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寒食》课件(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下册第4课《古代诗歌三首——寒食》课件(1)

ID:707001

大小:7.87 MB

页数:18页

时间:2021-06-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 过节的情况和心情是怎样的? 3 一、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 n 第一遍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念顺; n 第二遍做到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 食 gōng hóu hóng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 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唐] 韩翃 二、作者简介 韩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君 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 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年)考中进 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 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唐德宗 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 集里十之八九是送行赠别或者唱和吟咏的 诗歌,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 时间是清明节的前一两天。 寒食节的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 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节还 早358年)。 寒食节的来历 传说春秋时,介子推历经磨难辅 佐晋公子重耳,重耳复国后,介子推隐 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山,介子 推母子被焚身亡。晋文公为悼念介子推, 下令在其忌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 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吃冷食 插柳条 担酒上坟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寒食》这首 诗,结合书上的注释,想一想: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处处“飞花” 描写了什么? 为什么要写柳呢? 三、理解诗意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轻烟散入”四个字 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句意: 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 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 柳树被春风吹弯了腰。 指春天的京城。 皇城里的柳树。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诗意: 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皇帝赏赐的蜡 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 了王侯贵族的家。 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这里用汉代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指宫中传赐 新火。 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令,“城” 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象。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 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 既避免了一般性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 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一个是“飞”字 除了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说明了诗人 在描写时序时措辞精密,意蕴深远。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四、品读古诗 此句诗多被认为是暗讽皇宫的特权及宦官的专宠,但 这其中写实的成分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 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皇帝特 许重臣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到 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注意。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品诗赏句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些什么?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的一般性 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 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先写白昼, 后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 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能例外。 全诗融风俗与写景于一体,措语 精致,含蓄深沉,意境优美,格调明 快,是一首难得一见的好诗。 五、写作特点 它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两点: 二是用字精妙,准确传神。如 “飞”“斜”“传”“散”等,不 仅本身不可移换,而且相互照应。 一是思绪绵密,结构严谨。诗作仅四句,但多 有转折。从内容看,由写景转入咏节令;从空间看, 由皇城转入御苑,又由皇宫转入权贵门第;从时间 看,由白天转入日暮;从感情看,由平和转为庄重 等。这多重转折,使得本诗尺幅兴风、盆水生波, 在简短的篇幅中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 讥讽,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 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内容。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 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中,发 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 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