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辨别景春与孟子心目中大丈夫形象
的本质区别。
3.理解“大丈夫”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学习目标
孟子,名_____,邹国(今
山东邹城)人。______时期思
想家,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之一。
轲
战国
儒家
战国时代,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孟子反
对战争,宣扬“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
治国主张。
孟子及其思想
读准字音
衍( ) 熄( )
哉( ) 往之女( )家
丈夫之冠( )
yǎn xī
zāi rǔ
guàn
自主翻译课文
重点词语
2.安居而天下熄
1.岂不诚大丈夫
3.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无违夫子!”
岂:难道。诚:真正。
熄:战火熄灭。
戒:告诫。 戒:谨慎。
女:同“汝”,你。
大丈夫: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译:以顺从为原则,是妾妇之道。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
理解:(大丈夫)所居住的地方,所站
立的位置,所行走的道路,指大家所认
同的“仁”“义”“礼”。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
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
能称得上大丈夫。
讨论: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应具备怎样
的品德?
要求:
1.自主思考,再行讨论。
2.紧扣课文,言之有理。
3.人人参与,记录发言。
“大丈夫”之辨
1.心怀仁德,践行礼义。
2.始终遵循自己的主张。
3.不因外界因素而改变自己的追求。
合纵派,联合弱小的国家共同对抗强大
的国家,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公孙衍曾任秦相,率秦攻魏,受魏贿金,
停战魏国,接着受张仪排挤,侍奉魏国。后
拉拢齐国攻打魏国,他排挤张仪,佩五国相
印,以抗秦。
连横派,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
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
假意投魏,游说魏成功,任秦相。后献地诱
楚,任楚相。而后又游说韩、齐、燕、赵等
国事秦。
“大丈夫”之
辨
公孙衍和张仪到底是不是
“大丈夫”?
要求:(像孟子那样说理)
亮观点+说理由+下结论
公孙衍和张仪不能称之为大丈
夫,因为公孙衍和张仪不以天下太
平为己任,一味顺从君主的喜好,
挑起天下的战争。大丈夫应该心存
仁、义、礼,坚守自己的主张,具
有社会责任感。
“大丈夫”之“变与不变”
1.花木兰是个女子,她能做“大
丈夫”吗?
2.校园中,有些学生常以拳头展
示自己的“威武”,这样的人是
大丈夫吗?
校园欺凌
每个时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因为
时代要求而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演
变,不变的是大丈夫精神中对品德的
要求和社会责任感,却一直是这种精
神的核心。
课堂检测
1.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1)丈夫之冠也_________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
(3)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4)无违夫子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行冠礼
怎么,哪里
准则,标准
违背
译: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
译: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景春眼里,公孙衍等人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
安居在家,天下就平静,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的权柄,
这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算是大丈夫。“妾妇之
道”其实就是他是公孙衍等人的评价,表明他们只是
听凭君王指示的顺从者。
C. 孟子指出,大丈夫必须是在行冠礼时,不怕威胁,
不受利诱,对国家有责任感,对人民有关怀心,对理
想有坚持的勇气。
D.孟子这番话,不仅批判了景春的错误,也确立了大
丈夫的形象,为世人订下了一个立身行事的楷模,有
相当的醒事作用。
c
作业:
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
己大丈夫的标准,谈谈你所了解
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