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安徽省高中历史第一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
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培优训练
一、单选题
1.1923 年,中国共产党一份议决案中指出:“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个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
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的这一认识
A.标志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C.放弃了党对民主革命领导权 D.导致国民革命运动最终失败
2.周作人说,“五四”运动是民国以来学生的第一次政治运动,因了全国人民的支援,得了空前的胜利,一时
兴风作浪的文化界反动势力受了打击,因此随后的这一个时期,人家称为“新文化运动”的时代,其实是也
很确当的。周作人认为
A.五四运动极大促进新思想的传播 B.五四运动推动新文化运动兴起
C.思想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D.新旧文化的矛盾得以基本解决
3.在 18 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
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4.据 1919 年《新青年》的调查,上海有各类工厂 2291 家、工人 18 万,加上交通运输码头工人 12 万、手
工业工人 20 万,共计 50 万,约占当时上海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一状况说明上海
A.利于孕育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力量 B.已经完成重工业主导的工业化
C.是中国西方色彩最为浓厚的城市 D.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5.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接受了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苏维埃政权的理论。但在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并
不赞成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认为应该建立既有工农又有资产阶级参加的组织,而不是“苏维埃”。“在
这一阶段上,试图‘强行建立苏维埃’,不仅为时过早,而且是不适当的”。共产国际的这一思想
A.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果 B.推动国共两党夺权斗争的展开
C.推动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 D.成为党内右倾错误的理论依据
6.1949 年前,中国对五四运动的价值含义主要形成了以下三种阐释:
一、国民党政治力量 强调五四学生运动会的爱国主义面向,但对新文化运动持否定态度。
二、共产党政治力量
主要凸显五四运动的政治运动面向将其阐释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
台”的标志性,
三、知识分子群体
强调“民主”“科学”等现代观念和思想在中国的塑造,并力图与政党
政治实践保持一种文化的张力和距离。
这三种不同阐释说明
A.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五四运动代表的是一种深刻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C.五四运动的价值含义与中国的政治文化实践紧密相关
D.五四运动引发了一个新文化复兴和爱国主义的新时代
7.《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到,“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剥削被轻视的我们,此次因组织了农
民协会,才能在江西政治中心地点——南昌,开我们……第一次代表大会”,“江西农民久受军阀压迫,一
旦闻革命军到来,即出死力帮助”。此次大会召开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前夕
8.1924 年 7 月至 1925 年 5 月,国民党在广东开办了四期农民讲习所,其课程涵盖了农民运动之理论,广
东农民运动史、农民协会之组织法及农民、工人与国民党之关系等方面。这一举措
A.推动国民党开展土地革命 B.利于国共合作政治基础的巩固
C.消除广东地区的阶级矛盾 D.根本改变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9.1926 年 9 月毛泽东发表文章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就不会成功。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这一观
点反映出当时
A.推翻乡村封建势力是革命的要求 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基本形成
C.中共已找到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D.国民革命的核心任务是土地革命
10.有学者认为,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本国政
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据此可知,巴黎和会前
后的爱国运动
A.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 B.表明国人开始自觉参与爱国运动
C.是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D.说明中国民族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11.下表是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观点的变化情况。
以上变化表明五四运动
A.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B.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C.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 D.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12.五四运动后,“走向民间”逐渐成为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选择让学生深入工厂及乡
村中宣传和帮助工农建立组织,乡村建设运动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这反映出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B.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社会动员观念的更新 D.民主革命任务的转变
13.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 1919 年 4 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
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
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
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
14.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农民运动发展形势示意图。图中形势形成的原因是
A.辛亥革命得到各地响应 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D.人民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
15.《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 1922-1923 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没有强有力
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6.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们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于
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转变促进了
A.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 B.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从五四运动发生以来,一年一度的五四纪念就形成了。1930 年代,国民党一方面认为五四运
动是“本党数年来植于社会中革命思想所促成的救国救民的运动”;另一方面又认为五四运动使多数青年“不
求实学,徒事奔走示威”,要求学生“专心求学,努力教育建设”。而共产党以继承五四传统、五四精神为
己任,指出“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辟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
相结合的新方向”。与此同时,胡适一再将“五四运动”阐释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他的阐释影响了其他
自由主义者和后来的研究者,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不同的话语系统。
——据杨琥《历史记忆与历史解释: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关于“五四运动”的不同观点,并分别指出其立场。
(2)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五四运动出现不同观点的看法。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十分集中地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
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
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以磅礴之
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
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
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思想主张。概括他们为实现这一主张所进行的努
力。
(2)材料二中提到“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结论的?根据材料二,概括五
四运动的“里程碑”意义。(不得完全摘抄材料原文。)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事件发生的近因为山东问题,既发之后,在未获满意解决之前,热血沸腾的学生自不甘罢休,
政府的高压手段与顽固的态度,愈增加了他们的愤怒。5 月 5 日,为援救被捕学生,继续要求惩办卖国官员,
拒绝巴黎和约,实行罢课。上海、天津与留学日本的学生,以及南北名流、社会团体,一致支持。总统徐
世昌为所震慑,将被捕学生释放,各校复课,学生得到初步的胜利....当日军蚕食华北诸省时,中国的领
导人不能再保持和解了。未能阻止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激发了学生组织公开反抗不准示威游行的禁令。1935
年 12 月 9 日,数千学生在北平游行,手持反日标语,并要求中国领导人停止内战及团结全国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
——摘编自《近代中国史纲》《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的高等教育逐步普及,青年学生成为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社会的一股活跃的力量。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学生们成立了“争取民主社会学生组织”,美国爆发了一场以广大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对
抗当时社会体制和文化体系为目标的激进主义运动,他们打出了反战争、反歧视的口号,要求政府退出战
争,调整种族歧视政策。这一场规模浩大的学生运动持续了将近 10 年,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最终在 60
年代后期,迫使美国政府作出了让步。
——摘编自刘文龙《社会转型视角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和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学生运动的背
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生运动对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就学生运
动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2.A3.C4.A5.D6.C7.B8.B9.A10.D11.D12.C13.C14.B15.B16.C
17.(1)(国民党)观点:既抽象肯定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又具体否定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和新文化运动
的批判精神(答成“五四运动是国民党促成的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学生参加政治运动不利于教育发展”
亦可)。
立场:维护一党专政——官僚资产阶级立场。
观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立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无产阶级的立场。
(胡适)观点: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立场:社会改良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立场。
(2)所有的历史叙述都受作者的立场及价值观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我们应该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史观,正
确评价相应的历史事件。
18.(1)思想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进行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
努力:发动辛亥革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或实行责任内阁制)
(2)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
力量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信
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端。
19.(1)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促成学生对政治的关心;列强侵华给中国带
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政府对外政策的软弱。
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学生运动:二战后,美国经济形势繁荣,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及;美苏冷战加
剧了美国社会的紧张局势;60 年代美国参与越南战争,对美国造成深重的灾难;60 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的影响。
(2)影响:学生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政策,影响国内政治走向。五四运动迫使政府拒绝在《巴黎
和约》上签字,一二·九运动则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的学生运
动,促使美国退出越南战争,调整了种族隔离政策。
认识:青年学生是社会最富活力的阶层之一,学生关注时政并积极参政提高了社会对时政的关注度,有利
于政府妥善处理社会问题;同时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也应警惕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对学生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