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2021 届初三历史二轮复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专题
一、选择题
1.李白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而杜甫的诗沉郁悲恰、语言凝重,导致二人不同创作风格
的主要原因是( )
A.对祖国山河的感触不同 B.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
C.对仕途道路的认识不同 D.所处的社会现实不同
2.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请问这一伟大工程的中心是( )
A.扬州 B.余杭 C.洛阳 D.邗沟
3.某学习小组在整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时,收集了“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连中三元”
等关键词。这个学习小组研究的古代制度是( )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郡县制
4.下面时间轴中,④处所建立的朝代是
A.秦朝 B.东汉 C.隋朝 D.元朝
5.唐太宗“轻徭薄赋”的措施体现的思想是
A.仁政爱民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以德治国
6.“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描述了唐朝文人考中进士 后的
喜悦心情,诗句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军功爵禄制
7.公元 780 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
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
这一举措
A.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 B.增强了地方积极性与自治性
C.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 D.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8.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了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及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
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遣唐使 ④文成公主入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
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
为节制。”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该现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10.认为“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封建
帝王是( )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11.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一开放的中国,为这一阶段频繁中外交往作出巨大贡献的扬州人是
A.董仲舒 B.阮元 C.鉴真 D.郑板桥
12.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原因是
①地处大运河、长江交汇处,是南北交通枢纽 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长安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有一位新罗人曾经在大唐留学,在扬州做官,是朝鲜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诗人、
大学者。他是
A.崔致远 B.晁衡 C.马可·波罗 D.阿倍仲麻侣
14.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大运河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
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这位作家的观点主要想说明大运河( )
A.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B.提高了隋朝造船技术
C.便利了隋炀帝巡游玩乐 D.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15.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16.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很多诗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
万家室”反映了
A.文景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17.英国人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写道:“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
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据此判断该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 B.汉唐 C.明清 D.近代时期
18.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
A.轻徭薄赋 B.重用人才 C.善于纳谏 D.减轻刑罚
二、综合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 1 所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朝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分别是哪里?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的开通
有何意义?
材料二“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2)材料二的诗句与我国古代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三“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3)唐太宗经常以材料二中的这句话告诫自己,这说明他认识到了什么?在他的统治下,唐
朝出现了什么局面?
材料四 如图 2、图 3 所示
(4)图 2 和图 3 两位高僧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请任选一人简要谈谈他们的事迹。
20.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
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
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与唐朝历史上三位著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是哪三位皇帝?
(2)材料一说明皇帝认识到了什么问题?正是因为如此,该材料中的皇帝在统治中出现了怎
样的治世局面?
(3)材料三中的“开元”时期的统治达到了唐朝的最鼎盛时期,该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因此被称为什么?
(4)其实好的一段统治历史时期与统治者重视人才是分不开的,唐朝曾有“房谋杜断”的说
法,请问是指哪两个历史人物?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
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汪洙《神童诗》
材料二: (隋唐开始的)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
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
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
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1)材料一中的“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都与中国古代的哪一
制度有关?该制度选拨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在这一制度创立过程中隋文帝和隋炀帝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2.C3.A4.C5.A6.C7.A8.C9.B10.B11.C12.A13.A14.A15.A16.B17.B18.B
19.(1)南至余杭,北达涿郡;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制度:科举制;标志:隋炀帝设进士科。
(3)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局面:贞观之治。
(4)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或:玄奘西行天竺,求
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20.(1)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关爱百姓的问题;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
(4)房玄龄、杜如晦。
21.(1)科举制度;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
立。
(3)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创造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加
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增强国家机构的活力;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