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
们课内外已经学习了许多古诗词,
现在来背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词吧!
如梦令
李清照
课时目标
1、会写1个生字;理解重点字词。
2、朗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背诵诗词。
3、根据诗词描写,能想象画面,并能说出自己
的感受。
4.唱诗词。
课时目标
介绍词
词,是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
的一种文学体裁。原是配乐歌唱的一
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
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
一般分上下两阕。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
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
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
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
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
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
人辗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
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
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
文学创作。
作者简介
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
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
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
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
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
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
之情。
初读感知
如 梦 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词句,
读准字音,读
通句子。
生字学习
藕 ǒu 莲藕
点击
初读感知
如 梦 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再读词句
如 梦 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借助注释和作
者的有关知识初步
理解本首词的内容。
疏通文意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Ø常:经常,时时。
Ø溪亭:溪边的亭子。
Ø沉醉:大醉。
我常常想起有一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
赏,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因为喝得大醉
而不知道回家的路。
疏通文意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Ø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Ø回舟:乘船而归。
Ø藕花:荷花。
尽情地游玩过后,天黑往回划船,却
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疏通文意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Ø惊:惊动。
Ø鸥鹭:泛指水鸟。
抢着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
成群地从水面飞起。
疏通文意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疏通文意
细读诗文,展开想象,诗词描写了哪些
画面,你最喜欢哪个画面,为什么?
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想象画面
想象画面
问题提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
5、为什么会误入?既误入,慢慢划出
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展开想象,描述词的意境。
想象画面
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
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
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
路。争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
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
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
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
展开想象,描述词的意境。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
的目的是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
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
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感悟词情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
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
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
的好心情,让人不由地想随她一道荷丛
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
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
然之美。
感悟词情
背诗词比赛。
诗词背诵
因为传唱,经典得以流传。现
在大家来唱这首经典诗词,看
谁学得好。
经典传唱——学唱诗词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拓展积累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拓展积累
如 梦 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对
比
朗
读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搜集积累李清照的其他优秀诗词作品。
课后作业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