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无所不在的信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认识信息世
界》中的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
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信息技术理论课,知识相对抽象,
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游戏相结合方式,让学生体会信息的无
时不在、无处不在,最终理解信息的概念,自主构建出信息
的特征,认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增强自身学习信息技术的
兴趣。
【学生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受到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硬
件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信息能力存在差异,对信息的理
解、认识程度或深或浅。
信息技术第一课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认识信息,掌握信
息的特征和信息的作用,使学生对信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的目
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学生能够利用三要素正确分析身边的各种信息,
理解信息的概念,感受信息无所不在。
- 2 -
(二)掌握信息的一般特征包括普遍性、载体依附性、
价值性、传递性、时效性、共享性、真伪性等,能够正确分
析信息蕴含的特征。
(三)掌握信息的基本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教师通过设置抢答、游戏等环节,引导学生掌握
信息的特征和作用。
(二)学生通过合作和自主探究方式,提升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认识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
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
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提
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信息的特征
二、难点:信息的概念;正确分析信息的特征
三、关键点:信息的概念
【教学策略】
一、独立学习策略
二、小组学习策略
【教学环境】
- 3 -
硬件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目标导入
教师活动:教师描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成语,让
学生猜测。
学生活动:猜成语。
教师活动:教师大屏幕展示成语出处,从古代过渡现代
天眼技术的应用。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
信息的无所不在。
教师活动:描述学生从清早起床,有可能接触到的一系
列事件,引导学生感受信息的无所不在,引出信息概念。
学生活动:感受信息的无所不在,理解信息概念。
三、目标教学
(一)信息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信息概念,引导学生利用表格的形式从
信息的含义、表现形式及信息的载体三方面来分析、理解身
边的信息。
教师提醒:
信息的含义: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 4 -
信息的表现形式:你是通过什么获取这些信息的?
信息的载体:这些信息本质上说是通过什么传递给你
的?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将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活动:提问每组代表回答问题,进行加分。
(二)信息的特征
教师活动:大屏幕出示特殊符号,巧设故事情境,鼓励
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总结相应的信息特征。
学生活动:积极猜测符号,分析活动反映的信息特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生物学科相关知识点同信息技
术学科的内在联系,布置学生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完成 DNA
的翻译过程和基因的转录过程,引导学生感受信息的传递
性。
学生活动:按照教师公布的游戏规则,完成 DNA 的复制
和基因的转录,感受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 5 -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两则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
料反映信息的哪些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文字材料,分析材料反映的信息特征。
教师活动:教师进行总结。
(三)信息的作用
教师活动:布置连线题,让学生将一天内接触到的信息
和相对应的信息作用进行连线。
学生活动:完成连线题。
教师活动:通过总结,强调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作用。
(四)信息素养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信息素养包含的内容。
学生活动: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明确提升个人信息素
养的重要性。
四、巩固小结
(一)目标巩固
教师活动:教师公布答题规则,采取组间抢答形式。教
师出示六道练习题。
学生活动:认真作答,积极抢答。
(二)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教师活动:全面总结、补充。
- 6 -
本节课,无论是感受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还是震撼于
中国天眼技术的迅猛发展,从生命本质到科学领域,我们处
处感受着信息的无所不在。信息的发展推动着信息技术的发
展,无人机、机器人、阿尔法狗等人工智能产物已渐渐走入
我们的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
代,我们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更好地服务生活,回馈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