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高中历史第一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培优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学年安徽省高中历史第一学期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第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培优训练 一、单选题 1.《全国苏维埃区域与红军扩大的总形势》中提到,“农民游击战争的区域已蔓延到十一省的范围,尤其以 江西福建两湖两广六省的声势浩大。在这些省份中间,许多已经实行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贫农兵士耕 种,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的地方更多”。这表明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全面展开 B.城市武装斗争高潮到来 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发展 D.红军开始实施战略转移 2.1928 年,中共“六大”提出“应赞助平分土地的口号同时应加以批评”,指出在中农占多数的地方,不 强制推行可能损害中农利益的“平分土地”,党应使农民了解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才能够实现真 正意义上的平等。这一决议 A.有利于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 B.消除了“左”倾冒险主义影响 C.纠正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D.借鉴苏俄经验发展根据地经济 3.如油画所示,1934 年 11 月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 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这就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半条被子”的故事,这一故事主要反映 了 A.红军长征的危险性与艰巨性 B.国民党统治下农民阶级的极端贫困 C.日本侵华的残酷性和野蛮性 D.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4.1932 年 9 月苏区中央财政部发出第六号训令,要求各级财政部核查商人有无哄抬市价和破坏货币等行为, 要求各级财政部要“经常鼓动当地商人设法运入日用必需品如洋油、食盐、洋火等”。这政策的出台的主要 背景是当时苏区 A.推行外贸自由的政策 B.受到美国经济封锁 C.工业品生产能力低下 D.经济发展环境恶化 5.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 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进京赶考—日出东方—灯塔指引—星火燎原 C.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星火燎原—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日出东方—进京赶考—星火燎原—灯塔指引 6.上世纪 30 年代,长征就已中外闻名。苏联和共产国际知道它,英美世界也因斯诺的《西行漫记》的广 为流传,对之也很熟悉。1950 年 1 月毛泽东特别指示,对外发布任命张闻天担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的新华 社稿件,需标出张闻天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据此可知 A.长征因《西行漫记》才闻名中外 B.中共领导人注重发挥长征影响力 C.长征胜利是中共走向成熟的标志 D.新中国成立不久得以重返联合国 7.1933 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下列对图表 的解读正确的是 A.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 B.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 C.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摩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 D.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 8.1930 年 10 月,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在暂时还不是苏区的地方,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游击战争”, 中共的干部工人骨干才开始按共产国际的要求向农村地区转移。这表明当时 A.中共始终以农民运动为革命的核心 B.井冈山道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认可 C.土地革命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开展 D.中共党内关于革命道路的分歧消失 9.从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鄂西、鄂豫陕、川陕等各根据地名称,可以发现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的 革命根据地基本都位于各省交界的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这种分布特点 A.导致了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B.借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C.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D.表明中共尚未找到正确道路 10.20 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对外管理、对内自由"政策,对输入输出的重要商品实 行有组织地专买专卖,一般商晶用税率调节,内部则按市场自由交易。这一政策 A.表明计划和市场两大手段可相互兼容 B.旨在打破国民政府对根据地经济封锁 C.为抗日战争胜利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D.扭转了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落后局面 11.1928 年 7 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 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 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表明 A. 国民革命推动了群众爱国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政府独立自主的民族意识有所增强 C.西方列强对华的外交政策已经发生质变 D.世界范围内涌现出一股民族自决的潮流 12.1930 年,中共赣西南特委向中央报告称根据地“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 枷锁,个个都喜形于色。”“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添置衣服、被子、蚊帐和一些农具,特别是大部分人讨老婆 没有困难了。”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坚持中心城市主导的革命模式 B.阐明改善农民生活的必要 C.肯定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剖析个体小农经济的实质 13.1930 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 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人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B.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1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 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这反映出《宪法大纲》 A.消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D.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15.1930 年 6 月,中共领导人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道:“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 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 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的中共 A.还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存在分歧 C.中共重视农民革命和城市暴动的结合 D.党内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依然存在 16.1930 年 2 月 26 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 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 识和土匪倾向”。由该报告可判断出 A.中共党内存在“左”倾冒进思想 B.当时的革命形势利于中央根据地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有待完善 D.中共中央对时局的估计过于乐观 二、综合题 17.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31 年 11 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面对国民党的多次“围剿”,依然大力发展 经济建设。1933 年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在中央、省、县三级设立国民经济部,并召开两次经济建设大 会,号召各级部门有序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在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各级苏区政府大力开展 土地革命,努力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通过组织建立劳动互助社、耕田队、种粮合作社,苏区的农业生 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除国营企业外,苏区鼓励私人兴办企业,大力发展合作社企业。各苏区还废除高利贷 剥削,建立了工农银行,为各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展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发展经济建设的影响。 18.中国的灾荒,世界罕有,社会救济不可或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明代的灾害竟达 1011 次之多。灾害造成经济凋敝、社会动荡、政治危机等各种问题。 为应对灾情,救济灾民,明太祖洪武初于各州县人口密集处建立仓廒,以备赈济,名曰预备仓。灾区税粮 即与躅免,实行赈贷措施,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和生活。如洪武十五年(1382 年)八月,嘉定县饥,命发官 廪米 28120 石,直接救济灾民。但仍出现地方官捏报灾荒,侵吞赈银等事件。 ——摘编自张祖平《明清时期的政府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因灾害等原因对根据地农业经济造成极大的损失。在苏维埃政府现有财政有 针对性倾斜下,动员各县乡政府将多余的秧种和有余力的牛组成耕牛队,帮助缺乏地方进行耕种。苏维埃 政府提出,应“适当调动人力和牛力”,制定生产奖励条例,将其收获的一部分奖励给提供人力、牛力的人。 毛泽东动员群众互相帮助共渡难关,193 年秋,临时中央政府在《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中提出,劳动 互助社不仅有计划地调剂了劳动力的余缺,而且养成了群众的阶级互助精神。因苏维埃政府措施得当,且 符合当时根据地农村的实际,取得了积极效果。 ——摘编自阳甜《土地革命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硏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应对灾情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政府重视灾情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区应对灾情措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救济的理解。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的反思和探索的复杂性在于:尽管中共反思探索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错误, 但从总体上看,中国革命的形势却是逐步高涨的,革命力量是逐步扩大的。革命力量的发展从主现上说显 然是中共,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些共产党人积极反思、探索的正确方面在起作用。由于中共总结, 反思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放手在农村搞土地革命,抓住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获得了广大农民的 支持;同时,采取了坚决的武装斗争方式,组织、扩大了革命的军队,与国民党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 适合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和中国国情,从而很快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摘编自台寿彝《中国道史》 材料二 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 30 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 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 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将改革进行到底。 ——摘编自习近平《以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为契机,将改革进行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在探索中出现严重错误的表现,并概括以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积极探索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中国政治史相关知识,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的历程。 参考答案 1.C2.A3.D4.D5.A6.B7.A8.B9.C10.B11.B12.C13.A14.D15.B16.A 17.(1)制度:完善经纪管理制度,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经济管理部门 农业:开展土地革命,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 金融:建立工农银行,提供资金帮助 工业:鼓励开办私有企业。 (2)巩固了工农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有益探索。 18.(1)表现:设置预备仓;蠲免灾区税粮;实行赈贷和赈济措施。 原因:维护封建统治;自然灾害严重;社会问题丛生;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民本思想的影响。 (2)特点:党的领导;维护人民利益;适当的奖励政策;政府支持和民间互助(劳动互助社)相结合。 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赢得了广大劳苦群众的拥护与信任;有效地调剂劳动力、减轻了缺 乏生产资料的农民的经济负担;对土地革命战争起了支援作用;为巩固革命根据地奠定重要物质基础。 (3)理解:政府主导和民间互助相结合;加强官员管理和监督;真正执政为民;制定符合实际经济社会状 况的政策。 19.(1)错误的表现: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成果:明确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共产党的正确 领导下,坚持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 (2)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 进入一个新时代;1982 年宪法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2 年,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7 年,中共十五大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1999 年,把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建立起来。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