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 15 小题)
1.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 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固体溶质的溶解度
C. 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 融雪剂的原理是利用某些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低于 0 ℃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将饱和溶液升温后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
B.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 饱和溶液含溶质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多
3.下列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的是( )
A. NH4NO3 固体
B. 生石灰
C. KOH 固体
D. 苛性钠
4.固体物质 W 在水、乙醇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物质 W 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
B.t1℃时,物质 W 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mg
C.t2℃时,物质 W 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相同
D. 将 t1℃时物质 W 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 t2℃有晶体析出
5.下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丙>乙>甲
B.t2℃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 若要将组成在 N 点的甲溶液转变为 M 点的甲溶液,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6.通常情况下,将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最适宜的方法是( )
A. 加蔗糖
B. 加水
C. 升温
D. 增大压强
7.通常状况下,下列溶液的溶质为液体的是( )
A. 蔗糖溶液
B. 酒精溶液
C. 氯化钠溶液
D. 澄清石灰水
8.2012 年 6 月 30 日 5 时 07 分,新疆新源县与和静县交界地带发生 6.6 级地震。为保证“大灾之后无
大疫”,防疫人员通过喷洒含氯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该含氯消毒剂为不饱和溶液。下列对不饱和
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浓溶液
B.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C. 一定是稀溶液
D.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9.20 ℃时,往 100 g 硝酸钾溶液中加入 20 g 硝酸钾,充分搅拌,硝酸钾部分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
B. 溶质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 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D. 所的溶液的质量为 120 g
10.配制 1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葡萄糖溶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配制的主要步骤依次为计算、称量、溶解
B. 配制过程所需仪器只有天平、量筒
C. 需要准确称量 15 g 葡萄糖
D. 量取所需水的体积时,若视线仰视,则所配得的溶液浓度偏高(其他操作均正确)
11.甲物质的溶液可用作化肥、电镀液等。甲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是 102.5 g
B.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20 ℃时,100 g 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28.6 g
D. 将 70 ℃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体析出
12.有关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B. 溶剂一定是水
C. 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 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13.下图所示是 a、b、c(不含结晶水)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 a>b>c
B.t2℃时,将 a 的溶液降温至 t1℃,可能有晶体析出
C.t1℃时,a、b 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 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可将饱和的 c 物质溶液变成不饱和
14.将硝酸钾不饱和溶液 Wg,恒温蒸发至有一定量的晶体析出。下图能正确表示该过程中溶质的质
量分数(A%)与蒸发时间(t)的关系是( )
A.
B.
C.
D.
15.a、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a、b 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t2℃时,将 a、b 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 t1℃,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提纯 a 中混有少量的 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二、填空题(共 3 小题)
16.若 6.5 克锌与 100 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1)在 100 克稀硫酸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其质量是__________,溶剂的化学式是
__________ ,其质量为__________。
(2)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其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其质量为
__________ 。
17.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过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 ℃时,34 g 氯化钾溶解在 100 g 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则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相同条件下,碘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有关;碘
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________有关;此外,你认为固体的溶解能
力还与外界的________条件有关。
(3)在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用手触摸试管外壁,你会感到试管外壁
________;用 X 固体代替氢氧化钠重复上述实验,若试管外壁变冷,则加入的 X 固体可能是
________。
18.20 ℃时,分别向盛有 10 g 水的 A、B 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后,
观察到如图 1 所示的现象。图 2 表示的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20 ℃时,________(填“A”或“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图 2 中________(填“M”或“N”),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3)要使 B 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答一种方法即可)。
(4)将 10 ℃时 M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20 ℃(假设水不蒸发),其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
或“不变”)。
三、计算题(共 3 小题)
19.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一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 13.25 g 碳
酸钠样品(杂质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放入烧杯中,加入 95.8 g 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稀
盐酸,测得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加入 212 g 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加入 106 g 稀盐酸(即 A 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0.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 500 克生理盐水给患者输液,进入患者
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多少克?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 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 500 克溶质质量分
数为 0.9%的生理盐水,需 18%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21.化学兴趣小组取 26 g 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 90 g
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 105 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搅拌只能加速溶解,不能改变物质的溶
解度;如果是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2.【答案】B
【解析】A 项,将饱和溶液升温后不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升温后溶解度
减小,仍然是饱和溶液,错误;B 项,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
定的混合物,正确;C 项,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是稀溶液,错误;
D 项,要比较溶质的多少,溶液的量必须固定,饱和溶液含溶质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多,错误。
3.【答案】A
【解析】硝酸铵溶于水吸热导致降温,苛性钠和氢氧化钾溶于水放热,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
4.【答案】D
【解析】A 项,从该物质在水和乙醇中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该物质既能溶于水,也能溶于乙醇,
正确;B 项,根据物质 W 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t1℃时,W 在水的溶解度是 mg,正确;C
项,由于在 t2℃时,物质 W 在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说明该物质在这两种溶剂中的
溶解度相等,正确;D 项,由于物质 W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升温时,它的
饱和水溶液不会有晶体析出,反而会变成不饱和溶液,错误。
5.【答案】B
【解析】A 项,由 t1℃时溶解度的高低可知,正确;B 项,t2℃ 时,甲、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相等是错误的叙述,因为题中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
等,不饱和溶液就不相等,错误;C 项,若甲物质中混有少量的乙物质,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甲是正确的叙述,得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物质采用降温结晶,正确;D 项,若要将组成在 N
点的甲溶液转变为 M 点的甲溶液,可以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正确。故答案选 B。
6.【答案】A
【解析】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所以应再
加入蔗糖。
7.【答案】B
【解析】A 项,蔗糖溶液是蔗糖的水溶液,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为固体,错误;B 项,酒
精溶液是酒精的水溶液,酒精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为液体,正确;C 项,氯化钠溶液是氯化钠
的水溶液,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为固体,错误;D 项,澄清的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
液,氢氧化钙是溶质,水是溶剂,溶质为固体,错误。故选 B。
8.【答案】D
【解析】不饱和溶液可能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故 A、C 错误;因溶液未达到饱和,所以在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故 B 错误,D 正确。
9.【答案】C
【解析】A 项,是错误的叙述,硝酸钾的溶解度只受温度一个外界因素的影响;B 项,是错误的叙
述,因为硝酸钾部分溶解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C 项,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是正确的叙述;D 项,
是错误的叙述,因为 20 g 的硝酸钾部分溶解,故溶液的质量小于 120 g。
10.【答案】A
【解析】A 项,配制 1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葡萄糖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葡萄糖和水
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葡萄糖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正确;B 项,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葡萄
糖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葡萄糖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
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错误;C 项,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
数,配制 150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葡萄糖溶液,需葡萄糖的质量=150 g×5%=7.5 g,错误;D
项,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
所配得的溶液浓度偏小,错误。故选 A。
11.【答案】D
【解析】A 项,甲的溶解度是 102.5 g 是错误的,因为没有指明温度,错误;B 项,甲的溶解度随
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是错误的,因为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 0 ℃~70 ℃时,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
大,而大于 70 ℃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错误;C 项,20 ℃时,128.6 g 甲的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为 28.6 g,不是 100 g,错误;D 项,将 70 ℃甲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或降低温度,都有晶
体析出正确,因为甲在 0 ℃~70 ℃时,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大于 70 ℃时,溶解度随
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正确。故选 D。
12.【答案】D
【解析】A 项,溶液一定是无色的是错误的叙述,有些溶液显颜色,如硫酸铜溶液;B 项,溶剂一
定是水是错误的叙述,可作溶剂的还有酒精等物质;C 项,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是错误的叙述,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
比不饱和溶液浓;D 项,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是正确的叙述。故选 D。
13.【答案】B
【解析】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要指明温度,A 错误;由 a 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 的溶解度随温度
的升高而增大,故若是 t2℃时 a 的接近饱和的溶液降温至 t1℃,可能有晶体析出,B 正确;由溶解
度曲线可知,t1℃时,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即 t1℃时,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
质量分数一定相等,C 错误;c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要使饱和的 c 物质溶液变成不饱
和溶液的方法有加溶剂或降温,D 错误。故选 B。
14.【答案】C
【解析】A 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为 0,故起点不对,且一旦饱和溶质质量分
数保持不变,最终应是水平线,错误;B 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一旦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最终应是水平线,错误;C 项,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为 0,恒温蒸发至有一定量
晶体析出的过程中,溶液由同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
但达到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正确;D 项,恒温蒸发至有一定量晶体析出的过程中,溶液
由同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错误。
15.【答案】C
【解析】A 项,t1℃时,a、b 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溶解度相等,正确;B 项,由图可
知: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正确;C 项,t2℃
时,将 a、b 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 t1℃,a 析出晶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
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 b 溶解度变大,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与降温前相等;
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降温
后 a 的溶解度大于降温前 b 的溶解度,故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a>b,故错误;D 项,a 物质的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提纯 a 中混有少量的 b,
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
16.【答案】(1)H2SO4 9.8 g H2O 90.2 g (2)106.3 g ZnSO4 16.1 g
【解析】本题考查的目的是化学反应中溶质、溶剂的判断。稀硫酸中的溶质是硫酸,溶剂是水,
完全反应后的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质量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17.【答案】(1)34 (2)溶质的性质 溶剂的性质 温度 (3)发烫(或发热或有热感) NH4NO3
【解析】(1)20 ℃时,34 g KCl 溶解在 100 g 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则该温度下,KCl 的溶解度为 34
g。
(2)相同条件下,碘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有关;
碘难溶于水而易溶于酒精,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剂的性质有关;此外固体物质的溶解能
力还与外界的温度有关。
(3)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有能量的变化。试管中加入 NaOH 固体,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要放出热量,
用手触摸试管外壁,你会感觉到试管外壁发烫(或发热或有热感);硝酸铵溶于水时要吸热,则试管
外壁变冷。
18.【答案】(1)B (2)N (3)升高温度 (4)不变
【解析】(1)B 试管中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 20 ℃时,B 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2)20 ℃
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小,所以图 2 中 N,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3)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
高而增大,所以要使 B 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加水或升高温度。(4)M 的溶解
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将 10 ℃时 M 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20 ℃(假设水不蒸发),不会析出晶
体,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9.【答案】(1)4.4 (2)80% (3)5.6%
【解析】(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当加入 106 g 稀盐酸的时候,反应就结束,产生气体质量为 4.4 g,
所以当加入 212 g 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仍然为 4.4 g。
(2)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据方程式中碳酸钠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
可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可以计算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反应后得到的是 NaCl 溶液,
所以也可根据方程式中 NaCl 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 x,生成的 NaCl 质量为 y
100∶44=x∶4.4 g,x=10.6 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17∶44=y∶4.4 g,y=11.7 g。
又由于反应后溶液质量=10.6 g+95.8 g+106 g-4.4 g=208 g。
(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20.【答案】4.5 g 475 g
【解析】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⑴ 500 g×0.9%=4.5 g
⑵在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需 1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X;
X×18%=500 g×0.9%或 X×18%=4.5 g
解之得:X=25 g
需加水质量:500 g-25 g=475 g
21.【答案】(1)11 g (2)26.7%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所以
二氧化碳的质量=26+90-105=11 g,反应后的溶质是 CaCl2,而溶液的质量等于 105 g 减去石灰
石中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设:石灰石中 CaCO3 质量为 X,生成的 CaCl2 质量为 Y,
列比例式:100∶X=44∶11 g,解得:X=25 g
111∶Y=44∶11 g,解得:Y=27.7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