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课题:《藏戏》
难点名称: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
的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目录
导入 知识讲解 小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节日风俗,还
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你知道
祖国有哪些戏曲种类吗?
第一单元
4* 藏  戏
知识讲解
    唐东杰布  明代著名建筑师,藏
戏创始人。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
研,博学多思,最终成为一名有造诣
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
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他的一生中
共建筑了58座铁索桥,人们亲切地赞誉他为“铁
桥活佛”。
助读资讯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
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
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
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
的综合表演艺术,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
募捐等民俗活动,其形式和风格带有鲜明的
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的雪域神奇色彩。贴近群
众、易于被接受,是藏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
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
鼓一钹伴奏;它复杂到每个角色
都要戴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
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
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
一代代传承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
样形成的,它又有着怎样的特色。
读前三个自然段,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面具
舞台
演唱风格
藏戏的特点
戴着面具。
没有舞台。
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
还没有结束。
你还从文中读出了什么?
藏戏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结合课文8~17自然段说一说。
8~14自然段
具体描写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
15~16自然段
具体描写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
17自然段
具体描写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自由读第8~14自然段,说说你进
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唐东杰布的面具
是白色的。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
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妃的面具是绿色的,
绿色代表柔顺。
    巫女的面具半黑半白,
代表其两面三刀。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
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
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
窿,以示朴实敦厚。
象征手法:
    比如在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 
夸张手法:
    比如在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
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写作小亮点
    自由读第15和16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红
体字体现了藏戏的什么特点?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表演藏
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
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bó)为其伴奏。他们别
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
到了极点。
舞台:不固定,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
    藏戏拥有自然、古朴、神
秘等独特的魅力。
    轻松自然、随心所欲享受表
演的艺术。
藏戏
看戏人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
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呢?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
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
台的呢?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
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
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1.自读后小组讨论: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小组交流。
    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呢?和唐东杰
布有什么关系呢?
藏戏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请简单介绍一下。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__________。
于是,唐东杰布_____________。
他结识了________。
用________劝说________。
人们________。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_____,同
时,他成为______。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
“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
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
水吞噬”中画线的词语,来体会雅鲁藏布
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
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以弱抗强的传奇 凶险的自然
以弱抗强的传奇
    身无分文——58座铁索桥。通过
“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
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
来粮食,更有大批的渔民、工匠、流
浪汉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
另一个架桥工地”来体会这种齐心合
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艺术的传奇
    僧人——藏戏的开山鼻
祖。这个仅由7人组成的藏
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
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
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
术形式,它们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藏戏,作
为藏族的传统剧种,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
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