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激趣导入
一片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
年的时间被一个人一点一点全
部栽上了树,荒山变得有了生机,
大家相信这是事实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
样的人物,他或许就是中国的
“愚公”。
你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吗?
1、了解小说这一文体特点,积累词语。
2、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
3、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学习目标: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涸( ) 坍塌( ) 戳( )
酬劳( ) 山毛榉( ) 白桦树( )
薰衣草( ) 废墟( )
解释:
1、不毛之地: 2、刨根问底:
3、沉默寡言: 4、连锁反应:
作者作品简介
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
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
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
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
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这部作
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
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
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
动画短片奖。
1、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
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3、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4、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人物形象一般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
描写、心理描写等表现。
文体知识
自学新知(一)
1.快速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示:概括写人记事文章内容的方法
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根据时间和作者
与牧羊人的接触,可以将文章划分为哪些内容?
自学新知(一)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自学新知(二)
1、找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按照“我从 可以
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2、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将荒山变成奶和
蜜的田园的?
主题探究
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阅读
这两段,,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本文通过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
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
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由衷地赞扬了老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和持
之以恒的毅力。
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
羊人”还是基督耶
稣的意思。文中的
牧羊人日复一日的
植树,终于是荒漠
变成了绿洲,使上
万人受惠,其行为
检测新学(一)
1、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2、赏析“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
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的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闯过破房
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温馨提示:
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谁的()形象
检测新学(二)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
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2)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
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
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拓展延伸
1.同学们,牧羊人有
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学习
的?
2、当今社会物质越
来越丰富,现代机械越来
越先进,是不是不需要像
牧羊人这样的精神了?
布置作业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
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
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示例1:黎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十九年的坚持,悬崖绝壁一道
狭窄天梯上几千次的来来回回,为一个十几年没有学校的小山村的孩子们
搭建通往美好生活的知识桥梁。
示例2:抗震英雄武文斌:在军校学习就要毕业的他本不在领导考虑
的救灾人员名单内,他坚决请缨,与战友共赴灾区救灾。34天内别人休息
他不休息,其中3天的轮休日他也放弃了。最终劳累过度,他不幸因肺血管
破裂失血过多而牺牲。他2008年初刚结婚,本打算救灾回去后选日子补
拍婚纱照,最后新婚妻子只能怀抱他的遗像拍照,完成英雄最后的遗愿。
布置作业
搜集5句关于奉献精神的名言警句,
并找出一句谈谈你的理解,整理在读书笔
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