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北京市中国人大附中高三考前热身训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北京市中国人大附中高三考前热身训练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写作解析及范文)

ID:703641

大小:116.5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1-05-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度高三年级语文热身练习 一、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生动地记述过一种使他永难忘怀的特殊“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 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你再望一望那遥远的绿 色海面,那里,波涛汹涌,永不停息,那里,阳光从千千万万舞动着的小明镜中反射到你的眼里,那里, 海水的碧绿同天空明镜般的蔚蓝以及阳光的金黄色交融成一片奇妙的色彩——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 恼、对俗世的敌人和他们的阴谋诡计的一切回忆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 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 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消息性的、 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 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 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兴”“感兴”或“妙悟”等, 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伫兴”,诗的作品中蕴含活生生的“兴象”; 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 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 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 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基 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 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 疑的了。 (取材于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 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像普通大众一样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是他们对日常生 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 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 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从艺术家的精神世界中升腾起来。最终,艺术创造使 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 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郑板桥在深秋之际住在江边馆驿,早晨起床看竹, 太阳照进竹林的晨雾之中,如云如烟,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 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 ① ,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 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 态,是成为艺术品之前的最后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 ② ,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 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郑板桥还就此总结了两个规律: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意在笔先,即艺术体验在艺术创作之前,艺术 创作只是一种外化过程,最重要的是艺术体验时期所储备的艺术意蕴;趣在法外,即艺术趣味来自艺术法 则之外,艺术法则只是创作方法而已,艺术家所蕴蓄的艺术感兴,才是艺术之源。 (取材于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 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叶朗:当然。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 和“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 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 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 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 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 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命华彩, 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这也很值得研究。中国古人非常注 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 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 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 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用他们的话说,这是一个张扬“性灵”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 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 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 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取材于顾春芳的《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 下列有关审美体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恩格斯记述的海上奇妙体验,包含着他对自然壮美的欣赏和对自由的感悟。 B. 审美体验应该是去除了功利、实用的目的,它强调直觉、想象等审美特征。 C. 中西美学思想的一个相通之处是都认为审美体验与人生、艺术的本质相关。 D. 审美体验是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 2. 依据文意,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将内容补充完整。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一定要与审美体验结合。 B. 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 C. 变“眼中之竹”为“胸中之竹”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 D. 郑板桥认为“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是创作的重要原则。 4. 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美学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 B. 研究艺术经典,不仅要关注作品,还要关注艺术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C. 中国古人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 D. 取得真正成就的人需要具有不计利害得失、追求理想和情趣的出世精神。 5.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和作用。 6.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茶……有关的雅人雅事,作者这样创作的 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 D 2. ①艺术体验②艺术创造(创作) 3. B 4. C 5. 含义: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亦指通过实践获得无 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作用:①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 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②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③审美体验可以 引导人们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④审美体验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 业。 6. 示例:作者描写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如饮酒 行令本是古人宴席之常,而宝玉生日时湘云要求行令中有古文、古诗、曲牌名等,使得酒令得以展现人物 才思,在娱乐活动中蕴含审美情趣,使得小说有别于人生本来之庸常,呈现出诗意的趣味和雅致的格调。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概念 的本质内涵,然后再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照分析。 D 项,“所以它通过社会存在转化为艺术”错误。依据原文“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 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可知,应该是:“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通过“审美体验”转化为“艺术”。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理解前后文内容,分析前后 结构,注意衔接的准确与连贯。 依据前文“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 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最终,艺术创造……”、后文“即艺术体验在艺 术创作之前”可知,①为“艺术体验”,②为“艺术创造(创作)”。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之后浏览选项, 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B 项,“只能通过灵感、直觉来建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 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 动建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只能”一词曲解文意。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之后浏览选项,将 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C 项,“注重在获得特殊审美体验的心灵空间里,寻找优雅的审美情趣”,原文的表述是“中国古人非常注 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 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 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依据“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 等”“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体验则是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也就是 说,审美体验是一种既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又不同于一般经验的特殊的东西,它该是那种深层的、活生生 的、令人沉醉痴迷而难以言说的瞬间性审美直觉”可概括审美体验的含义为:通过实践获得的无功利的、 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 作用: 依据审美体验的含义可概括为:使人们获得无功利的、深层的、高强度的或难以言说瞬间性生命直觉。 依据“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因而都应当以此为根 基加以阐明。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 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 置疑的了”可概括为:使社会存在或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转化为艺术。 依据“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 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 象”“我们研究中国美学,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而且要关注历史上如嵇康这样的艺术家的生存风格和生 命华彩,他们用自己的崇高人格和生命创造了诗意的人生境界”可概括为:审美体验可以引导人们追求心 灵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的美。 依据“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 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可概括为:审美体验 可以让人们拥有心灵的自由,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文中情节设置的作用及名著阅读能力。情节设置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内容、主旨、手法效果 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而名著阅读需要考生平时做好积累,识记重要作品的作者、作者字号、时代、文学 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 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依据“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快活、热闹、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可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许多与琴、棋、书、画、诗、酒、 茶……有关的雅人雅事,旨在用文字将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出一个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 然后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内容,如“猜灯谜”“酒令助兴”“扎放风筝”等,对其加以阐释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 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 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二、本大题共 7 小题,共 25 分。 (一)(共 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氏之先为常山真定人。公父武康公事太宗皇帝,秉节治戎,有劳有勤,报恤追崇。公少以父任为西 头供奉官。至道二年,遣五将讨李继迁,公从武康公出铁门,为.先锋,杀敌甚众。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 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 先后,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追兵望其军整,不敢近。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子矣。”后以御前忠佐为军 头巡检。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 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皆为之惧,公举 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公以 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庆历二年,契丹聚兵幽、涿,遣使者有所求,自河以北皆警,乃拜公保静军节度使,知澶州。公治其 军,无挠其私,亦不贷.其过,居顷之,士皆可用。契丹使人觇.其军,或劝公执而戮之,公曰:“吾军整而 和,使觇者得吾实以归,是屈人兵以不战也。”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号令简明,进退坐作, 肃然无声,乃下令曰:“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契丹闻之震恐。会复议和,兵解,徙.知陈州。 自宝元、庆历之间,元昊叛河西,兵出久无功,士大夫争进计策,多所改作。公笑曰:“奈何纷纷? 兵法不如是也。使士知畏爱,而怯者勇,勇者不骄。以吾可胜,因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其在枢密, 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其在外,则遣中贵人诏问,其言多见施用。公于是时,屹然 为中国钜人、名将,虽未尝躬矢石,攻坚摧敌,而恩信已足抚士卒,名声已足动四夷。 公年七十有余,以疾薨于家。其遗言曰:“臣有俸禄,足以具.死事,不敢复累朝廷,愿无遣使者护丧, 无厚赙赠。”天子恻然,哀其志,以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赐其家,固辞,不许。明年,有诏史臣刻其墓 碑,谥曰武恭。 (取材于欧阳修《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恭王公神道碑铭》)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亦不贷.其过 贷:宽恕 B. 契丹使人觇.其军 觇:参观 C. 徙.知陈州 徙:迁任 D. 足以具.死事 具:准备 8. 下列对各句中“为”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文中句子 “为”字的几种解释 (甲)为.先锋 ①充当,担任。②对,向。③成为,变成。 ④行为。⑤替,给。⑥因为。 (乙)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 (丙)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 A. (甲)③ (乙)⑤ (丙)④ B. (甲)① (乙)⑥ (丙)④ C. (甲)① (乙)② (丙)⑤ D. (甲)⑥ (乙)② (丙)③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 武恭公的举动、语言、面色都像平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 B. 明日,大阅于郊,公执桴鼓誓师 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击鼓誓师 C. 备糗粮,听鼓声,视吾旗所乡 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挥舞旗子指挥大家返回故乡 D. 愿无遣使者护丧,无厚赙赠 希望朝廷不要派遣官使帮助举办丧仪,不要有丰厚的赏赐 10.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康公侍上治军都颇有功劳,被怜恤推崇。武恭公因父亲的原因,担任了相关职务。 B. 面对元昊的叛乱,朝廷军队久战无功,朝臣意见多被修改,武恭公却赞同这些意见。 C. 作者认为武恭公是朝中的著名将领,恩信能抚慰士卒,声望可震动四方。 D. 武恭公去世,皇帝十分悲伤,不仅重金厚慰其家人,还下诏为其刻墓碑。 11. 将下面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其在枢密,亦尝自请临边,不许,凡大谋议,必以咨之。 12. 欧阳修的碑志文借鉴了史家笔法,注重用简洁的语言记述人物事件及结果影响。文中用“由是士卒无敢 先后”“由是知名”“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三句写出了武恭公言行的结果或影响。其中的“是”分别指 代什么事件?根据文意,简要概述。 【答案】7. B 8. B 9. C 10. B 11. 武恭公担任枢密使时,也曾经请求到边境作战,(皇帝)没有允许,凡是有重大的计划决议,一定会询 问他。 12. ①第一句的“是”指:武恭公在军队可能产生混乱时,果断派兵守住关隘,并以“乱行者斩”的军令震 慑军队。 ②第二句的“是”指:武恭公用计引诱长期作乱、让朝廷束手无策的张洪霸,一举将其党羽抓获。 ③第三句的“是”指:武恭公面对孔道辅等人进言而使自己被贬,没有感到恐惧。孔道辅死后,有人对武 恭公说他的坏话,武恭公却不赞同,还很伤心,认为孔氏是直谏之臣。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觇:窥探。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为先锋”的“为”是“充当,担任”的意思。 “虽武康公亦为之按辔”的“为”是“因为”的意思。 “而士大夫服公为有量”的“为”是“行为”的意思。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看我挥舞旗子指挥大家返回故乡”翻译错误。乡,通“向”,“视吾旗所乡”,意思是“看我旗子指 挥的方向”。故整个句子应翻译为: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看我旗子指挥的方向!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武恭公却赞同这些意见”错。面对元昊的叛乱,朝廷军队久战无功,朝臣意见多被修改,武恭公说“因 敌而胜之耳,岂多言哉”,意思是“根据敌人的具体情况而战胜他罢了,哪里用说那么多话”,也就是说 武恭公只是认为不用说那么多话,并不是“赞同这些意见”。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字:尝,曾经;许,允许;凡,凡是;咨,询问。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原文说“军至乌白池,诸将失期,不得进,公告其父曰:‘归师过险,争必乱。’乃以兵前守隘,号其军 曰:‘乱行者斩!’由是士卒无敢先后”,意思是军队到达乌白池的时候,诸位将领耽误了行军的日期, 不能继续前进,武恭公对他父亲说:“作战归来的军队经过险境,如果争抢必将产生混乱。”于是就率领 军队在前方守住关隘,号令军队说:“胡乱行动的人要被斩首!”因此士兵们都不敢争先恐后胡乱行动。 由此可知,“由是士卒无敢先后”的“是”指:武恭公在军队可能产生混乱时,果断派兵守住关隘,并以 “乱行者斩”的军令震慑军队。 原文说“邢洺男子张洪霸聚盗二州间,历年,吏不能捕。公以毡车载勇士为妇人服,盛饰诱之邯郸道中, 贼党争前邀劫,遂皆就擒,由是知名”,意思是邢洺男子张洪霸在两州之间聚众为盗匪,历经一年,府吏 都不能抓到他。武恭公用毛毡篷的车子载着穿上女子衣服的勇士们,(勇士们)打扮华丽地在去往邯郸的道 路上引诱贼人,贼人争着上前去劫持,于是都被抓捕了,(武恭公)因此被大家知晓。由此可知,“由是知 名”的“是”指:武恭公用计引诱长期作乱、让朝廷束手无策的张洪霸,一举将其党羽抓获。 原文说“御史中丞孔道辅等因事以为言,乃罢公枢密。言者不已,即以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皆为之惧, 公举止言色如平时,惟不接宾客而已。既而,孔道辅卒,客有谓公曰:‘此害公者也。’公愀然曰:‘孔 公以职言事,岂害我者?可惜朝廷亡一直臣。’由是言者终身以为愧”,当武恭公面对孔道辅等人进言而 使自己被贬时,一点也没有害怕。孔道辅死后,有人对武恭公说他的坏话,武恭公却不赞同,还很伤心, 认为孔氏是直谏之臣,不能害他,可惜朝廷失去了一个敢于直言进谏的臣子。由此可知,“由是言者终身 以为愧”的“是”指:武恭公面对孔道辅等人进言而使自己被贬,没有感到恐惧。孔道辅死后,有人对武 恭公说他的坏话,武恭公却不赞同,还很伤心,认为孔氏是直谏之臣。 【点睛】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 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 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参考译文: 王氏的祖先是常山真定人。武恭公的父亲武康公侍奉太宗皇帝,秉持操守治理军队,很辛苦很用心,(死 后)被皇帝怜恤追封。武恭公年少的时候因为父亲任职的原因担任了西头供奉官。至道二年时,(朝廷)派 遣五位将领讨伐李继迁,武恭公跟随武康公出兵铁门,担任先锋,杀敌很多。军队到达乌白池的时候,诸 位将领耽误了行军的日期,不能继续前进,武恭公对他父亲说:“作战归来的军队经过险境,如果争抢必 将产生混乱。”于是就率领军队在前方守住关隘,号令军队说:“胡乱行动的人要被斩首!”因此士兵们 都不敢争先恐后胡乱行动,即使是武康公也因此号令扣紧马缰缓行。追兵远望到武恭公的军队很严整,(就) 不敢接近了。武康公赞叹说:“王家后继有人了。”之后(武恭公)又在御前忠佐军中担任军头巡检。邢 洺男子张洪霸在两州之间聚众为盗匪,历经一年,府吏都不能抓到他。武恭公用毛毡篷的车子载着穿上女 子衣服的勇士们,(勇士们)打扮华丽地在去往邯郸的道路上引诱贼人,贼人争着上前去劫持,于是都被抓 捕了,(武恭公)因此被大家知晓。 御史中丞孔道辅等人因为一些事情参奏(武恭公),(朝廷)于是就罢免了武恭公枢密使的职务。参奏 的人络绎不绝,(朝廷)又任命武恭公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士人都替武恭公感到害怕,武恭公的举动、语言、 面色(却)都像往常一样,只是不接待宾客罢了。不久,孔道辅死了,有门客对武恭公说:“这是害了您 的人啊。”武恭公(却)伤心地说:“孔公遵守职责参奏事情,哪是害我呢?可惜朝廷失去了一位直谏之 臣。”因此说这话的人终身都以(自己说这种话)感到愧疚,士大夫都佩服武恭公举止很有度量。 庆历二年,契丹在幽、涿两地聚集军队,派遣使者(向朝廷)提出要求,从黄河往北的地区都高度警 戒,(朝廷)于是封武恭公为保静军节度使,管理澶州。武恭公治理军队,不扰乱士兵个人的事,也不饶恕 他们的过错,过了一段时间,兵士就都(服从管理)可以任用了。契丹派人窥探武恭公的军队,(被发现了,) 有人劝武恭公抓住窥探的人并且杀了他,武恭公说:“我军整肃和睦,让窥探的人了解我军的实际情况回 去,这是不用作战就使敌人的军队屈服的办法。”第二天,在郊外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武恭公拿着鼓槌 击鼓誓师,号令简单明了,(部队)进退坐起,整肃安静,(武恭公)就下令:“准备干粮,听鼓声号令, 看我旗子指挥的方向!”契丹听说这些情况后非常震惊害怕。正好赶上两国再次议和,撤掉了军队,(武恭 公)迁任陈州知州。 在宝元、庆历年间,元昊在河西叛乱,军队出动久战无功,士大夫们争相进计献策,(朝廷的作战方针) 屡屡更改。武恭公笑着说:“为什么如此众说纷纭呢?兵法不是这样的。要让士兵知道敬畏爱戴,怯懦的 人就会勇敢,勇敢的人就不骄纵。凭借(这些)我可以战胜敌人,根据敌人的具体情况而战胜他罢了,哪 里用说那么多话!”武恭公担任枢密使时,也曾经自己请求到边境作战,(皇帝)没有允许,凡是有重大的 计划决议,一定会询问他。武恭公在京外任职的时候,皇帝就会派遣朝中近臣去问询(他的意见),他的意 见多被采纳实施。武恭公在当时,卓然超凡,是朝中的杰出士人和著名将领,虽然没有亲身拿着武器,攻 城破敌,但是(他的)恩威和信义已经足够安抚士卒,声名威望已经足够震慑四方外夷。 武恭公活了七十多岁,因为疾病在家里去世了。他的遗言说:“我有俸禄,足够用来准备丧事,不敢 再拖累朝廷,希望朝廷不要派遣官使帮助举办丧仪,不要有丰厚的赏赐。”皇帝很伤心,哀悯他的想法,(就) 用黄金百两、白金三千两赏赐他的家人,(他的家人)坚决推辞,(皇帝)不允许。第二年,(皇帝)又下诏 令让史臣雕刻他的墓碑,(给他)封谥号为武恭。 (二) (共 5 分) 13.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矣战!”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 何加?“曰:“教之。” (《论语·子路》) 注释:①仆:车。②庶:人口众多 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答案】思想:要在老百姓富裕的基础上实施教化。认识:物质决定精神。人们只有物质富裕了,才会精 神上的追求。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1)第一问:结合句子的意思概括即可。画线句的意思是“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 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育他们。’”,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要在老百姓富裕的基础 上实施教化”。 (2)第二问:孔子的主张符合实际,科学合理。富民,就是要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满足人民的物质生 活需要。教民,就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提高百姓的思想道德素质。物质是基础,是前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实生活中,生存、温饱问题总是第一位的,所谓“饥寒生盗心”、“仓廪实而 知礼节”,如果物质生活没有满足,生存问题没有解决,那教育人民懂得道理,是无法做到的。孔子先富 后教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搞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对现实也有借鉴、指导意义。 【点睛】译文: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子。孔子说:“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说:“人口已经是如此众多了, 又该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该怎么做?”孔子说:“教 育他们。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1】 黄庭坚 其一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2】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其二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3】化粘枝。 湘东一目【4】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释:【1】任公渐:任渐,黄庭坚的好友。【2】坐隐:与下文“手谈”都指下围棋。【3】朝甲:蝉蜕。【4】 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围棋中,棋子在棋盘上围成的空白交点称为目。围棋需有两 目才能成活,一目就是死棋。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诗开篇都写到作者因没有公务缠身,难得闲暇,于是生发了弈棋的雅兴。 B. 第一首诗的颔联用岩穴隐居、与俗人闲聊之事和下棋相比较,写出下棋之乐。 C. 第二首诗颈联的“诚”“尚”二字写弈者虽不服输,但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 D. 两首诗中都写作者陶醉于对弈,不觉时间流逝,表现出其对下棋的痴迷程度。 15. 这两首诗都富含理趣,请结合第一首诗的尾联和第二首诗的颔联,分别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14. C 15. 第一首诗尾联,作者有慨叹也有议论,他一边下棋,一边在留心棋给人的启示。“骄 兵必败”“多疑必失”,这既是作者在棋局上的自我提醒,也是他感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二首诗颔联,作 者通过比喻描绘下棋者,“心似蛛丝游碧落”写下棋者思绪的飘荡、灵动,“身如蜩甲化枯枝”写下棋者 意志的集中,已达忘我之境。作者借此生动地揭示了做事需凝神专注、投入忘我的道理。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 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 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 进行分析。 C 项,“但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错,“尚可持”即尚且可以与之对峙,明显没有扭转不利形势,“最终 也未能扭转颓势”推断错误。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两首诗都富含理趣,请结合第一首诗的尾联和第二首诗的颔 联,分别对此加以赏析”,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 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 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最后的尾联可谓神来之笔,把之前的下棋岑寂徒然打破,有慨叹 有议论,并且从下棋中总结感悟出人生的哲理。他一边下棋,一边在留心棋给人的启示,又想起了在棋盘 上“骄兵必败”“多疑必失”的道理也是适用的。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而最后把对手打败更 是淋漓尽致,如释重负,快哉爽哉。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粘枝”,用了比喻的手法,以蛛丝来形容棋手心思缜密,偌大的棋盘被比 作苍空,在这棋盘中自然处处都要极其细心。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棋手仍在思考,他的思路像细细 的蛛丝一样,在浩淼的天空中飘荡,希望能够寻到明晰的答案。这是何等奇特的比喻!而第二句,则用了 《庄子》中佝偻承蝉的典故。一个用竹竿粘“知了”的老人,其拿手好戏是能在这时屏住呼吸,伸出的手 就像枯枝一样。“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而正在下棋的棋手,也正是这样地一 动不动,全神贯注。在这一刹那时间似乎也停滞了。这告诉我们专心致志地从事于一件事,就能够达到出 神入化的境地。这一联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我们仿佛在静静地看到了下棋人思想的活动。由此概括 出颔联形象特征:心思缜密、神情专注、意志坚定。 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反映隐逸情趣的诗文。如《归去来兮 辞》中,“怀良辰以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写自己归隐后的生活 状态,是诗人理想生活的集中描写。 ②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类型,这类诗多借写古人古事抒发自身情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赞美周瑜的儒雅镇定、举重若轻、年轻有为,暗含自己 坎坷不遇、功业难成的伤感。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廉颇自况,表达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③同样是写秋景,词人的风格却有所不同,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一句“_________________”来 概括秋天万物的生机勃勃,词风磅礴而大气。而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却刻画了“__________________到 黄昏,点点滴滴”,词风婉约而伤感。 【答案】 (1). 或植杖而耘耔 (2). 登东皋以舒啸 (3). 临清流而赋诗 (4). 羽扇纶巾 (5). 谈 笑间 (6). 樯橹灰飞烟灭 (7). 廉颇老矣 (8). 尚能饭否 (9). 万类霜天竞自由 (10). 梧桐更 兼细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耕耔、皋、啸、纶、樯橹、廉颇、竞、兼”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1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 ①在人艺看话剧《万尼亚舅舅》,三小时的剧长,李六乙竟一处也没舍得删。结束时已近晚十点,出剧 院才发现下雪了,薄薄的细雪敷在车顶上,在夜灯反射下闪着碎银一般的光。那一刻我感慨万千,似乎第 一次看清,契诃夫已嵌入我的生活很多年了,不是通过书斋式的阅读,而是通过一道道四面八方折射过来 的光。 ②我得到的第一本与契诃夫有关的书是《惜别樱桃园》,由童道明先生签送给我。那时我还不知,童先 生早年留学苏联时,就已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和契诃夫联系在一起。全身心地阅读,毕生地翻译,进一步又 创作剧本。不是灵魂相应,怎可想象,一个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晚年要做剧作家。当然,世间也因此多了 两部与契诃夫有关的戏:《我是海鸥》与《爱恋·契诃夫》。 ③和童老师交往,最初是编辑和作者的关系,我约他写了很多次契诃夫,他写的都不重样,像一口源 源不尽的井。童先生一直不用电脑,文字都写在稿纸上,怕我认不清字,每次去他家取稿时,他总要先给 我读一遍,还即兴发挥,讲点契诃夫的迷人轶事。对我这个酷爱买影磲的人来说,这就等于得到了契诃夫 正片之外的花絮。我由此知道了契诃夫与托尔斯泰、高尔基之间的友谊,也知道他深爱的两个女人,一个 成为《海鸥》中妮娜的原型,一个在舞台上演绎了这个角色。我就这样一点一点潜.移默化地认识了契诃夫。 ④《万尼亚舅舅》上演前,我照旧想请童先生写篇文章。因为李六乙导演的这个戏,剧本就是请他翻 译的。取稿的那天天寒地冻,这次他没有读给我听,而是说你来读吧。看他坐在沙发上,已做好了聆听准 备,我便也坐下来开始读。稿子共四页,写在印刷品的反面,字儿小,里面涂改无数。念起来打磕绊时, 他就帮我辨认。上面照例有契诃夫作品的引文,念着念着,我竞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动情起来: “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的黑夜,我们将会听到天使的歌唱,我们将看到镶满宝石的天空。人间所有 的痛苦,都会淹没在慈爱之中,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安宁、温柔,变得像轻吻一样的甜蜜。” ⑤这是《万尼亚舅舅》的结尾。很快我就有机会,听演员将它念了一遍又一遍。先是看了彩排,当然 是借了童老师的光。去之前我曾犹豫,这种不穿戏服的剧透式观看会不会影响我正式看戏的情绪,但看完 我就不后悔了,因为只有彩排,你才能看到导演与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眼中的泪光。他们都入戏了,连我 一向熟悉的濮存昕都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愁容骑士。不短不长的头发,怎么看都乱糟糟的,以至于正式演出 前,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好像不忍面对这个被生活打败的“万尼亚舅舅”。 ⑥这么多年在北京上演的契诃夫的戏,尤其是人艺舞台上演出的,我差不多都看过。奇怪的是,一个 演员接了契诃夫的角色,那角色就好像住进了他的身体,或者说,那角色一定会把他生命中的某些部分唤 醒。而像我这样的观众,便也常常能看到戏里与戏外的联系。在我看来,扮演索尼亚的孔维,排练时的感 觉比舞台上的好。或许因为不穿戏服,不打灯光,我始终能感到她那种因为年轻,因为缺乏历练.而有的怯. 生生的劲儿,是很合角色的。真实的演员生活,并不像娱乐新闻渲染的那样光鲜,寂寞与等待属于大部分 演员。听孔维演的索尼亚劝舅舅“要忍受漫长黑夜,要耐心忍受命运给我们的考验”,我总觉得,那也是 她说给自己听的。契诃夫的台词,总是那样富有感染力,不经意间就能将人的心弦拨动。 ⑦比起孤零零的剧本阅读,我更愿意在生活中与契诃夫不期而遇。 ⑧我曾一连几天跑小西天电影资料馆,去看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电影,说不出的喜欢。后来看到他的《五 月碧云天》,是请自己的老爹做主角拍的戏中戏。锡兰导演要拍戏,而他的老爹只惦记家中院子里的那些树, 听老人诉说着自己与树的情感,我已经联想到了《万尼亚舅舅》。在影片最后,果然看到一行字幕:献给安 东·契诃夫。原来,锡兰导演是以《五月碧云天》向契诃夫致敬。我心仪的另一位导演新藤兼人,晚年在 拍《午后的遗言》的时候,让两位演过契诃夫作品的老演员重聚,并在一起念电影台词:“我们的生命还 没有完结,我们还要活下去。”这又让我联想到童老师所说的“契诃夫式的乐观主义”。 ⑨朋友曾送过我电影光盘,有一天打开看,发现它竟然是路易·马勒 1994 年拍的电影版的话剧《万尼 亚舅舅》。演员几乎都是坐下来表演,台词也译得很美国化,很口语、很生活,它让我再次感到契诃夫的神 奇――所有的导演,都认为契诃夫写的是现代剧,无论用俄罗斯方式还是美国方式,抑或中国方式,都能 走近它。 ⑩而我,如此细碎地写出《万尼亚舅舅》演出前后的一切,是因为其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 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契诃夫于我,从来不是词汇、术语堆叠出来的经典,而是如此这般地出没 于生活之中。你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就是对自己的灵魂做一次确认,确认疼痛还不够,同时还要 确认,生活里有种东西值得你继续为它付出。这样好像也是为了,别人能够再从你身上,辨认出你的灵魂 以及契诃夫的种种。 17.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影碟 B. 潜(qián)移默化 C. 历练 D. 怯(què)生生 18.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中的“一个人”,其实是指文中和契诃夫作品发生关联的许多人。 B. 作者在《万尼亚舅舅》的彩排中看到了导演与全体演员眼中的泪光,认识到彩排比正式演出水平高。 C. 画线句中的“不期而遇”,表达出作者在欣赏几位外国导演的电影时,意外“遇到”契诃夫的欣喜感。 D. 契诃夫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普通人的人生境遇和生活态度,激发了人们对他的作品及其本人的热爱之情。 19. 作者在第①段中说自己是“通过一道道从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认识契诃夫的。“四面八方折射过 来的光”在文中指哪些内容?请简要回答。 20. 从全文看,第⑤段“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这一细节有什么作用? 21. 第④段的台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富有感染力。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加以赏析。 【答案】17. D 18. B 19. ①童道明先生研究、翻译和创作与契诃夫有关的作品,童先生的人生追求和精神气质;②濮存昕、孔维 等演员塑造契诃夫剧作中的角色;③锡兰、新藤兼人等外国导演在电影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达对契诃夫的 理解和敬意。 20. ①内容上:写作者在看彩排时不忍面对这个被生活打败的“万尼亚舅舅”,表现的是濮存昕演戏的“入 戏,表达作者了契诃夫作品的感染力的赞美,也揭示了“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的主旨。②结构上: 与上下文照应,呼应题目“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与结尾“其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 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相呼应,使文章自然贯通,浑然一体,强化了主题。 21. 比喻:如作者把生活中的希望和美好比喻为“天使的歌唱”和“镶满宝石的星空”,形象地表达出苦痛 过后,爱与幸福终会到来的生活信念,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和触动。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D.“怯生生”中“怯”应读作“qiè”。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作者在《万尼亚舅舅》的彩排中看到了导演与全体演员眼中的泪光,认识到彩排比正式演出水平高” 理解错误,文中说的是“因为只有彩排,你才能看到导演与全体演员在戏结束时眼中的泪光。他们都入戏 了”,选项将二者的关系说反了。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1)第 1 段,由看话剧《万尼亚舅舅》想到自己对契诃夫的理解“是通过一道道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 来实现的,开头点题。关键词:“李六乙竟一处也没舍得删”“ 通过一道道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李 六乙就是“第一道光”,他对契诃夫剧本一处也没舍得删,说明他对契诃夫的尊敬与热爱。 (2)第 2—4 段,写第二道光——童道明先生。用童道明对契诃夫的研究、热爱和人生追求,说明契诃夫 对他的深刻影响。他阅读、翻译、研究契诃夫,创作与契诃夫有关的剧本,写关于契诃夫的评论文章,讲 契诃夫的轶事,事业追求和精神气质受契诃夫的影响。关键词:“把自己的一生和契诃夫联系在一起”“ 阅 读”“翻译”“创作剧本”“ 潜移默化地认识了契诃夫”。 (3)第 5、6 段,写第三、四道光:演员濮存昕,他演“万尼亚舅舅”很入戏;演员孔维,她演的索尼娅 仿佛就是她自己。用演员的入戏,说明契诃夫剧本的感染力。关键词:“演员”“入戏”。 (4)第 8 段,写五、六道光:导演锡兰拍戏中戏献给契诃夫,表达了对契诃夫的敬意;导演新藤兼人让演 过契诃夫的老演员重聚并念台词,表达对契诃夫的敬仰。 (5)第 9 段,写第七道光——导演路易·马勒拍契诃夫的电影版话剧也很生活化,表现对契诃夫作品的理 解。 总结:通过解读全文可知,作者选取了生活中与契诃夫及其作品有关的几个人(共七个人,分为三类:其 一是童道明,其二是李六乙、锡兰等导演,其三是濮存晰和孔维两个演员),通过他们的种种表现去认识契 诃夫及其作品的影响力,这就是题目所说的“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契诃夫”(主要是区别于从书斋中、从 剧本阅读中认识契诃夫),也是最后一段中所说的“其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 的契诃夫”,而文中写到的那些人,就是第一段中“一道道四面八方折射过来的光”。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节描写作用的鉴赏能力。 (1)细节描写作用,一般从人物、主旨、内容、手法、效果等方面进行作答。对小说人物形象来看,从两 点入手:一是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 物的性格。二是结合文章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 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文章主题来看,需结合具体文章内容,确定文章主题分析其 作用。表面上来看,考生不仅要分析直接描写手法之细节描写的作用,还要分析其实质上的作用,即烘托 作用。 (2)第五段“他们都入戏了,连我一向熟悉的濮存昕都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愁容骑士。不短不长的头发,怎 么看都乱糟糟的”直接展现濮存昕的状态,这也是“我从他手上接过票,就赶紧离开”的原因,写我被濮 存昕饰演的万尼亚舅舅深深地触动,表现出演员的忘我投入,已与角色融为一体,突出契诃夫作品的艺术 魅力;我的行为从侧面烘托契诃夫作品魅力。本文题目为“从一个人身上辨认出”,而我的细节描写形象 地阐释了文章题目内涵——从一个人身上、从生活中辨认出契诃夫。同时也与结尾段中“每一个场景、每 一个细节,都在构筑一个活生生的契诃夫”形成呼应,表现主题。使得主旨更为深刻。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表现手法的能力。 对第④段的台词进行分析可知,此段中运用的手法有,比喻、排比、想象。考生然后照题干要求挑选其中 一种手法,然后结合文段内容分析运用手法的效果即可。 文句“我们要度过一连串漫长的黑夜,我们将会听到天使的歌唱,我们将看到镶满宝石的天空”同时运用 想象、比喻和排比的艺术手法,作者把痛苦想象和比喻成“一连串漫长的黑夜”,幸福想象和比喻成“天 使的歌唱”“镶满宝石的天空”;且构成排比,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痛苦终将过去, 爱与幸福终会到来的生活信念,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和触动。 五、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5 分 语言基础运用(5 分) 全民抗疫期间,中小学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原则,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由于在网络上师生问答没有 在教室里方便,很多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将答案发布在网课的“聊天区”。不少同学却将“聊天区” 当作“弹幕区”,回答不够严谨,语言风格也过于随意。一次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请谈谈你对 《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其他角色关系的理解”,有四个同学在聊天区留言: 同学 A:老人与大马林鱼战斗到最后时,老人发现大马林鱼不是他的敌人,更是陪伴他的朋友。 同学 B:大海可以看作是一个特殊的角色。老人与大海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一方面大海是老人生 存的依赖,另一方面大海为老人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 同学 C:鲨鱼跟老人才是真正的冲突关系,当鲨鱼吃掉大马林鱼最后一块肉时,老人对它恨之入骨。 同学 D:“小男孩”是所有村民中唯一能够真正理解老人的人,而其他村民视而不见老人所付出的努 力。 22. 以上四位同学留言中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得体的一句是( ) A. 同学 B. 同学 C. 同学 D. 同学 23. 请从另外三个句子中选择一个进行修改。 【答案】22. C 23. 同学 A,关联词语“不是……更是……”用错,应改为“不是……而是……”。 同学 B,成语“相爱相杀”用错,可改为“相互影响”。 同学 D,成语“视而不见”不能带宾语,可以改成“对……视而不见”。 【解析】 【分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不是他的敌人,更是陪伴他的朋友”错误,“不是……更是……”搭配不当,抓住“敌人”“朋友” 分析,此处可以用“不是……而是……”。 B.“老人与大海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错误。相爱相杀:指既相爱又相互伤害,很纠结的爱情,彼此很 相爱渴望在一起,在一起又许多伤害。用来形容“老人与大海”的关系,不合语境。结合后面“一方面大 海是老人生存的依赖,另一方面大海为老人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分析,可以改为“相互影响”。 D.“其他村民视而不见老人所付出的努力”错误。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后面 不能加宾语,可以改成“对……视而不见”。 以上四位同学留言中语言表达既准确,又得体的一句是同学 C。 故选 C。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同学 A,“不是他的敌人,更是陪伴他的朋友”错误,“不是……更是……”搭配不当,抓住“敌人”“朋 友”分析,此处可以用“不是……而是……”。 同学 B,“老人与大海是一种相爱相杀的关系”错误。相爱相杀:指既相爱又相互伤害,很纠结的爱情, 彼此很相爱渴望在一起,在一起又许多伤害。用来形容“老人与大海”的关系,不合语境。结合后面“一 方面大海是老人生存的依赖,另一方面大海为老人带来种种艰难的挑战”分析,可以改为“相互影响”。 同学 D,“其他村民视而不见老人所付出的努力”错误。视而不见,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后面不能加宾语,可以改成“对……视而不见”。 微写作(10 分) 从下面五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 24. ①学校举办读书节,征集“阅读文化衫”的创意设计方案。请你从《论语》《边城》《呐喊》《老人与海》 中选择一部作品为主题,设计一款文化衫,描述你的设计图案,并说明设计意图。要求:符合原著内容, 主题鲜明突出,180 字左右。 【答案】示例:我选择《论语》。文化衫上可以设计一位老人握着《论语》,赶着牛车一路前行,旁边可以 缀上《论语》中的一句简短的名言。设计意图:《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和其弟子的 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而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传播他的 思想努力。《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无论是在治理国家,调整社会关系,还是修养个人言行等方面都有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微写作,重点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微写作的要求,然 后结合本题的要求进行写作。 “微作文”需要关注审题立意、语言运用、结构创意等方面的特点。任何一篇习作,不论篇幅多少,都有 主题,微作文更是如此,考生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将自己对于主题的理解阐释清楚,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语言 积累择其精要来表达。从语言运用方面来说,受篇幅限制,学生不能自由、细致地表达,而要凝练自己的 语言,简单来说要做到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旁征博引、情景交融。开篇即要扣题,抓住立意点,表达自 己对主题的认知,可以借鉴名人佳句引起共鸣,可以事理结合提炼认知,即便是选择“瞬间镜头”的细节 描写,也要体现“紧扣心弦”的一点,丝丝入扣,撩动人心,“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语惊醒赏文人。在 结构选择上,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小段式,或者抒情议论的排比式,或集中,或分层,都可以在有限的篇 幅内阐释自己对主题的理解,引起读者的共鸣。不要仅仅平铺直叙,而是要让有限的文字体现层次感,逐 步提升情感和认知层次,有一咏三叹之感,带给你富有层次的体验,不断心灵深处的共鸣唤起。 就本题来说,作为“阅读文化衫”,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图案要具有美感和内涵,二是要能彰显这部 作品的主题。考生可以从提供的四部作品中选择一部比较熟悉的来写,答案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即描述设 计图案和说明设计意图。答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论语》《边城》《呐喊》《老人与海》四部作品的主题, 比如《论语》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教育原则和政治主张,《边城》的人性真善美,《呐喊》的生存忧患 意识,《老人与海》人物的顽强勇武,然后根据所选的主题来描述要绘制的图案或者搭配的颜色,要对具体 的图形、文字或符号或色彩进行描述,设计意图要与所选作品的主题密切相关。 25. 北京冬奥组委正在招募赛会志愿者。请你以高三年级学生会的名义,拟写一段文字,号召同学们在高考 结束后积极报名,参与开闭幕式以及各项比赛志愿服务。要求:条理清楚,语言得体,有感染力。180 字左 右。 【答案】示例: 亲爱的高三同学们: 高考的战鼓声越来越近,我们正在如火如荼地备战高考,为的是不让自己的青春留有遗憾;当高考结 束后,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就会告一段落,到那时,我们如果想给自己的青春再增添亮丽的一笔,不妨去 冬奥会闭幕式及各项比赛做志愿者,为我们的冬奥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做志愿者的这段日子,会给我 们带来在校园内不曾有过的体验,更会让我们有终身难忘的记忆。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从题干要求来看,需要拟写的是一段招募冬奥会赛会志愿者的文字;针对的是高三年级学生,号召他们在 高考结束后积极报名;参与的服务是闭幕式以及各项比赛;拟写文字的身份是学生会;用语要求是条理清 楚,语言得体,有感染力,有感染力需要注意用语、句式等;此外注意字数要求,180 字左右。 26. 高考前夕,同学们经历了很多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最后一节复习课”“最后一次值日”“最后 一次升旗仪式”“最后一次统练”“最后一节晚自习”“最后一次答疑”……有的让我们感动,有的让我 们深思,还有的让我们难忘……请描写其中一个片段,要求:描写生动。180 字左右。 【答案】最后一节班会课上,班主任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代表“荣幸”“幸运”“幸福”的 3 颗红色杏子, 说这是她对我们全班同学的企盼;她还准备了一个精心制作的小视频,视频中记录了我们这届学生从军训、 校运会到高三拼搏时光的点滴,有赛场上的拼搏,有教室中的奋斗,……同学们看着视频,泪花渐渐盈满 眼眶。我们相约以后每年都要重返母校,要一起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描写 关键词: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 写作对象:场景描写 写作要点:记叙顺序合理,场景描写点面结合,既有整体描绘之“面”,又有单独刻画之“点”。表达方 式多样,突出细节描写。如本题要描写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可以是“最后一节复习课”,抓住课堂 的氛围、老师和同学的表现来体现不舍;可以是“最后一次值日”,抓住值日时候同学之间的配合来展现 友情以及对校园的留恋;可以是“最后一次升旗仪式”,抓住国旗的飘扬以及同学们的表现来展现表达对 国旗、国家的情感。描写的时候要能体现这“最后一次”中让人感动、深思、难忘的内容。 27. 学校举行 18 岁成人仪式,主题是:自立成才,兴家报国。请从《论语》中选取一句作为开头,写一篇 “成人宣言”,抒发情感。要求:感情真挚,有感染力。180 字左右。 【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今天是我们共同的十八岁生日,是我们正式走向成人的一天。 今天是我们共同的十八岁生日,是我们永远铭刻于心的回忆。十八岁的我们,用激情编织最美好的未来。 十八岁的我们,即将迈向明天崭新的起点。感谢父母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培养教诲, 感谢伟大的祖国和美好时代,让我的青春焕发光芒,成人的我们有义务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情操, 树立报国之志,学习知识技能,勇担历史重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能力。 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 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确定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 表达方式:记叙、抒情 关键词:“自立成才,兴家报国”的成人宣言。 写作对象:十八岁成人宣言 写作要点:写成人宣言,要符合主题要求,即“自立成才,兴家报国”,要表现自立自强,励志成才,自 强不息,报效祖国的主题。“感情真挚”是指感情真诚恳切,不虚伪做作,自然有感染力。同时注意从《论 语》中选取名言做开头,名言的内容要符合本段的主题。 28. 时间总是在回望中感到意味深长。请以“回望”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 小诗不超过 150 字,抒情文字 150 字左右。 【答案】例文: 回望 人当慢慢成长,玉当慢慢雕琢。回望过去,回到起点,当时稚朴的石头,现已开始展露光芒。我们常 常会回望过去,往往不是因为现在的我们不够好,而是因为知道,是那过去,是那缺憾和羁绊,让我们成 为我们。很多时候,我会感谢过去的自己,在即将放弃之前都撑了过来,在纷繁迷乱之中坚持初心。回望 过去,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也更憧憬未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题目要求以“回望”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时间总是在回望中感到意味深长”提示考生, “回望”的内容应是体现时间的轨迹。“回望”成长的历程,“回望”岁月的轨迹;在“回望”中总结成 败得失,在“回望”中坚定未来的方向……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容。但应语言表达要连贯得体,感情真挚, 力求语言优美。 作文(50 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9. 按要求作文。 春来花开,你如果仔细观察每一朵花,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每个花瓣大小、纹路等各不相,又都 同心同向地紧紧围绕着花蕊。 “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论证合理。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不少于 700 字。 【答案】例文: 和而不同,和谐共荣 哲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说:花朵亦如是。每个花瓣大小、纹路等各不相,又都 同心同向地紧紧围绕着花蕊,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大自然给了我们人生的启迪,我,你,他,世界, 该以怎样的方式相处?当然是和而不同,和谐共荣。 璀璨的中华文明自古便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关于“和 谐”真义的深度诠释。在我看来:人生在世,谁都不是一座孤岛,国家发展,也没有所谓的世外桃源,“和 而不同,和谐共荣”必将成为人际相处的黄金指南,国际交往的理想航标。 “瓣瓣不同”,却都是组成美丽花朵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个生命都应受到尊重,都能绽放华彩。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两个人性格迥异,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 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王安石大权在握,却盛赞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司马光当政之后,恳切地告诉皇 帝,王安石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我和你的关系很好,很敬重你的人品,但是,这不代表我就一定要同意你 的政治主张。我反对你执政的理念,方法和手段,并不意味着对你个人道德品质的否定。待人做事有原则 有分寸有底线。于是宋神宗评价二人说:“卿等皆君子也!”当代社会的我们也应追慕古君子之风,懂得 花朵也“瓣瓣不同”,不强求与自己完全一致,彼此尊重,让各自的生命绽放华彩,和谐共荣。 “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每个国家都应和平发展,都能繁荣昌盛。 人际如此,国应如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发展史,都有各自灿烂辉煌的文明和文化, 正是这些瓣瓣不同的文明之花,才构成了世界花园的丰富多彩。国与国的相处,离不开中国古代圣哲提出 的“和同”的理念,以及期望“与人和同”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西方的民主制度不存 在孰优孰劣的问题,都是各自历史、文化和政治的结晶,谁都没有权利对别人的花朵指手画脚。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 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国与国之间只有彼此尊重,互谅互让,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互利共赢,繁荣昌盛。 和而不同,和谐共荣,同一个地球,多样的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携手同行。 面对疫魔,没有任何国家不希望尽快将其消灭;面对发展,没有任何国家不希望欣欣向荣。随着经济 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如今单边主义早已不得人心,霸权主义难再为 所欲为。花朵“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只有懂得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尊重并欣赏别国精彩的历史文 化,携手世界人民,才能与世界一起和谐共荣。 花朵“瓣瓣同心”,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也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 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百姓和世界人民迈步走向 崭新未来,铺就坦途,指明方向,才能与世界共同繁荣。 “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和而不同,和谐共荣,让我们向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同行!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由花朵“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的现象引发思考来审题立意。此类由自然界中的事物或者 生活现象引出的作文,一般都有隐喻,考生要通过联想和思考找到符合事物特点的人类社会现象,从而找 出适合的写作思路。比如本题中“瓣瓣同心”可以指世界人民保护地球家园的“同心”,而“瓣瓣不同” 则指世界文化风采各异;花瓣“同心”,可以比喻我们中国各族人民同心向党,而“瓣瓣不同”则喻指各 族人民文化、习俗等各不相同;“瓣瓣不同”可以理解为通往理想的道路不同,而“瓣瓣同心”可以指实 现理想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同……。总之,只要能够符合材料中关于花朵的事理,考生写作的范围可 以很广泛,可写的内容很丰富。最后注意“议论文”的写作要求。 【立意】1. 瓣瓣不同展风采,瓣瓣同心共峥嵘; 2. 瓣瓣不同,成就多彩春天; 3. 瓣瓣同心,共赴前程。 【素材】1.瓣瓣同心,共克时艰。从小汤山到雷火二神医院,“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再度令世 界震撼。上千人的建设团队,二十四小时轮班,十日十夜,两座医院拔地而起。而在美国,装个有线电视 都不止十天。基建狂魔的背后,是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信念,是无数专家、上千朴实爱国的工人的艰苦 奋斗,正如冰心所言:“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波涛,却是它底下那细小的泥沙。”他们的分秒必争, 见证中国人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力量,挺立起灾难面前不屈的脊梁! 2. 众皆叹龙翔九天,腾云驾雾,穷天南,极地北,纵览天下美景,阅遍王朝兴衰,此谓之精彩;而君可知, 锦鳞游泳,悠然自许,越百川,绝千海,尽数江河之源,历经风浪之尖,亦同样精彩?众皆求一人之下, 万人之上,群雄俯首,睥睨天下,此谓之精彩;而君可知,隐姓埋名,退隐田园,鸟归旧林,浊酒清茶, 亦同样精彩?花朵瓣瓣不同,人生选择各异,然而不同的人生,可以同样精彩。 3. 花朵瓣瓣同心组成美丽的花朵,可我们人类的世界如果人人趋同,将会是什么样子?思想的生发,在于 不趋同、不盲从,在异质中掘金,在质疑中演进。同质化、圈子化,恰恰是创新、创造和思想进步的大敌, 它让活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错,兴趣是我们的通行证,但“茧房”却是我们的“舒适区”,是 煮熟青蛙的那锅温水。《哈利·波特》里有一句话:“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人的,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 们的选择。”世间万物缤纷多彩,我们也因为独一无二而为这多彩赋魅、赋能。 30. 按要求作文。 “中国印记”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记。它蕴藏在“梅兰竹菊”的风骨中;散发在“笔墨纸砚”的底蕴 里;镌刻在“万里长城”的脊梁上;腾飞在“天问一号”的梦想里……小到一草一木,大到国之重器,都 可能是“中国印记”的载体。在你心中,哪一种物承载着独特的“中国印记”?围绕它,会发生怎样的故 事呢? 请以“我心中的中国印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有情节,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 言流畅,书写清晰。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不少于 700 字。 【答案】例文 我心中的中国印记 面前摆放的是一个精美的凤冠。没有在玻璃架中展出,它只是静静躺在我的面前,任凭它散发出承载 时代变迁的厚重。我不敢用手去碰它,生怕碰坏了这玲珑的艺术品。它称得上是中国的印记吗?我在心中 不安的揣度,汗水浸湿了手心。没有办法,轻轻拿起,揣在布袋中,我走向了那座皇城。 红墙黄瓦,是极有力量与厚实的象征。是怎样的一个机遇得以让京剧在这里产生,又在这里发扬下去? 徽班进京的那一刻便奠定了它的位置——好像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对它爱不释手。此刻我拥有了一些 底气。拿出布袋中的凤冠,轻轻放在皇城脚下,两者竟奇妙的融合在一起。这是《贵妃醉酒》那华丽的贵 妃所佩戴的——亮蓝色的银片大朵地“绽放”在凤冠之上,在阳光的反射下,竟有些炫目到刺眼。几粒红 色的绒球悄悄团在其中,却又是那么容易被人发现——同背后的红墙称在一起,竟显得相得益彰。我脑海 中霎时浮现出这么一幅景象:贵妃卧倒在舞台上,手中的酒杯滑出少许液体。她眼中含笑,身后却是整个 华丽的大唐盛世……我想,这确实就是中国印记,一个有风韵的,华丽的,却是厚重的中国。它承载着的 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历史,它们至今仍源源不断流淌着,如同新鲜血液,迸发着生机。红墙下,我又因 这凤冠忆起了另一段历史…… 一个支离破碎的凤冠映入眼帘。 日本侵华,犯下了滔天罪行。为了粉饰太平,妄图利用梅兰芳为他们服务。可他们也是人,终究喜欢 美好事物的——正如这京戏。消息很快传到他耳中。梅兰芳特意蓄起胡须,决议不给日本人演出。他严肃 地对友人说:“别瞧我这一撮胡子,将来可有用处。日本人要是蛮不讲理,硬要我出来唱戏,那么,坐牢, 杀头,也只好任由他们了。”可事情发展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完美,日本人找到了他的住宅,在门口徘徊, 准备冲进去硬要他唱。这般是豺狼虎豹,恶鬼当道!梅兰芳毅然举起他最喜爱的凤冠就往地上摔!华丽的 凤冠一下就被摔成了一滩烂泥,几粒珠子滚落到院内的各个角落,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刺眼的光。凤冠是 再也带不到头上了……他转身,落下了一行清泪。 他的眼神是那样温婉柔和,却不失坚定和勇气。清嗓一鸣,梨花带雨,诉说了一个时代的哀愁;水袖 轻扬,莞尔一笑,挺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直至今天,人们仍无法忘记,在老北京的梨园戏台之上,有一 个七尺男儿,借青衣之口,却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就是中国的风骨! 试想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样,在那段惨痛的漫漫长河中,坚守着自己的这份骨气?乱世浮萍,忍看烽火 燃山河……似是那李香君血染了桃花扇,凤冠上的红更显艳丽,灼烧人眼。 只是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就有着那些英勇的人们奋勇杀敌——不论是近代还是古代。是我曾经听过的 抑或是在戏台子上看见的,无一不透露着那风骨。那属于中国的骨气。 夕阳西下。我将凤冠戴于头上,在皇城根下走着。凤冠点着余晖,在红墙的映衬下更显夺目。虽感光 阴流转,唯一不变的却是心中那份愈加坚定的,对于中国的理解——她是华丽的,是绚烂的,是承载着无 数历史的,又是极其富有风骨的。 再次见到同它相似的凤冠是于外国的一家博物馆。我只是凝视着它,却顿感心中有一股暖流升起,眼 眶竟有些湿润。不知怎么的,有一个声音在我心底呐喊着:这就是中国印记……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命题作文。 1.分析命题。 “我心中的中国印记”,中心词是“中国印记”,应该是能展现中国特点的东西,一种是有形的印记,比 如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传统手工艺、建筑、人文风光等;一种是无形的符号,比如传统思想、现代 思潮、社会理念等。“我心中的”是“中国印记”的修饰语,考生应该在对一件或几件事情的叙述中突出 中国最具特色的东西。 2.分析材料。 材料指明“中国印记”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记,这表明考生所写的“中国印记”要能展现中国文化特点, 接着指出这印记的载体,如“梅兰竹菊的风骨”,如“笔墨纸砚的底蕴”,如“万里长城的脊梁”,如“天 问一号的梦想”,这些都是可以写作的内容。 3.分析文体。 要求写作记叙文,这就要求考生写作的时候要有文体意识,要在记叙文的范畴内进行写作,切忌文体不明, 或者表现为其他文体。表达方式的运用方面要优先表现为记叙、描写和抒情。 【立意】1.中国印记,从古至今绵延不绝; 2.中国印记标志着大国崛起; 3.每个中国人都能留下中国印记; 4.中国印记引领时代潮流; 5.让世界正视中国印记。 【素材】1. 梅,不是绽的最艳丽的,不是香的最久远的,却是开得最独特的。我喜爱梅,喜爱它“凌寒独 自开”的孤傲,它不像山茶花,开得漫山遍野,不像牡丹花,开的妖艳芬芳。它就是它,在寒冬腊月的雪 被上,默默地,悄悄地,为银装素裹的大地绣上些亮眼的点缀。校园里有一棵小小的梅花树,在百花齐放 的季节里,唯独他经还未含苞待放,到了冬天,雪花。落在窗边这时没,落在窗边,这时梅花便才崭露头 角,露出积蓄一年的微笑。它点缀枝头,像水墨的渲染,红的那样可爱,像一团小小的光晕,又像蜡笔的 浓妆重彩。在单调的白色中,这点白中红显得那样热烈,仿佛向大地宣告冬天的到来。 中国文化是人类文明的宝库,梅,只是其中的凤毛麟角,却是中国印记中独特的、不一样的一种定义。啊, 梅,孤傲的不惧严寒的梅,你是我心中最独特的中国印记。 2. 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父亲的话中之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人生的旅途中,沉静是一个人必 要的品质。当你被现实弄得心浮气躁时,喝茶能让你心旷神怡、归于平静,而后能稳步出发,踏上征途。 茶中之道,君子之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如父亲传授给儿子的教诲一般,印在一片片舒展的叶脉之间, 藏在一代代中华子孙的内心深处。 3.不知何时,剧场再次安静下来。我从神游中归来,突然间醒悟,何为文化?何为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正 如这编钟,其纹饰之精美、历史之悠久人人可见,于是大加赞颂,久而久之难免无味,此非传承。国人要 抛开对文化浅薄的认知,了解其背景,发掘其灵魂,得到的才是真实而纯粹的文化。如此,文化便不是符 号,便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而被现代人所接受。一件事物,一种文化,只有真正地了解它,让它“活” 起来,才能谈传承,避免其湮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那天之后,很长时间,我没有再听到编钟的鸣响。但我耳畔仿佛一直回响着那古老又年轻的声音。我心中 的中国印记,也一直停留在那个舞台上,久久定格。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