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信息窗 3《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过程,学会用摆纸条的方法来理解数量关系。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渗透一一对应,数形结合思想,进一步发展
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 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培养有理有据地逻辑思维,认真严谨的数学品质。
[教学重点]学会用摆纸条的方法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列式解答。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加、减法意义说明道理。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磁贴。学具:答题纸;蓝纸条、红纸条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孕伏新知
1.谈话:春天来了,森林里一片生机盎然。看这儿飞来了 3 只喜鹊,那儿又
飞来了 5 只黄鹂。
你能不能帮老师重新排列一下,让我们能更清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2.森林里的植物虽然看起来枝繁叶茂,但它们有很多烦恼
这颗小花上有 8 只虫,那棵小树上也有 12 只虫子。
你能不能也用摆一摆的方式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
回顾之前学习的表示数量关系的方式方法,体现一一对应的思想,同时能指
着图明确哪部分是两者相同的部分,哪些是谁比谁多(少)的部分。另外,逐渐
抽象,为摆纸条的方法做铺垫孕伏。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你知道吗像黄鹂、喜鹊还有啄木鸟可是捕捉虫子的能手,看这幅情境图。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板贴 3 个信息
观察: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在与黄鹂比较,都以它为标准)
2.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贴 2 个问题
【设计意图】
根据信息,初步分析数量关系,能相对应地提出问题。
三、探究方法,建立模型
(一)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1.认知矛盾,引出新法
咱们还用图形代表虫子就好,先摆谁的?为什么?(跟黄鹂比较,以它为标
准)摆摆吧!谁来?
怪老师没准备好,那么用画的也行,谁来?(数量太多,画不过来)
怎么办?
老师这儿有一个更加简单的方法,来看:
板贴红色纸条,“用这张红纸条来表示黄鹂捉的 146 只虫子”,
再用蓝纸条来表示喜鹊的数量,多长合适?为什么?
(一半?一样长?2 倍长?多一些!)
【设计意图】“146 只”数量较大,用图形一一来摆显然不实际。通过这样的
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想办法,从而引出“摆纸条”这一更抽象但更简洁的方法。
2. 完整信息,分析信息
如果不看信息,你能知道它们分别代表谁?具体数量又是多少吗?
对的,纸条简单但数不出具体的数量,就需要我们来补充完善所有的信息和问
题。
这是黄鹂 146 只。(黄鹂,146 只)
这就是喜鹊的捉虫数量,也是本题的问题(标明?只)。
那么比黄鹂多的 38 只指哪部分?
画出竖线,右边就是多的 38 只,(标明“多 38 只”),左边表示什么?(与黄
鹂同样多的部分)
至此,纸条就能表现出所有的信息和问题了?
3. 明确意义,列式计算
能列式吗?为什么用加法?
预设:因为比黄鹂多 38 只,所以用 146+38
加法意义似乎告诉我,要把两个数量合起来时才能用加法,谁能试着用加法
的意义来说服我。
结合图,明确与黄鹂同样的的部分+比黄鹂多的部分=喜鹊的捉虫数量。
同位两人比量图,说一说用加法计算的道理。
完成计算。
【设计意图】
回归本质,引导学生结合纸条,用加法意义解释哪两部分合起来是喜鹊的捉虫
数量。培养学生看图分析信息的能力和有理有据地表述。
4. 同类练习,整理小结
课件呈现自主练习 1,学生自主完成。
小结:这两道题都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板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看看啄木鸟的捉虫数量,又是怎样一种类型的题。
1. 拿出探究纸看第一题,红色仍然表示黄鹂的数量,蓝色表示啄木鸟的数量。
首先截取一段合适长度的蓝色纸条表示啄木鸟的数量,然后将红蓝两张纸条摆一
摆,说明黄鹂和啄木鸟的数量关系。最后完整信息和问题。
2. 学生先独立操作,后同位交流
【设计意图】
在教师引领第一个红点后,独立进行实践操作完成变式。使得数学活动经验在
“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沉淀,推理、建模能力得到发展。
3. 教师选择不同的摆法实物投影,学生进行评价及改进意见。(关注摆放顺序,
关注信息问题的完整与准确)
对比黄鹂少 12 只的虚线部分给予说明。
4. 列式计算,说明道理。(从黄鹂的数量中去掉比啄木鸟多的部分就是与啄木
鸟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啄木鸟的捉虫数量。)
从与黄鹂同样多的数量中减去比黄鹂少的部分就是与啄木鸟的捉虫数量。
5. 同类练
6. 这两道题解决的都是————?(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7. 完整课题板书。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 独立完成自主练习 2
请学生板书与黑板上。(用板贴,学生自主选择贴的位置)
辨析:第一问解决的是?第二问解决的是?
对比两类问题和不同的算式,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多几就加几,少几
就减几)
小结:比一个数多几就在这个数的基础上加几,比一个数少几就在这个数的
基础上减几。
2. 拓展练习。
预设:40+32=72(岁)
40-32=8(岁)用板贴,贴哪里?
大不就是加吗?问题出在哪里?(比小明大 32 岁,小明知道吗?不知道你往
谁上加呀?我们现阶段可解决不了)
能不能改个说法,让已知的数量来做标准。“老师比小明大 32 岁”还可以说
成------?(小明比老师小 32 岁)。
所以这实际上是比一个数少几的问题,用减法计算。
这道题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警示?(找好标准,找好这个数)
【设计意图】
练习的类型分为同类练和变形练,难度有梯度。通过结合红、绿点,再第一
题的练习建立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数的模型,再通过第二题进行深化,
明确不能单纯地见多加,见少减,须通过转化找已知数量为标准,在标准数量的
基础上进行加减,进一步建立与模型之间的关系,达成知识建构。
五、回顾整理,畅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