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广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训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试卷类型:A 广东实验中学 2021 届高三考前热身训练 语 文 本试题共 23 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021 年 5 月 27 日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黑色笔迹签字笔写 在 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社会认同的发生所依赖的都是特定的事实基础,这类事实基础有当下的,也有过往的,过往 的即社会记忆。那些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对社会认同能够产生更为根本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 义 上说,社会记忆构成了社会认同得以形成的重要事实基础。 共同的经历、相似的遭遇、特定的历史时期等,奠定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记忆的底色或基调。 但 是,记忆首先是个体的,是基于个体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的。个体记忆在形成的过程中会有 意或无意地向群体和社会层面展开,通过记忆的选择和加工,区分出“我群”和“他群”,促成 “群体”意义的形成即社会分类,进而实现社会认同。而社会认同感的获得,一方面为个体认同 增 强了合法性,同时也使群体得以巩固。 在微观层面,从社会记忆的个体性出发,我们看到了一条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认同的形成路径。 相对于宏大统一而又抽象的社会记忆而言,个体记忆的鲜活性、事件性、直观性往往更具冲击力, 对 认同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每年 12 月 13 日国家公祭日,新闻媒体再现的 宏观历史叙事以及 30 万死亡人数的数字,是我们对那一段历史共有的社会记忆的一部分,成为民族 和国家认同的事实基础。但是当我们看到描述这其中个人经历的文字,或通过口述历史直面主人公 的经历和遭遇时,那种冲击力往往更为强烈。相对于宏大的社会记忆,个体记忆是微小的, 但正是 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记忆最终汇成了整个社会的记忆。需要强调的是,所谓个体记忆, 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脑部记忆,实质上是社会记忆的个体性表现。之所以选择用“个体” 这 个词,只是为了区别国家或政治意义上权力所建构而生成的社会记忆。 对于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而言,建构社会认同往往和权力联系在一起。哈布瓦赫认为过去不 是被保留而是被重建,即记忆展现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对过去的重现,而是一种满足于当前社会 利益的对过去的重建。当下的利益关系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记忆进行着选择和建构。建 构社会记忆不是最终目的,社会记忆只是一个中介、一个桥梁。无论是哪方面的“利益关系”, 都 希望借助对社会记忆的建构来实现对社会中人们思想的某种引导,形成社会认同。 (摘编自胡洁《基础、生成与建构:从社会记忆到社会认同》) 材 料二: 回顾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发现,“中 1 华民族”事实上就是一个在无数革命先驱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的斗争中显现并逐渐清晰起 来的集体身份,是一种为积聚所有社会力量以谋取革命胜利而建构的中国人的“集体的自我身份”, 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构建过程与结果。从实际效果来看,抗击外侮和共克时艰,促进了中国不同 群体之间原发的亲近和认同,凝聚了空前的社会力量,实现了一个伟大的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对 这种亲近和认同的记忆,最为集中、最为形象地体现在文艺作品及其所保存、发展和精炼化的 语言文字当中。不可否认,这种记忆与叙述延续和强化了“我们”之间的认同,同时也在一定程 度上加深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异。正因如此,我们才会有《血战台儿庄》的悲壮、“北 京 奥运”开幕式和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天安门演出的雄美。 对于多民族现代中国来说,“中华民族”这一多族裔交融而成的集体身份,通过国家权力对 价值观、象征符号、记忆等诸多东西的创造、培育、更新和保存得以牢固建构;国家则从这一建 构 过程中获得国民的认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 (摘编自闫国疆《社会记忆、民族身份与国家认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来自过往的社会记忆相比,当下社会发生的特定事实基础对社会认同的形成并不能产生 更重要的影响。 B.个体记忆基于个体的感知,受个人情感支配,社会记忆的底色或基调决定了个体记忆可以 向社会层面展开。 C.每年国家公祭日的事例启示人们,形成社会认同,不但要重视宣传社会记忆,而且要重视 再现个人记忆。 D.材料一中,“‘我群’和‘他群’”的概念,与材料二中“‘我们’与‘他们’”的说法, 两者含义完全相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没有个体记忆促成社会分类,也就不会有社会认同感的获得,也就更谈不上没有实现 群体巩固的可能性。 B.知青生活虽苦,但知青群体出于肯定自我的利益诉求构建“无悔青春”的群体记忆,这一 选择与哈布瓦赫观点相通。 C.宏观叙事的社会记忆是统一而抽象的,虽然这并不一定会产生某些蓄谋已久的权力对其操 控,但仍然值得人们警惕。 D.阅读体现中华民族亲近和认同的记忆的相关文艺作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 集体身份认同感。 3.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材料一第 4 自然段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学者王珂表示:“一个利益群体的领导者选择、组织、重述‘过去’,以创造一个群体的 共同传统,来诠释该群体的本质及维系群体的凝聚。”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说:“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 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 C.德国学者乌尔夫说过:“机构、组织只有不断改变自身,才能实现他们的任务。它们倾向 于根据变化的条件调整自己的内容与形式。” D.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人们通常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也正是在社会中, 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并对记忆加以定位”。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社会认同,但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简要说明。(4 分) 2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有关社会记忆和社会认同之间关系的观点,分析下列社会现象。(6 分) 为表达对抗击疫情而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家在 2020 年清明节举行全国性哀 悼活动。全国下半旗志哀,上午十时,全国人民默哀 3 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一位武汉 网友驻足解放大道,面对“重启”的家园泪奔,视频被大量转发,引发广泛共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新湘行记① ——张八寨二十分钟 沈从文 汽车停到张八寨,约有二十分钟耽搁,来去车辆渡河完毕。溪水流到这里后,被四围群山约 束成个小潭,一眼估去大小直径约半里样子。汽车得从一个青石砌成的新渡口用一只方舟渡过, 码头如一个畚箕形,显然是后来人设计,因此和自然环境不十分谐和。潭上游一点,还有个老渡 口,有只老式小渡船,由一个掌渡船的拉动横贯潭中水面竹缆索,从容来回渡人。这种摆渡画面, 保留在我记忆中不下百十种。如照风景习惯,必然作成“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姿势,搁在靠西一 边白石滩头,才像符合自然本色。因为不知多少年来,经常都是那么搁下,无事可为,镇日长闲, 和万重群山一道在冬日阳光下沉睡!但是这个沉睡时代已经过去了。 小船渡ロ东边,是一道长长的青苍崖壁,西边有个裸露着大片石头的平滩,平滩尽头到处点 缀一簇簇枯树。其时几个赶乡场的男女农民,肩上背上挑负着箩箩筐筐,正沿着悬崖下脚近水小 路走向渡头。渡船上有个梳双辫女孩子,攀动缆索,接送另外一批人由西往东。渡头边水草间, 有大群白鸭子在水中自得其乐的游泳。 我为了温习温习四十年前生活经验,和二十四五年前笔下的经验,因此趁汽车待渡时,就沿 了那一列青苍苍崖壁脚下走去,随同那十几个乡下人一道上了小渡船。上船以后,不免有些慌张, 心和渡船一样只是晃。令我显得慌张的,并不尽是渡船的摇动,却是那个站在船头、嘱咐我不必 慌张、自己却从从容容在那里当家作事的弄船女孩子。我们似乎相熟又十分陌生。世界上就真有 这种巧事,原来她比我小说中翠翠虽晚生十来岁,目前所处环境却仿佛相同,同样在这么青山绿 水中摆渡,青春生命在慢慢长成。不同处是社会变化大,见世面多,虽然对人无机心,而对自己 生存却充满信心,一种“从劳动中得到快乐增加幸福”的信心。 她大约有十四五岁的样子,有张长年在阳光下曝晒、在寒风中冻得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双 辫子大而短,是用绿胶线缚住的,还有双真诚无邪神光清莹的眼睛。两只手大大的,粗粗的,在 寒风中也冻得通红。身上穿一件花布棉袄子,稍微大了一点。这正是中国许多地方一种常见的新 农民形象,内心也必然和外表完全统一,真诚、单纯、素朴,对本人明天和社会未来都充满了快 乐的期待及成功信心,而对于在她面前一切变化发展的新事物,更充满亲切好奇热情。两手攀援 缆索操作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个内行。我想起合作化,问她一月收入时,她却笑了笑,告给我: “这是我伯伯的船,不是我的。伯伯上州里去开会。我今天放假,赶场来往人多,帮他忙替半天 工。” “一天可拿多少工分?” “嗨,这也算钱吗?你这个人——”她于是抿嘴笑笑,扭过了头,面对汤汤流水和水中白鸭 不再答理我。我不免有一点儿惭愧起自心中深处。因为我还以为农村合作化后“人情”业已去尽, 一切劳力交换都必需变成工分计算。到乡下来,オ明白还有许多事事物物,人和人相互帮助关系, 既无从用工分计算,也不必如此计算。船开动后,我于是换过口气请教,问她在乡下作什么事情 还是在学校读书? 她指着树丛后一所瓦屋说,“我家住在那边!” “为什么不上学?” “为什么?区里小学毕了业,这边办高级社,事情要人做,没有人,我就做。你看那些竹块 块和木头,都是我们社里的!我们正在和那边村子比赛,看谁本领强,先做到功行圆满。村里还 派我办学校,教小娃娃,先办一年级。娃娃欢喜闹,闹翻了天我也不怕。” 我随她手指点望去,正有六七个小顽童在游戏,有两个上了树,都长得团头胖脸。其中四个 还穿着新棉袄子。 3 小船恰当此时,訇的碰到了浅滩边石头上,闪不知船滞住了。女孩子一声不响早已轻轻一跃 跳上了石滩,用力拉着船缆,倾身向后奔,好让船中人起岸,让另一批人上船。一种责任感和劳 动的愉快结合,留给我个要忘也不能忘的印象。 在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习惯性情都属于内地乡村型,不 易改变。这个时节,才明白意识到,在这个十四五岁真正乡村女孩子那双清明无邪眼睛中看来, 却只是个寄生城市里的“蛀米虫”。对于乡下的人事,我知道的多是百八十年前的老式样。至于 正在风晴雨雪里成长,起始当家作主的新人,如何当家作主,我知道的实在太少了。 一九五七年五月作 【注】①1934 年,沈从文从北京返回湘西故里,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一路写下一些文字, 抒发他“无言的哀戚”,后来结集出版,题为《湘西散记》。1957 年再回湘西,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文本二: 沈先生的语言文字功力,是举世公认的。所以有这样的功カ,一方面是由于读书多。“由《楚 辞》《史记》、曹植诗到‘桂枝儿’曲,什么我都欢喜看看。”我个人觉得,沈先生的语言受魏 晋人文章影响较大。试看:“绕城长河,每年三四月春水发后,洪江油船颜色鲜明,在摇橹歌呼中 联翩下驶。长方形大木筏,数十精壮汉子,各据筏上一角,举桡激水,乘流而下……”这不令人 想到郦道元的《水经注》?我觉得沈先生写得比郦道元还要好些,因为《水经注》没有这样的生 活气息。另外一方面,是从生活学,向群众学习。“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 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沈先生所用的字有好些是直接从生活来,书上没有的。比如: “我一个人坐在灌满冷气的小小船舱中”的“灌”字,“把鞋脱了还不即睡,便镶到水手身旁去 看牌”的“镶”字。这样的字,在生活里,群众是用着的,但在许多作家的笔下,已经消失了。 我们应当在生活里多找找这种字。还有一方面,是不断地实践。沈先生说:“本人学习用笔还不到 十年,手中一支笔,也只能说正逐渐在成熟中,慢慢脱去矜持、浮夸、生硬、做作,日益接近自 然。” (选自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对比新渡口与老渡口,既表达了对老渡口“野渡无人舟自横”意境的眷恋,又嘲讽了 新渡口与环境的不和谐。 B.“黑中泛红的健康圆脸”“两只手大大的,粗粗的”等描写,刻画了女孩的外貌,也突出 了她经常参加劳动的特点。 C.作者善用“颜色”写景写人,如“青苍崖壁”“白鸭子”“青苍苍”“青山绿水”“绿胶 线”等词语,描绘出丰富的色彩。 D.文中“合作化”“工分”“农村合作化”“高级社”这些词语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点明 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翠翠是《边城》的主人公,天真无邪、清纯可爱,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艺术形象,在 她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B.沈从文这篇散文既继承了源自《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又延续了源于《楚辞》的浪漫主 义色彩,表现出独特的风味。 C.《水经注》中《三峡》是一篇明丽清新的山水散文,描绘了三峡各具特色的四季风光,突 出了长江三峡纤柔秀美的特点。 D.文中女孩子“抿嘴笑笑,扭过了头”的“扭”字和鲁迅笔下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的 “排”字,都写出人物的自得。 8.“沈从文先生的语言文字功力,是举世公认的。”请结合文本一对此简要分析。(4 分) 9.如欲以“《新湘行记》的‘新’为题写一则《新湘行记——张八寨二十分钟》的小评论,请结 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 分) 4 二、古代诗文阅读(2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范祖禹字淳甫。幼孤,叔祖镇抚育如己子。祖禹自以既孤,每岁时亲宾庆集,惨怛若无所容,闭 门读书,未尝预人事.。既至京师,所与交游,皆一时闻人。镇器之曰:“此儿,天下士也。”进士 甲科.。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在洛十五年,不事进取。书成,光荐为秘书省正字。时王安 石当国,尤爱重之。王安国与祖禹友善,尝谕安石意,竟不往谒。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 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疾笃,召授以密疏,大抵论安石误国及新法之害,言极愤切。弼薨.,人 皆以为不可奏,祖禹卒上之。吴中大水,诏出米百万斛、缗钱.二十万振救。谏官谓诉灾者为妄, 乞加验考。祖禹封还其章,云:“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今一方赤子,呼天赴诉,开口仰哺,以脱 朝夕之急。奏灾虽小过实,正当略而不问。若稍施惩谴,恐后无复敢言者矣。”宣仁太后崩中外 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初,苏轼约俱上章论列,谏草已 具,见祖禹疏,遂附名同奏,曰:“公之文,经世之文也。”竟不复出其稿。时有相章惇意。祖禹 力 言惇不可用,不见从,遂请外。上且欲大用,而内外梗之者甚众,乃以龙图阁学士知陕州。言 者论祖禹修《实录》诋诬,贬安置贺州,卒,年五十八。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 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尝讲《尚书》至“内作色荒,外作禽荒①”六语,拱手再诵,却立云:“愿 陛下留听。”帝首肯再三,乃退。每当讲前夕,必正衣冠,俨如在上侧,命子弟侍。开列古义, 参之时事,无一长语。苏轼称为讲官第一。 (选自《宋史·范祖禹传》) 【注】语出《尚书·五子之歌》,意为“在宫里贪恋美色,外出贪图游猎”。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B.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C.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D.宣仁太后崩/中外议论汹汹/人怀顾望/在位者畏惧/莫敢发言/祖禹虑小人乘间害政/乃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事,文中指他人的事情,现代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事工作等。 B.甲科,宋朝的甲科、乙科都是指考中进士,且甲科一定优于乙科。 C.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为“薨”,称帝王或王后的死为“崩”。 D.缗钱,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汉代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范祖禹勤奋好学,与名人为友。幼年父亲去世,每逢佳节,他悲伤痛苦得好像无处容身, 闭门读书;他在京城时多与名人交游。 B.范祖禹专心修史,淡泊仕途。他跟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多年不谋取官职;书编成 后,司马光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 C.范祖禹才能突出,受人称赞。宣仁太后去世,范祖禹上奏,苏轼看到后,极力赞颂范祖禹 的奏文,并放弃了自己的奏稿。 D.范祖禹重视礼节,为官恭谨。他讲授《尚书》过程中,先正衣冠,又拱手诵读两遍,礼仪 备致,直到皇帝再三点头才退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富弼致仕居洛,素严毅,杜门罕与人接,待祖禹独厚。 (2)祖禹平居恂恂,口不言人过。至遇事,则别白是非,不少借隐。 5 . . . 14.为什么范祖禹会申请外调?结果怎样?(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上礼部李侍郎·白鹭 刘长卿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 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 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 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题目看,这首诗是献给礼部李侍郎的诗;它既是咏物诗,又是自荐诗。 B.“延颈”写白鹭盼望诗人到来,“寒”“孤”二字透出久待不至的凄凉落寞。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白鹭的心理: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长空,一展风采。 D.尾联字面上是说如果有长风吹送,白鹭必能高飞远举,实际上另有深意。 16.咏物诗讲究“粘脱”。粘,即笔墨集中在写物上;脱,即离开此物而言它。一首好的咏物诗, 应该是“粘脱”自如。请具体分析本诗在这方面的特点。(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是当代戍边将士的报国宣言。其实,这种家国情怀一直在我们 的文化中流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诗人用“ , ”赞颂了将 士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2)曹植曾发出“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的感慨,感叹岁月就像天地一样没有终点,而 人的寿命之短就像早上的朝露。在苏轼的《赤壁赋》中 “ , ”两 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空“字在古代诗歌中意蕴丰富,常受到诗人的垂青。如王维的“ ”一句就 表现出山林的幽静;刘禹锡则用“ ”一句表达怀念故友的寂寞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家里老旧的手摇纺车,构造十分简单,有底座、转轮、摇柄和定子四部分组成,除了用金属 制作定子,其余都是木质材料的。转轮和定子之间以绳弦连接,摇动手柄,驱动定子,即可纺出 线 来。 每到棉花采收季节,母亲把采摘下来的棉花,捡了又捡,晒了又晒,弹好之后,又撕成一绺 一绺的,搭上梃子,搓成棉穗。然后,用干净的包袱一兜,以备纺线时取用。纺好的线,母亲抽 空络线,经过浆线、经线,土法染成红、黄、蓝三种颜色。多道工序过后,就上机织布。织布机 就是《木兰辞》里“唧唧复唧唧”的那种,“砰砰”的机杼声和梭子欢快的“呱嗒”声,和谐而 有 节奏。 从我记事起,母亲就常常在我面前纺线。(母亲自然地坐在纺车前,右手转动摇柄,左手捏 着棉穗,向左后上方缓缓抽动,然后,再向前送出,)往复之间,棉线就缠绕在定子上了。母亲 6 的身影和纺车转动的影像,被煤油灯光照射在老屋的墙上,是一幅流动的画。多少次深夜醒来, 那“吱扭吱扭,嗡……嗡……”,“吱扭吱扭,嗡……嗡……”的纺车声,就萦绕在耳畔,好像一 首 催眠曲,使我心境安静,很快就再入梦乡。 18.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引用《木兰辞》中的诗句,引发读者的想象,穿越时空,令人回味。 B.拟声词的使用,调动读者的感观,令人仿佛置身于母亲织布的现场。 C.运用夸张手法,把机杼和梭子写得活灵活现,突出了母亲技艺高超。 D.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语言表达自然准确,饱含深情,意蕴深厚。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纺车前是母亲安坐的身影,右手转动摇柄,左手捍着棉穗,向左后上方缓缓抽动 B.母亲自然地坐在纺车前,左手捍着棉穗,右手转动摇柄,向左后上方缓缓抽动 C.纺车前是母亲安坐的身影,左手捍着棉穗,右手转动摇柄,向左后上方缓缓抽动 D.母亲自然地坐在纺车前,右手转动摇柄,左手捍着棉穗,向左后上方缓缓抽动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松脂是指松树中含有的树脂或者从松属树木中分泌出来的树脂。它是一种黏稠的液体,在树 脂道中流动,松脂都是一滴一滴往外流,这个过程很耗时,可以延续十几甚至几十个小时。松脂 还 是生产松香、松节油的主要原料。 松脂是松树光合作用的产物。在阳光的照射下,松树叶中的叶绿体不断吸收和利用光能进行 光合作用,并在叶绿素和酶的共同作用下,将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丰富的有机化合物, 即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并产生氧气。而生成的糖类再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经过各种中间 产物,后在木质部的分泌细胞中生成了松脂。所以,若要增加松脂产量,则需要松树有繁茂的枝 叶、发达的根系和充足的光照,为松树提供充足的营养并增进树木的生理代谢,从而使光合作用 能 够更充分的进行,才能获得更多的松脂。 21.请根据材料内容,给松脂下一个定义。(5 分) 22.下列是根据材料第二段概括松脂形成过程的流程图,请在方框和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内容,每 处不超 6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从下面两道作文题中任选其一,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南粤中学校团委打算在学校组织一场主题为“珍藏红色印 记,开启青春征程”的微型红色文物展。博物馆送来了三组文物。一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征集 党 旗、党徽设计图案的档案资料,这些作品大多出自基层党员之手,多以象征革命的红色和代表 革命光芒和光明希望的黄色为主色调,镰刀、锤头、枪矛等元素出现频率较高。一组是抗美援朝 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及 2020 年抗疫期间的几百份入党申请书,这些入党志愿书中展现了不同历史 背景下党员群众的热爱忠诚与责任担当。一组是党的领导人在革命时期所用过的一些历史实物,如 党费证、参加党七大的代表证、地下活动时使用的油灯、开国大典游行时所穿的中山装等。 作为南粤中学的学生解说员“小凯”,请你选择其中一组红色文物,并为其写一篇解说词。 要 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冼星海,中国近现代伟大的音乐家,中共党员。曾赴巴黎勤工俭学,1935 年回国后,冼星海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在延安教学期间,创作了不朽名作《黄 河 大合唱》。 陈潭秋,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立志“为民办事终身”,卖田卖房,负 债 读书,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为解决“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奋斗终身。 “叔翁办事,可当大局”,毛泽东主席曾这样称赞何叔衡。湖南省宁乡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 任姜小平曾评价说:“何叔衡的人生历史,几乎是每十年一个脚步,每一步都走得稳重踏实。” 何 叔衡自己曾说:“我年纪大了,不拼命学习怎能胜任工作呢?” 烈士赵世炎,是中共早期组织成员之一,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受严刑拷 打, 视死如归,后英勇就义。龙华烈士纪念馆主题曲《交换》中有两句歌词正是对他的写照:正 因为 相信有光,我才投身于黑暗;正因为终究会站得高昂,我先倒下,无妨。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周年,引导广大青年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学校团委计划举行 “学习党史,激荡青春”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以“新声”为笔名; 不少于 800 字。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