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1高一历史课后练习卷: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一历史课后练习卷: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ID:703532

大小:70.69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05-3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1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 是“乱了敌人”,而只能是乱了自己。“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B.“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C.中共中央对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D.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2.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主要是因为( ) A.保障了人民都享有最基本的选举权 B.人民群众用投票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C.体现了民主、公开原则 D.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精神 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务员要持宪法宣誓就职,这是中国法制建设历程中的又 一举措。下列关于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叙述错误的是( ) A.1954 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1982 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1997 年中共十五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4.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相当活跃;1966 年 7 月后,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却连续八年没有召开。这一变化说明( ) A.我国尚未认识到“人大”的重要性 B.“文化大革命”小组代行其职能 C.国际形势紧张导致军事体制优先 D.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5.据统计,2014 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 12 起重大的冤假错 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 ) 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 6.中国人起名往往追逐时代潮流,因而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大跃进”时期,许多 人起名叫“超英”“卫星”“红旗”等。依此类推,与“卫红”“卫东”等名字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 C.“文化大革命” D.解放战争 7.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用图示法标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史。其中“伟 大转折”对应的历史事件应是( ) A.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C.“文化大革命”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8.1978 年至 1992 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修订、制定了 230 多部重要法律。其中主要 包括 1982 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 出现( ) A.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法律保障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9.1986 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 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 为“海选”。该选举办法推动了下列哪项制度的改革(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下列对其原因理解不正确 的是( ) A.民主程度受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的制约 B.我国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C.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 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 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 10 万人选代表 1 人,一般省份每 80 万人选 1 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 人大停止会议 8 年之久。1975 年初,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 1979 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 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 8∶1。这一比例在 2010 年春修改为 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史》 材料二 一种民主模式的相对优缺点,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多元性、 种族分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 材料三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 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 和旺盛活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大代表选举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 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为避免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推行了哪 一重要的政治制度?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重大创新之处? 21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 是“乱了敌人”,而只能是乱了自己。“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B.“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C.中共中央对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D.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答案 B 解析 “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B 项正确;A、C 两项都是 B 项的表现;D 项是“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2.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主要是因为( ) A.保障了人民都享有最基本的选举权 B.人民群众用投票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C.体现了民主、公开原则 D.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精神 答案 B 解析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真正体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基层民主 选举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可以直接参与与他们密切相关的基层组织,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 这就是“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故选 B 项。 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公务员要持宪法宣誓就职,这是中国法制建设历程中的又 一举措。下列关于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叙述错误的是( ) A.1954 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1982 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1997 年中共十五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答案 C 解析 1998 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 共产党的代表大会无立法权,C 项错误。故选 C 项。 4.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相当活跃;1966 年 7 月后,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却连续八年没有召开。这一变化说明( ) A.我国尚未认识到“人大”的重要性 B.“文化大革命”小组代行其职能 C.国际形势紧张导致军事体制优先 D.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答案 D 解析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导致“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及其常委会却连续八年没有举行过一次会议”,D 项正确。A 项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相当活跃”矛盾,排除;B 项是“文革”的表现,排除;C 项与题干材料 无关,排除。 5.据统计,2014 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 12 起重大的冤假错 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 ) 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审判坚持疑罪从无,表面现象是纠正冤假错案,本质上反映出法律内容的 进步,法制建设日益完善,故 B 项正确。 6.中国人起名往往追逐时代潮流,因而带有时代的烙印。比如:“大跃进”时期,许多 人起名叫“超英”“卫星”“红旗”等。依此类推,与“卫红”“卫东”等名字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 A.新中国成立 B.抗美援朝 C.“文化大革命” D.解放战争 答案 C 解析 “卫红”“卫东”等名字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色名字,有保卫红色政权、保卫毛 泽东之意,故选 C 项。 7.如图是某同学在历史学习中用图示法标注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史。其中“伟 大转折”对应的历史事件应是( ) A.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C.“文化大革命”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伟大转折对应的事件应该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故选 D 项。 8.1978 年至 1992 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修订、制定了 230 多部重要法律。其中主要 包括 1982 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这一立法高峰的 出现( ) A.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法律保障 B.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1978 年至 1992 年”“230 多部重要法律”并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 中全会后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 D 项正确;新 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是在 1949~1956 年的过渡时期,故 A 项错误;为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1954 年宪法,故 B 项错误;C 项材料体现不出来。 9.1986 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 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 为“海选”。该选举办法推动了下列哪项制度的改革(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中“1986 年”“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可知,这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 属于直接选举,C 项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选举,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A、B、D 三项均排除。 10.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还需不断完善和发展。下列对其原因理解不正确 的是( ) A.民主程度受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的制约 B.我国的民主政治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C.人民尚未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D.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某些方面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答案 C 解析 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水平是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水平相适应的,A、B、 D 三项说法均正确。C 项与史实不符。故选 C 项。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 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选举方式为举手和 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 10 万人选代表 1 人,一般省份每 80 万人选 1 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 人大停止会议 8 年之久。1975 年初,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 1979 年,“选举法”修订,取消了举手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 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 8∶1。这一比例在 2010 年春修改为 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史》 材料二 一种民主模式的相对优缺点,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多元性、 种族分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生活方式。 材料三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 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 和旺盛活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大代表选举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 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依据新中国成立后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为避免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推行了哪 一重要的政治制度?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重大创新之处? 答案 (1)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 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为城乡平等。 作用:更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利于人民平等地参政。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但整体仍在向前推进。 (2)观点:民主制度要适合本国国情。 举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举三例符合题意即可) (3)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创新之处: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普遍推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选举方式”的变化,差额选举,城乡代表比例变化等方面回 答“变化”。这一变化更能体现人民意愿;更利于人民平等地参政。从材料一信息可知,中国 民主进程曾经遭受曲折,但在“文革”后继续向前发展。第(2)问,依据材料二观点,即民主政 治要适合本国国情,可用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史实举例说明。第(3)问,应明确“政治制度” 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新”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普遍推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资料: 3.2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