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2)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经历“找已知量和未知量—梳理数量关系—建立表格—找相等关系”等数学
活动,体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也是刻画
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会用列表格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检验所得问题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深刻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有
了初步了解.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列表格的方法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晰的呈现出
来,化复杂为简单,学习了另外一种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开拓分析问题的视野,进而达到顺利解决实际问
题的目的.达成了课标的目标.
【教学重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表格的形式
呈现.
【教学难点】
如何梳理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呈现.
【教学过程】
一、探索活动
【活动 1】
【问题 1】
某厂生产甲、乙两种型号的产品,生产 1 个甲种产品需用时 8s、铜 8g;生
产 1 个乙种产品需用时 6s、铜 16g.如果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用 1h,用铜 6.4kg,
那么甲、乙两种产品各生产多少个?
[流程]:
1、思考串:
、你知道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吗?(学生正确回答教师按照一定顺
序板书)
、设生产甲种产品 x 个,乙种产品 y 个,甲、乙用时和用铜该如何表示
呢?(小组讨论完成)
、如何找 x、y 相等关系呢?
2、和学生一起构建表格大致流程:
1 个甲种产品 1 个乙种产品 总计
用时/s 8 6 3600
用铜/g 8 16 6400
x个甲种产品 y 个乙种产品 总计
用时/s 8x 6y 3600
用铜/g 8x 16y 6400
3、教师完成板书:
解:设生产甲种产品 x 个,乙种产品 y 个.
根据题意,得
,360068
.6400168
yx
yx
解这个方程组,得
,240
.280
x
y
答:生产甲种产品 240 个,生产乙种产品 280 个.
[设计意图]
目的:
1、明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是我们解决任何数学问题的前提,解决实际
问题也不例外.学生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应该很容易(注意单位统一).
2、学生一边说已知量的时候,教师一边在黑板上板书,板书时就按照下面
表格的相关项目进行排列,也为下面表格的建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写好一个甲、
乙的用时和用铜后,这时教师稍作停顿,抛出问题:是否非常完整的呈现了题中
的已知量,你有何建议?引发学生的思考:必须再添加“总计”.这样所有的已
知量都在呈现出来了.
3、因为有两个未知量,如果将甲的生产个数设为 x,则乙自然设为 y,相关
的量又该如何表示呢?启迪学生讨论,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梳理相关量之
间的数量关系.将问题由特殊化为更一般的情况.
4、由于此问题中的量比较多,量和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为了清晰的呈
现这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抛出问题:你有什么好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表
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而且还能使得题中的量不会遗漏,这样设计出来的表格既
简洁又清楚的呈现了所有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5、在解出方程组的解之后,要提醒学生一定要对方程组的解进行检验(两
层):第一层是方程组解的正确性检验;第二层是解是否则符合实际意义.
【练一练】
运输两批救灾物资,第一批 360t,用 6 节火车皮和 15 辆汽车正好装完;第
二批 440t 用 8 节火车皮和 10 辆汽车正好装完.每节火车皮和每辆汽车平均各装
物资多少(单位:t)?
[流程]:
1、学生独立完成具体解题过程.
2、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展示 3 人左右)
3、学生代表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找出以上(投影)解题过程中的不规范的地方.
[设计意图]
目的:
1、通过这个练习的完成,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投影展示(3 人左右),快速了解学生完成这题的情况,也为下面
找出解题中的不规范,做好准备.
3、学生代表发言,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
到成功的喜悦.
4、解题中的不规范,具有典型性,很多学生就会这样做.通过这个环节,学
生能够更加的关注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如:未知量的设法的语句要完整;检验流
于形式,解错了也没有检验出来;“答”也不能少等.)
【活动 2】
【问题 2】
为了强化公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某市采用价格调控手段来引导
市民节约用水:每户居民每月用水不超过 15 立方米时,按基本价格收费;超过
15 立方米时,超过的部分要加价收费.该市某户居民今年 4、5 月份的用水量和
水费如下表所示,
求该市用水的两种收费价格.
[流程]:
1、小组讨论:从这个表格中能得到哪些信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代表发言:解读表格相关信息.
3、分析相等关系:水费=不超过 15 立方米的费用+超过 15 立方米的费用
4、设出两种价格,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组.
【做一做】:
(基本水价为 3 元/立方米,超过 15 立方米部分的价格为 5 元/立方米 )
(1)上述问题中,如果某居民 1 月份用水 4 立方米,那么需要交水费____
元;如果某居民 6 月份用水 21 立方米,那么需要交水费_____元.
(2)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某居民某月交水费 80 元,那么用水量为______
立方米.
月份 用水量/立方米 水费/元
4 16 50
5 20 70
[设计意图]
目的:
1、问题 4 不同于问题 3 的地方在于:问题 3 是没有表格,是需要学生去自
主设计表格进行分析;而问题 4 是已经有表格的前提下,如何提炼表格的有效信
息,从中找到两种价格的数量关系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2、通过小组讨论,群策群力,代表发言,达到问题的解决的目的,在体验
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提升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标的要求.
3、【做一做】的设置的第(1)问是已知用水量求水费,有两个思路去求解:
第一是分不超过的费用和超过的费用来算;第二是根据题目中 20 立方米的费用
是 70 元,再加上超过的 1 立方米 5 元,共 75 元.第(2)问是已知水费求用水量,
也可以从不超过 15 立方米的费用和超过 15 立方米的费用来算用水量;也可以借
助题意:5 月用水 20 立方米共 70 元,所以 80-70=10 元,超过了 2 立方米,所以
共用水 22 立方米.可以得到一个共识:用水量和水费,已知一个量可以求另一个
量,其实它们之间就是一种“函数”关系,为函数的学习也做了铺垫.
二、【尝试解决】
某景点的门票价格如下表:
购票人数 1~50 人 51~100 人 100 人以上
票价 40 元 35 元 30 元
某校七年级 1、2 两班共 102 人去游览该景点,其中 1 班不足 50 人,2 班多
于 50 人但不足 60 人,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付款 3815 元.
(1)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
(2)如果两个班合起来买票,可节省多少钱?
[设计意图]
目的:
1、此题也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题目中的相关的信息,人数在不同范围内的
票价也不一样,读懂表格至关重要.
2、关于第二问:合起来买票省钱问题.积极的寻求省钱的方式购票,也符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
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情操.
三、拓展提高
邮购每册 6 元的某种杂志,邮寄费和优惠率如下表:
邮购册数 1-99 100 以上(含 100)
邮寄费用 书价的 10% 免邮寄费
书价优惠 不优惠 优惠 10%
两次邮购这种杂志共 200 册,总计金额 1140 元,两次邮购杂志各多少册?
[流程]:
1、小组合作完成此题.
2、小组代表上黑板讲解.
3、 展开讨论:是否要对每次邮购的册数进行大致的讨论?
[设计意图]
1、“尝试解决”中问题的难度在于要对两次共 200 册杂志进行分类讨论:
①两次都小于 100;②两次都大于 100;③一次小于 100,一次大于 100;④两次
都等于 100.对于每种情况进行逐一判断,并最终确定只有“一次小于 100,一次
大于 100”这一种可能.分类讨论思想是初中数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可以提
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学生自信心.
四、小结思考
请你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本环节目的是在通过学生谈谈收获的过程中,教师获得反馈,从而及时补充
与指导,归纳与总结,并对学生精彩的总结给予表扬,建议全班掌声以资鼓励!
五、作业
P111,第 2、3 题;
【教学感悟】
1、本节课主要围绕用表格去分析问题,借助一元二次方程组去解决问题.问题 1
的关键是构建表格去分析;问题 2 是读懂表格至关重要.整节课的流程比较顺畅.
2、问题 2 之后的“做一做”,将教材的问题进行了改编,虽然难度不大,但是
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给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不同的方
法,发散了思维,符合课标的要求.
3、表格只是分析问题的手段,不是必须手段.所以在问题 1 之后的练习中,没有
要求学生用表格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如果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到问题
的相等关系,并通过设出未知量,列出方程组,也是很好的.列表格不必强求.
教学中,教师把控的很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很好.用不用列表格分析完全
由学生自己做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多元化的课堂生成.
4、拓展提升这个环节,学生经过了充分小组讨论后,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独到
的想法.教学中,教师大胆的把问题抛给学生,完全放开,比如,以为学生代表
上黑板讲解就很精彩:
这个问题分三种情况讨论:
第①种:两次册数都比 100 小.由于两次册数之和是 200,所以此情况不成
立.
第②种:两次册数都在 100 以上.由于两次册数之和是 200,如果此情况成
立的话,只能两次都是 100 册.100×2(1-10%)×6=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