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 4.1
1. 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2. 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 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自主获
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课时目标
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
说什么叫做比?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请求出下列各比的比值。
12 : 16 4.5 : 2.7 10 : 6 4 : 8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 : 2.7的比值和10 : 6的比值相等。
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
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4.5 : 2.7 = 10 : 6。像这样表
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
·说一说下图的内容,找一找图中共有的东西?
初步感知 ——探究“比例的意义”
初步感知 ——探究“比例的意义”
长 5 m 2.4 m 60 cm
宽 m 1.6 m 40 cm3
10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岀学校里
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吗?求岀比值。
操场上的国旗: 2.4 : 1.6 =
教室里的国旗: 60 : 40 =
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有什么
关系?
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1.5,
它们相等。
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写成
2.4 : 1.6 = 60 : 40。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初步感知 ——探究“比例的意义”
【思考】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几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判
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
看岀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
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
是否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岀两个比是否相等,可以先分
别把两个比化简或是求岀比值以后再看。
例如,判断10 : 12和35 :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
算岀10 : 12 = 4,再算出35 : 42 = 4,所以10 : 12 = 35 : 42。
初步感知 ——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
意义,那么“比”和“比例” 有什么区别呢?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
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1. 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2. 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2题。
3. 教材第43页练习八第1题。
巩固提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还有哪些疑问?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把组成的比例写岀来,不能的说
岀理由。
(1) 0.9 : 1.2 和 8 : 6 (2)
(3) 和 0.8 : 6 (4) 12 : 1.2 和
2. 写出比值是 的两个比: 和 ,组成的比例是 。
50
4
5.2
2.0 和
5
4:6 10
1:1
4
1
课后作业
3. 连一连。(将两个能组成比例的比连起来)
3:2 2.0:5.0
8.0:6.0 10
1:3
1
2.1:3 6:4
5
1:3
2
5
4:5
3
课后作业
4.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 3 : ( ) = ( ) : 12
(2) 24 : 9 = 8 : ( )
(3) ( ) : 3 = 8 : ( )
填完之后,将各组比例中的第一项与第四项相乘,第二项与第
三项相乘,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