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图7-4 火箭升空图7-3 烹调食物
图7-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图7-2 古埃及人冶炼示意图
分组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用镊子夹取
一根小木条,在酒
精灯上点燃。
(2)用镊子夹取
一块小石子,在酒
精灯上点燃。
石子不
能燃烧
木条燃
烧起来
木条有
可燃性
石子没有
可燃性
燃烧要具备什么条件? 可燃物
实验7-1
信息:1.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2.白磷和红磷都具有可燃性。
白磷的着火点为400C,红磷的着火点为2400C
实验方案 现象 原因
(1)铜片上的白磷
(2)铜片上的红磷
(3)热水中的白磷
燃烧起来,
产生白烟
温度达到着火点
且与空气接触
不燃烧 温度没有达到
着火点
不燃烧 没有氧气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
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
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
要什么条件?
(温度达到着火点)
(氧气)
实验:往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
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
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你能总结出燃烧需要
哪些条件吗?
(氧气)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
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物质的固有属性)
燃烧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
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同
时
具
备
分组完成下列实验:
1、在桌面上同时点燃4支蜡烛。
2、小组里每个同学用一种方法熄灭蜡烛(方法
不能重复)。
3、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2、氧气(或空气)
灭火的根本:破坏燃烧的条件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清除或使可燃物
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该物质的
着火点以下。
P129:分析下面实例灭火的原因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
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浇灭;
油罐着火时需用水喷淋降温;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
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隔绝空气或氧气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清除可燃物
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
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
“灭”为会意,从“一”从“火”,
“一”表示覆压火上。
着火部位
请告知:
详细地址
火源种类
燃烧状况
知识拓展:
逃生常识
房
屋
灭
火
时
的
注
意
事
项
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凶猛无法扑灭
时,可以选择哪些逃生措施?
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封闭门窗,等待救援
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下列促进燃烧的方法不合理的是( )
A.烧锅炉是将煤加工成粉末,并用鼓风机
不断往锅炉内鼓入空气
B.烧柴时把柴棍支起来
C.增加柴草的用量
D.设法提高氧气的含量
C
第一关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
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
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到曹军的连环木船上,
“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
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提供热量,使木船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移走了可燃物
第二关
请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
解释下面的成语?
【游戏问答】
第三关
釜底抽薪
北齐魏收《为侯景判移梁朝闻》:
“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
答案:采用隔断可燃物的方法来灭火
火上浇油
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
答案: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加剧烈
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
出处《史记·魏世家》:“譬犹抱
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答案: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加剧烈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
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杯水车薪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
无济于事。
答案:不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煽风点火
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
答案: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