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
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目标分解一:了解作家
及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
华书局1960年版)。孟子
(约前372-前289),名
轲,邹(山东邹城东南)
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
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
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
行的著作。本课所选出自«
滕(téng)文公下»
目标分解二:听录音,感
受先秦时代孟子散文的艺
术魅力。
目标分解三:检查预习,
知人论世
1.检查字音
公孙衍 (yăn)
富贵不能淫 (yín)
熄 (xĪ)
2.借助注释,读通课文,
了解大意。
(要求学生每人读一句,先大声朗读原
文再翻译)
3说说孟子所处的时代及
对“纵横家”的理解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又一位
儒学大师,被推尊“亚圣”,他生活在没有
大一统的先秦战国时期,那时社会动荡不
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孟子得思想是提
出“民贵君轻”主张,宣扬“仁政”̖“王道”并
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的“仁心”上。他
的学说对恢复经济生产,人民休养生息有
一定的价值。
纵横家:是战国时凭借智谋和辩
才给人策划,所图的是功名富贵,
没有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道德
底线的人。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
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
的标准,只会无条件的迎合君王
的喜好。
目标分解四:听朗读,
谈谈孟子说理文的特点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
称,大量使用排比句,
气势非凡。
目标分解四:诵读课文,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一).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每人
一段,其他学生正音。
给句子停顿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
1.一怒
2.是
3.居
\ 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
\ 焉得为大丈夫乎?
\ 天下 \ 之广位居,立 天下\ \ 之正位,
行 \ 天下 \ 之大道。
目标分解六:反复诵读,
疏通文意
再次读文,并思考:
1.景春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是
如何看出来的,这两句应该用什么样
的语气来读?
(1)景春对公孙衍̖张仪持敬仰̖崇拜̖羡慕的
态度。
(2)从反问句̖副词“诚”及其夸张性描述上
看出。
(3)整个句子要读出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
说话人认可的语气,副词“诚”要重读。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要读出肯定̖羡慕̖赞叹并试图得到认可语气)
(重读) (夸张)
2.孟子同意景春观点吗,从哪能看出来?他
的观点可几个层次,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分别应该以什么语气来读?
不同意,“焉”
反驳景春,用以顺从为准则的“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
衍景春只会迎合帝王,没有道德底线,称不上“大丈
夫”。(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妾妇之道也)
正面提出“何为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此之为大
丈夫)
(“焉”要重读)
要读出
不屑轻
蔑鄙视
得口气
慷慨
激昂
掷地
有声
孟子曰:(不屑̖轻蔑̖鄙视的口气)“是\焉得为大丈
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
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并敬必
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慷慨激
昂掷地有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重读)
目标分解七:
理解课文,随堂背诵
1.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得三个条件,能否颠倒,为什么?
①居天下之广,立天下之正
位,行天下之大道。 入世前的修养
②得志,与民有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 入世时的人生际遇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入世时处世原则
景春观点 孟子反驳
(妾妇之道)
孟子正面提出何为大丈夫
(修养̖ 人生际遇̖ 处事原则)(诚)