有什么情况?(气温下降)
在交流中逐一认识:不变、大幅下降、缓慢下降。
3、所以从折线统计图中我们主要观察什么来看变化的情况?(折线的升降)
理解:“幅度”和“陡”的意思。得出:折线越陡,变化越大。 (板书)
4、根据例题的统计图继续思考:(同桌讨论,完成练习纸第二题)
(5)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 月和 月之间。
(6)平均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月和 月之间。
5、媒体同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作用是能反映数量的
多少,那么折线统计图又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呢?
(揭示: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通过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
减的变化情况。)板书:折线统计图通过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
6、生活中你在哪里看到过折线统计图?(媒体出示)
跟进练习:
一、下面的信息,哪些适合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哪些适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请你
选一选。
(1)5 人到商场的购物量情况.( )
(2)小丁丁近几年的身高变化情况.( )
(3)某年气温变化情况.( )
(4)服装店运进各种服装数量情况。( )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设计说明】
三、巩固练习
1、看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练习纸第三题)
(1)纵轴上的一小格代表 ℃,这是每隔 (小)测一次气温而得到的
折线图。
(2)白天气温是从 时开始升高的,又是从 时开始下降的。
(3)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 时到 时之间。
(4)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 时到 时之间。
(5)这天有 (小)时气温高于 9℃。
(6)你能估测出这一天大约属于哪个季节吗?
【设计说明】
四、课堂小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可值得统计的内容?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1)
折线统计图通过折线的升降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折线越陡,变化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