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北师大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师大长春附属学校 2020—2021 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2021 年 5 月 10 日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孔子是哲人也是诗人和歌者。歌唱是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作为歌者的孔子, 常常借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怀。孔子对音乐的兴趣与他对周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南宋史学家郑樵曰:“礼 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 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 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②“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 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 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 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③“正乐”是孔子为纠正礼乐秩序倾颓采取的重要措施。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 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孔子的“正乐”还包括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 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 在于为乱世“正礼”。 ④对待音乐,孔子不仅强调要关注外在音乐形式,还应注重对内在精神的发掘。在孔子看来,揖让周 旋、羽侖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 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礼” 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是发展 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 ⑤因为“正乐”即“正礼”,所以孔子在谈及自己的为邦理想时,多次强调要“放郑声”。孔子说“郑 声淫”“乱雅乐”,是因为郑、卫地区的音乐十分讲究艺术技巧,情感力量大于伦理力量,世俗的娱乐之 情大于典礼肃穆之情,不符合周礼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艺术精神。孔子对郑声的放逐并不意味着对音乐 美学功能的忽视。事实上,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孔子曰:“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 于礼素。”孔子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 世界中美的呈现。 (摘编自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认识深刻,在他看来唯有礼乐能够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 B. “乐坏”主要表现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和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 C. 孔子对《诗》的乐章、音律的整理和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 D. “礼乐”的精神实质在于践习礼乐过程中的自我人格提升和个体审美愉悦的获得。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孔子对音乐的偏爱写起,逐渐引出春秋时期音乐与周礼的关联。 B. 文章将孔子对周礼的重视与“礼崩乐坏”的现实进行对比,凸显出“乐”的重要性。 C. 文章分别从音乐的外在形式和内在的文化精神,论述了孔子“正乐”的具体内容。 D. 第五段作者引用孔子的“不能乐,于礼素”,表明他认可“乐”可以丰富“礼”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将对周代雅乐修复、改造和传播作为自己的使命,扭转了“雅乐”精神失落的文化现实。 B. 孔子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为他纠正礼乐秩序倾颓的“正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C. 孔子认为“复礼”必重“正乐”,“礼”重在内在愉悦,“乐”重在个人践履,两者不可或缺。 D. 孔子主张“放郑声”,是因为郑声不符合周礼的艺术精神,不具备音乐的美学功能。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唯有礼乐能够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 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不能表明“唯有礼乐能够改变当时的社会现实”。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 从原文来看,第一段重点写孔子对音乐的喜爱与对周礼的追求,第二段写礼崩乐坏的种种表现。 B.“文章将孔子对周礼的重视与‘礼崩乐坏’的现实进行对比”错误,原文只是论述当时的礼乐现状,而 无对比论证。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扭转了‘雅乐’精神失落的文化现实”于文无据,原文只交代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努力与探索。 C.“‘礼’重在内在愉悦,乐’重在个人践履”,表述与原文相反,原文为“‘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 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 D.“不具备音乐的美学功能”错误,原文只是说其“讲究艺术技巧,情感力量大于伦理力量……中正平和 的艺术精神”。 故选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8 分) 花之笔记 张晓风 旅行美国,最喜欢的不是夏威夷,不是佛罗里达,不是剧场,不是高速公路或迪斯尼乐园,而是荒地 上的野花。在阿利桑那,高爽的公路上车行几小时,路边全是迤逦的野花,黄粲粲的一径开向天涯,倒教 人怀疑那边种的是一种叫做“野花”的农作物,野牛和印第安人像是随时会出现似的。 多么豪华的使用土地的方法,不盖公寓,不辟水田,千里万里的只交给野花去发展! 我愈来愈喜欢这种不入流的美丽。 一路东行,总看到那种容颜,终于,在波士顿,我知道了它的名字,“蓝水手”,BlueSailor。 像一个年轻的男孩,一旦惊讶于一双透亮的眼睛,便忍不住千方百计去知道她的名字——知道了又怎 样,其实仍是一样,只是独坐黄昏时,让千丝万缕的意念找到一个虚无的、可供挂迹的枝柯罢了。 知道你自己所爱的一种花,岁岁年年,在异国的蓝空下安然的开着,虽不相见,也有一份天涯相共的 快乐。 《诗经》有一个别名,叫葩经,使我觉得桌上放一部《诗经》简直有一种破页而出的馥馥郁郁的香气。 有一种花,叫爆仗花,我真喜欢那名字——因为有颜色,有声音,而且还几乎是一种进行式的动词。 那种花,香港比较多见,属于爬藤类,花不大,澄黄澄黄的仿佛千足的金子,开起来就狠狠地开满一 架子,真仿佛屋子里有什么喜事,所以那样一路噼哩啪啦地声势壮烈地燃响那欢愉的色彩。 还有一种花的花名也取得好,叫一丈红,很古典,又很泼悍。 其实那花倒也平常,只是因为那么好的名字,看起来只觉得是一柱仰天窜起的红喷泉,从下往上喷, 喷成一丈,喷成千仞,喷成一个人想象的极限。 有些花,是只在中国语文里出现,而在教科书里却不成其为花,像雪花、浪花。 所有的花都仰面而开,唯独雪花俯首而开,所有的花都在泥土深处结胎,雪花却在天空的高处成孕。 雪花以云为泥,以风为枝桠,只开一次,飘过万里寒冷,单单地要落在一个赶路人温暖的衣领上,或是一 个眺望者朦亮的窗纸上,只在六瓣的秩序里,美那么一刹,然后,回归为半滴水,回归入土。 浪花只开在海里,海不是池塘,不能滋生大片紫色的、白色的、粉色的花,上帝就把浪花种在海里, 海里每一秒钟都盛开着浪花。 有什么花能比浪花开得更巨大,更泼旺,那样旋开旋灭,那样方生方死——却又四季不凋,直开到地 老天荒。 人站在海边,浪就像印度女子的佩然生响的足环,绕着你的脚踝而灿然作花。 有人玩冲浪,看起来整个人都开在花心里,站在千丝万绪的花蕊里。 把浪说成花,只有中国语文才说得那么好吧! 我讨厌一切的纸花、缎带花和塑胶花,总觉得那里面有一种越分,一种亵渎。 还有一种“干花”,脱了水,苍黄古旧,是一种花中的木乃伊,永远不枯,但常年的放在案头,让人 觉得疲倦不堪。不知为什么,因为它永远不死,反而让你觉得它似乎从来没有光灿生猛地活过。 我只愿意爱鲜花,爱那明天就握不住的颜色、气息和形状——由于它明天就要消失了,所以我必须在 今天用来不及的爱去爱它。我要好好地注视它,它的每一刹那的美其实都是它唯一一次的美,下一刹,或 开或阖,它已是另一朵了。 我对鲜花的坚持,遇见玻璃花便破例了。哈佛的陈列室里有一屋子的玻璃花,那么纤柔透明——也许 人造花做的极好以后就有一种近乎泄漏天机的神秘性。 也许我爱的不是玻璃花,而是那份已成绝响的艺术,那些玻璃花都是一对父子做的,他们死后就失传 了——花做得那么好当然也不是传得下来。 我真的不知道我是爱上那做得特别好的晶莹得虚幻的花,还是爱那花后面的一段寂寞的故事。 我爱花,也许不完全是爱花的本身,爱的是那份乍然相见的惊喜。 有一次,去海边,心里准备好是要去看海的,海边有一座小岩岬,我们爬上去,希望可以看得更远, 不料石缝里竟冷不防地冒出一丝百合花来,白喷喷的。 整个事情差不多有点不讲理,来海边当然是要看海捡贝壳的,没有谁想看花,可是意外地遇上了花, 不看也不忍心。 自己没有工作进度表,也不管别人的旅游日程——那朵花的可爱全在它的不讲道理。 我从来不能在花展中快乐,看到生命那么规矩地站在一列列的瓶瓶罐罐里,而且很合理地标上身价, 就让我觉得丧气。 听说有一种罐头花,开罐后几天一定开花,那种花我还没看就已经先发腻了。 生命不该充满神秘的未知吗?有大成大败、大悲大喜不是才有激荡的张力吗?文明取走了蒔花[2]者犯 错误的权利,而使他的成功显得像一团干蜡般的无味。 我所梦想的花是那种可以猛悍得在春天早晨把你大声喊醒的栀子,或是走过郊野时闹得人招架不住的 油菜花,或是清明节逼得雨中行人连魂梦都走投无路的杏花,或是那些各式各流的日本花道纳不进去的、 市价标不出来的、不肯许身就范于园艺杂志的那一种未经世故的花。 让大地是众水浩森中浮出来的一项意外,让百花是莽莽大地上扬起来的一声吹呼! (选自《张晓风做文集)》,有删改) [注]蒔花:栽种花。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迤逦”“黄粲粲”“一径开向天涯”等词语,写出了野花之繁多、颜色之绚丽,表达了作者的 惊喜。 B. 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虽然是人造花,但在作者看来,它不仅是玻璃花,更是一种极为精湛且已成为绝 响的艺术。 C. 作者之所以厌恶罐头花,是因为它的生命状态已经被人为预设、固定,丧失了生命应当具有的神秘未知 感。 D. 结尾处作者情感如大江决堤,既表达了对虚伪作假现象的强烈憎恶,又发出了对生命自由与个性的热切 呼唤。 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既有对野花、爆仗花、一丈红等花的实写,又有对雪花、浪花、玻璃花等花的虚写,虚实结合,丰 富了意蕴,增强了感染力。 B. 文章融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寓情于花,缘花阐发生命之感悟,于柔婉中带出刚劲, 于诗意情调中透出哲思。 C. 文章善用对比,如将鲜花和纸花、缎带花、塑胶花、干花作对比,将自由生长的花与花展中的花作对比, 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 D. 文章写自然中的鲜花、中国语文里的花、陈列室里的玻璃花等等,古今中外,自由流转,漫漫而谈,体 现了笔记体散文的特点。 6. 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7. 作者通过“花之笔记”,表达了怎样的生命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A 6.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爆仗花之绚丽和开花场面之大,而且沟 通视觉和听觉,用声音写出了花开之热烈,表达了作者看到爆仗花开的惊喜。 7. ①喜欢自由、热烈、奔放的生命状态。作者之所以对路边的野花特别喜爱,是因为各种野花“黄粲粲”“一 径开向天涯”,呈现出自由、热烈、奔放之势。 ②喜欢个性独特的生命状态。作者之所以喜爱雪花,是因为雪花具有“俯首而开”“在天空的高处成孕” 的独特个性。 ③珍爱生命,珍惜当下。鲜花每一次花开的美丽都是唯一的,作者“在今天用来不及的爱去爱它”。 ④喜欢富有创造性的生命过程。作者喜爱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是因为它巧夺天工,凝聚着造花人的心 血和智慧。 ⑤喜爱跌宕起伏、富有张力的生命过程。作者喜爱海边小岩岬的石缝里冒出来的百合花,是因为她从中享 受到了“那份乍然相见的惊喜”。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 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 耐心。 D 项,“表达了对虚伪作假现象的强烈憎恶”理解错误,文章结尾没有表达“对虚伪作假现象的强烈憎恶”。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 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 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A 项,“虚实结合”错,“雪花、浪花、玻璃花”等也属于实写。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核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 再结合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花不大,澄黄澄黄的仿佛千足的金子”运用比喻手法,把爆仗花花朵比喻成金子,写出爆仗花开的喜庆; “狠狠地”一词是人具有的情态,文中用于爆仗花花开的态势,“狠狠地开满一架子”,把爆仗花的繁多 一下子表现出来;“噼哩啪啦”是拟声词,是听觉才能感受到的,文中把视觉上看到的花朵开放用听觉来 表现,是通感修辞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爆仗花之绚丽和开花场面之大,而且沟通视觉和听觉,用 声音写出了花开之热烈,从作者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看到爆仗花开的惊喜。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写作 特点。对作品做体验式探究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 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其次联系生活,明确观点。在对文本准确 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分析评判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通过“花之笔记”,用喜爱的花朵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所以从文章中筛选出作者对各类花朵的描 写,然后概括出作者的生命态度即可。 ①第一段作者表达了对路边的野花的喜爱,是因为各种野花“黄粲粲”“一径开向天涯”,呈现出自由、 热烈、奔放之势。 ②作者之所以喜爱雪花,是因为“所有的花都仰面而开,唯独雪花俯首而开,所有的花都在泥土深处结胎, 雪花却在天空的高处成孕”,作者喜爱雪花“俯首而开”“在天空的高处成孕”的独特个性。 ③文中说,“我要好好地注视它,它的每一刹那的美其实都是它唯一一次的美,下一刹,或开或阖,它已 是另一朵了”,鲜花每一次花开的美丽都是唯一的,作者“在今天用来不及的爱去爱它”,表达作者珍爱 生命,珍惜当下的生命态度。 ④作者喜爱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是因为它巧夺天工,凝聚着造花人的心血和智慧,“也许人造花做的 极好以后就有一种近乎泄漏天机的神秘性”,作者借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表达自己喜欢富有创造性的生 命过程。 ⑤作者喜爱海边小岩岬的石缝里冒出来的百合花,是因为她从中享受到了“那份乍然相见的惊喜”,作者 通过“意外地遇上了花”,表达自己喜爱跌宕起伏、富有张力的生命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 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 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 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 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 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 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 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 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 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 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 所言。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 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 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 厥咎/ B.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 厥咎/ C.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 厥咎/ D.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 督厥咎/ 9.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 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 C. 卒,大夫死称做“卒”。古人对“死”的称呼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 夫死称“卒”,士人死称“不禄”,平民百姓死称“死”,未成年的孩子死称“殇”。 D. 陛下,“陛”本义是台阶,帝王的卫士在台阶两侧进行戒备,后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他又封诸葛亮 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B. 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应完全在自己, 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C. 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 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宣王忍不住称赞。 D. 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 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2)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答案】8. D 9. B 10. A 11. (1)刘备在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 (2)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 【解析】 【分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有”的宾语是“街亭违命之阙”,意思是“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动宾后要断开, “咎”是下一句的主语,排除 AB 两项; 《春秋》是“责帅”的主语,意思是“《春秋》经书记载,军队战败该督责的是主帅”,所以《春秋》前 要断开,排除 C 项。 句意: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 虑事情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承当。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 我的过失。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旄钺指君主”错误,借指“军权”。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刘备……封诸葛亮为武乡候”错误,文中说“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封诸葛亮为武乡 侯的应该是刘禅。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笃”,病重;“召亮于成都”中的“于”是介词,从,状语后置句;“属”,同“嘱”,嘱托;“属 以后事”,状语后置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 (2)“虽”,虽然;“峻”,严厉;“怨”,怨恨,恨;“以”,因为;“平”,公平;“明”,分明。 参考译文: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章武三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 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 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太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 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着眼泪说:“臣一定会竭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 的节操,坚持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告诫刘禅说:“你和丞相共掌国事,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他!” 建兴元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设丞相府,管理大小事情。建兴六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 斜谷道去攻打郿县,诸葛亮亲自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诸葛亮派 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亭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 亮将西县百姓一千多户迁回汉中,斩杀马谡向大家谢罪。上奏疏说:“臣凭着微弱的才能,窃居着不该占 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面临大事几乎无措, 致使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这都是我用人不当而造成的。臣不能知人善任,考虑事情 多有不智,依照《春秋》军事失利责罚主帅的原则,过错应由臣来承当。我自请降职三级,来督责我的过 失。”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魏将 司马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供应不上,让自己统一全国的壮志无法伸展,于是分派 出部分士兵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 曾侵扰百姓谋取私利。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 军撤退以后,司马懿去巡察蜀军的营垒、住所,说道:“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 后主上表说:“臣成都家中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剩余。臣在外 任职当官,别无开销,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官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其他产业,来增加家财。等 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余的币帛,外面有多余的钱财,以致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 候,果真和他说的一样。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丞相,抚恤百姓,明示法规,规定官吏的职责,制定合乎 时宜的制度,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 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对以真情认罪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酌情减释; 对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重责;对无论多么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对 无论多么小的恶行,没有不贬斥的,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能抓住它的根本,根据人的言论而 观察他的行为,从不与虚伪的人为伍;在蜀国境内,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 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世之道的杰出人才,与管仲、萧何相 媲美的人物。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以及用兵谋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秋晚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 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幅巾藜杖北城头”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的生活状态,为其下文描述抒情作 了铺垫。 B. 颔联巧用“杜陵秋”来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浸透着对关中失地 和人民的怀念之情。 C. “身世安危入倚楼”中,从字面看作者是在感慨自己身世的安危,实则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D. “横槊赋诗非复昔”中,“横槊赋诗”这一典故在苏轼的《赤壁赋》中也有体现,如“酾酒临江,横槊 赋诗”;在本诗中指作者当年的军中英姿。 13. 诗人的“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B 13. ①因登临而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 前萧条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 关怀,对沦陷的故都的怀念、忧虑之情。③身世遭际,前途未卜之愁。诗人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 ト,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④壮志难酬的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 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解析】 【分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对已逝美好生活的深情留恋”理解有误。颔联巧用“杜陵秋”来暗指宋朝故都汴京,寄寓着诗人对故 都沦陷的无比忧虑。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愁”是全诗的诗眼,贯穿全篇,分析“愁”表现在哪些方面,要一联一联的分析。 “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 现出一片肃杀景不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 物相接,登临而起的悲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诗人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 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杜陵秋”三出字,寄寓着诗人对关 中失地的关怀,对沦陷业的故都的忧虑之情。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人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ト, 瞻望前途,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兴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一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立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 年,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 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啊!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工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 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三)名句默写(10 分) 14.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琵琶女容颜衰老后,只能在梦里回味往昔的风 光,梦醒之后却无限感伤。 (2)杜甫在《登高》倾吐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 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在《赤壁赋》中借与客人对话,感叹自身如同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显得极其渺小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泰山记》中,描写姚鼐与子颍在日观亭等待日出时看到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的瑰丽景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夜深忽梦少年事 (2). 梦啼妆泪红阑干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 杯 (5). 诵明月之诗 (6). 歌窈窕之章 (7). 寄蜉蝣于天地 (8). 渺沧海之一粟 (9). 大风扬 积雪击面 (10).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阑、繁、鬓、潦、诵、窈窕、蜉、蝣、沧、粟。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10 小题,共 25 分) 15.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椽.(chuán) 落蕊.(ruǐ) 坍圮.(pǐ) 冯.虚御风(féng) B. 霎.时(chà) 媛.女(yuán) 袅.娜(niǎo) 蓊.蓊郁郁(wěng) C. 酾酒(shī) 旌.旗(jīng) 江渚.(zhǔ) 梵婀玲(fàn) D. 山麓.(lù) 雕砌.(qiè) 石罅.(xià) 一叶扁.舟(piān)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A.“冯虚御风(féng)”中,“冯”读作“píng”。 B.“霎时(chà)”中,“霎”读作“shà”;“媛女(yuán)”中,“媛”读作“yuàn”。 D.“雕砌(qiè)”中,“砌”读作“qì”。 故选 C。 16. 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 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采”通“彩”,颜色,色彩。 B.“冯”通“凭”,乘。 C.没有通假字。 D.“缪”通“缭”,连结,盘绕。 故选 C。 17.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意义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②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渐渐) ③凌.万顷之茫然(凌驾)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 ⑤其远古刻尽漫.失(流失) ⑥纵一苇之所如.(像) A. ①④⑥ B. ①②④ C. ①③⑤ D. ②⑤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③凌:越过;⑤漫:磨灭 ⑥如:往。 故①②④正确。 故选 B。 18. 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B.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 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 杯盘狼籍;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斗牛,古义:天上的星宿,斗宿和牛宿;今义:斗牛赛。 B.足下,古义:指脚下;今义: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平方,古义:平并且呈方形;今义:常用为数学 名词。 C.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故选 D。 19. 选出与“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歌.窈窕之章 B. 泣.孤舟之嫠妇 C. 东.望武昌 D. 其阴,济水东.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顺流而东也”中的“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A.“歌窈窕之章”中的“歌”,名词作动词,吟诵。 B.“泣孤舟之嫠妇”中的“泣”,使动用法,使……哭泣。 C.“东望武昌”中的“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D.“其阴,济水东流”中的“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A 项中的“东”和“顺流而东也”中的“东”用法相同,都是名词作动词。 故选 A。 20.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 客有吹洞箫者 B. 而今安在哉 C.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D. 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代特殊句式的能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需要考生平时对特殊句式多归纳汇总,并熟悉 常见特殊句式。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为状语后置,译为“与客人在赤壁下坐船游玩”; A 项是定语后置,译为“有会吹洞箫的客人”; B 项是宾语前置,译为“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C 项是判断句, 译为“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D 项是状语后置,译为“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 故选 D。 21. 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干支纪年 可对历史时间上推下推、顺推逆推。例,由“壬戌”可推知其之后的第三年为“丁丑”年。 B. “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记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日 为晦。 C.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D. 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早晨三至 五点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实际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 A.“其之后的第三年为‘丁丑’年”错误,壬戌年之后的第三年为乙丑年。 故选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有言,“山水,大物也”,一个“大”字,便道出山水画所蕴含 的精神要义,即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以大道为终极取向,同时体现时代气象。正如北宋 国富力强,收复燕云十六州几乎一直是国家方略,所以北宋山水画也多宏幅巨制,如《溪山行旅图》等, 表现了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全景式构图________;而南宋________,山水画也从“大山大水”变成 了气象萧疏的“边角山水”。所以,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 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光有扎实的技法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创作者要有家国情怀,作品要呈现中国画独 特的审美意蕴,其中包括特定形式所呈现的时代审美意蕴以及画家的精神追求。中国画有自身的发展逻辑, ( )。就像中国画最高的成就是“写意”,其中既包含“写”的审美性,也包含“意”在形式上所 体现出的特定审美意蕴,二者________。因此,中国画的创新既要守住精神,也要守住其笔墨法度与核心 内涵,不能仅从形式上追求创新。现在一些画家为了求变,偷换概念,________,虽然使用的是宣纸、毛 笔、水墨等中国画工具,但实际上画出来的是水彩、素描的样子。这种创新,其实是在玩形式游戏,充其 量是一种艺术实验,不能展现中国画真正的魅力,更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有删改)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气势磅礴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弄玄虚 B. 惊心动魄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作高深 C. 气势磅礴 偏安一隅 相辅相成 故弄玄虚 D. 惊心动魄 苟且偷安 相反相成 故作高深 2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文化自信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 传”。 B. 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C. 中国画创作者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看待,用笔墨“为祖国山 河立传”。 D. 我们应该将中国画传承问题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 2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精神气象都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B. 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C. 其精神气象皆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彰显 D. 其笔墨法度皆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特定审美意蕴的彰显 【答案】22. C 23. C 24. D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这里形容的是“全景 式构图”,所以应该选用“气势磅礴”。 第二处,苟且偷安:只图眼前的安逸,得过且过,不考虑将来。偏安一隅: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 指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偏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这里说的是“南宋”,结合历史,应该选用“偏安一 隅”。 第三处,相反相成: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就是说,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 件下联结起来,获得同一性。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原文介绍“写”和“意”两方面,两者不 是对立的,所以应该选用“相辅相成”。 第四处,故弄玄虚: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故作高深: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 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从后面的“玩形式游戏”来看,这里应是“让人迷惑”的意思, 所以应该选用“故弄玄虚”。 故选 C。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错误:①缺少主语,从后半句“用笔墨‘为祖国山河立传’”可知,主语应该是“中 国画创作者”。②“问题”缺少相应的谓语,应在“高度”后加上“来看待”。③“提升到光大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的高度”语序不当,应改为“提升到文化自信、光大中华文化的高度”。全部改对的是 C。 故选 C。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括号后的内容是对括号内补写的语句的举例,两者表达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分析括号后面的内容可知, “写”应该指“笔墨法度”,“意”应该指“特定审美意蕴”,“既包含……,也包含……”表示两者兼 而有之,对应“不是独立存在”。 故选 D。 25. 参照示例中反驳方式,针对材料中的逻辑错误,作出两种恰当的反驳。 示倒:问题语段:这支球队的每一名球员非常优秀,可以肯定,这支球队也一定是一支非常优秀的球队。 反驳:①一支球队能成为优秀球队有多重因素,每一名球员优秀并不等于整个球队就一定优秀。 ②那里摆放着一堆上等的好砖,你能说它就是一座好房子巧? 问题语段:小强今天没来上班,想不到他这么自暴自弃,看来他该去看心理医生了。 【答案】①小强没来上班可能有多种原因,一天不上班不能说明他就是自暴自弃、心理有问题。②听说你 现在还没有吃早饭,你是不是看破红尘,悲观厌世了?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分析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这也是一道内容上的仿写局。所给的问题语 段里的一些用语太过绝对了,忽略了形成原因的多样性,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反驳的第一点是针对问题 语段的内容进行反驳,第二点是重新例举一个事例进行反驳。仿写的时候注意第一点要针对问题语段,运 用陈述句,第二点例举的事例用反问句。如①小强没来上班可能有多种原因,一天不上班不能说明他就是 自暴自弃、心理有问题。②听说你现在还没吃早饭,你是不是看破红尘,悲观厌世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医生救治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哲人忠告人们: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面对疾病,面对人世的种种苦厄,这两句话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在苦厄中寻找诗意人生 医生救治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然而哲人却认为“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 着病痛活下去。”人生在世,肉体与精神的苦厄总有无法消解的时候,我们诉诸的,应是在苦厄中寻找诗 意人生。 医生能治愈的仅是肉体的伤痛,即使如此,治愈也仅仅是“有时”的。常常,对于肉体的磨难,医生 也只能“帮助”或是“安慰”。史铁生瘫痪的双腿一如他瘫痪的精神,“无法治愈”使他一度忘记生的意 义,疾病几欲逼疯了他,使他一心向死。然而,肉体的磨难虽令他跌入地狱,但他在文学中找寻回了生的 意义。他在《我与地坛》中如此写道:“当一个人理解了生命的意义,苦难与悲剧也是幸福。”他带着他 残缺的肉体与病痛,但活出的是完整的人生。 不仅是肉体的磨难,人世间来自生活的苦厄折磨着精神,似乎生命本身是经历苦难而洗尽铅华的过程。 人们总为了“治愈”而费尽力气,却忘记“治愈”本身是一种强求,人生的苦厄是生活的强行画押,重要 的并非“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以歌”。 面对人生的种种苦厄,治愈他并非是从根源上解决痛苦。生命的苦厄源源不断,甚至“治愈”之后依 旧残存着精神上的苦痛。既然无法诉诸治愈,不如思考生活的意义。倘若生命的意义是追寻“美”,那么, 苦厄也是一种美,悲剧也是一种美。我们无需治愈它,也无需强逼迫自己成为装满苦难而生活着的容器。 我们直面病痛,是在直面一种生命的美感。我们带着病痛活下去,并非带着沉重的镣铐,而是带着丰厚的 羽翼在活着。我们能笑对苦厄,并与之共舞。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曾提出两个不同的对立面。日神精神乃为生活的外观,他遮盖生活的面纱 而扩散表面的美好,而最接近生活本真的却是揭露生活、直面悲剧的酒神精神。“倘若生命是台悲剧,那 便有声有色地演出这场悲剧”,这是一种果敢的人生,有硬度有丰满度的人生,这是一个人的个体对生命 的苦厄最有力的抗争。“美,能让人在任何境遇下活出生命的意义,我们不仅要带着病痛活下去,更要活 出诗意的审美人生。 面对疾病,面对人世的种种苦厄,我们诉诸审美的人生意义。疾病与苦厄的脚镣困不住渴望飞翔与共舞 的姿态。以诗意眼光看待人生,则“生命”无非是供我垂钓的河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材料所给两句话,第一句从医生的角度出发,强调救治患者时,从三个角度出发,“治愈”“帮 助”“安慰”治愈是有时的,常常做的和总是做的是帮助和安慰,根据这些频率词,我们可得出医生救治 患者更重要的是在治愈途中给予患者的温暖,即身体的治愈和内心的温暖的并行,而内心的温暖尤为重要。 第二句从哲人的角度出发,从普遍性的角度告诫人们人世种种苦厄不断,在接连的苦厄中更需要的是坚强 乐观的生活下去,即面对苦厄的态度。综合两则材料,我们要说的是疾病作为象征物所指代的本体,就是 苦厄。苦厄既是疾病,也可以是挫折之类的类似于疾病这般给我们带来不适,让我们生活受阻的元素。解 除苦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期待;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与疾病、苦厄的伴生状态,虽然是生命的无奈,但 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我们最优的选择。医生作为治疗疾病的人员,给患者提供外在的帮助,给予患 者温暖来让患者更加坚强的活下去,而哲人激发人们的内在力量,面对苦厄时用自身的力量去对抗它,坚 强的活下去。二则材料的共同点在于激发人们自身生存的力量。可结合当下的疫情现状,战胜疾病,治愈 人们身体上的疾病只是第一步,或者最简单的一步,疾病过后的心理创伤,留下的永远的伤痛会一直伴随 着我们,所以带着感动、带着病痛坚强的活下去是接下来重要的步骤。因此我们可以从坚强的意志力,内 心的温暖强大,激发内驱力等角度去立意。 【立意】1.苦厄打不垮,淬炼铸辉煌。 2.如何面对伤痛是人生的必修课。 3.治愈身体靠医生,治愈心灵靠自己。 4.苦难不可小觑,信心不可动摇。 5.让肉体的病痛成为精神的兴奋剂。 【素材】1.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医生的安慰、哲人的忠告下,带着病痛活下去呢?尼采说:“那些杀不死我 的,都使我更强大。”与不幸共存,莫不如把苦厄、疾病看作必经之路,通向坦途前的荆棘,不失为人生 最宝贵的财富。试问,如果没有病痛的折磨,如何能体会健康体魄的可贵;从未接受过苦厄的洗礼,又怎 能甘之如饴地享受来之不易的成功呢?在医生的安慰中保持对疾病的教畏,带着病痛活下去时体悟人生之 意义,练就一颗坚定而强大的内心,无论最终能否战胜疾病、苦厄,都不会使我们活着的光芒黯淡半分。 我们深知病痛不是好东西,但因为它就藏在我们的机体之内,投鼠忌器,我们只好带着病痛活下去。这看 起来是无奈,其实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2.当个人的身上出了问题,人们往往不乏这种智慧。然而,当面对周围形形色色“病灶”时,这样的智慧还 能派得上用场吗?像希望身体健康一样,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事事顺遂、和乐美满;自己的周边是清平世 界、朗朗乾坤。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只要活着,我们就会遇到苦厄,而且我们会时不时地看到我们 不愿意看到的病态:尔虞我诈、急功近利、卫生问题、秩序问题、教养问题、态度问题:……当林林总总的 问题被我们耳闻目睹的时候,心里自然也会觉得堵得慌。但是,我们又不会随心所欲地处置某一个“病灶”, 因为此时的欺骗,或许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友情所在;此时此地随地吐痰的人,说不定,正是彼时彼地曾经 或将要为我们居处的大厦添砖加瓦的人。他们是我们的生命必须要面对的,或者是这个社会机体的一部分, 我们不要仅仅看到上面的病灶,还要看到背后的价值。 3.我们如果能够用智慧的目光看待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会活得更豁达一些。病痛、苦厄是生活的常态,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即将到来的一切。所以,带着病痛活下去的确是人生 的大智慧,因为活下去,就有了战胜病痛的希望。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