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总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 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 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 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 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 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 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 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 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 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 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 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 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 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 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 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 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 疑的了。 (选自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 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 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 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 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 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 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 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 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 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 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 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 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 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选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 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 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 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 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 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 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 界。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 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 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 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 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 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 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 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 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选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 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 审美体验是一种深层的、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它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 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C. 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可以通过灵感、 直觉来建构。 D. 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它和西方美学一样都认为审美 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夜,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 只有具备一定的人生体验、艺术体验,才能最终有相应的艺术创造。 C. 在美学家看来,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D. 齐白石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将生活中对虾的观察,这一重要的艺术之源,转化为其经典水墨画中一系 列栩栩如生的“虾”。 3. 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不属于...“审美体验”的一项是( ) A.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尚书·说命下》 B.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D.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 4. 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审美体验的作用。 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雅人雅事,在叶朗看来,这样创作的用意是什么?请从“作诗、行酒令、 品茶、下棋”中任选一个,结合《红楼梦》具体情节,联系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B 2. D 3. A 4. 作用:①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②使社会存在或社会 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③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④审美体 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5. 用意是:作者描写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具体情节:如饮酒行令本是古人宴席之常,而宝玉生日时湘云要求行令中有古文、古诗、曲牌名等; 理解:使得酒令得以展现人物才思,在娱乐活动中蕴含审美情趣,使得小说有别于人生本来之庸常,呈现 出诗意的趣味和雅致的格调。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项,“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错误。依据原文“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 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了”可知,应该是:“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通过“审美体验”转化为“艺术”。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和文本内容的能力。 D 项,“齐白石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将生活中对虾的观察,这一重要的艺术之源”说法错误。艺术家创 作的艺术之源是“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而不是“生活中对虾的观察”这样的“眼中之虾”。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和文本内容的能力。 A 项,梅,在古时是地位仅次于盐重要的调味品,古人利用其果酸作调料,这句话强调“梅”的实用价值, 不是“审美体验”。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由“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 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 的、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 就是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 生生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可概括出:审美体验的含义是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 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 由“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 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 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 疑的了”可概括出: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 由“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 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可 以概括出: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 由“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 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 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 干事业”可以概括出: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文中情节设置的作用及名著阅读能力。情节设置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主旨、手法效果 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而名著阅读需要考生平时做好积累,识记重要作品的作者、作者字号、时代、文学 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 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依据“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可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 茶……有关的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然后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内容,如“猜灯谜”“酒令助兴”“扎放风筝”等,对其加以阐释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一只布袋 刘震云 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有个种地的叫老韩。老丁和老韩是好朋友。 做买卖的人,本该爱说话,但老丁一天说不了十句话。种地的整天和牲口、庄稼打交道,本该不爱说 话,但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一个不爱说话,一个爱说话,本不该成为好朋友,但两人有共同的爱好, 爱上山打兔,爱唱上党梆子。为了一个唱戏,两人走到了一起。老丁平日不爱说话,但一到唱戏,像换了 一个人,口舌翻飞,字正腔圆,精神焕发。两人本是朋友,但唱起戏来,或是夫妻,或是君臣,或是父子。 有时唱一个折子,有时连走一本戏,全看二人的兴致。唱起戏来,往往忘了打兔。 两人是朋友,两家的老小也走得近。老丁的小女儿胭脂和老韩的小女儿嫣红,常在一起割草。这年八 月十五头一天,两人割了一下午草,天快黑了,背着草回家,看见前头路边,躺着一个物件。两人都想捡 这物件,嫣红比胭脂大一岁,跑得比胭脂快,早一步跑到物件前。捡到手里,原来是一只布袋。嫣红便将 这只布袋搁到自己草筐里,背回了家。 老韩老婆打开布袋,吃了一惊,原来里面躺着一堆大洋。倒出来数了数,整整六十七块。晚饭时候, 老韩从地里收工回来,看着白花花一堆大洋,也傻了眼。两口子夜里盘算大洋的用途,或置两亩地,或盖 三间房,或添几头牲口。老韩激动起来,话匣子打开了,说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老韩老婆将嫣红叫过来: “昨天拾布袋的事,你漏出半点风声,我用绳子勒死你。”把嫣红吓哭了。 吃早饭的时候,老丁来了:“听说嫣红昨天捡了个布袋?” 老韩说:“回来让她妈打了一顿,布袋里是半袋干粪。” 老丁笑了:“哥,俺胭脂当时摸了摸那布袋,里边好像是钱。” 老韩知道瞒不住了,说:“没敢动,等着人家来认呢。” 老丁:“要是没人认呢?” 老韩有些不高兴了:“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 老丁:①“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布袋是胭脂和嫣红一块捡的。见了面,分一半。” 老韩:“你这不是耍浑吗?” 老丁:②“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 老韩:“你要这么说,咱俩没商量。” 老丁:“要是没商量,又得有个说法。” 老韩:“啥说法?” 老丁:“就得经官。” 事情一经官,捡到的东西,明显就得没收。老韩听出来老丁的意思,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得着便宜。 两人一块打兔唱戏,好了二十来年,老韩没发现老丁遇到大事,为人这么毒。平时不爱说话,怎么一到骨 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呢?嘴比唱戏还利索呢?可见他说的这些话,来之前早想好了;可见两人平日 的好,都在小处;一遇大事,他就露出了本相。不是说老韩贪财,舍不得分给他钱,而是这理讲不通。既 然已经撕破了脸,就是再分钱给他,两人也算掰了。老韩也赌上了气:“这布袋是捡的,不是偷的,你想 告就告吧。”老丁也不示弱,转身走了。 但事情没等经官,布袋的主人找上门来。布袋的主人,是襄垣县温家庄给东家老温家赶大车的老曹。 八月十五头前,老曹拉了一车黄豆,到霍州去粜。粜完黄豆,又结了霍州粮栈欠老温家小麦的钱,共六十 七块大洋。空着车往回走,身上乏了,在车上半睡半醒,由着牲口往前走。路过牛家庄村头,一过沟坎, 车一颠,装钱的布袋滑落到地上。等车进了襄垣界,才发现布袋丢了,老曹惊出一身汗。急忙顺着原路回 头找,但路上哪里还有布袋的踪影?老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打问,问了百十个村落,口干舌燥,水米没打 牙,没有问出布袋。本想没了指望,到了牛家庄,照例一问,纯粹为了心安,没想到牛家庄大人小孩,都 知道老韩家拾了布袋。本来大家不知道,让老丁一闹,大家全知道了。老曹便寻到老韩家。老韩见瞒哄不 住,只好将布袋拿了出来。老曹一见布袋,一屁股瘫坐到地上,将布袋里的银元倒出来数了数,分文不少。 老曹站起身,向老韩作了个揖:“大哥,没想到能找着布袋。” 又说:“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又说:“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我赔不起东家。” 又说:“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不上吊,老婆也得上吊。” 又端详老韩:“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块大洋,没往心里去, 大哥,你不是一般人。” 说得老韩倒有些惶恐。老韩平时嘴挺能说,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曹又说:“今天不是小事。如不 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 老韩又有些猝不及防。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这么快就连到了一起? 因为一只布袋,襄垣县温家庄的老曹,和沁源县牛家庄的老韩,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事后老韩说: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因为一只布袋,我丢了一个朋友,得到一个朋友。” (节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只布袋”是行文线索,从嫣红捡布袋、两家争布袋到老韩还布袋,小说的基本情节都是围绕这只布 袋逐步展开的。 B. 老韩失去的朋友老丁不是真朋友,得到的朋友老曹也未必是真朋友,得到朋友和失去朋友都是阴差阳错, 充满了意外和偶然。 C. 小说对老曹丢失和寻找布袋的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解答了前文嫣红为什么会捡到布袋的疑问,也交 代了后文老曹与老韩成为朋友的缘由。 D. 小说通过“一只布袋”引发的风波,刻画了几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比如老丁平时做生意不爱说话, 跟老韩争辩时却是口齿伶俐,义正辞严,句句在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的叙述语言平实、简洁、洗练,又娓娓道来,展示了浮生百姓的生活状态,并揭示“寻找与孤独” 的主题。 B. 小说不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描写,而且在迅速推进的故事情节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塑造人 物形象。 C. 小说开头“沁源县有个牛家庄。牛家庄有个卖盐的叫老丁……”这类语句明显借鉴了民间文学的表述方 式,叙事也采取了“凡事有原委”的传统模式。 D. 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就是指人物自身前后言行的对比,比如“老韩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与面对老曹 时“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形成对比。 8. 言为心声,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达了老丁怎样的言外之意?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在老曹找到布袋后,在五个段落中连用五个“又”写老曹说话,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答案】6. D 7. D 8. ①逼老韩说出分钱的意见;②为自己分钱找一个合理借口。 9. 既表达了失而复得的激动与喜悦,突出了老曹真心实意的感激,也从侧面映衬出老韩的尴尬无语;“又” 重复出现 5 次,富有气势,能引导读者思考文章的主旨: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行文简洁明快,情节推动迅 速。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 项,“义正辞严,句句在理”分析错误。根据文意可知,老丁其实并无什么“正义”可言,话语也无“道 理”可辨,老丁找老韩论“理”,究其根本还是出于他那颗贪婪的利益心,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所谓友 情在利益面前是何其脆弱。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D 项,“就是指人物自身前后言行的对比”分析错误。文中的对比既指人物自身前后的对比,比如老韩先 前的“一天得说几千句话”与面对老曹时“现在一句话说不出来”、老丁的“平时不爱说话”与“怎么一 到骨节上,话一句比一句跟得上”形成对比;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比如老韩老丁先前是很好的朋友与 在利益面前两人反目形成对比等。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当老韩向老丁说“没人认,再说没人认的事”时,老丁说“要是没人认,咱就得有个说法”,老丁的意思 很明显,如果有人认领,那就作罢;如果无人认领,那你老韩不能一个人独吞,自然有我老丁的一份,这 一份是多少,该怎么分,得有个“说法”,这是明显在逼老韩说出分钱的意见。当老丁提出“见了面,分 一半”时,老韩说老丁是在“耍浑”,老丁说“我不是在乎这个钱,是说这个理”,其实在老丁那里,是 毫无“理”可言的,钱是别人捡的,与他没有关系,他之所以将“理”作为进逼老韩的武器,还是自己的 贪婪心在作祟,他这样说不过是为自己分钱找一个合理的借口罢了。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作品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老曹在拿到布袋后,不间断地紧追着说了五句话。“大哥,除了是你,换成我,捡了布袋,也不会拿出来”, 这一句是老曹对老韩人品的高度评价。“路上我找了一条绳,找不着布袋,我也就上吊了;六十多块大洋, 我赔不起东家”“赔起赔不起是一回事,回到家里,跟老婆就不好交代;我不上吊,老婆也得上吊”这两 句是老曹对找不到布袋的严重后果的描述以及布袋失而复得的激动与喜悦,当然还有对老韩归还布袋的感 激,在他的话中,是老韩救了他的命。“大哥,看你是个种地的,却不贪财;一星半点不贪常见,六十多 块大洋,没往心里去,大哥,你不是一般人”,这一句是老曹对老韩的再次高度评价,也是老曹的说话技 巧。“今天不是小事。如不嫌弃,我跟大哥结个拜把子兄弟”这一句是老曹对老韩表达的感激。五句话连 缀而出,老韩倒显得惶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与前文老韩的很能说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一句紧追一句的 话语中,情节被快速推动;而老韩在没有半点思考的机会的情况下,竟然被动地和老曹成了好朋友,这也 引发读者的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友情和利益谁会更坚固?人性到底有多复杂?朋友因什么而 聚,又因什么而散?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讳渊,姓李氏。其七世祖皓,当晋末,据秦、凉以自王。祖虎,西魏时,官至太尉,周闵帝受魏禅, 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父昺,袭封,隋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高祖生于长安,性宽仁,袭封 唐公。 隋文帝独孤皇后,高祖之从母..也。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弟从征辽 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 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 纳赂以自晦。 十一年,高祖击龙门贼母端儿,射七十发皆中,尽得其箭于其尸。突厥犯塞,隋兵少,不敌,高祖射 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十三年,天下盗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 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 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 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 高君雅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乃阴为备。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君雅反,即坐上执之。丙 寅,突厥犯边,高祖令军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杀之以起兵。遣刘文静使突厥, 约连和。六月己卯,传檄诸郡,称义兵,开大将军府,置三军,开仓库赈穷乏。所经隋行宫、御苑..,悉罢 之,出宫女还其家。五月乙巳,隋帝命唐王冕十有二旒,建天子旌旗,出入警跸..。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即 皇帝位于太极殿。 (《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 之高祖/大惊/ B. 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 之/高祖大惊/ C. 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 之/高祖大惊/ D. 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 之高祖/大惊/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母,母亲的姐妹,即姨母。“从”即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之意,文言中的“从兄“从弟”“昆仲” 等皆指堂兄、堂弟的意思。 B. 谥号有褒贬之义,最高的褒扬就是文武,还有成、桓、昭、景、明等也是褒字。炀帝,文中指隋朝皇帝 杨广的谥号,含有贬意。 C. 御苑,帝王的园林或借指京城,文中指的是前者。古代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前常加“御”字以表敬 称,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D. 警跸,古代帝王出入时,所经路途侍卫警戒,清道止行,谓之“警跸”。出为警,入为跸。有时也指帝 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出身显贵。他的祖父李虎在周闵帝受魏禅后被追封为唐国公,父亲李昺承袭先代的封爵担任隋柱国 大将军。 B. 高祖警觉机变。杨玄感将反叛,高祖事先发觉,并及时奏报皇帝,后来隋炀帝猜忌他,他察觉后,就纵 情饮酒并收受馈赠后躲藏起来。 C. 高祖善射有谋。击母端儿箭无虚发;突厥犯边,隋军兵少不能敌,高祖外示闲暇以惑敌,另选善射者为 奇兵设伏,最终打败突厥军队。 D. 高祖乘势起兵。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贼四起,高祖借突厥犯边诛杀副留守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起 兵后又派刘文静出使连和突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2)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 14. 唐高祖李渊起兵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安抚民众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计谋已经决定,但高祖不知道这件事(实际情况),(李世民)想把实情告诉他,又怕自己的建议不 被高祖采纳。 (2)炀帝派使臣捉拿高祖到江都,高祖十分恐惧。李世民说:“事情(势态)危急,可以行动了!” 14. (1)开仓救济穷困百姓。(2)废止隋帝行宮园苑。(3)放出宮女回家。 目的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邀买天下民心。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的翻译是“高祖留守太原,兼任晋阳宫监,他所交好的宾客裴寂担任 晋阳宫监副职,李世民暗中与裴寂谋划,高祖到裴寂家喝酒,等到高祖酒兴正浓心情悠闲舒畅的时候,裴 寂把夺取天下的决策告诉他,高祖大惊。”“晋阳宫监”是官职名称,“领晋阳宫监”是担任晋阳宫监, 应从其后断开,所以排除 B、D 两项;“高祖”是“高祖过寂饮酒”的主语,所以应从此句的高祖前断开, 排除 A 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 项,昆古义为哥哥,胞兄。仲则是弟弟的意思。昆仲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 项,“就纵情饮酒并收受馈赠后躲藏起来”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 2 段“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 自晦”可知是“高祖听说后更为恐惧,于是放肆饮酒、收受馈赠,借以掩藏才能”,选项对“自晦理解错 误”,自晦,自隐才能﹐不使声名彰著。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重点字词:“未之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未知之”,翻译为“不知道这件事”;“欲以情告” 省略句,应该是“世民欲以情告之”,翻译为“(李世民)想把实情告诉他”;“惧不见听”以“见”为 标志的被动句,听,采纳。 第二句重点字词:执,捉拿;诣,到;大,十分;急,危急;举事:行动,发动起义。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筛选整理原文内容的能力。根据问题“唐高祖李渊起兵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安抚民众 的”可知答案在最后一段,根据“开仓库赈穷乏”可知李渊采取了开仓救济穷困百姓的措施;根据“所经 隋行宫、御苑,悉罢之”可知李渊采取了废止隋帝行宮园苑的措施;根据“出宫女还其家”可知李渊采取 了放出宮女回家的措施。根据这些措施可知李渊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安抚百姓,收买天下民心,根据原 文隋炀帝的暴行可知李渊采取这些措施也是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点睛】文言文翻译,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答题技巧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 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 需要将得分点翻译出来。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 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少改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 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参考译文: 高祖姓李名渊,字叔德。他的前七代先祖李皓,晋末时占据秦、凉二州,自称为王。祖父李虎,西魏 时被赐姓大野,官做到太尉,与李弼等八人辅助北周取代西魏有功,都成为加“柱国”衔的最高武官。北 周孝闵帝承继西魏帝位时,李虎已去世,便追认他的功劳,封为唐国公,父亲李昺,承袭其父爵位封为唐 公,任隋朝的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高祖在长安出生,性情宽厚仁爱,袭位封为唐公。 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高祖的姨母,因此文帝与高祖相互亲近友爱。文帝任北周宰相时,恢复高祖姓李。 炀帝征讨辽东,派高祖在怀远镇督运军粮。杨玄感想要谋反,他随从炀帝征辽的兄弟们尽都逃回,高祖事 前察觉,禀报炀帝。这时,隋朝政务荒废,天下大乱,炀帝多凭猜忌杀戮大臣。他曾因事召见高祖,高祖 有病,未按时谒见。高祖的外甥王氏,在后宮供职,炀帝问王氏,王氏回禀高祖有病,炀帝说:“可会死 吗?”高祖听说后更为恐惧,于是放肆饮酒、收受馈赠,借以掩藏才能。 大业十一年(615),高祖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还击龙门的贼寇母端儿,射七十箭全部命中,贼寇败逃, 从尸体上尽数收得所射的箭。突厥侵犯边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迎击,隋军兵少,不足抵敌。高祖射 箭捕猎纵马驰骋,以示兵力悠闲有余;又另选擅长射术的士兵埋伏作为出奇制胜之军。敌寇遭遇高祖,犯 疑不敢交战;高祖趁机攻击,突厥军大败而逃。 大业十三年(617),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寇四起。高祖的子李世民料定隋朝必定会灭亡,暗中交结豪 杰,招纳逃亡人士,与晋阳县令刘文静谋划夺取天下。计谋已经决定,但高祖不知道这件事(实际情况), (李世民)想把实情告诉他,又怕自己的建议不被高祖采纳。高祖留守太原,兼任晋阳宫监,他所交好的宾 客裴寂担任晋阳宫监副职,李世民暗中与裴寂谋划,高祖到裴寂家喝酒,等到高祖酒兴正浓心情悠闲舒畅 的时候,裴寂把夺取天下的决策告诉他,高祖大惊。突厥屡屡侵犯边塞,高祖出兵不见功效,炀帝派使臣 来抓高祖到江都,高祖十分恐惧。李世民说:“势态危急,可以行动了!”不久炀帝又派使臣快马赶来赦 免高祖,起兵发难才中止。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商量趁着到晋祠求雨的机会除掉高祖。 被高祖察觉,便暗地做了防备。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指控王威、高君雅君雅谋反,高祖当即在座位上把他们 抓了。十七日,突厥进犯边境,高祖传令军中说:“有人告发王威、高君雅招来突厥,现证实果然如此。” 于是杀了王、高二人趁势起兵。并派刘文静出使突厥,相约媾和。六月己卯日,高祖向各郡发布军事文告, 号称是禁暴救乱的义兵,设置大将军府,建立左、中、右三军,开仓救济穷困百姓,将所经过的隋帝行宫、 园林禁苑,全部废止,放出宫女让她们回家。五月乙巳日,高祖佩带有十二玉串的皇冠,树起天子的旗帜, 出入时,所经路途侍卫警戒,唐朝武德元年(618)五月二十日,高祖在太极殿登皇帝位。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暮登北楼 王武陵 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 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 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 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登楼的缘由。满山秋色使客居他乡的游子触景伤怀,诗人登楼望远,排遣心中的郁结情绪。 B. 颔联描绘登楼所见。层林尽染,秋霜中满山火红的枫叶映入眼帘;曲水回环,澄静的小溪环绕着山寺。 C. 颈联抒发登楼所见所感。秋暮天寒,塞雁急飞,楼高风冷,“远城砧”使人联想到李颀诗句“御苑砧声 向晚多”。 D. 尾联寓情于景,韵味悠长。多年漂泊在外,家乡的音讯断绝,萧瑟破败的家园也只能在梦中找寻。 16. 请简要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 【答案】15. D 16. 作者在首联表达了多年羁旅漂泊的孤寂之愁、悲秋之感;转而在颔联抒发了在绚烂 秋景中享受的片刻宁静;最后在颈、尾联表达了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和归梦难圆的感伤。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D 项,“尾联寓情于景”表述错误。此联的大意是说多年漂泊在外,家乡的音讯断绝,萧瑟破败的家园也 只能在梦中找寻,这是诗人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属于直抒胸臆。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作者在首联中通过写景叙事,说眼见空山的秋景,令人悲伤欲绝,于是登楼远眺,欲以排遣内心的幽深悲 凉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多年羁旅漂泊的孤寂之愁和悲秋之感。颔联写到了迎霜的红树和弯曲的清流,借景 抒情,抒发了在绚烂秋景中享受的片刻宁静,然而这种宁静只是暂时的,因为诗人内心的悲愁太深,此联 也有乐景写哀的意味。颈联写“雁”“砧”,试听结合,寓情于静,尾联写“音书绝”“梦寻乡国”,直 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和归梦难圆的深切感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月亮描写了乐曲结束后听众沉浸在音乐意 境中的情境。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辛弃疾对百姓安于异族统治、忘却国耻的沉痛之情体现在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景象描写之中。 【答案】 (1). 戎马关山北 (2). 凭轩涕泗流 (3). 东船西舫悄无言 (4). 唯见江心秋月白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小题 1 注意音近字“凭”的写法;小题 2 注意同音字“唯”的写法;小题 3 注意通假字“佛”的写法,还 要注意“祠”的偏旁。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难忘 20 世纪 70 年代秋天的傍晚,在橘色的夕阳下,人们吆喝着将一车车的红薯推上沙土岭,萧条寂 寞的山岭一下子热闹起来。男人左手扶着装有锋利切刀的擦薯板,躬身用腹部顶住使其稳固,右手握着红 薯飞快地上下移动。随着“呱嗒呱嗒”富有韵律的节奏,红薯片顺着锃亮的刀刃一片一片地落下来,一会 儿便是一座白花花的小山。这时,女人和孩子便双手麻利地将一堆堆红薯片摊开。很快,漫山遍岭便呈现 出一片灰蒙蒙的银白,与渐渐来临的夜幕融在一起。夜幕里,人们燃起保险灯——一种能遮风挡雨的风灯, 继续紧张地忙碌着。风灯闪闪烁烁,若明若暗,仿佛是从天空散落在山岭上的黑斗。灯影里的沙土岭在飒 飒的秋风里显得不再粗暴:冷漠,而是楚楚可怜。那时,不管多么累,①,努力地支撑着双眼,跟在大人 身边,干提灯的活儿。我欣赏着大人那优美的切红薯片的动作,不住地在心中祈祷,手千万不要碰到刀子 啊。②,不是随便一个人上去都能干的,稍有不慎就会伤到手指,那时几乎每天都有受伤的。提灯实在提 烦了,我便把灯挂到槐树枝上或支起的独轮车车架上,坐在岭顶,沐着秋风,望着四面八方的风灯发呆。 风化的沙土岭上,一片繁忙的喧哗,一派丰收的喜悦。 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想——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 B. 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C. “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D.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19. 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 字。 20.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18. B 19. ①我都会千方百计驱除睡意②切红薯片是个技术活儿 20. 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若明若暗的风灯比作闪烁的星斗,生动形象。②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 土岭人格化,展现了夜幕下秋风中的沙土岭给人的感觉。③使用叠词“闪闪烁烁”“飒飒”,突出了描写 意象的特征。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破折号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作用。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标示注释内容。 A 项,破折号的作用是标示提示下文。 B 项,破折号的作用是标示注释内容,与文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 C 项,破折号的作用是标示声音的延长。 D 项,破折号的作用是用于引文后,标示作者。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的能力。 本题第①空,根据横线前的“不管多么累”和横线后的“努力地支撑着双眼”可知,此处应填“我都会千 方百计驱除睡意”之类的内容。 第②空,根据横线前的“欣赏着大人那优美的切红薯片的动作”和横线后的“不是随便一个人,上去都能 干的”可知,此处应填“切红薯片是个技术活儿”之类的内容。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 赏析句子的表达艺术,一般应从修辞手法、词语和句式等角度分析。 结合本题来看,画线句子中“风灯闪闪烁烁,若明若暗,仿佛是从天空散落在山岭上的黑斗”使用了比喻 手法,把若明若暗的风灯比喻成闪烁的黑斗。“显得不再粗暴:冷漠,而是楚楚可怜”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手法,将沙土岭人格化,展现了夜幕下秋风中的沙土岭给人的感觉。使用“闪闪烁烁”“飒飒”等叠词, 突出了风灯闪烁、若明若暗的特征。考生需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 21. 下面语段中,有四处语言表达方面有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当我们思考这些改变何以发生之时,这些发生的改变也在改变着我们。②打“一星”还是打“五 星”,给电影评分时的争吵,③或许能让我们使用更理智地评判的权利;④放下手机观察现实世界,或许 能教会我们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地与生活碰杯;⑤从“哈哈哈”到捂脸表情符号,席卷而来的网络用语, 或许也能让我们探索更多表达感受与思考。⑥有时候,虽然一阵风吹过了,却会以某种不易觉察的方式, ⑦渗入到我们的头脑、心灵中去,⑧塑造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方式,并通过我们在这个时代留下痕迹。 【答案】③把“使用更理智地”改为“更理智地使用”; ⑤在“表达感受与思考”后加上“的方式”; ⑥“虽然”和“一阵风”互换位置; ⑧“塑造”改为“影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使用更理智地”语序不当,应改为“更理智地使用”; ⑤“表达感受与思考”后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方式”; ⑥语序不当,应把“虽然”和“一阵风”互换位置; ⑧“塑造……视角和方式”搭配不当,应把“塑造”改为“影响”。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 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将于 2020 年 11 月 5~10 日在上海 举办。在疫情冲击经济贸易背景下举办第三届进口博览会,继续扩大进口,坚持开放中国市场,对加快全 球经济恢复增长,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商务部已经制定了周密的 工作方案,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的措施,中国有信心与各方一道,共同努力举办一届规模更大、质量更优、 创新更强、层次更高、成效更好的国际一流博览会。 【答案】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将于 2020 年 11 月 5~10 日在上海举办,在疫情背景下举办此次博览会体现了中 国的大国担当,中国有信心办好此次博览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关键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需先对文段进行层次划分,然后提取各层次中的关键信息,采用组词联句的方式概括答题要点。语 段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先说第三届进口博览会举办的时间、地点,然后介绍其意义,最后说中国有信心举 办本届博览会。答题时注意提取关键信息“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将于 2020 年 11 月 5~10 日在上海举办”“充 分体现了大国担当”“中国有信心”,然后组词联句概括要点即可。另外,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蕃十五岁时,曾独自一人住在一处读书,其庭院及屋舍内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拜访 他,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 认为他有澄清世道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陈蕃后来果然成了一代名臣。 (译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刘蓉年少时,很有抱负,在其父亲养晦堂偏西一间书房里闭门读书。俯读仰思,每当思考得深入时, 他常站起身绕着室内来回走。室内地面坑坑洼洼,刘蓉多次被绊倒,吃了不少苦头,但时间一长他也就习 惯了。一日,他父亲过来室中,笑话他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他父亲就命童子取来泥土 填平了那些坑洼。 (编自 清·刘蓉《习惯说》) 因为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名句。 某校高三年级将举行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假如你是高三(1)班的小史同学,请围绕以上材料, 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一屋不扫未必不扫天下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发言的观点是“一屋不扫未必不扫天下”。 东汉的陈蕃持有“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的观点,本来历史上是薛勤赞赏他有澄清天 下之志,却被后人杜撰为遭到薛勤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责备,还为人广为信奉。这说明,人们 普遍相信,成就大业的人,都是要从小事做起的,但我认为,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反方观点认为,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伟业,首先必须从“扫一屋”这样的小事做起;但是,好男儿志 在四方,又怎能为一屋一院所困?一个人只注重身边的琐事,把许多时间都花在小事上面,却没有成就事 业的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也根本谈上“扫天下”,相反,如果有成就大事的志 向,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即使不去做“扫一屋”这样的小事,那又有何妨?所以,陈蕃不去“扫一屋”而 志在“扫天下”未必就错。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都长到了他门前的台阶 上,马上就要进入室内了,他也没有去“扫”一下,却依然与“鸿儒谈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专心 创作,终于成为名闻天下的诗人。闻一多先生为研究古代典籍,目不窥园,兀兀穷年,头发凌乱不堪。可 他却不屑梳理一下,终于写成了蕃名的《唐诗杂论》。再比如,一个重要战役的胜利,士兵作战时的勇敢固 然不可少,但是指挥员的正确指挥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如果每个指挥员连打洗脸 水这样的小事都必须亲自去做,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小事上,哪还有时间去研究作战方案呢?所以,有时 一些小事,不必做的就不去做,毛泽东主席连吸烟这样的小事都经常让别人给点火。难道你能说他不能扫 天下吗? 这不是说,扫一屋者就做不成大事,可做大事的人,也未必就一定要事事亲力亲为,否则只能像诸葛 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饮恨五丈原,未能实现恢复中原之志了。所以,我们不应该被一些 繁琐小事所困扰,如果把自己的宝贵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上,那是很可惜的。相反,我们应 该树立成就事业的大志,并全力以赴,分秒必争地为之奋斗,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为社会、 为人民做出较大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天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看似是十分熟悉的材料,然而其关键点在于第三段,“因为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 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名句”。所以不能单纯地就材料论事,需要思考的其实 是第三则材料中的现象透露出什么样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我们可以这么思考:1.为什么对待十分相似的事情, 薛勤和刘蓉父亲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论调?2.为什么后人把刘蓉父亲的论调杜撰给了薛勤,并且成为了主流观 点? 从正方说:有“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是“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 “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 而成的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 总体来说,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 说不练。 从反方说:在古代治国要求的主要素质有:儒家哲学,农业知识,自然经济学,古代军事学,古代管理学 等,怎么看和扫屋子都搭不上边。再说了,一个人个人卫生保持的好,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肯定的说这个是 个认真,严肃,谨慎的人。但是,光看到一个人的个人卫生不好,是不能武断的说这个人肯定对待工作不 认真。举个例子,爱因斯坦的照片大家都见过,面对他,我们能否说:“你连你的头发,胡子都‘理不顺’, 你还妄想‘理顺’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你做梦吧!”而牛顿,也常常糊涂得闹不清什么 场合该穿什么衣服的人,然而他却得出了牛顿三大定律。从国内说:“王羲之坦腹东床,王猛扪虱治天下。” 所以也是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不扫一屋”代表不被与志向无关的事情所迷惑,所拖累,不被金钱, 美女,权力,利益所束缚,全心身心为自己的理想——“扫天下”而奋斗!总体来说,反方的核心思想是: 做人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而不应该分散精力到与事业无关的地方。 关于第二个问题,更有意思。从我们现在杜撰出薛勤反问陈蕃:“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可以看出, 这是中国的主流观点。很显然,这个观点是符合儒家的哲学思想的,这点从荀子的相似言论就可以知道。 并且《习惯说》片尾的总结——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可以看出清代大儒刘蓉也是持这种观点的。而 陈蕃的言论被人硬生生杜撰出一个被驳倒的结尾,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是对陈蕃的言论持否定态度的。 在这里我就不讨论这种现象其中明显体现出儒家——过于中庸,过于重视自身品格修养而轻视实践的哲学 弊端。 还可以把:“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理解为草率的“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上纲上线”和“扣 帽子”也是中国人的习惯,就像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到老”,三岁真的能看到老么?也像是很多父母经常 这样教育孩子:“哎呀,你连这点 XXX 都没有,将来还怎么 XXX 呢?”其实孩子的某些小习惯不好,并 不代表他一辈子的人生就是怎样的,提前给孩子“扣帽子”,反而压抑了孩子成长的可能性。所以说我们 在生活中应该多一点“就事论事”,少一点“上纲上线”和“扣帽子”。 【立意】1.扫一屋与扫天下没有必然联系。 2.扫一屋与扫天下,各有其优缺点。 3.人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会相信的故事版本。 4.不要随意给人/事/物定性。 【素材】1.“扫屋”与“扫天下”一脉相承,殊不知“一屋”是“天下”的一部分,“扫天下”又怎么能排 斥“扫一屋”呢? 如果说,你连基本的作文水平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一名作家? 如果说,你连打字都不 会,怎么可能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如果说,你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才?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同学们决不缺少理想和追求,缺少的 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行走;学校决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因此 我们必须再次提倡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细节、把小事做细,把成长的基础打牢,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2.王顺友 20 年来,每天做的工作在很多人的眼里无外乎就是爬坡上坎,送信送邮件这样一件小事。然而王 顺友就是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好他身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因此,才有了一个国家劳 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 因此,做任何事,都不能好高务远,眼高手低,而应该脚踏实地, 从点点滴滴小事做起,从“扫一屋”做起。“一屋”与“天下”,小事关乎大事,小事连着大局,于细微 处见精神。 3.曾国藩以方圆谋人生,坚持着这样的信条:定准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 盾,从大局去考虑问题。因而他的《曾氏家书》中的许多信条被后人奉为圭臬;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在失 败后以当奴隶于吴为“小节”,卧薪尝胆,十年积蓄,一朝灭吴,最终成就了立国的大事。像这样不拘小 节的人还有很多,韩信不拘于胯下之辱,最终成了西汉的开国功臣;爱因斯坦不拘于衣衫褴褛,提出了相 对论……这些成大事者其志不在小,将目标放远,从大局着眼,不拘小节,最终获得成功。 【结构】文章以陈蕃的观点遭到后人杜撰扭曲的事例,来引出自己的观点:“一屋不扫,也未必就不能扫 天下”。接着指出关键:一个人成大事,不应为身边琐事所困。并列举刘禹锡、闻一多、毛泽东等著名人 物不做小事却成就大事的事例来证明观点,最后提出自己的想法:要有“扫天下”之志,才能成就大事, 再次点明观点。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