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
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
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主动探究的精
神,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三、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年龄小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
方法,借助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引入新
课”、“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汇报展示”、“归纳小结”、“巩固练习”
“深化理解”六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练习。(课件出示)
30÷6= 12÷4= 9÷2= 14÷2=
4×9= 24÷6= 10÷3= 45÷9=
2、3 ×( )< 10 ( )×4 < 10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课前小研究”,提出要求。(课前小研究附后)
(1)学生分组操作,完成“课前小研究”的第一部分内容。
汇报展示,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到前台展示内容:我们用多少根小棒摆
正方形,共摆了几个,还剩下几根,用除法算式表示是什么?)
1.引导发现规律
师:我们刚刚分别用 8、9、10、11、12.根小棒摆出了不同个数的正方形,
如果我现在用 13 根小棒摆,能摆几个正方形?有没有剩余?还剩几根小棒?14
根、15 根、16 根呢?(一一板书,便于发现规律)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除数都是 4;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
组织学生讨论:余数可能是 4、5、6……吗?为什么?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