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6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5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6

ID:706034

大小:217.39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6-0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2)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经历“找已知量和未知量—梳理数量关系—建立表格—找相等关系”等数学 活动,体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也是刻画 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会用列表格来分析实际问题中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检验所得问题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深刻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有 了初步了解.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列表格的方法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晰的呈现出 来,化复杂为简单,学习了另外一种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开拓分析问题的视野,进而达到顺利解决实际问 题的目的.达成了课标的目标. 【教学重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表格的形式 呈现. 【教学难点】 如何梳理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呈现. 【教学过程】 一、探索活动 【活动 1】 【问题 1】 某厂生产甲、乙两种型号的产品,生产 1 个甲种产品需用时 8s、铜 8g;生 产 1 个乙种产品需用时 6s、铜 16g.如果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用 1h,用铜 6.4kg, 那么甲、乙两种产品各生产多少个? [流程]: 1、思考串: 、你知道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吗?(学生正确回答教师按照一定顺 序板书) 、设生产甲种产品 x 个,乙种产品 y 个,甲、乙用时和用铜该如何表示 呢?(小组讨论完成) 、如何找 x、y 相等关系呢? 2、和学生一起构建表格大致流程: 1 个甲种产品 1 个乙种产品 总计 用时/s 8 6 3600 用铜/g 8 16 6400 x个甲种产品 y 个乙种产品 总计 用时/s 8x 6y 3600 用铜/g 8x 16y 6400 3、教师完成板书: 解:设生产甲种产品 x 个,乙种产品 y 个. 根据题意,得  ,360068 .6400168   yx yx 解这个方程组,得  ,240 .280   x y 答:生产甲种产品 240 个,生产乙种产品 280 个. [设计意图] 目的: 1、明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是我们解决任何数学问题的前提,解决实际 问题也不例外.学生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应该很容易(注意单位统一). 2、学生一边说已知量的时候,教师一边在黑板上板书,板书时就按照下面 表格的相关项目进行排列,也为下面表格的建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写好一个甲、 乙的用时和用铜后,这时教师稍作停顿,抛出问题:是否非常完整的呈现了题中 的已知量,你有何建议?引发学生的思考:必须再添加“总计”.这样所有的已 知量都在呈现出来了. 3、因为有两个未知量,如果将甲的生产个数设为 x,则乙自然设为 y,相关 的量又该如何表示呢?启迪学生讨论,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梳理相关量之 间的数量关系.将问题由特殊化为更一般的情况. 4、由于此问题中的量比较多,量和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为了清晰的呈 现这些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抛出问题:你有什么好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表 格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而且还能使得题中的量不会遗漏,这样设计出来的表格既 简洁又清楚的呈现了所有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5、在解出方程组的解之后,要提醒学生一定要对方程组的解进行检验(两 层):第一层是方程组解的正确性检验;第二层是解是否则符合实际意义. 【练一练】 运输两批救灾物资,第一批 360t,用 6 节火车皮和 15 辆汽车正好装完;第 二批 440t 用 8 节火车皮和 10 辆汽车正好装完.每节火车皮和每辆汽车平均各装 物资多少(单位:t)? [流程]: 1、学生独立完成具体解题过程. 2、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完成情况.(展示 3 人左右) 3、学生代表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找出以上(投影)解题过程中的不规范的地方. [设计意图] 目的: 1、通过这个练习的完成,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投影展示(3 人左右),快速了解学生完成这题的情况,也为下面 找出解题中的不规范,做好准备. 3、学生代表发言,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体验 到成功的喜悦. 4、解题中的不规范,具有典型性,很多学生就会这样做.通过这个环节,学 生能够更加的关注解题过程的规范性(如:未知量的设法的语句要完整;检验流 于形式,解错了也没有检验出来;“答”也不能少等.) 【活动 2】 【问题 2】 为了强化公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某市采用价格调控手段来引导 市民节约用水:每户居民每月用水不超过 15 立方米时,按基本价格收费;超过 15 立方米时,超过的部分要加价收费.该市某户居民今年 4、5 月份的用水量和 水费如下表所示, 求该市用水的两种收费价格. [流程]: 1、小组讨论:从这个表格中能得到哪些信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小组代表发言:解读表格相关信息. 3、分析相等关系:水费=不超过 15 立方米的费用+超过 15 立方米的费用 4、设出两种价格,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组. 【做一做】: (基本水价为 3 元/立方米,超过 15 立方米部分的价格为 5 元/立方米 ) (1)上述问题中,如果某居民 1 月份用水 4 立方米,那么需要交水费____ 元;如果某居民 6 月份用水 21 立方米,那么需要交水费_____元. (2)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某居民某月交水费 80 元,那么用水量为______ 立方米. 月份 用水量/立方米 水费/元 4 16 50 5 20 70 [设计意图] 目的: 1、问题 4 不同于问题 3 的地方在于:问题 3 是没有表格,是需要学生去自 主设计表格进行分析;而问题 4 是已经有表格的前提下,如何提炼表格的有效信 息,从中找到两种价格的数量关系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2、通过小组讨论,群策群力,代表发言,达到问题的解决的目的,在体验 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也提升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标的要求. 3、【做一做】的设置的第(1)问是已知用水量求水费,有两个思路去求解: 第一是分不超过的费用和超过的费用来算;第二是根据题目中 20 立方米的费用 是 70 元,再加上超过的 1 立方米 5 元,共 75 元.第(2)问是已知水费求用水量, 也可以从不超过 15 立方米的费用和超过 15 立方米的费用来算用水量;也可以借 助题意:5 月用水 20 立方米共 70 元,所以 80-70=10 元,超过了 2 立方米,所以 共用水 22 立方米.可以得到一个共识:用水量和水费,已知一个量可以求另一个 量,其实它们之间就是一种“函数”关系,为函数的学习也做了铺垫. 二、【尝试解决】 某景点的门票价格如下表: 购票人数 1~50 人 51~100 人 100 人以上 票价 40 元 35 元 30 元 某校七年级 1、2 两班共 102 人去游览该景点,其中 1 班不足 50 人,2 班多 于 50 人但不足 60 人,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付款 3815 元. (1)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 (2)如果两个班合起来买票,可节省多少钱? [设计意图] 目的: 1、此题也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现题目中的相关的信息,人数在不同范围内的 票价也不一样,读懂表格至关重要. 2、关于第二问:合起来买票省钱问题.积极的寻求省钱的方式购票,也符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的目的.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 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情操. 三、拓展提高 邮购每册 6 元的某种杂志,邮寄费和优惠率如下表: 邮购册数 1-99 100 以上(含 100) 邮寄费用 书价的 10% 免邮寄费 书价优惠 不优惠 优惠 10% 两次邮购这种杂志共 200 册,总计金额 1140 元,两次邮购杂志各多少册? [流程]: 1、小组合作完成此题. 2、小组代表上黑板讲解. 3、 展开讨论:是否要对每次邮购的册数进行大致的讨论? [设计意图] 1、“尝试解决”中问题的难度在于要对两次共 200 册杂志进行分类讨论: ①两次都小于 100;②两次都大于 100;③一次小于 100,一次大于 100;④两次 都等于 100.对于每种情况进行逐一判断,并最终确定只有“一次小于 100,一次 大于 100”这一种可能.分类讨论思想是初中数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可以提 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学生自信心. 四、小结思考 请你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 本环节目的是在通过学生谈谈收获的过程中,教师获得反馈,从而及时补充 与指导,归纳与总结,并对学生精彩的总结给予表扬,建议全班掌声以资鼓励! 五、作业 P111,第 2、3 题; 【教学感悟】 1、本节课主要围绕用表格去分析问题,借助一元二次方程组去解决问题.问题 1 的关键是构建表格去分析;问题 2 是读懂表格至关重要.整节课的流程比较顺畅. 2、问题 2 之后的“做一做”,将教材的问题进行了改编,虽然难度不大,但是 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给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不同的方 法,发散了思维,符合课标的要求. 3、表格只是分析问题的手段,不是必须手段.所以在问题 1 之后的练习中,没有 要求学生用表格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如果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到问题 的相等关系,并通过设出未知量,列出方程组,也是很好的.列表格不必强求. 教学中,教师把控的很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很好.用不用列表格分析完全 由学生自己做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多元化的课堂生成. 4、拓展提升这个环节,学生经过了充分小组讨论后,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独到 的想法.教学中,教师大胆的把问题抛给学生,完全放开,比如,以为学生代表 上黑板讲解就很精彩: 这个问题分三种情况讨论: 第①种:两次册数都比 100 小.由于两次册数之和是 200,所以此情况不成 立. 第②种:两次册数都在 100 以上.由于两次册数之和是 200,如果此情况成 立的话,只能两次都是 100 册.100×2(1-10%)×6=1080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