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人教版(2019)化学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 化学反应与电
能优练及答案
新教材选择性必修 1 第四章 化学反应与电能
1、以乙烷燃料电池为电源进行电解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燃料电池工作时,正极反应为
B. a 极是铜,b 极是铁时,硫酸铜溶液浓度减小
C. a、b 两极若是石墨,在同温同压下 a 极产生的气体是电池中消耗的乙烷体积
之比为 7:2
D. a 极是纯铜,b 极是粗铜时,a 极上有铜析出,b 极逐渐溶解,两极质量变化相同
【答案】B
2、最近科学家利用下列装置图成功地实现了 CO2 和 H2O 合成 CH4.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电池工作时,实现了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电池内 H+透过质子交换膜从左向右移动
C.铜电极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CO2+8H+﹣8e﹣═CH4+2H2O
D.为提高该人工光合系统的工作效率,可向装置中加入少量稀硫酸
【解答】A、由电池装置图可知电池工作时,实现了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 A
正确;
B、电池内 H+透过质子交换膜向正极移动,电子流入的极是正极,所以 Cu 是
正极,即电池内 H+透过质子交换膜从左向右移动,故 B 正确;
C、电子流入的极是正极,所以 Cu 是正极,Cu 上二氧化碳得电子生成甲烷,
即 CO2+8e﹣+8H+=CH4+2H2O,故 C 错误;
D、向装置中加入少量强电解质溶液稀硫酸可以增强导电能力,提高该人工光
合系统的工作效率,故 D 正确。
故选:C。
3、某化学小组为了探究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结果
记录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编号 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电流表指针
偏转方向
① Mg、Al 稀盐酸 偏向 Al
② Al、Cu 稀盐酸 偏向 Cu
③ Al、石墨 稀盐酸 偏向
④ Mg、Al NaOH 溶液 偏向 Mg
A.实验①和②中,Al 电极的作用相同
B.实验③中,电流表指针偏向 Al
C.实验④中,Mg 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Mg﹣2e﹣═Mg2+
D.综合以上实验,铝在原电池中的作用,与另一个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有
关
【解答】A、①Mg、Al 和稀盐酸构成原电池中 Al 为正极,②Cu、Al 和稀盐酸
构成原电池,Al 为负极,所以实验①和②中,Al 电极的作用不相同,故 A 错
误;
B、根据①~④原电池中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可知,电流表指针偏向正极,而
③的原电池中,Al 为负极,石墨为正极,电流表指针应该偏向正极石墨,故 B
错误;
C、实验④Mg、Al 和 NaOH 溶液构成原电池中,Al 为负极,Mg 为正极,负极
反应式为 Al+4OH﹣﹣3e﹣═AlO2
﹣+2H2O,故 C 错误;
D、对比实验①②③可知,原电池中金属铝作正极还是作负极,与另一电极材
料的活动性强弱有关:若活泼性小于 Al,则 Al 作负极,反之作正极;对比实
验①④可知,金属铝作正极还是负极与电解质溶液有关,故 D 正确;
故选:D。
4、用电解法测量某工业废气中 CO 的浓度,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是( )
A.b 为电源的负极
B.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O+H2O﹣2e﹣=CO2+2H+
C.H+向阴极移动
D.理论上每消耗 11.2 L O2,转移 2mol 电子
【解答】A、根据以上分析,则 b 为电源的负极,故 A 正确;
B、阳极 CO 失电子生成二氧化碳,电极反应为:CO+H2O﹣2e﹣=CO2+2H+,故
B 正确;
C、阳离子向阴极移动,所以 H+向阴极移动,故 C 正确;
D、未指明标准状况,则无法计算,故 D 错误;
故选:D。
5、钼酸钠和月桂酰肌氨酸的混合液常作为碳素钢的缓蚀剂。常温下,碳素钢在
三种不同介质中的腐蚀速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盐酸的浓度越大,腐蚀速率越快
B.钼酸钠和月桂酰肌氨酸的浓度相等时,缓蚀效果最好
C.碳素钢的腐蚀速率不随硫酸的浓度增大而增大,说明反应速率不与 c(H+)
成正比
D.对比盐酸和硫酸两条曲线,可知 Cl﹣也会影响碳素钢的腐蚀速率
【解答】A.由图可知,对于盐酸的浓度越大,腐蚀速率越大,所以 c(H+)越
大,腐蚀速率越大,故 A 正确;
B.根据图示可知,当钼酸钠、月桂酸肌氨酸浓度相等时,腐蚀速率最小,腐
蚀效果最好,即浓度比为 1:1,所以钼酸钠和月桂酰肌氨酸的浓度相等时,缓
蚀效果最优,故 B 正确;
C.浓硫酸有强氧化性,能使金属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保护层,则硫酸浓度
较大时不能说明速率与氢离子的关系,故 C 错误;
D.碳钢在盐酸和硫酸中腐蚀速率随酸的浓度变化有明显差异,可知 Cl﹣有利于
碳钢的腐蚀,SO42﹣不利于碳钢的腐蚀,故 D 正确;
故选:C。
6、近日,我国科学家实现了 CO2 的捕获与转化,装置如图所示,利用其能吸
收二氧化碳,并产生有价值的物质,该设计在国际期刊
《JournalofEnergyChemistry》中发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源在使用过程中,b 极发生还原反应
B.该装置实现了 CO2 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利用该装置的原理,理论上也可用于捕获与转化硫氧化物、氮氧化物
D.若电源中有 4mol 电子转移,则最多可捕获 CO222.4L
【解答】A.由以上分析可知 b 极为电源负极,负极上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
故 A 错误;
B.该装置为电解池,该装置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 B 错误;
C.该装置是利用 O2﹣与氧化物结合生成酸根离子来吸收氧化物,所以利用该装
置的原理,理论上也可用于捕获与转化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故 C 正确;
D.由 CO2+O2﹣=CO32﹣,CO32﹣+4e﹣═C+3O2﹣可知,若电源中有 4mol 电子转
移,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1mol,由于气体二氧化碳存在的条件未知,不能确定体
积,故 D 错误。
故选:C。
7、某学习小组设计如下装置进行原电池原理的探究。一段时间后取出铜棒洗净,
发现浸泡在稀硝酸铜溶液中铜棒变细,浓硝酸铜溶液中铜棒变粗。对该实验的
说法正确的是( )
A.处于稀硝酸中的铜棒为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为:Cu2++2e﹣=Cu
B.该装置可以实现“零能耗”镀铜
C.配置上述试验所用硝酸铜溶液应加入适量的硝酸溶液使铜棒溶解
D.铜棒上部电势高,下部电势低
【解答】A.处于稀硝酸中的铜棒变细,则铜被氧化,应为负极,电极反应为:
Cu﹣2e﹣=Cu2+,故 A 错误;
B.该镀铜过程没有提供能源,实现“零能耗”镀铜,故 B 正确;
C.硝酸与铜反应生成污染性气体,应用氧化铜与硝酸反应,故 C 错误;
D.下端为正极,电势较高,故 D 错误。
故选:B。
8、 如图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装置。据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装置中 a 管能产生氢气
B.b 管导出的是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
C.在石墨棒电极区域有 NaOH 生成
D.以电解饱和食盐水为基础制取氯气等产品的工业称为“氯碱工业”
【解答】A.图中 Fe 作阴极、石墨 C 作阳极,Fe 电极反应式为 2H2O+2e﹣=H2
↑+2OH﹣,C 电极反应式为 2Cl﹣﹣2e﹣=Cl2↑,则 a 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故 A
正确;
B.石墨电极反应式为 2Cl﹣﹣2e﹣=Cl2↑,则 b 管导出的气体是氯气、能使湿润
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故 B 正确;
C.图中 Fe 作阴极、石墨 C 作阳极,Fe 电极反应式为 2H2O+2e﹣=H2↑+2OH﹣,
Fe 电极附近有 NaOH 生成,故 C 错误;
D.该电解池电解过程中有氯气、氢气和 NaOH 生成,所以以食盐水为基础原
料制取氯气等产品的工业称为“氯碱工业”,故 D 正确;
故选:C。
9、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列装置探究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金属腐蚀的影响,下列有
关说法正确的是( )
装置
装置Ⅰ
装置Ⅱ
现象 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A.装置Ⅰ中的铁片均不会发生任何腐蚀
B.利用 K3[Fe(CN)6]溶液可确定装置Ⅱ中的正、负极
C.铁片 d 上可能发生的电极反应为:Fe﹣3e﹣═Fe3+
D.铁片 a、c 所处的 NaCl 溶液的浓度相等,二者腐蚀速率相等
【解答】A.装置Ⅰ中因为两烧杯中 NaCl 溶液的浓度相等,两边电势相等,所
以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但铁片 a、b 仍可发生普通的化学腐蚀,故 A 错误;
B.装置Ⅱ中负极发生反应:Fe﹣2e﹣═Fe2+,Fe2+遇 K3[Fe(CN)6]溶液生成蓝
色沉淀,故可利用 K3[Fe(CN)6]溶液确定装置Ⅱ中的正、负极,故 B 正确;
C.铁片 d 上 Fe 发生反应生成 Fe2+,则铁片 d 上可能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Fe﹣2e
﹣═Fe2+,故 C 错误;
D.装置Ⅱ中明显产生了电流,c 发生电化学腐蚀,a 发生化学腐蚀,电化学腐
蚀比化学腐蚀要快得多,故铁片 a、c 的腐蚀速率不同,故 D 错误。
故选:B。
*10、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a、b 电极均为 Ag 单质),观察到了灵敏电流
计指针发生偏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 极发生氧化反应
B.离子交换膜为阴离子交换膜
C.去掉离子交换膜,电流表仍然有电流通过
D.电流计指针不再偏转时,右边硝酸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依然大于左边
【解答】由于 AgNO3 溶液浓度不同形成浓差电池,左池为稀的 AgNO3 溶液,
右池为浓的 AgNO3 溶液,Ag+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所以 b 为正极,发生还原
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Ag++e﹣=Ag,a 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Ag﹣e﹣═Ag+,
A.b 为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故 A 错误;
B.分析可知,溶液中迁移的离子不可能是 Ag+,只能是 NO3
﹣穿过交换膜向负
极移动,为阴离子交换膜,故 B 正确;
C.去掉离子交换膜,硝酸银溶液浓度会区域相同,不能形成浓差电池,故 C
错误;
D.左、右两边硝酸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无电流通过,电流计指针
不再偏转,所以电流计指针不再偏转时,右边硝酸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于
左边,故 D 错误;
故选:B。
*11、为了使反应 2HCl+2Ag=2AgCl+H2↑能顺利进行,某同学设计了下列四个
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可行的是( )
A. B.
C. D.
【解答】因 Ag 与盐酸不反应,则不能设计为原电池,B、D 没有外加电源,故
BD 错误;
为了使反应 2HCl+2Ag=2AgCl+H2↑能顺利进行,可设计为电解池,选择 Ag
为阳极,盐酸为电解质溶液即可,A 中 Ag 为阴极,故 A 错误,显然只有 C 正
确;
故选:C。
*12、用铂电极(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时,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
H2 和 O2 的是( )
A.稀 NaOH 溶液 B.HCl 溶液
C.酸性 NaCl 溶液 D.酸性 AgNO3 溶液
【解答】A.电解稀 NaOH 溶液时,阳极:4OH﹣﹣4e﹣═O2↑+2H2O,阴极:2H2O+2e
﹣═H2↑+2OH﹣,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 H2 和 O2,故 A 正确;
B.电解 HCl 溶液,阳极:2Cl﹣﹣2e﹣═Cl2↑,阴极:2H++2e﹣═H2↑、2H2O+2e
﹣═H2↑+2OH﹣,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 H2 和 Cl2,故 B 错误;
C.电解 NaCl 溶液时,阳极:2Cl﹣﹣2e﹣═Cl2↑,阴极:2H++2e﹣═H2↑、2H2O+2e
﹣═H2↑+2OH﹣,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 H2 和 Cl2,故 C 错误;
D.电解 AgNO3 溶液时,阳极:2H2O﹣4e﹣═O2↑+4H+,阴极:Ag++e﹣═Ag,阴
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 Ag 和 O2,故 D 错误;
故选:A。
13、由甲醇、氧气和 NaOH 溶液构成的新型手机电池,可使手机连续使用一个
月才充一次电.
①该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
②若以该电池为电源,用石墨作电极电解 200mL 含有如下离子的溶液.
离子 Cu2+ H+ Cl﹣ SO42﹣
c/(mol•L﹣1) 0.5 2 2 0.5
电解一段时间后,当两极收集到相同体积(相同条件)的气体时(忽略溶液体
积的变化及电极产物可能存在的溶解现象).阳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________;阴极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标准状况)________.
.【答案】 2Cl﹣﹣2e﹣=Cl2↑;4OH﹣﹣4e﹣=2H2O+O2↑;6.72L.
【解析】①该燃料电池中,电池的正极通入氧气,负极通入燃料甲醇,电解质
是氢氧化钠溶液,正极 O2 得到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O2+2H2O+4e﹣=4OH﹣ ,
负极电极反应:CH3OH﹣6e﹣+8OH﹣=CO32﹣+6H2O,
故答案为:CH3OH﹣6e﹣+8OH﹣=CO32﹣+6H2O;
②溶液中 n(Cu2+)=0.2L×0.5mol/L=0.1mol,n(H+)=0.2L×2mol/L=0.4mol,c
(Cl﹣)=0.2L×2mol/L=0.4mol,开始阶段,阴极电极反应为:Cu2++2e﹣=Cu,阳
极电极反应为:2Cl﹣﹣2e﹣=Cl2↑,电解一段时间后,当两极收集到相同体积(相
同条件)的气体,且阳极生成氧气,则阴极还发生反应:2H++2e﹣=H2↑,阳极
还发生:4OH﹣﹣4e﹣=2H2O+O2↑,阳极生成氯气为 0.2mol,假设氧气为 xmol,
则氢气为(x+0.2)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则 0.1mol×2+(x+0.2)
mol×2=0.2mol×2+xmol×4,解得 x=0.1,故收集到的氢气为(0.1+0.2)mol=0.3mol,
在标况下的体积为 0.3mol×22.4L/mol=6.72L,
故答案为:2Cl﹣﹣2e﹣=Cl2↑、4OH﹣﹣4e﹣=2H2O+O2↑;6.72L.
【分析】①甲醇燃料电池中甲醇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在碱溶液中生成
碳酸盐;
②开始阶段,阴极电极反应为:Cu2++2e﹣=Cu,阳极电极反应为:2Cl﹣﹣2e﹣=Cl2↑,
电解一段时间后,当两极收集到相同体积(相同条件)的气体,且阳极生成氧
气,则阴极还发生反应:2H++2e﹣=H2↑,阳极还发生:4OH﹣﹣4e﹣=2H2O+O2↑,
阳极生成氯气为 0.2mol,假设氧气为 xmol,则氢气为(x+0.2)mol,根据电子
转移守恒列方程计算解答.
14、(1)家用炒菜铁锅用水清洗放置后会出现红棕色的锈斑,某同学欲对其原
理及条件进行分析。该同学准备了下列实验用品:20%的 NaCl 溶液、蒸馏水、
酚酞试液、KSCN 溶液、新制氯水、纯铁丝、碳棒、U 形管、导线等;请设计
一个实验方案验证铁被腐蚀的电极产物,简述操作过程并写出溶液中有关反应
的离子方程式: 。
(2)将一铜棒和碳棒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盛有 20% NaCl 溶液的 U 形管中。
①若该装置不是原电池,请说明原因: 。(如果回答此题,则下面的②
不用回答)
②若该装置是原电池,请采取适当的措施(电极材料、溶液浓度均不变)来提
高电池的放电效率: 。
【分析】(1)烧过菜的铁锅未及时洗涤(残液中含 NaCl 等),出现红棕色锈
斑[Fe(OH)3 失水的产物],是金属铁发生吸氧腐蚀的结果,正极发生的是氧气
得电子的还原反应,负极是金属铁是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条
件,以纯铁丝、碳棒为电极,20%的 NaCl 溶液为电解液,分别针对产物 Fe2+、
OH﹣检验设计实验;
(2)形成原电池,需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铜棒和碳棒作电极,氯化钠
作为电解质溶液,不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解答】解:(1)金属铁发生吸氧腐蚀,正极发生的是氧气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即 2H2O+O2+4e﹣═4OH﹣,负极是金属铁是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即 Fe﹣2e﹣═
Fe2+,Fe2++2OH﹣═Fe(OH)2,合并得到:2Fe+2H2O+O2═2Fe(OH)2↓,氢
氧化亚铁不稳定,易被氧气氧化为氢氧化铁,即 4Fe(OH)2+O2+2H2O═4Fe
(OH)3,氢氧化铁分解,形成铁锈。设计实验方案验证铁被腐蚀的电极产物,
以纯铁丝、碳棒为电极,用 20%的 NaCl 溶液为电解液,用导线连接纯铁丝和
碳棒后放入盛有 20%的 NaCl 溶液的 U 形管中,放置数分钟,向插入铁丝的一
端,滴入 KSCN 溶液,溶液没有变色,再滴入氯水显示红色,证明负极有 Fe2+
生成,相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Fe3++3SCN﹣⇌Fe(SCN)
3,向插入碳棒的一端滴入酚酞,溶液显红色,证明有 OH﹣生成,
故答案为:以纯铁丝、碳棒为电极,用 20%的 NaCl 溶液为电解液,用导线连
接纯铁丝和碳棒后放入盛有 20%的 NaCl 溶液的 U 形管中,放置数分钟,向插
入铁丝的一端,滴入 KSCN 溶液,溶液没有变色,再滴入氯水显示红色,证明
负极有 Fe2+生成,相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Fe2++Cl2=2Fe3++2Cl﹣,Fe3++3SCN
﹣⇌Fe(SCN)3,向插入碳棒的一端滴入酚酞,溶液显红色,证明有 OH﹣生成;
(2)铜棒和碳棒作电极,氯化钠作为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后,不能发生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故不能形成原电池,
故答案为:不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故不能形成原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