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的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
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种状况表明( )
A.世界各大经济体促成多极化形成
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C.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并影响了世界
D.改革放使中国工业已超过美国
2.“1984 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
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
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深圳作为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3.1993 年,跨国公司开始狂热地追逐中国市场,外资企业蜂拥而入。据统计,1979 一 2000 年,
中国累计吸引外资 3462 亿美元,其中 1992-2000 年的累计流入量占总量的 93%。这反映出
( )
A.外国投资开始改变中国经济结构
B.国际关系变化对中国发展有利
C.全球化浪潮对中国只有利没有弊
D.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广泛认同
4.开放后的深圳当年共与客商签订 885 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达 51 亿港元,其中中外合资合营
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 90.3%。由此可知,深圳特区的主要建设经验是( )
A.吸引外资提升国际竞争力
B.积极引入市场调节体制
C.变单一为多种所有制并存
D.加大国家资金投入力度
5.1984 年,上海市、天津市获得了自行审批总投资在 3000 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大连市
获得了审批 1000 万美元以下项目的权力。这主要得益于( )
A.沿海经济特区的设立 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C.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D.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6.1980 年 8 月 26 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
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上述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
A.推动了我国向市场化经济转型的步伐
B.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C.说明改革开放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D.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7.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 20 多年同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相比,同是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高峰时期、黄金时代。”这两个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清除了经济发展中的"左"倾错误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引领
C.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大力引进和运用 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8.从 1984 年到 1986 年,我国引进各类先进技术(设备)达 1 万一 4 万多项,用汇额达 100 亿美
元,其中沿海 14 个开放城市到 1986 年底累计引进技术 4200 项,用汇 31 亿美元,项目和金额
都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反映出我国( )
A.沿海地区是当时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心
B.我国引进外资力度不断加大
C.引进技术设备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
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9.经过了以深圳特区建设为代表的第一轮对外开放浪潮,1989 年,邓小平说:“现在国际上
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
开放。”这说明开发、开放浦东( )
A. 是中国产业更新换代的标志 B.开发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C.成为新时期政治经济风向标 D.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试点
10.1988 年前后,“十万人才下海南”。冯仑、潘石屹等 6 个年轻人凑足了 3 万块钱,在海南
开始了创业,后发展壮大成为国内著名的现代化实业集团——万通集团。万通创业主要得益
于( )
A.海南特殊的地理优势
B.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材料一 家庭承包责任制被广泛推广,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迅速
提高。 …… 1982 年到 1986 年,党中央相继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减免农业税,发展多种
经营,发展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激活了长期被压抑的农村生产力。
1982 年《宪法》废除人民公社,重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1998 年通过的新的《村
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此再次予以确认。
——摘编自《 浅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二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 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
段,和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
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
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
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
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革”期间,毛泽东
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
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 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
方开放。
——摘编自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四 邓小平从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提
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梯度的开放政策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梯度推进,……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
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陈钺、汤秀莲《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富民强国之路》
1.据材料一,概括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4.据材料四,概括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思路,并指出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D
解析:题干提及“1993年,跨国公司开始狂热地追逐中国市场,外资企业蜂拥而
入……1992-2000年的累计流入量占总量的93%”,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国家提出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引起国际关注表明经济体制改革获得了广泛认同,故选D;题
干未提及外资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靠政策引导和国内资金的推动,
排除A;题干未提及国际关系的变动情况,提及的是跨国公司密切投资中国市场,排除B;中
国是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我国利弊并存,排除C。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外合资合营的投资额占总投资额的90.3%”可知,深圳通过吸引外资,
加强市场调节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但题干中未涉及加强国际竞争力,故A项错误,B项正确;
题干强调的是投资比例,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迁,故C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是要
增加各种社会投资和吸引外资,不是加大国家投资,故D项错误。
5.答案:D
6.答案:A
解析:根据教材资料卡片可知,经济特区的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这推动了我国向市场
化经济转型的步伐,选A项。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
排除B项。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故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故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头八年的经济建设引进和运用了苏联的建设经验,实行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则是在对外开放的前提下,借鉴和引进了国际上发达国
家的先进经验、技术等。
8.答案:A
9.答案:C
解析:A、材料中未涉及产业更新的信息点描述,故错误;
B、材料中涉及的知识点是邓小平指出要进一步改革开放,然后开放浦东,这与经济增长点
信息无关,故错误;
C、开放浦东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开放政策的论断,因此,这成为新时期政治经济的风向
标,故正确;
D、材料中未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信息点,故错误;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A、C项,海南虽然拥有一定的地理优势,但是题干强调的是在特
定的 1988 年,冯仑、潘石屹等人借助 1988 年海南经济特区成立的政策优势,创办企业取得
成功。地理优势并不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原因。故 A项错误,C项正确。B项,材料讲的是一
些年轻人到海南创业,并创建了现代化集团,万通集团属于民营企业,不属于国有企业。故
B项错误。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 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目标。故 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11.答案:1.主要内容: 经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乡镇企业、提高农副产品收购
价;减免农业税。政治:废除人民公社,重建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改革。
2.主要特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
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特点:先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国家利益的支配;政治倾向性强;波动性大。
4.思路:先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广,走渐进式开放之路。
特点:点、线、面,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