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度高一化学寒假复习作业:人教版必修 1 第三章第三节用途
广泛的金属材料
一、单选题
1.我国科技事业成果显著,下列成果所涉及的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C919”飞机的主体材料——铝合金 B.航天员宇航服的材料——聚酯纤维
C.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主体材料——合金钢 D.“奋斗者”号深潜器载人舱的外壳——钛合金
2.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上跑出过 486.1 公里的世界列车最高时速,这得益于全路铺设
优质无缝平滑的超长钢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制造钢轨的材料是钢,钢是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合金
B.在我国使用最早的合金是钢
C.不锈钢是一种合金钢,经常用来制造医疗器材、厨房用具和餐具等
D.合金的强度、硬度一般比组成合金各成分金属的大
3.从古至今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aCl 可用作食品调味剂
B.酿酒工艺中加入的“酒曲”与面包工艺中加入的“发酵粉”作用不同
C.距今三千年前的金沙遗址“太阳神鸟”仍璀燦夺目,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D.《物理小识》记载青矶(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其中“青矾厂气”是 CO 和 CO2
4.下列金属冶炼的反应原理,错误的是
A.2NaCl(熔融)
通电
2Na+Cl2↑ B.MgO+H2
Mg+H2O
C.Fe3O4+4CO
高温
3Fe+4CO2 D.2HgO
2Hg+O2↑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碳钢的含碳量大于 2% B.生铁既可铸造也可锻造
C.生铁和钢都属于铁合金 D.生铁是用途最广的合金
6.“绿色化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使原子充分利用,不产生污染物.下列化学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
A.制 CuSO4: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B.制 CuSO4:2Cu+O2 2CuO;CuO+H2SO4(稀)═CuSO4+H2O
C.制 Cu(NO3)2: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D.制 Cu(NO3)2: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7.下列物质属于合金的是
A.铜 B.铝 C.钠 D.生铁
8.2020 年 12 月 17 日凌晨 1 点 59 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
陆。这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地月往返的能力,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完美收官。“嫦娥五号”中使用
了大量合金。下列有关金属或合金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铁属于合金
B.合金的化学性质与其成分金属的化学性质不同
C.一般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金属的低
D.改变原料的配比、生成合金的条件,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性能的合金
9.铝锂合金是航空飞行器较理想的结构材料之一。铝锂合金具有的以下性质中,与该应用无关的是( )
A.易导电 B.耐腐蚀 C.密度小 D.硬度大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国最早使用的合金是钢
B.储氢合金是一类能大量吸收 H2,并与 H2 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材料
C.硬铝密度小、强度高,具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是制造飞机和宇宙飞船的理想材料
D.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耐热合金以及储氢合金都属于新型合金
11.下列有关合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铁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合金
B.派克钢笔尖采用含有铱元素的合金钢制作,因为其性能极其耐磨损
C.钛合金熔点高、密度小,可用来做保险丝
D.合金各组分比例改变,性能不变
12.新材料问世常常带动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 ( )
A.中国的航空铝材处于世界领先的行列,该铝材是纯度很高的铝,密度小,强度高
B.稀土元素被称为“冶金工业的维生素”,其加入钢中后可增加钢的韧性、抗氧化性
C.“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表面覆盖某种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强度高,耐高温
D.2017 年 8 月我国宣布成功完成了某超级钢的研制,超级钢从组成看上是混合物
13.人类历史上使用最早的金属是( )
A.铜 B.铝 C.钛 D.铁
14.下列冶炼金属的原理中,属于热还原法的是( )
A.Fe+CuSO4= FeSO4+Cu B.MgCl2(熔融)
电解
Mg+Cl2↑
C.2Ag2O
Δ
4Ag+O2↑ D.Fe2O3+3CO
高温
2Fe+3CO2
1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的化
学知识正确的是
常见古诗文记载 化学知识
A
《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
不尔则多断折”
铁的合金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
纯铁的高
B
《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
强,惟玻璃可盛”
强水为盐酸
C 《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 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钾
D
《泉州府志》中记载:安南人黄姓者为宅煮糖,墙塌压糖,去土而
糖白,后人遂效之
糖白的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A.A B.B C.C D.D
二、解答题
16.每年在炼钢、石油精炼等工业生产的脱硫过程中钒会转化成 43
+VS 沉积在五氧化二钒(V2O5)催化剂上,
另水分、酸雾、沙尘及砷对催化剂都有毒害作用,致使催化剂失去活性,产生大量的废钒催化剂。一种以
该废矾催化剂为原料的湿法回收钒的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V2O5 是两性氧化物,以酸性为主,易溶于强碱或弱碱性介质溶液中,V2O5 与碱反应生成 -
3VO ,与强
酸反应生成 2VO 。
回答下列问题:
(1) 3 4V S 中钒的化合价为_________价,“焙烧”时加石灰的目的是_________。
(2)写出 V2O5 与烧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浸出”时不用烧碱而改用弱碱性的 NH4HCO3 溶液
的原因是_________。
(3)溶液中有过量 NH4Cl 存在时,NH4VO3 的溶解度会急剧下降,“沉钒”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加热”时,NH4VO3 固体减少的质量(Δm)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加热到 200℃时,得到的固体物质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300~360℃放出的气态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17.铋为第五周期 VA 族元素,利用湿法冶金从辉铋矿(含 Bi2S3、Bi、Bi2O3 等)提取金属铋的工艺流程如下
图所示:
已知:BiCl3 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BiCl3+H2O BiOCl+2H++2Cl-。
(1)矿浆浸出时加入盐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浸出时,Bi 溶于 FeCl3 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残渣中含有一种单质,该单质是___________。
(4)滤液的主要溶质是(化学式)___________,该物质可在工艺中转化为循环利用的原料,转化的反应方程
式为___________。
(5)精辉铋矿中含有 Ag2S,被氧化溶解后不会进入浸出液,银元素以___________(填化学式)进入残渣中。
(6)粗铋提纯时,粗铋应放在___________极,阴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
18.钼(Mo)是 VIB 族金属元素,原子序数 42。熔点为 2610℃,沸点为 5560℃。 钼硬而坚韧,熔点高,
热传导率也比较高。被广泛应用于钢铁、石油、化工、电气和电子技术、医药和农业等领域。某化学兴趣
小组利用废钼催化剂(主要成分为 MoS2,含少量 Cu2S,FeS2)回收 Mo 并制备钼酸钠晶体,其主要流程图
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 1 为______。
(2)空气焙烧的过程中采用如图 1 所示的“多层逆流焙烧”。
①多层逆流焙烧的优点是______(任答一点)。
②固体 1 的成分有______、CuO 和 Fe2O3。
(3)固体 1 加碳酸钠溶液后发生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钼酸钠是一种新型水处理剂,可以和重金属盐沉淀,则与硫酸铜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5)还原法制备钼,若利用 H2、CO 和 Al 分别还原等量的 MoO3,所消耗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
(6)已知 Na2MoO4 溶液中 c(MoO 2-
4 )=0.48mol/L,c(CO 2-
3 )=0.040mol/L,由钼酸钠溶液制备钼酸钠晶
体时,需加入 Ba(OH)2 固体以除去 CO 2-
3 ,当 BaMoO4 开始沉淀时,CO 2-
3 的去除率为 95.0%,则 Ksp(BaMoO4)
=______。(已知 Ksp(BaCO3)=1.0×10-10,过程中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7)钼酸盐的氧化性很弱,只有用强还原剂剂才能还原,如:在浓盐酸溶液中,用锌做还原剂和钼酸盐溶
液反应,最后生成棕色难溶物 MoCl3,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
参考答案
1.B2.B3.D4.B5.C6.B7.D8.B9.A10.A11.B12.A13.A14.D15.C
16.+3 减少含硫、砷废气的产生 V2O5+2NaOH=2NaVO3+H2O 防止硅进入浸出液中
NaVO3+NH4Cl=NH4VO3↓+NaCl HVO3 H2O
17.抑制 BiCl3 水解 Bi+3FeCl3=BiCl3+3FeCl2 S FeCl2 2FeCl2 +Cl2=2FeCl3 AgCl 阳
Bi3++3e-=Bi
18.过滤 增长与空气接触时间或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充分、提高利用率、节约能源等(合理即可)
MoO3 MoO3+Na2CO3=Na2MoO4+CO2↑ MoO 2-
4 +Cu2+=CuMoO4↓ 3:3:2 2.4×10-8
2MoO 2-
4 +3Zn+16H++6Cl-=2MoCl3 +3Zn2++8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