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试要求
1.了解酶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
验,理解酶的概念,掌握酶的本质。
2.理解酶的三个特性,分析比
较酶与无机催化剂的不同
3.掌握验证酶的高效性实验的
基本操作方法,并具备应用相关知
识设计验证实验的能力。探究影响
酶活性的因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二、知识整理
1.细胞代谢
概念:
细胞代谢是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
的统称。
2.酶
概念: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来源:活细胞产生的。(死细胞不产生酶,凡是活细胞都一定
能产生酶。)
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合成原料:氨基酸 或 核糖核苷酸(组成RNA)
功能:生物催化剂:
a.在催化某一反应时,与其他一般无机催化剂 一样,能
显著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但并不改变反应的方向和平衡常数;
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均没有变化。
作用分布:细胞外(胞外酶:如各种消化酶);细胞内(胞内酶:如呼吸氧化酶)
酶的功能作用机理:
1、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
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2、酶在生化反应中起的催化的作用,主要是
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酶在反应前后质量
和性质不变化
看两道题
下图示酶促反应,甲、乙、丙、丁中属于酶
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A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合成物质(神经毒气),这种物
质能够钝化参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形成乙酰
胆碱酯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部位内含有丝氨
酸,这种抑制剂通过与酶活性部位的丝氨酸反应
而起作用。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胰肽酶E被证明也受该神经毒气的钝化。随后,科学家又
发现血管紧张肽原酶和胃蛋白酶的活性部位内都
含天冬氨酸。根据上述材料能推测到的是( )
A.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和胰肽酶E的活性
部位都含有丝氨酸
B.上述这些酶的活性部位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
和功能特点
C.血管紧张肽原酶和胃蛋白酶由于结构上的相
似可归属于同一类别
D.血管紧张肽原酶和胃蛋白酶可能会被某一类
物质钝化
ACD
关于酶的本质的探索:
⑴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
是由于 的存在,没有 的参与,
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⑵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坚持认为:引起发酵的
是 ,但这些物质只有在 后
才能发挥作用。
⑶德国化学家毕西纳得到 ,加入葡萄糖
后变成酒,他将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 。
⑷美国科学家萨姆纳用 作溶剂,得到 的
结晶,这种结晶溶于水后能够催化 分解
成 ,然后他用多种方法证明该物质是 。
⑸后来,科学家又相继获得 、 等
许多酶的结晶,并证明这些酶都是 。
⑹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 也
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酶的特性:
a.高效性;
b.专一性;
c.需要适宜的条件:适宜的
温度和适宜的pH。
3.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如下表
试管编号 加入物质 处理 观察
1 2mLH2O2溶液 不作处理 基本无气泡产生
2 2mLH2O2溶液 90℃水浴加热 有气泡产生
3 2mLH2O2溶液 加2滴Fecl3溶液 有较多气泡产生
4 2mLH2O2溶液 加2滴肝脏研磨液 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通过1号与2号相比,2号试管明显的气泡产生,说明升高温度
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
3号和4号试管中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说明FeCl3溶液和肝脏
研磨液都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反应;4号比3号的反应速度快,
说明酶的催化效率比Fecl3高。
结论:酶在细胞代谢中具有催化作用,且酶具有高效性。
控制变量与对照实验
1、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
量。
2、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
3、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
中可能还会存在的一些可变因素,对实
验结果造成影响。
4、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
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5、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与实验
组。
在本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1.实验时肝脏必须要新鲜。肝脏如果不新鲜,实验
效果不好。因为酶是蛋白质,如果取材过早,肝细胞内
的过氧化氢酶等有机物就会在腐生细菌的作用下分解,
使组织中酶的数量减少且活性降低。
2.要使用肝脏的研磨液,这样可加大肝细胞内过氧
化氢酶与试管中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过氧化
氢的分解。
3.滴加氯化铁和肝脏研磨液不能合用一支滴管。原
因是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少量酶带入氯化铁溶液
中也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4.由于反应速度快,要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
5.过氧化氢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使用时不要让其接
触皮肤。
a.酶的确定:淀粉酶不适合做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 ,是
由于在碱性条件下,碘与淀粉的反应不能进行;氧化氢酶不适合做
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是由于温度能影响过氧化氢分解
反应的速度。
b.实验原理:用淀粉和淀粉酶做实验时,可利用加碘液后看溶液是
否变蓝来判断淀粉是否水解,从而了解淀粉酶的活性;用过氧化氢
酶做实验时, 可根据产生气泡的数量和速度来判断酶的活性。
c.变量的确定: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或pH,因变量是酶的活性。
温度的控制可用冰块降温或水浴加热,用温度计随时测量;pH的控
制可加入强酸或强碱,用pH试纸进行测量。
d.对照组的设置:应将温度或pH调到该酶的最适温度或pH水平上,
其他条件与实验组相同。
e.实验组的设置: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组至少要设置2组,
一组pH明显高于对照组,一组pH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条件实验组
和对照组均相同。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组至少要设置2
组,一组温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一组温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他条
件实验组和对照组均相同。
三、知识拓展
1.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除温度和PH 对酶活性的
影响外,酶浓度和反应底物的浓度也能影响酶促反
应的速度。
甲 乙
丙 丁
温度:
一般而言,温度越高化学反应越快,但酶是
蛋白质,若温度过高会发生变性而失去活性,
因而酶促反应一般是随着温度升高反应加快,
直至某一温度活性达到最大,超过这一最适
温度,由于酶的变性,反应速度会迅速降低。
大多数酶,在30-40℃范围内显示最高活
性。低温不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时酶活性
降低,但若再给予适宜的温度,酶活性又增
强。高温可导致酶失去活性,绝大多数酶在
70℃以上,其空间结构即被破坏。
热对酶活性的影响对食品很重要,如,
绿茶是通过把新鲜茶叶热蒸处理而得,经过
热处理,使酚酶、脂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
酶等失活,以阻止儿茶酚的氧化来保持绿色。
红茶的情况正相反,是利用这些酶进行发酵
来制备的。
pH值:在极端的酸性或碱
性条件下会变性而完全失
去活性,大多数酶的最适
PH值为4.5-8.0范围内。
(1)动物体内的酶最适
宜pH大多在6.5—8之间。
唾液pH为6.2—7.4,胃液
的pH为0.9—1.5,小肠液
的pH为7.6。
(2)植物体内的酶最
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酶的浓度:在有足够底物
而又不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的情况下,则酶促反应速
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底物浓度:当酶浓度、温
度和PH恒定时,在底物
浓度很低的范围内,反应
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限度
时,所有的酶与底物结合,
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再增
加底物演义,反应速率不
再增加。
如果酶的数量一定,下列哪个图示最确切地
反映了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数量关系 ( ) A
下图纵轴为酶反应速度,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正
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
的是( ) B 此题见于课后拓展题
注意酶与激素、蛋白质、维生素、脂质的关系:
• 问: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吗?
• 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吗?
用数学集合怎样表示??
生物体所有的细胞都能产生酶吗?
一般来说,只要活细胞都是可以产生酶的。
成熟的红细胞是没有细胞核的,也没有大多
数的细胞器,红细胞一旦成熟,将不再合
成酶。
1、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的水混合
装入一容器内,调整PH至2.0,保存在37摄氏度的温水内,过
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 )
A 淀粉、胃蛋白酶、多肽、水
B 唾液淀粉酶、麦芽酶、胃蛋白酶、多肽
C 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多肽、水
D 唾液淀粉酶、淀粉、胃蛋白酶、水
2、将胃液的PH从10降到2的过程中,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活性的
变化是( )
A 一直上升 B 没有变化 C 先升后降 D 先降后升
A
B
典型例题
3、加酶洗衣粉不能用沸水溶解,这说明了酶的作用( )
A 适于低温下催化 B 具有高效性
C 具有专一性 D 需要适宜的温度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酶的主要作用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B 酶以相同的能量能使更多的分子活化,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
C 酶加速反应的进行,使给反应物提供能量
D 酶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降低活化能的能力显著
5、蛋白酶使蛋白质水解为多肽,但不能使多肽水解为氨基酸,
这说明酶有( )
A 高效性 B 专一性 C 多样性 D 稳定性
D
C
B
6、下图为某同学根据实验所做的不同温度下,
A、B、C、D四种酶的催化效率曲线图,请据
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酶的催化效率达到最
高值时温度约为_____。
(2) _____曲线能反映出温
度对人体内酶的影响。
(3) _________ 曲线很可能
是错误的,因为_____。
(1)15℃(2)B(3)C,超过60℃,绝大多数的酶失去活性。
7.(2006年广东,27)下表是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
蔗糖的作用实验设计及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
A.蔗糖被水解成非还原糖
B.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还原糖
C.淀粉酶活性在60℃比40℃高
D.淀粉酶对蔗糖的水解具有专一性
根据实验结果,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
A.蔗糖被水解成非还原糖
B.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还原糖
C.淀粉酶活性在60℃比40℃高
D.淀粉酶对蔗糖的水解具有专一性
[思路解析]读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淀粉酶能够
催化分解淀粉(试管①②③),而对蔗糖不起
作用(试管④⑤⑥),说明酶具有专一性,一
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从
砖红色的深浅可以看出,不同温度条件下,淀
粉酶对淀粉的水解作用不同,以60℃时最高,
说明酶的催化效率的高低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答案] BC
8、动物脑组织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脱羧酸,能专一催化
1 mol谷氨酸分解为1mol r-氨基丁酸和1 mol CO2。
某科研小组从小鼠的脑中得到该酶后,在谷氨酸起始浓
度为10mmol/L、最适温度、最适pH值的条件下,对该
酶的催化反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见图38-1和图38-2。
图1产物CO: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 图2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曲线
(注:酶浓度固定) (注:反应物浓度过量)
请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画出反应过程中谷氨酸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
线(请用“1”标注)。
(2)当一开始时,将混合物中谷氨酸脱羧酸的浓度增加
50%或降低反应温度10℃,请在图1中分别画出理想条
件下CO2 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用“2”标注酶浓
度增加后的变化曲线,用"3”标注温度降低后的变化曲
线),并分别说明原因。
【答案】(1)见曲线1(评分依据:每分解1 mmol谷氨
酸则产生1 mmol CO2,根据CO2浓度变化曲线,可得
到严格的谷氨酸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2)当谷氨酸脱竣酶的浓度增加50%时,见曲线2,
其原因:酶量增加50%,酶催化反应速率相应提高,
反应完成所需时间减少。当温度降低10℃时,见曲线3,
其原因:温度降低,酶催化反应速率下降,但酶并不
失活,反应完成所需时间增加。
(3)重金属离子能与谷氨酸脱羧酸按比例牢固结合,不
可解离,迅速使酶失活。在反应物浓度过量的条件下,
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后,请在图2中画出酶催化反应速率随酶浓度变化的曲线(请用“4”标注),并说明其原因。
(3)见曲线4(注:曲线4为一条不经过原点的平行直线,
平移距离不限)。原因:一定量的重金属离子使一定量
的酶失活,当加入的酶量使重金属离子完全与酶结合后,
继续加入的酶开始表现酶活力,此时酶的催化反应速率
与酶浓度变化的直线关系不变。
立意:重点考查酶的作用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对实验
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运用图表形式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以及推理
能力;考查考生对建立模型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