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
循环
【最新考纲】: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Ⅱ)
及时检测
(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2014·江苏)( )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
都是循环往复的( )
√
×
×
(4)有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时进行的( )
(5)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化能合成作用等( )
(6)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
√
×
√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 等元素。
(2)循环过程:无机环境与 之间。
(3)范围:整个生物圈。
C、H、O、N、P、S
生物群落
【思考】:
1、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分别
主要是什么?
2、碳循环的主要的循环形式(填化合物)?
3、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渠道是?
4、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2.特点: 、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全球性
【考点一】:物质循环(基础过关)
3.案例:碳循环
【思维延伸】:巧辨图形判断参与碳循环的四种成分
图1
A生产者
B大气中的CO2库、
C消费者、
D分解者
图2
A是生产者,
B是初级消费者,
C是大气中的CO2库,
D是次级消费者,
E是分解者。
图3
A为大气中的CO2库,
E为生产者。
C是分解者,
B、D、F则为消费者。
整个图解中,
食物链是E→F→D→B。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特点
范围
联系
【总结】: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往复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2016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D
(2016全国卷III)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
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 。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
原因是 。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
【参考答案】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
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
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会很长。
【考点二】探究实验: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实验原理:
(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腐生类)、真
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分解者。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
度与环境中的温度、水分等生态因子相关。
2.实验方案(P102-103)
注意思考:
实验中的自变量、无关
变量、因变量?
案例1 案例2
实验假设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实
验
设
计
实验组 A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
对照组 B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
自变量
实验现象
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
小于对照组
A
A1
A2
B
B1
B2
结论分析
(P102教材)实验技能——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对土壤高温(灭菌)处理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土壤中是否含有分解淀粉的微生物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不变蓝
产生砖红色沉淀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变蓝
不变色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典例:某生态系统中,植物生长迅速,分解者分解速度快,腐殖
质积累少,植物层次分明。该生态系统最可能是( )
• A.热带雨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 C.草原 D.北方针叶林
• 答案 A
• 解析 由于温度较低,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方针叶林的分解者分
解速率慢,故土壤中积累的腐殖质较多;草原主要生长的是草本
植物,层次不分明。植物层次分明说明群落的垂直结构复杂,植
物生长迅速说明阳光、水分等充足,分解者分解速度快说明温度、
水分适宜,此类生态系统最可能是热带雨林。
作业布置:
步步高P222:3、4题
P369:2、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